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放射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张青 王振常 +1 位作者 陈光利 梁熙虹 《西北医学教育》 2009年第3期616-617,共2页
在医学生介入放射学教学中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利用多种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授课,开展案例教学,并将循证医学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的思维分析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案例教学 循证医学
下载PDF
心肌梗死心脏MRI相关参数分析
2
作者 张青 王振常 +4 位作者 鲜军舫 田其昌 赵波 吴超 史旭波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8期1306-1307,共2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心脏MRI确定的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透壁程度、左室功能的差异。方法:对42例发病在1个月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行1.5T电影MRI检查后,以4ml/s的速率静脉注射Gd-DTPA 0.1mmol/kg行首过灌注成像,随后以2.5ml/s的速率...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心脏MRI确定的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透壁程度、左室功能的差异。方法:对42例发病在1个月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行1.5T电影MRI检查后,以4ml/s的速率静脉注射Gd-DTPA 0.1mmol/kg行首过灌注成像,随后以2.5ml/s的速率静脉注射Gd-DTPA 0.1mmol/kg,5~10分钟后行延迟强化成像。评价其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透壁程度、左室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相比,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受累段数、透壁段数均有增加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与非透壁心肌梗死相比,透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更大,左心室功能无显著性差异。ST/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透壁/非透壁心肌梗死相关。结论:STEMI较NSTEMI患者心肌受损更为严重,STEMI通常为透壁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正常成人眶尖的CT和MRI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振常 鲜军舫 +1 位作者 吴恩惠 张云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4年第1期3-8,共6页
目的 明确CT和MRI检查对眶尖正常结构的显示能力和正常表现。方法 对40例正常成人分别进行研究,20例行CT检查,常规行横断及冠状位扫描。20例行MRI检查, MRI检查行横断、冠状及斜矢状位扫描,常规T1WI、T2WI序列。结果 HRCT显示眶尖骨性... 目的 明确CT和MRI检查对眶尖正常结构的显示能力和正常表现。方法 对40例正常成人分别进行研究,20例行CT检查,常规行横断及冠状位扫描。20例行MRI检查, MRI检查行横断、冠状及斜矢状位扫描,常规T1WI、T2WI序列。结果 HRCT显示眶尖骨性结构及交通清晰;常规CT及MRI显示眶尖内结构:①视神经:100%显示,其中MRI27.5%可区分视神经和蛛网膜下腔。②MRI冠状位动眼神经显示率85%,鼻睫神经22.5%,外展神经22.5%,额神经、泪腺神经及滑车神经未显示。CT不能显示上述神经。③CT显示眼动脉95%,显示眼上静脉70%。MRI显示上述结构分别为95%、47.5%。④显示总腱环及眼外肌以冠状位为佳。总腱环只能在MRI显示,显示率达85%。眼外肌中,上斜肌显示率CT为80%,MRI为95%,其余眼外肌均100%显示。⑤眶尖脂肪分布:肌锥内脂肪均显示,肌锥外脂肪CT显示率为85%,MRI显示率为100%,眶上裂区脂肪CT为45%,MRI为77.5%。结论 HRCT能清晰显示眶尖骨性构成,常规CT及MRI检查也能显示眶尖内重要解剖结构,以MRI更优。对眶尖内神经及总腱环与眼外肌起始部观察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成人 CT检查 MRI检查 眶尖病变 鉴别诊断
下载PDF
鼻窦真菌球CT和MRI诊断 被引量:24
4
作者 杨本涛 王振常 +1 位作者 曹明阁 张征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 探讨鼻窦真菌球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 68例鼻窦真菌球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发病部位 :单个鼻窦发病 60例 (88.2 % ) ,其中上颌窦最常见 ,占 41例 (60 .3 % ) ,依次为蝶窦 12例 (17.... 目的 探讨鼻窦真菌球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 68例鼻窦真菌球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发病部位 :单个鼻窦发病 60例 (88.2 % ) ,其中上颌窦最常见 ,占 41例 (60 .3 % ) ,依次为蝶窦 12例 (17.6% ) ,筛窦 6例 (8.8% ) ,额窦 1例 (1.5 % ) ;CT表现 :受累鼻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 ,其中 64例 (94.1% )中央见点状、不规则细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 ,融合成团块状 ,代表菌丝 ,窦壁骨质有不同程度增生肥厚 ,3 5例 (76.1% )上颌窦内壁见骨质吸收破坏 ;MRI表现 :病变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 (与脑实质比较 ,以下相同 ) ,T2WI均呈极低信号 ,增强后均未见强化 ;病变周围黏膜明显增厚 ,T1WI多呈等信号 ,T2WI均表现高信号 ,有明显强化。结论 CT是目前诊断鼻窦真菌球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能够显示真菌球范围和帮助鉴别诊断 ,可作为一种补充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鼻窦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在听小骨显示中的作用评价 被引量:21
5
作者 柳澄 陈青华 +1 位作者 刘凯 巩若箴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全程显示听小骨及其关节的方位和方法。方法对50侧正常中耳行高分辨率CT各向同性扫描后再行多向调整MPR后处理,确定听小骨同层全程显示的基础显示方位、重组基线旋转中心点和旋转方向的定向解剖标志... 目的探讨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全程显示听小骨及其关节的方位和方法。方法对50侧正常中耳行高分辨率CT各向同性扫描后再行多向调整MPR后处理,确定听小骨同层全程显示的基础显示方位、重组基线旋转中心点和旋转方向的定向解剖标志,测量重组基线旋转角度,对听小骨在轴面、冠状面、矢状面及多向调整MPR全程显示位4种方位上的全程显示程度进行分级,做Ridit分析和X2检验。结果多向调整MPR锤骨、砧骨、镫骨的同层全程显示率均为100%(50侧中耳),多向调整MPR对于听小骨全程显示率明显高于轴面(镫骨6侧、锤骨0侧、砧骨0侧)、冠状面(锤骨3侧、镫骨0侧、砧骨0侧)、矢状面(锤骨0侧、砧骨0侧、镫骨0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各向同性扫描基础上的多向调整MPR技术提供了具有诊断意义的听小骨全程显示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2)只需1次扫描多次MPR后处理,就可取代多次多方位扫描,是听小骨多方位整体观察的必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听小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博 刘中林 +2 位作者 廉能静 韩娜 王小彬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4年第4期213-215,207,共4页
目的 分析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指导医师和家长采取适宜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儿童游戏测听、声阻抗、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耳声发射等)、眼震电图检查和影像学检查(CT和/或MRI检查),对130例... 目的 分析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指导医师和家长采取适宜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儿童游戏测听、声阻抗、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耳声发射等)、眼震电图检查和影像学检查(CT和/或MRI检查),对130例(男72例,女58例)进行分析。结果 ①母孕期感冒和出生时有异常者占患病总人数的79%;②有外伤史的占63%;③有3个家族7例发病,占5%;④有耳毒性药物使用史占23.4%;⑤6岁以前首次发病的占83%;⑥占总人数80%的儿童有波动性听力变化,8.5%出现混合性听力下降,69.1%以重度耳聋为首次发病的特点;⑦67%呈现单纯的前庭导水管扩大,且多为双侧畸形;⑧首次发病时间与畸形类型无关;⑨26例可配合眼震电图检查的患者中,稳定期患者半规管功能均对称正常,但在听力下降期进行检查的8例患者中,4例出现了前庭功能异常。结论 尽量避免孕期感染可能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出现;预防幼童头部外伤和感冒是减少发病的措施之一;听力波动性变化与前庭功能下降有关联但首次发病时间与畸形类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发病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患者 临床特点 前庭功能 听力下降 眼震电图 畸形 感冒 双侧
下载PDF
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22
7
作者 郝大鹏 徐文坚 +5 位作者 王振常 刘吉华 杨本涛 崔久法 宋乐 姜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学类型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软骨肉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7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仅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余17例表现为骨质破坏伴分叶状软组织肿块。所有病变...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学类型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软骨肉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7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仅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余17例表现为骨质破坏伴分叶状软组织肿块。所有病变均可见到环形或絮状钙化影,其中14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钙化明显,1例中分化普通髓腔型、6例黏液型、3例间质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呈局限、轻微钙化。MRI表现:10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呈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5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3例黏液型呈以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2例间质型呈中等T1中等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透明细胞型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软组织肿块内部可见长T1短T2信号分隔。发生于长管状骨者可见骨内膜扇贝形压迹。结论根据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推测软骨肉瘤的病理学类型,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颅底骨折的高分辨率CT诊断 被引量:21
8
作者 满凤媛 王振常 +2 位作者 曲永惠 粱熙虹 鲜军舫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4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CT技术以提高颅底骨折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66例CT检查确诊为颅底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为单纯颅底骨折,60例伴发鼻腔鼻窦、眼眶或颅盖骨折。前颅窝底骨折53例,其中筛板部骨折37例,眶上壁骨折34例,蝶骨小...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CT技术以提高颅底骨折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66例CT检查确诊为颅底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为单纯颅底骨折,60例伴发鼻腔鼻窦、眼眶或颅盖骨折。前颅窝底骨折53例,其中筛板部骨折37例,眶上壁骨折34例,蝶骨小翼骨折32例。中颅窝底骨折48例,其中视神经管骨折31例,蝶骨体骨折27例,蝶骨大翼骨折25例,圆孔骨折15例,翼管骨折4例。后颅窝底骨折7例,其中岩部骨折4例,乳突部骨折5例,枕骨斜坡骨折2例。结论 颅底骨折为外科急诊中的常见病,高分辨率CT技术是目前确断颅底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骨折 高分辨率CT CT检查 诊断 颅面部创伤
下载PDF
正常人内听道段神经、血管MRI表现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冰 王振常 +2 位作者 鲜军舫 牛延涛 赵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内听道段神经、血管的正常MRI表现及对神经形态予以量化研究。方法健康成人志愿者60耳行内耳MRI FIESTA序列检查。观察并测量内听道段神经、血管,比较不同断面对神经、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薄层厚采集图像可清晰显示微小神经结... 目的探讨内听道段神经、血管的正常MRI表现及对神经形态予以量化研究。方法健康成人志愿者60耳行内耳MRI FIESTA序列检查。观察并测量内听道段神经、血管,比较不同断面对神经、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薄层厚采集图像可清晰显示微小神经结构及其走行。内听道底部面神经直径为(1.00±0.03)mm;前庭上神经直径为(0.98±0.04)mm;前庭下神经直径为(0.71±0.03)mm;蜗神经直径为(1.03±0.04)mm;后壶腹神经直径为(0.47±0.02)mm。结论MRI能够准确清晰显示内听道段神经及血管的正常形态,并可对神经进行量化测量,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听道 解剖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鼻道、鼻咽恶性黑色素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青 王振常 +3 位作者 鲜军舫 刘中林 杨本涛 燕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7-950,共4页
目的分析鼻道、鼻咽恶性黑色素瘤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鼻道、鼻咽恶性黑色素瘤的MRI特征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增强及动态增强检查。结果肿瘤位于中鼻道1例,鼻咽部2例,鼻腔、上颌窦... 目的分析鼻道、鼻咽恶性黑色素瘤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鼻道、鼻咽恶性黑色素瘤的MRI特征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增强及动态增强检查。结果肿瘤位于中鼻道1例,鼻咽部2例,鼻腔、上颌窦及同侧筛窦5例。5例可见明显骨质破坏并侵犯邻近结构,累及翼腭窝3例、颞下窝2例、眼眶4例、前颅底2例、咽旁间隙1例。MRI表现:3例直径〈2cm,呈类圆形肿块,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直径〉3cm,不规则肿块,MRI表现为混杂信号,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其内有斑片状高信号;在T2WI,1例以等低、信号为主,4例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平台型、流出型各4例。结论鼻道、鼻咽恶性黑色素瘤MRI信号特征与肿瘤大小相关。肿瘤较小时T1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肿瘤较大时MRI信号混杂,轻度不均匀强化为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鼻咽肿瘤 鼻腔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PACS/RIS与HIS集成中电子申请单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晓宇 王建国 《中国医疗设备》 2008年第9期27-28,共2页
电子申请单的实现可视为HIS与PACS集成过程中最关键和重要的一步。本文详细阐述了我院电子申请单的影像检查流程设计、PACS与HIS的数据集成流程设计。电子申请单使用后,临床医生可在医生工作站上及时调阅患者的影像资料和诊断报告,提高... 电子申请单的实现可视为HIS与PACS集成过程中最关键和重要的一步。本文详细阐述了我院电子申请单的影像检查流程设计、PACS与HIS的数据集成流程设计。电子申请单使用后,临床医生可在医生工作站上及时调阅患者的影像资料和诊断报告,提高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S HIS 电子申请单
下载PDF
颞骨解剖变异的高分辨率CT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兆会 王振常 +2 位作者 鲜军舫 赵坤 章宏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分析颞骨解剖变异发生率,为耳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健康志愿者(76例152耳)和病理证实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66例96耳)颞骨横断面、冠状面高分辨率CT(HRCT),统计以下解剖变异发生率:①颈静脉窝高位;②颈静脉球裸露;③... 目的分析颞骨解剖变异发生率,为耳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健康志愿者(76例152耳)和病理证实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66例96耳)颞骨横断面、冠状面高分辨率CT(HRCT),统计以下解剖变异发生率:①颈静脉窝高位;②颈静脉球裸露;③乙状窦前位;④颅中窝脑板低位;⑤鼓室盖不连续;⑥鼓窦缺如;⑦异位颈内动脉;⑧大鼓室窦。结果正常对照组、病变组、气化良好组和气化不良组中,颈静脉窝高位发生率右侧均高于左侧(P<0.05),发生率分别为46.0%和26.2%。病变组乙状窦前位(32.3%)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15.8%,P<0.05),气化不良组(43.5%)高于气化良好组(11.3%,P<0.05)。气化良好组鼓室盖不连续(18.0%)发生率高于气化不良组(8.7%,P<0.05)。颈静脉球裸露、颅中窝脑板低位、鼓窦缺如、异位颈内动脉、大鼓室窦发生率在组内和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率分别为2.0%、21.8%、1.2%、4‰、8‰。结论术前HRCT可明确颞骨解剖变异,对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解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MRI在先天性内耳畸形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建红 王振常 +1 位作者 鲜军舫 燕飞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MRI在内耳畸形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评估价值及其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岁以下56例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先天性内耳畸形儿童的内耳MRI资料,结合内耳畸形的最新分类标准进行影像学分类诊断。结果 56例(112耳)中内耳... 目的探讨MRI在内耳畸形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评估价值及其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岁以下56例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先天性内耳畸形儿童的内耳MRI资料,结合内耳畸形的最新分类标准进行影像学分类诊断。结果 56例(112耳)中内耳畸形107耳,其中耳蜗畸形56耳,前庭畸形68耳,半规管畸形71耳,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扩大37耳,内耳道发育异常50耳,蜗神经发育不良58耳。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内耳MRI检查可以准确进行内耳畸形的分类诊断,可指导手术方案、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畸形 磁共振成像 耳蜗植入术
下载PDF
外耳道胆脂瘤的CT诊断 被引量:18
14
作者 赵鹏飞 王振常 +5 位作者 鲜军舫 燕飞 刘中林 杨本涛 姜虹 王永哲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特征性高分辨率CT(HR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EACC患者(40耳)的HRCT征象。结果 40耳EACC均表现为外耳道内密度不均的软组织影,其中30耳呈实性致密影,10耳软组织内可见"含气征&q...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特征性高分辨率CT(HR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EACC患者(40耳)的HRCT征象。结果 40耳EACC均表现为外耳道内密度不均的软组织影,其中30耳呈实性致密影,10耳软组织内可见"含气征";7耳软组织内见可疑骨碎片影。骨性外耳道19耳呈"烧瓶"样扩大,18耳全程扩大;5耳仅下壁受累,35耳多骨壁受累,其中33耳下壁受累,19耳各壁均受累;25耳残余骨壁边缘光整,15耳边缘不规则;28耳鼓室盾板变钝或消失。30耳累及鼓室,9耳累及乳突;9耳部分听小骨受压吸收、破坏;11耳面神经管受累,其中乳突段5耳,鼓索神经小管4耳,鼓室段2耳;8耳颞下颌关节受累;1耳外半规管受累;21耳伴发乳突炎症。乳突呈气化型31耳,混合型8耳,板障型1耳。结论 HRCT有助于定性诊断EACC,并可清晰显示其范围及邻近结构受累情况,有助于临床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脂瘤 外耳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Madelung病头颈部CT表现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吴任国 唐秉航 +5 位作者 何亚奇 李良才 黄德成 孙世珺 鲜军舫 王振常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41-842,共2页
目的探讨Madelung病头颈部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例经临床证实的Madelung病患者的头颈部CT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3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头颈部区域皮下和(或)颈阔肌深面及肌肉间隙弥漫性脂肪蓄积增厚,没... 目的探讨Madelung病头颈部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例经临床证实的Madelung病患者的头颈部CT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3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头颈部区域皮下和(或)颈阔肌深面及肌肉间隙弥漫性脂肪蓄积增厚,没有包膜,边界不清,左右对称,病变较多分布于颈前舌骨上区、颈前舌骨下区、颌下、项部皮下及双侧胸锁乳突肌深面。结论Madelung病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在定性、定量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瘤样病 多发性对称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MRI影像解剖 被引量:16
16
作者 焦永红 赵堪兴 +3 位作者 王振常 钱学翰 吴晓 满凤媛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9-224,共6页
目的采用MRI成像技术显示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颅内段、海绵窦段和眶内段的影像特征。方法正常受试者20名,年龄24~38岁,平均(28.25±4.07)岁。眼球运动神经脑池段采用头线圈,层厚0,8mm,3D—FIESTA序列扫描;海绵窦段采用... 目的采用MRI成像技术显示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颅内段、海绵窦段和眶内段的影像特征。方法正常受试者20名,年龄24~38岁,平均(28.25±4.07)岁。眼球运动神经脑池段采用头线圈,层厚0,8mm,3D—FIESTA序列扫描;海绵窦段采用头线圈,冠状面FSE,T1WI扫描,层厚2.0mm,层间距0.3mm;眼眶段采用表面线圈,冠状面FSE,T1WI扫描,层厚2.0mm,层间距0.3mm。对照火棉胶包埋0.1mm层厚,HE染色的完整眼眶冠状切片,在连续冠状MRI影像上追踪和分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直至分支进入相应的眼外肌。结果脑池段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显示率为100%,滑车神经显示率为95%;海绵窦段动眼神经显示率100%,外展神经和滑车神经部分显示;在连续冠状的眼眶组织切片指引下,眶内段外展神经和动眼神经下支的分支完全显示,动眼神经上支显示60%,滑车神经显示40%。结论连续的薄层三维FIESTA序列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MRI能清晰地显示眼运动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关系。MRI能清晰显示眶内动眼神经下支和外展神经。由于动眼神经上支和滑车神经结构精细,毗邻关系复杂,部分显示。对眼球运动神经路径上复杂的解剖结构的知识背景,影响分析MRI呈现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眼神经 展神经 滑车神经
原文传递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孙明霞 刘中林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分析鼻内翻性乳头状瘤(IP)的CT和MRI表现。方法搜集术前经MRI诊断为IP 22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术后病理为IP,3例为鼻息肉。19例IP中,6例发生于上颌窦与窦口中鼻道复合体之间,呈&qu... 目的分析鼻内翻性乳头状瘤(IP)的CT和MRI表现。方法搜集术前经MRI诊断为IP 22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术后病理为IP,3例为鼻息肉。19例IP中,6例发生于上颌窦与窦口中鼻道复合体之间,呈"哑铃形";11例病变位于筛窦与鼻腔,形态不规则;1例位于上颌窦内壁缺损处,呈结节状;1例局限于上颌窦腔黏膜,呈"线状"。19例患者,12例在T_2WI、17例在增强T_1WI呈规则的"栅栏"状表现;线状等信号或线状强化1例;病变局部呈不规则栅栏状改变1例。4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速升缓降型。3例鼻息肉均位于鼻腔与上颌窦之间,病变通过上颌窦口区,局部黏膜聚集。22例中,17例术前行CT检查,9例CT表现有骨质吸收、变薄不完整;3例表现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5例骨质未见改变。结论MRI对诊断IP和评估病变的范围具有重要作用。CT对观察病变部位的骨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 内翻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18
作者 田其昌 王振常 鲜军舫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 探讨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73例眼球肿瘤行CT扫描 ,45例行MRI扫描 ,回顾性分析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2 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CT表现为有钙化的肿块 ;2 6例色素膜黑色素瘤MRI显... 目的 探讨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73例眼球肿瘤行CT扫描 ,45例行MRI扫描 ,回顾性分析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2 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CT表现为有钙化的肿块 ;2 6例色素膜黑色素瘤MRI显示为短T1短T2 信号 ,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 ;9例脉络膜骨瘤CT表现为眼球壁高密度扁平性肿块 ;6例转移瘤MRI表现为扁平性肿块 ,呈略长T1长T2 信号 ;4例脉络膜血管瘤呈长T1明显长T2 信号 ,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可显示眼球肿瘤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肿瘤 CT 成像 NMR
下载PDF
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郝大鹏 满凤媛 +5 位作者 王振常 徐文坚 梁熙虹 崔久法 陈光利 杨本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8-261,共4页
目的探讨位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其中颈动脉体瘤8例,神经鞘瘤8例。6例颈动脉体瘤和5... 目的探讨位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其中颈动脉体瘤8例,神经鞘瘤8例。6例颈动脉体瘤和5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CT平扫;所有患者均接受MR平扫和增强扫描;4例颈动脉体瘤和2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DSA检查。结果CT表现:①6例颈动脉体瘤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不规则、虫蚀状骨质破坏。②5例神经鞘瘤为卵圆形或梭形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或低混杂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光整,无骨质破坏。MRI表现:8例颈动脉体瘤呈分叶状,边界清楚,纵向生长,有特征性血管流空信号,分离并包绕颈内、外动脉,动脉管径正常,增强扫描明显强化。8例神经鞘瘤呈梭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纵向生长,呈混杂信号,分离颈动、静脉,血管管径变窄,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DSA表现:4例颈动脉体瘤呈明显肿瘤染色,2例神经鞘瘤呈轻度肿瘤染色。结论根据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对二者进行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眼部病变影像诊断的分析思路及策略 被引量:13
20
作者 鲜军舫 王振常 +8 位作者 燕飞 安裕志 李彬 史季桐 杨本涛 李冬梅 刘中林 田其昌 张燕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27-1431,共5页
尽管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行为的逐渐规范及司法鉴定的需要,影像学在眼部的应用越来越多 ,但眼部影像学在我国医院的普及程度还不高,检查和诊断也不够规范,明显影响了眼部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帮助提高眼部影像学的检... 尽管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行为的逐渐规范及司法鉴定的需要,影像学在眼部的应用越来越多 ,但眼部影像学在我国医院的普及程度还不高,检查和诊断也不够规范,明显影响了眼部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帮助提高眼部影像学的检查和诊断水平,归纳总结了眼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与注意事项、分析思路及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病变 影像诊断 影像学检查方法 影像学技术 司法鉴定 医疗行为 诊断水平 归纳总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