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正常颅内前循环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定量评估的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隋滨滨 高培毅 +2 位作者 林燕 赵海清 宋立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2,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正常颅内前循环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定量评估的可重复性。方法收集正常志愿者4例,对每名志愿者的颅内Willis环区域分别进行两次4D flow成像,应用4D flow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计算正常志愿者双侧颈内...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正常颅内前循环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定量评估的可重复性。方法收集正常志愿者4例,对每名志愿者的颅内Willis环区域分别进行两次4D flow成像,应用4D flow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计算正常志愿者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入颅段、虹吸段、末端、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起始部及近段、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起始部(每例取双侧共12个位置)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次扫描的平均血管面积、平均及最大血流速度、平均及最大瞬时血流量。生成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显示颅内前循环大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4名正常志愿者两次颅内Willis环血流参数比较显示,ICA虹吸段左侧最大血流速度及右侧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两次扫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入颅段、MCA及ACA起始部双侧及MCA近段右侧最大血流速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近段双侧平均血管面积、ACA起始部左侧平均血管面积及平均血流速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一名志愿者的心率两次之间有较大变化,两次的最大血流速度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另外,在针对不同部位的分析中发现,颈动脉虹吸段位置两次测量的最大血流速度之间存在较明显区别。结论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评估的可重复性较好,对于不同心率状态下以及血流状态复杂部位的血流动力学评估,4D flow成像测量的可重复性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4D血流成像 可重复性
下载PDF
鞍区占位视力受损患者与视觉皮层相关的静息态fMRI研究
2
作者 王忠艳 高培毅 隋滨滨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7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索鞍区占位视力受损患者引起的脑功能活动改变情况。方法筛选21例鞍区占位视力受损患者,并选择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1名。计算ALFF、ReHo、FC值,然后采用双样本t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目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索鞍区占位视力受损患者引起的脑功能活动改变情况。方法筛选21例鞍区占位视力受损患者,并选择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1名。计算ALFF、ReHo、FC值,然后采用双样本t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鞍区占位视力受损患者组双侧楔叶、左侧舌回、右侧SMA区域ALFF值降低,双侧豆状核ALFF值升高。双侧楔叶ReHo值降低,楔前叶、左侧岛叶皮层和左侧豆状核ReHo值升高,并且楔前叶和左侧岛叶皮层的ReHo值与常规磁共振手动测量的占位的左右直径存在明显正相关性。在功能连接结果中,高级视觉皮层与双侧楔叶、双侧顶上小叶、双侧颞上回、双侧缘上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及SMA存在功能连接减弱。结论鞍区占位视力受损患者存在视觉以及视觉以外相关脑区神经元活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鞍区肿瘤
下载PDF
“磁敏感血管征”在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昊 高培毅 薛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7期1307-1310,共4页
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SVS)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 recalled echo,GRE)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序列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走行范围内的低信... 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SVS)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 recalled echo,GRE)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序列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走行范围内的低信号影。与责任血管闭塞的部分相对应,为学界所接受的预测血栓存在的影像学特征。本文就SVS在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敏感血管征 超急性期脑梗死 血栓
下载PDF
DSA 及 CT 灌注成像在单侧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张亚男 薛静 高培毅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12期1380-1386,共7页
目的:探讨DSA及CT灌注成像(CTPI)在单侧烟雾病(MMD)脑血管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侧MMD行脑血管重建术的5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49例行术前DSA检查,13例行术后DSA检查,51例行术前CTPI检查,分别有33例和13例行颞浅动... 目的:探讨DSA及CT灌注成像(CTPI)在单侧烟雾病(MMD)脑血管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侧MMD行脑血管重建术的5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49例行术前DSA检查,13例行术后DSA检查,51例行术前CTPI检查,分别有33例和13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的患者行术后近期和远期CTPI检查。根据DSA图像分析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分型和颈内动脉(ICA)分期;在CTPI参数图(包括CBF、CBV、MTT和TTP)上对5个兴趣区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脑梗死前期的术前分期及评估手术后脑灌注的改善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DSA显示所有患者均有大脑中动脉(MCA)病变,单一MCA受累占71.4%(35/49)。40.8%(20/49)的患者ICA分期处于Ⅳ期。49例均可见颅底烟雾状血管,31例可见来自大脑后动脉(PCA)的侧支循环。术后评估中,21例行STA-MCA搭桥术的患者中吻合血管再通率为95.2%(20/21),其中13例术后DSA复查示69.2%(9/13)的患者颅底烟雾状血管减少或消失;251例的术前CTPI显示患侧的MCA供血区、基底节和PCA供血区的CBV升高,MTT及TTP延长,MCA供血区的CBF降低,ACA供血区的MTT延长,且与对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性评估中,66.7%(34/51)患侧MCA供血区梗死前期分期为Ⅰb期。搭桥术后近期复查CTPI显示患侧MCA和PCA供血区、基底节及丘脑的灌注参数绝对值及相对值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搭桥术后远期CTPI示MCA、PCA和ACA供血区及基底节的灌注状态较术后近期明显改善(P<0.05)。结论:DSA及CTPI能有效地评估单侧MMD的血管情况及脑灌注状态,能对了解病情、筛查手术适应证及评估血管重建术的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血管重建术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血流动力学平台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荆利娜 高培毅 +4 位作者 林燕 隋滨滨 薛静 秦海强 王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608-614,共7页
目的 建立颈动脉MRI和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的研究平台,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共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颈动脉MRI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 目的 建立颈动脉MRI和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的研究平台,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共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颈动脉MRI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斑块形态分析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共检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例次,Ⅳ~Ⅴ型5例次、Ⅵ型8例次、Ⅶ型l例次、Ⅷ型1例次.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管壁切应力(79.86± 57.83) Pa、静态压(-7586.81±9313.83) Pa、血流速度(2.76± 1.81) m/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斑块周围管壁切应力呈不均匀升高、静态压不均匀下降,斑块邻近血流为层流、呈喷射状,血流速度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颈动脉MRI与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可以实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了血流动力学因素可以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硬化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对照 被引量:3
6
作者 荆利娜 高培毅 +4 位作者 周剑 林燕 隋滨滨 薛静 沈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04-1307,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室管膜下瘤和30例星形细胞瘤的平扫和增强MRI表现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二者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病变纵轴长度、椎体数目、生长方式、T1WI信号、T2W... 目的对比观察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室管膜下瘤和30例星形细胞瘤的平扫和增强MRI表现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二者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病变纵轴长度、椎体数目、生长方式、T1WI信号、T2WI信号、有无强化、边界是否清楚、是否有囊变、是否有脊髓空洞、是否有瘤周水肿的差异。结果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T1WI信号、T2WI信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脊髓室管膜下瘤纵轴长度大于星形细胞瘤(t=3.21,P<0.05),椎体数目亦多于星形细胞瘤(t=2.58,P<0.05);脊髓室管膜下瘤多无强化、呈偏心生长、边界清、无囊变及瘤周水肿,与星形细胞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3、10.63、15.42、4.67、13.67,P均<0.05)。两种肿瘤脊髓空洞均少见。结论肿瘤生长方式、边界及瘤周水肿等MRI表现有助于鉴别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下瘤 星形细胞瘤 脊髓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破裂与非破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的MRl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荆利娜 高培毅 +5 位作者 林燕 隋滨滨 薛静 秦海强 王辉 沈宓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可能导致纤维帽破裂的流体力学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9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MRI。观察斑块形态结构,并据此将斑块分为纤维帽完整组和纤维帽破裂...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可能导致纤维帽破裂的流体力学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9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MRI。观察斑块形态结构,并据此将斑块分为纤维帽完整组和纤维帽破裂组。利用颈动脉MR增强血管成像原始图像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计算颈动脉分叉部血管管壁切应力(WSS)、静态压、血管狭窄率等数据,两组之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t检验。结果19例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中,纤维帽完整组8例、斑块纤维帽破裂11例。纤维帽完整组最大管壁切应力、平均管壁切应力、最小静态压及平均静态压对应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范围)分别为42.92(27.13-68.19)、32.04(21.21。55.68)、-1717.36(-3433.61~-721.10)、-1341.64(-2868.00~-612.86)Pa,纤维帽破裂组对应的数据分别为67.18(60.46—139.51)、55.76(40.41~124.57)、-3884.02(-18767.39--2886.33)、-3065.92(-16064.18~-1915.09)Pa,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8.00、18.00、17.00、18.00,P值均〈0.05)。斑块纤维帽完整组和纤维帽破裂组颈内动脉狭窄率分别为(47.13±13.50)%、(62.91±11.9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P=0.02)。结论破裂与非破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问的血流动力学存在差异,可能会对斑块破裂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