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顾性分析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感染在不同年龄组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疑似或临床诊断为HFMD的患儿留取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目的回顾性分析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感染在不同年龄组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疑似或临床诊断为HFMD的患儿留取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标本中肠道病毒核酸,将CV-A6阳性病例按年龄进行分组比较。结果467例CV-A6阳性HFMD病例,年龄3月~16岁,婴幼儿组(≤3岁)273例,学龄前期组(3~6岁)131例,学龄期组(>6岁)63例,5~11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热为常见症状,其中婴幼儿组发热发生率最高(220/273,80.5%);婴幼儿组白细胞升高比例最高(127/273,46.5%),高于学龄期组(17/63,27.0%),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CV-A6所致HFMD皮疹形态多样,婴幼儿组皮疹多形性比例最高(163/273,59.7%);学龄期组分布部位数最少(0.89±0.86);婴幼儿组肘关节(109/273,39.9%)、膝部(88/273,32.6%)、大腿(112/273,41%)、臀部(122/273,44.7%)皮疹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学龄期组前臂(0/63,0%)、足心(41/63,65.1%)、小腿(0/63,0%)、大腿(6/63,9.5%)皮疹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均临床痊愈,无重症病例发生,发病6个月后共有288例接受随访,其中33例发生甲脱落(33/288,11.5%)。结论不同年龄组CV-A6所致HFMD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婴幼儿组更常出现发热症状,皮疹分布范围更广,皮疹形态更具多形性,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更为多见。展开更多
1994年从北京腹泻儿童中鉴定的国内首例G9型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株T203属于G9-Ⅵ(VP7基因进化树支Ⅵ),而之后国内流行的G9型RVAs主要属于全球广泛流行的G9-Ⅲ(VP7基因进化树支Ⅲ)。本研究于2010年通过基因测序从北京腹...1994年从北京腹泻儿童中鉴定的国内首例G9型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株T203属于G9-Ⅵ(VP7基因进化树支Ⅵ),而之后国内流行的G9型RVAs主要属于全球广泛流行的G9-Ⅲ(VP7基因进化树支Ⅲ)。本研究于2010年通过基因测序从北京腹泻儿童中再次鉴定了一例RVA G9-Ⅵ。为了解北京儿童中G9-Ⅵ再次流行的情况,本研究对国内外人G9型RVAs的VP7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在G9-Ⅲ和G9-Ⅵ病毒各自VP7基因序列比较保守、彼此间变异集中的区域设计杂交探针,经PCR合成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建立区分G9-Ⅲ和G9-Ⅵ的斑点杂交方法;结合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RVA常见G和P基因型杂交鉴定方法,对2011-2012年门诊腹泻就诊患儿中RVAs的流行进行调查。结果显示G9型检出率最高(43.5%,57/131),其次是G3(30.5%)、G1(12.2%)和G2(11.5%),未发现G4型。P分型结果显示P[8]为主要基因型(85.2%),其次P[4]型(14.8%),未发现P[6]型。对57例G9型RVAs全部进行G9-Ⅲ和G9-Ⅵ杂交鉴定。结果显示:G9-Ⅵ占96.5%,取代G9-Ⅲ(3.5%)成为优势流行的G9型病毒。从VP7基因进化树图上看到,本研究鉴定的北京人RVA G9-Ⅵ同国内外近期多地出现的人RVA G9-Ⅵ进化关系密切,并且和加拿大的猪RVA株F7P4进化距离近。国内外新近重新出现的人G9-Ⅵ RVAs是否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比以往广泛流行的RVA G9-Ⅲ更强的传播能力或致病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