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家礼》与日本江户晚期的社会改革——以德川齐昭的《丧祭式》为中心
1
作者 谭甜甜 《国际汉学》 2024年第4期36-42,141,155,共9页
《家礼》在近世日本受到了各流派学者的特别关注。《丧祭式》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任内所修编,沿袭了《家礼》及水户藩前期丧祭礼研究,具备强烈的儒礼特质。作为天保年间社会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丧祭礼文本,《丧祭式》的两大特色——排佛... 《家礼》在近世日本受到了各流派学者的特别关注。《丧祭式》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任内所修编,沿袭了《家礼》及水户藩前期丧祭礼研究,具备强烈的儒礼特质。作为天保年间社会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丧祭礼文本,《丧祭式》的两大特色——排佛及民众教化,与齐昭的政治主张密不可分,构成了幕末水户藩政治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丧祭式》体现了《家礼》在儒者群体外的传播,亦显示了儒家礼仪在日本本土化过程中所具备的社会政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日本 朱熹《家礼》 《丧祭式》 天保改革 德川齐昭
下载PDF
从《百衲袄》看中世日本易学的本地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伟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167,共6页
《百衲袄》被誉为日本中世最佳的《易经》注释书,但今仍缺乏有系统的整理。研究《百衲袄》的文本,发现中世日本学者在解读经文及易占仪式上加添本地化色彩,将佛教、神道、阴阳道及修验道的元素放进去。桃源瑞仙不但阐明朱熹的易学,而且... 《百衲袄》被誉为日本中世最佳的《易经》注释书,但今仍缺乏有系统的整理。研究《百衲袄》的文本,发现中世日本学者在解读经文及易占仪式上加添本地化色彩,将佛教、神道、阴阳道及修验道的元素放进去。桃源瑞仙不但阐明朱熹的易学,而且还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扩充及修订,使它更适合日本的风土。富本地色彩的解释及仪式正是日本易学独特之处,使它有别于中国易学,能在东亚易学史上别树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衲袄》五山汉学 中世易学 三教合一
原文传递
《杨贵妃》与邵氏宫廷片 被引量:4
3
作者 邱淑婷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3-117,共5页
《杨贵妃》(1955,沟口健二)是第一出打着"港日合拍片"旗号的电影,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有关本片的研究向来不多,评价亦见负面。本文尝试从《杨贵妃》的制作背景及艺术成就,讨论其在承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电... 《杨贵妃》(1955,沟口健二)是第一出打着"港日合拍片"旗号的电影,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有关本片的研究向来不多,评价亦见负面。本文尝试从《杨贵妃》的制作背景及艺术成就,讨论其在承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电影于上海的合作基础,以及对日后邵氏大举拍摄大型彩色宫廷片,如李翰祥导演的《杨贵妃》(1962)、《武则天》(1963)和《王昭君》(1964)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贵妃》 宫廷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王昭君》 《武则天》 艺术成就 制作背景 合作基础
原文传递
近世日本的排佛融儒:以丧、祭礼为视角
4
作者 谭甜甜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5,共9页
近世日本深受儒教影响。在该时期,朱熹《家礼》中的丧、祭二礼尤为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并拥有广泛的研究基础和深入的实践基础。然而,在寺请制度下,佛寺垄断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丧祭事务。为了摆脱佛寺的控制,神道群体吸收并挪用儒... 近世日本深受儒教影响。在该时期,朱熹《家礼》中的丧、祭二礼尤为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并拥有广泛的研究基础和深入的实践基础。然而,在寺请制度下,佛寺垄断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丧祭事务。为了摆脱佛寺的控制,神道群体吸收并挪用儒学知识,从而构建起了系统化的神道葬祭礼仪。在该过程中,早期的吉田流葬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佛教元素,然而,自吉川神道与垂加神道的开创者吉川惟足、山崎暗斋开始,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儒学知识,并在参考儒礼的基础上实践丧、祭礼,显示了排佛融儒的学问倾向。不仅如此,为了凸显神葬祭的纯粹性与历史延续性,垂加神道的后继者与国学神道者或将儒式神主改造成神道式灵玺,或引述神代卷来解释儒礼做法,试图抹除儒礼元素,以此“复兴”古神道之法,从而走向了儒礼的“神道化”。这也是近世神道群体在丧祭层面自主意识的显著体现。最终,神道群体的自主意识酿成了幕末神葬祭运动,而儒学知识充当了排除佛教并实现神道自立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代 神葬祭 《家礼》 三礼 神道化 寺请制度
原文传递
日语语法课教学的问题与思考——对中韩两国日语学习者问卷调查的报告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岗 方韵 坂口昌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46-149,共4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和韩国日语学习者所完成的关于日语语法课教学的问卷调查,总结出学习者对日语语法课教学的看法,并且对日语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反思。学习者虽然认为日语的语法教学有必要开展,但对语法教材有很大的不满;同时他们对语法课以... 本文分析了中国和韩国日语学习者所完成的关于日语语法课教学的问卷调查,总结出学习者对日语语法课教学的看法,并且对日语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反思。学习者虽然认为日语的语法教学有必要开展,但对语法教材有很大的不满;同时他们对语法课以练习为主以及让学习者上讲台分析语法等教学方式并不认同。对语法教学上的这些不足,教育工作者今后应该探索更为多样的实用型语法教学来加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卷调查 日语语法 日语学习者 教学法
原文传递
日本杨贵妃传说的流变及思想史考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吴伟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3-130,共8页
日本有相当多关于唐代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一些日人相信这些东渡日本的传说,而且还提供文献及遗迹作佐证。杨贵妃在日本是个千面佛,以日本神祇、观音、天仙、政治家、难民及女刺客等不同身份出现。日本的杨贵妃传说虽然流于荒诞,但... 日本有相当多关于唐代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一些日人相信这些东渡日本的传说,而且还提供文献及遗迹作佐证。杨贵妃在日本是个千面佛,以日本神祇、观音、天仙、政治家、难民及女刺客等不同身份出现。日本的杨贵妃传说虽然流于荒诞,但背后有丰富的历史意义,有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日本被本地化。在日本流传的诸多杨贵妃传说中,热田神宫版最具创意及影响力,在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都很有意义。将杨贵妃当作是日本天神的化身,以保护日本是集中古以来流行的本地垂迹说及护国思想。这种思想将中国传入的东西本地化,将中国的东西挪用,变成日本自己的东西。日本中世以至近世热田神宫的杨贵妃传说令中国人眼中的红颜祸水摇身一变成为护国神明。日人崇拜杨贵妃并非因为她是中国人或是基于中国崇拜的心理,而是因为她是日本神祇的化身,所以与民族认同不但没有冲突,反而强化民族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传说 中华文化本地化 德川思想史 中日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从川谷庄平看二三十年代中日电影交流 被引量:3
7
作者 邱淑婷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7-132,共6页
三十年代中日关系紧张,两地影人却因政治信念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合作与交流。监制罗明佑、黎民伟和关文清,曾立志利用日本先进技术改善国产片质素;资深影人川谷庄平、小谷亨利和岩崎昶,也在上海有声及左翼电影中留下了... 三十年代中日关系紧张,两地影人却因政治信念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合作与交流。监制罗明佑、黎民伟和关文清,曾立志利用日本先进技术改善国产片质素;资深影人川谷庄平、小谷亨利和岩崎昶,也在上海有声及左翼电影中留下了足迹。本文旨在透过摄影师川谷庄平在中国的点滴,追溯早期中日电影间不为人知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三十年代 左翼电影 交流 中日关系 技术发展 政治信念 技术改善 黎民伟
原文传递
17世纪的在日华人与南洋贸易 被引量:2
8
作者 吴伟明 《海交史研究》 2004年第1期51-58,共8页
引言 日本与南洋的海上贸易在16世纪末及17世纪达全盛期.德川幕府积极利用在日华人去促进南洋贸易.作为翻译员(唐通事)、商人、船长、水手及造船技师,日本华侨对17世纪日本的南洋贸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关键词 唐通事 华商 南洋 幕府 华人 唐船 德川时代 日本
下载PDF
反哲学与东亚哲学——木田元论语言与自然
9
作者 加国尚志 张政远(译)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9年第1期246-259,共14页
一、前言在论述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东亚哲学"时,我们会问:它们和西方哲学有何不同?它们的意义在哪?以日本人的西方哲学学者为例,他们熟悉西方语言,并和西方哲学学者一样以西方语言发表论文。这里,我们只会发现"在日本... 一、前言在论述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东亚哲学"时,我们会问:它们和西方哲学有何不同?它们的意义在哪?以日本人的西方哲学学者为例,他们熟悉西方语言,并和西方哲学学者一样以西方语言发表论文。这里,我们只会发现"在日本诞生的西方哲学学者",而没有日本哲学或东亚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哲学 本居宣长 哲学史 古代日本 海德格尔研究 小林秀雄
原文传递
文化辩证法与文化间际性——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为线索
10
作者 青柳雅文 张政远(译)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9年第1期260-270,共11页
引言对我们来说,文化是极之为人熟悉的东西,会朴素地接受它的状况。但是,文化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文化活动?追问这些问题,往往不容易得到答案。本稿以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M.霍克海默与Th.W.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作为线索... 引言对我们来说,文化是极之为人熟悉的东西,会朴素地接受它的状况。但是,文化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文化活动?追问这些问题,往往不容易得到答案。本稿以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M.霍克海默与Th.W.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作为线索,考察文化有什么机能,如何作文化活动,并释明文化有矛盾的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克海默 《启蒙辩证法》 非同一性 阿多诺
原文传递
“精神”与“非精神”——舍勒的哲学人学与劳思光的文化哲学
11
作者 张政远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CSSCI 2018年第2期138-155,共18页
一、人与文化人是什么?文化是什么?这是古今东西很多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在众多的解答中,我们却可以找到一个共通的方向,即'精神'(Geist)。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人是拥有理性的存在,她/他可以进行各种精神活动。我们亦可以从精神的... 一、人与文化人是什么?文化是什么?这是古今东西很多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在众多的解答中,我们却可以找到一个共通的方向,即'精神'(Geist)。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人是拥有理性的存在,她/他可以进行各种精神活动。我们亦可以从精神的角度去了解文化,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背后皆有文化精神作为根据。例如,中国文化中的'孝'这个现象,是根据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思光 哲学人学 文化哲学
原文传递
曲亭马琴作品对《金瓶梅》中“恶”的接受及创新
12
作者 丁依若 《人文论丛》 2019年第2期219-226,共8页
曲亭马琴(1767—1848)是江户后期作家,在读本、黄表纸、合卷等体裁中留下了大量作品。马琴作品中杂糅大量中国元素,其特殊性在于其和汉结合的写作方式以及共在与杂糅的思想状况。本文着眼于马琴对《金瓶梅》中"恶"的观念的接... 曲亭马琴(1767—1848)是江户后期作家,在读本、黄表纸、合卷等体裁中留下了大量作品。马琴作品中杂糅大量中国元素,其特殊性在于其和汉结合的写作方式以及共在与杂糅的思想状况。本文着眼于马琴对《金瓶梅》中"恶"的观念的接受化用,借以分析《金瓶梅》在日传播的实态,以及尝试解读中国思想的在地化及马琴与江户时代各种思潮的关联。由此透视江户文学的多样性,以及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实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亭马琴 读本 《金瓶梅》 中日交流 在地化
下载PDF
日本对中国珠江三角洲的直接投资
13
作者 徐明珠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24-27,共4页
日本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外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在1994年,日本占广东省实际引进外资的第二位、外商直接投资的第四位。日本对珠江三角洲的投资除了直接来自日本本土的资金有所增加之外,近年来,有不少在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注册的日... 日本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外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在1994年,日本占广东省实际引进外资的第二位、外商直接投资的第四位。日本对珠江三角洲的投资除了直接来自日本本土的资金有所增加之外,近年来,有不少在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注册的日资企业也将其在当地的生产转移或扩大到珠江三角洲一带,致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日资企业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加工生产基地。进入90年代,尤其是在1992年之后,随着日元汇率的不断上升,日本和欧美贸易摩擦的加剧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有了惊人的增长。这一股新的投资浪潮表现出若干新的趋势。作者通过对现阶段日资企业在珠江三角洲投资情况的分析,来探讨日资企业在该地区投资的特征和动向以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投资 日本 中国 珠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本田成之的中国经学“巫”起源观
14
作者 林超纯 Liu Huawen 《孔学堂》 2018年第1期59-68,165,166,167,168,169,170,171,共17页
本田成之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第二代学者中的代表之一,对中国经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深刻研究,然一直未受学者重视。本文通过对他的中国经学"巫"起源观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了解其经学史研究的特点。并将其与狩野直喜、内藤... 本田成之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第二代学者中的代表之一,对中国经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深刻研究,然一直未受学者重视。本文通过对他的中国经学"巫"起源观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了解其经学史研究的特点。并将其与狩野直喜、内藤湖南等京都学派学者对中国文化中"巫"的观点进行比较,以了解京都中国学派经学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将他的研究与同时代其他学者如白鸟库吉等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一方面可更好地定位他在日本中国学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日本明治大正时期诸学者对中国文化起源问题的热烈讨论,反映该时期日本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起源的探索,日本的中国文化研究亦从古典汉学向近代中国学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田成之 巫史观 中国经学起源 日本中国学 京都学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