-
题名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 1
-
-
作者
杨婧婧
徐笠
陆安祥
罗维
李君逸
陈伟
-
机构
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与环境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3-396,共14页
-
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403014-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505803-01)
+1 种基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QNJJ201717)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项目(KJCX20180406)资助~~
-
文摘
微(纳米)塑料是环境中分布广泛的微小颗粒污染物,不同环境介质中微(纳米)塑料的污染状况及其对生物体的毒害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系统的综述了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和微(纳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从转运吸收和毒性评价两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微(纳米)塑料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影响,并介绍了由微(纳米)塑料带来的典型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陆地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污泥的使用、农业上使用的塑料制品、被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灌溉水以及大气沉降,海洋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陆源的输入、滨海旅游业、船舶运输业、海上养殖捕捞业以及大气沉降;微(纳米)塑料可被很多海洋生物摄取、并在生物体中积累,且可通过食物链层层富集到更高等的生物体中,从而对生物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及繁殖造成影响;微(纳米)塑料的对人体的毒性,与其表面性质、尺寸大小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尺寸较小的纳米塑料颗粒更容易进入并积累到细胞和组织,而表面带正面的纳米塑料颗粒对细胞生理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微(纳米)塑料添加剂及表面吸附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释放,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微(纳米)塑料本身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系统地和进一步地开展微(纳米)塑料的风险评估及全面深入地研究其毒理学效应提供支持.
-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海洋生物
人体
毒性评价
复合效应
-
Keywords
micro (nano) plastic, marine organism, human, toxicity assessment, combined effects.
-
分类号
X17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