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诗的“代际”书写及其存在的问题
1
作者 余文翰 《诗探索》 2017年第5期14-24,共11页
当前有关新诗代际的研究主要是将社会学方法应用到文学领域的结果,具体说来,它属于文学史书写的一种。有趣的是,作为文学系列或文学创作群体的组织方式,当代际对阅读与批评产生一定影响时,其自身便开启了角色的转换:尤其在现今诗... 当前有关新诗代际的研究主要是将社会学方法应用到文学领域的结果,具体说来,它属于文学史书写的一种。有趣的是,作为文学系列或文学创作群体的组织方式,当代际对阅读与批评产生一定影响时,其自身便开启了角色的转换:尤其在现今诗坛的特殊背景下,新诗的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书写 中国新诗 代际 文学领域 社会学方法 组织方式 创作群体 诗坛
原文传递
《诗经》早期书写与口头传播——近期欧美汉学界的论争及其背景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万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93,共14页
在近期欧美汉学家的《诗经》研究中,出现了口头传播和书写问题的激烈交锋,论争的双方分别以柯马丁与夏含夷为代表。论争的产生,不仅源于先秦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更源于西方学者研究古希腊文明,以及汉学界重新思考先秦文本生成史的学术... 在近期欧美汉学家的《诗经》研究中,出现了口头传播和书写问题的激烈交锋,论争的双方分别以柯马丁与夏含夷为代表。论争的产生,不仅源于先秦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更源于西方学者研究古希腊文明,以及汉学界重新思考先秦文本生成史的学术思潮的启发。《诗经》早期书写与口头传播的论争,是这些学术思潮中的重要一环。西方学术本身的进展,为欧美汉学带来了新的问题视野,但未必能解决所有的文献问题。如何平衡问题意识与文献材料,才是这场争论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口头传播 书写 欧美汉学
原文传递
青年鲁迅与德语“世界文学”——《域外小说集》材源考 被引量:12
3
作者 崔文东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1-200,共10页
鲁迅在留学期间,不仅借助日语书刊汲取新知,也深受德语读物影响。《域外小说集》就是他吸收转化德语“世界文学”资源的典范之作。就整体构思而言,鲁迅得到《来自外国语》的启发。他借鉴这份世界文学杂志的思想理念、新颖编排、广博视... 鲁迅在留学期间,不仅借助日语书刊汲取新知,也深受德语读物影响。《域外小说集》就是他吸收转化德语“世界文学”资源的典范之作。就整体构思而言,鲁迅得到《来自外国语》的启发。他借鉴这份世界文学杂志的思想理念、新颖编排、广博视野与精心设计,又针对晚清语境作出调整。就具体篇目而言,鲁迅极为倚重“雷克拉姆万有文库”等德语世界文学丛书。他不仅拣取三篇小说译成中文,更从中选定《域外小说集》近半数篇目,展现出独特的文学趣味,超越了明治与晚清文坛的视界。由此可见,《域外小说集》主要出自鲁迅的构想,可谓中国文学史上建构“世界文学”的首度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德语世界文学杂志 德语世界文学丛书 《域外小说集》 材源
原文传递
画外有音:近代中国石印技术的本土化(1876-1945) 被引量:8
4
作者 谢欣 程美宝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64,160,共22页
发轫于德国的石版印刷术以其成本低廉和操作便利的优势,自19世纪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迅速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助力,见证了近代中国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石版印刷术作为一种外来技术,其本土化过程受到设备、材料、人、市场等众多因素... 发轫于德国的石版印刷术以其成本低廉和操作便利的优势,自19世纪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迅速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助力,见证了近代中国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石版印刷术作为一种外来技术,其本土化过程受到设备、材料、人、市场等众多因素的型塑;但作为一种新的印刷方式,石版印刷术为中国的出版人提供了更有利于图文并茂的传达信息与知识,尤其给图像和乐谱的印刷植入中国元素,创造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版印刷术 知识传播 科普杂志 月份牌 中国乐谱
原文传递
胜景品赏与地方记忆——明代南京的游冶活动及其所见城市文化生态 被引量:7
5
作者 胡箫白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90,155-156,共15页
文人雅士对城市文化的构建具有关键作用。由胜景品赏主题切入,关注文人士大夫的相关诗词图绘,考察不同时期文化生态对文人理解城市方式的影响,以及在此脉络下城市文化的形塑过程,当是有效的途径,但以往的研究却殊为少见。明代南京的胜... 文人雅士对城市文化的构建具有关键作用。由胜景品赏主题切入,关注文人士大夫的相关诗词图绘,考察不同时期文化生态对文人理解城市方式的影响,以及在此脉络下城市文化的形塑过程,当是有效的途径,但以往的研究却殊为少见。明代南京的胜景品赏活动,先是明初史谨的"金陵八景",其时文士的活动空间尚囿于城内及近郊,成熟的游冶空间格局还未形成,理解南京的方式更强调城市的政治属性。永乐迁都后,随着吴派文人逐渐主导了金陵文化圈,表现城市的方式带上了较多文人色彩,文伯仁的"金陵十八景图"便已脱离了对政治属性的强调,转而关注城市本身的历史和文化。及至晚明,为了自身的身份认同与强化阶层的外在边界,文人士大夫兴起了游冶观览胜景的风潮,余孟麟、焦竑、朱之蕃、顾起元发起的关涉"金陵二十景"的"金陵雅游"活动,即为相应的典型行为。此后朱之蕃又自选"金陵四十景",调和金陵之王气与文人之品味,并顺应城市想象的惯性路径,远追南京的六朝文化,从而形塑了记忆城市的格局,确立了影响至今的南京城市游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南京 胜景品赏 游冶活动 文化生态 地方记忆
原文传递
国别思维与区域视角 被引量:6
6
作者 程美宝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6,共9页
用什么人文地理单位来研究人的活动最为合适?毫无疑问,“区域”和“国别”是其中一对具有人文意义的地理单位。对研究者来说,两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效的分析框架和话语;对“被研究者”或当事人来说,区域或国别与他们有什么关系视乎这... 用什么人文地理单位来研究人的活动最为合适?毫无疑问,“区域”和“国别”是其中一对具有人文意义的地理单位。对研究者来说,两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效的分析框架和话语;对“被研究者”或当事人来说,区域或国别与他们有什么关系视乎这些单位会给他们什么机遇和掣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 人文意义 区域视角 人的活动 分析框架 国别 研究者
原文传递
伪善的历史书写——关于《北鸢》 被引量:5
7
作者 徐青斫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100-102,共3页
一对于任何一个当代作家来说,如何处理历史题材一直是一个棘手的命题。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选择返归历史意味着一个世界的重构。然而大部分历史所存留的只剩下文字与符号,过去的历史往往逃脱了作家的个人经验范围。如何将个人经验经过... 一对于任何一个当代作家来说,如何处理历史题材一直是一个棘手的命题。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选择返归历史意味着一个世界的重构。然而大部分历史所存留的只剩下文字与符号,过去的历史往往逃脱了作家的个人经验范围。如何将个人经验经过艺术化的处理使其安放于过去的历史当中,则是对于作家极大的考验。"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个论断无疑表明小说承载了主流历史话语之外的隐秘的心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当代作家 伪善 个人经验 历史题材 创作过程 历史话语 艺术化
下载PDF
现代文学之终结?——柄谷行人的设问,以及“文”之“学”的视角 被引量:5
8
作者 林少阳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在汉字圈的言文一致运动背景下,中日共同面临在与西方学术相遇过程中定义"文学"的问题,而章太炎和夏目漱石广义的"文学"观都超越了以小说为中心,以"排他性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文学"概念。随... 在汉字圈的言文一致运动背景下,中日共同面临在与西方学术相遇过程中定义"文学"的问题,而章太炎和夏目漱石广义的"文学"观都超越了以小说为中心,以"排他性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文学"概念。随着民族国家建构的完成,"现代文学"主体形塑使命弱化。只有扩张"现代"和"文学"的概念,才能释放"文学"之巨大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起源与终结 汉字圈 “文” 柄谷行人 章太炎
原文传递
论陈垣《跋教王禁约及康熙谕西洋人》中的史学思想
9
作者 罗祎兰 《时代人物》 2024年第33期0004-0006,共3页
《跋教王禁约及康熙谕西洋人》可作为陈垣“古教四考”以外宗教史研究的补充文献,从此文中可以窥见 陈垣的治史方法。陈垣发挥校勘学专长,充分运用宗教文献与教外档案材料,善用外文材料与汉文史料相互补正,在社 会视野下对外来宗教与本... 《跋教王禁约及康熙谕西洋人》可作为陈垣“古教四考”以外宗教史研究的补充文献,从此文中可以窥见 陈垣的治史方法。陈垣发挥校勘学专长,充分运用宗教文献与教外档案材料,善用外文材料与汉文史料相互补正,在社 会视野下对外来宗教与本土宗教进行比较治学,在多个宗教派别中寻求对立与联系。此外,陈垣治宗教史不局限于宗教 本身,丰富了宗教史研究的内容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垣 宗教史 治史方法 比较治学
下载PDF
从“比兴”到allegory——中西诗学对立模式的反思
10
作者 张万民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5,M0005,共13页
“比兴”是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作为一种寓托式的创作或诠释方式,可与西方的allegory(讽寓)对话。汉学家余宝琳等人提出:西方allegory的字面意义与寓托意义,分别联结具体世界与抽象世界,这源自西方的二元论世界观;而中国“比兴”的字面... “比兴”是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作为一种寓托式的创作或诠释方式,可与西方的allegory(讽寓)对话。汉学家余宝琳等人提出:西方allegory的字面意义与寓托意义,分别联结具体世界与抽象世界,这源自西方的二元论世界观;而中国“比兴”的字面意义与寓托意义则指向自然的鸟兽草木与人事的历史政治,都属于具体的经验世界,这源自中国的一元论世界观。这种中西诗学对立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洞见,然而,它也有很大的盲视。“比兴”与allegory的主要特征造成了其根本局限,这种根本局限的超越,恰恰在于吸纳那些与其主要特征相反的因素,即“比兴”吸纳了普遍观念、allegory吸纳了具体历史。在“比兴”与allegory的比较中,不应该简单地将它们贴上具体历史与普遍观念的标签,锁进两个泾渭分明的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ALLEGORY 中西诗学 具体历史 普遍观念
原文传递
虞集《承天仁惠局药方序》所见元代南北医学融合
11
作者 范家伟 《医疗社会史研究》 2024年第1期101-119,324,共20页
元代文宗天历年间编修一部《承天仁惠局药方》,由太医院使主其事。书成之后,虞集撰写《承天仁惠局药方序》,列出编修该书集合了九部医方。本文探讨太医院使集合这九部医方所反映元代医学的一种趋向。南宋、金分裂时代,文化分途发展,医... 元代文宗天历年间编修一部《承天仁惠局药方》,由太医院使主其事。书成之后,虞集撰写《承天仁惠局药方序》,列出编修该书集合了九部医方。本文探讨太医院使集合这九部医方所反映元代医学的一种趋向。南宋、金分裂时代,文化分途发展,医学也不例外。本文指出九部医方分别代表三类医方:宫廷医方、北方医方和南方医方。《承天仁惠局药方》显现集合南北医学的一种趋向。元统一后,北方医学南传,给元代医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承天仁惠局药方》 太医院 虞集
原文传递
1940年代的“萧军批判”与“当代文学”的建构
12
作者 刘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7,共21页
1948年中共中央东北局相关职能部门对萧军及所属《文化报》展开的批判,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场重要的文化事件。回到原始报刊,重新梳理现象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对战时中国左翼文学形态、“当代文学”的确立及其挑战等相关话题形成更为立... 1948年中共中央东北局相关职能部门对萧军及所属《文化报》展开的批判,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场重要的文化事件。回到原始报刊,重新梳理现象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对战时中国左翼文学形态、“当代文学”的确立及其挑战等相关话题形成更为立体的认识。对于萧军与《文化报》的批判并不能仅在萧军个人命运的意义上予以定位,这一事件还呈现了战时左翼文学多条路径与延安文艺道路之间的张力,预示了“当代文学”在城市中文化领导权的确立,共和国文艺体制的雏形正诞生于这一交互过程中。作为当时全中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与冷战前沿,东北在事实上成为这一过程的“起点”。《文化报》批判也从反面呈现这一文化体制“遭遇”城市后面临的挑战。小资产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文艺论争中反复出现,始终保留在当代文学建构自身的进程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报》 “萧军批判” 东北文学 当代文学
原文传递
汉语二语学习者重动句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福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4,共9页
本文运用二语习得理论,在对较大规模的语料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分析汉语二语学习者在初、中、高三个等级中习得重动句四种句式产生的偏误类型以及成因,并对重动句的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 重动句 偏误类型 偏误成因 教学策略
原文传递
从《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论元代南北医学融合
14
作者 范家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8,166,共10页
元代孙允贤撰《医方大成》,之后经熊彦明增补而成《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对于南宋金元经历一百五十多年分裂后南北医学文化重新融合的问题,过去学者多集中于金元北方医学南传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南方医者接受金元北方医学理论后对《... 元代孙允贤撰《医方大成》,之后经熊彦明增补而成《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对于南宋金元经历一百五十多年分裂后南北医学文化重新融合的问题,过去学者多集中于金元北方医学南传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南方医者接受金元北方医学理论后对《局方》的批判,此为一个方面。《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所引方书,提供另一方面的了解,南方医者将南北医方融合一书之中,代表南方医者在接受金元北方医学传统时,也同时传承南宋以来南方医学传统。尽管金元医学四大家医学影响往后医学发展极为深远,但是南宋以来南方医学传统仍然在元明两代保存其活力,此却为学者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 孙允贤 熊彦明 元代医学 南北医学传统
下载PDF
从“比兴”到allegory——中西诗学对立模式的反思
15
作者 张万民 《新华文摘》 2024年第12期95-98,共4页
“比兴”是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其内涵的层积与外延的游移非常复杂,如果与西方的文学观念对比研究,情形更加复杂。当“比兴”分论时,“比”可视为隐喻,“兴”则涉及形式上的起兴发端、创作中的心物关系、作品里的情感意象等。当“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其内涵的层积与外延的游移非常复杂,如果与西方的文学观念对比研究,情形更加复杂。当“比兴”分论时,“比”可视为隐喻,“兴”则涉及形式上的起兴发端、创作中的心物关系、作品里的情感意象等。当“比兴”合论时,指一种寄托寓意的创作或诠释方式。分论与合论,本无严格的界限。作为一种寓托的“比兴”,近似西方的allegory(讽寓),它们既有文化上的差异,又有学理上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诗学 中国诗学 心物关系 比兴 讽寓 情感意象 寓托
原文传递
从“比兴”到allegory反思中西诗学模式
16
作者 张万民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5期61-62,共2页
“比兴”是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其内涵的层积与外延的游移非常复杂,如果与西方的文学观念对比研究,情形更加复杂。当“比兴”分论时,“比”可视为隐喻,“兴”则涉及形式上的起兴发端、创作中的心物关系、作品里的情感意象等。
关键词 中西诗学 中国诗学 心物关系 比兴 情感意象
原文传递
论唐玄宗的北巡、郊庙礼与封禅之关系
17
作者 吕家慧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自开元十一年始,唐玄宗曾举行系列典礼,包括北巡和二郊九庙之礼,这些都与十三年年底的封禅大典关系密切。封禅是宣告太平盛世建成的标志性仪式,其核心元素包括圣王受命、致太平与封禅典礼。开元十一年的北都巡狩,意义在于重新叙述从高... 自开元十一年始,唐玄宗曾举行系列典礼,包括北巡和二郊九庙之礼,这些都与十三年年底的封禅大典关系密切。封禅是宣告太平盛世建成的标志性仪式,其核心元素包括圣王受命、致太平与封禅典礼。开元十一年的北都巡狩,意义在于重新叙述从高祖“受命”到玄宗“再受命”的天命史;通过二郊九庙的祭祀仪式,向天地祖先报告太平功成并获得天地祖先的肯定;最后举行最高级别的封禅典礼,宣告太平盛世的建成。北巡、二郊九庙礼和封禅是玄宗建构开元盛世的三阶段,这些仪式彼此呼应,形成结构与意义上的联系。围绕这些仪式产生诸多文章,乃是玄宗盛世文化论述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玄宗 北巡 郊庙 封禅 盛世
原文传递
胡适出任中英庚款委员始末新探
18
作者 陈学然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100,M0005,共15页
梳理新发现的英国外交部档案与一份专访胡适的美国报刊文稿,可以发现胡适出任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过程几经波折.胡适在获得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委员提名后,因英国内阁更替而一度失去候选人资格,在其委员提名进入审议阶段时备受质疑... 梳理新发现的英国外交部档案与一份专访胡适的美国报刊文稿,可以发现胡适出任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过程几经波折.胡适在获得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委员提名后,因英国内阁更替而一度失去候选人资格,在其委员提名进入审议阶段时备受质疑,其提名获得通过后又因政治言论而受到英方猜疑,后因胡适对五卅惨案的表态才使英方同意任命.重新探究胡适的任命始末,可以补充胡适研究的不足,并对重新了解英国退还庚款的各种政治考量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庚子赔款 阿迪斯 罗素 《巴尔的摩太阳报》
原文传递
区域文化、地方情动与作为现象的“新东北作家群”
19
作者 刘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8,共9页
2023年10月,青年作家杨知寒以短篇小说集《一团坚冰》摘得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两个月后,杨知寒摘得第五届“《钟山》之星”文学奖。前者由中国著名的商业文化出版品牌主理,后者则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下辖的老牌文学杂志《钟山》... 2023年10月,青年作家杨知寒以短篇小说集《一团坚冰》摘得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两个月后,杨知寒摘得第五届“《钟山》之星”文学奖。前者由中国著名的商业文化出版品牌主理,后者则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下辖的老牌文学杂志《钟山》主办。相比于她的同代人,杨知寒无比幸运地快速获得了体制内外文学界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作家协会 青年作家 《钟山》 文学杂志 文学奖 理想国 同代人
下载PDF
萧红《商市街》中的性别视角与革命叙事
20
作者 刘东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7,共13页
本文讨论性别在萧红的作品《商市街》中扮演何种角色。通过梳理海内外相关研究可见,以性别意识为中心的讨论方式的形成包含了特定的问题意识与历史语境,这种方式在展现性别讨论强度的同时,作家生活经历中的多重强度也变得只能由性别来... 本文讨论性别在萧红的作品《商市街》中扮演何种角色。通过梳理海内外相关研究可见,以性别意识为中心的讨论方式的形成包含了特定的问题意识与历史语境,这种方式在展现性别讨论强度的同时,作家生活经历中的多重强度也变得只能由性别来表述。本文尝试将性别视角重新纳入萧红在国际左翼运动的文学活动中予以考察,《商市街》是探讨这一问题的有益个案。在《商市街》中,萧红以女性主体意识对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化斗争故事进行重述,以回归日常生活的姿态重申国际主义理想,既体现出对关内国族主义氛围的反拨,也塑造了东北作家在上海与革命之间新的关系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商市街》 女性主义 跨域流动 东北作家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