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吕鑫 孙延瑜 +2 位作者 闵军 胡晓珂 马莲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在土壤中分布广泛且存留时间长。利用理化手段去除PAHs不仅价格昂贵,还会对土壤、沉积物以及地下水层等自然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代谢多样性降解有害污染物,被...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在土壤中分布广泛且存留时间长。利用理化手段去除PAHs不仅价格昂贵,还会对土壤、沉积物以及地下水层等自然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代谢多样性降解有害污染物,被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修复技术。目前已分离鉴定出多种微生物具有降解PAHs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应用微生物修复土壤及环境中的PAHs污染,需要更加深入了解降解过程中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生理生化以及分子遗传机制。综述了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降解途径对不同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生物代谢转化机理,为提高土壤中降解菌的生物修复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微生物降解 土壤
下载PDF
F-RNA噬菌体YM1肠道宿主分析
2
作者 赵海霞 杨明树 +1 位作者 喻勇新 王永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63-2377,共15页
【背景】F-RNA噬菌体近年来常被作为水环境中诺如病毒污染的指示物。本课题组前期以大肠杆菌ATCC700891T为宿主,从人便样中筛选出一株F-RNA噬菌体YM1,其与大肠杆菌噬菌体MS2亲缘关系最近,MS2宿主通常为含有性菌毛的雄性大肠杆菌。【目... 【背景】F-RNA噬菌体近年来常被作为水环境中诺如病毒污染的指示物。本课题组前期以大肠杆菌ATCC700891T为宿主,从人便样中筛选出一株F-RNA噬菌体YM1,其与大肠杆菌噬菌体MS2亲缘关系最近,MS2宿主通常为含有性菌毛的雄性大肠杆菌。【目的】探索F-RNA噬菌体与其肠道宿主及诺如病毒之间的互作关系,筛选YM1的肠道宿主。【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YM1阳性便样中的大肠杆菌并进行YM1侵染验证,结合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YM1接种前后便样中的差异性菌群种类,对YM1阳性便样中潜在的YM1肠道宿主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到351个大肠杆菌菌株,YM1侵染结果表明这些大肠杆菌均不是YM1的宿主;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差异性菌种显示,Enterobacter sp.(OTU144)和Enterobacter sp.(OTU11)这2株肠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在YM1感染后发生显著性的降低,表明该2种细菌可能为YM1的潜在肠道宿主。【结论】YM1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便样中大肠杆菌并非YM1的肠道宿主,同时发现了2种YM1的潜在宿主,为进一步筛选分离YM1的肠道宿主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NA噬菌体 肠道宿主 便样 大肠杆菌
原文传递
RNA修饰及其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安磊 赵金玲 任晓亮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6-186,共11页
RNA修饰是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领域重要的探索方向,其种类繁多,过程复杂,在调节生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针对RNA修饰的检测方法由传统的实验定量检测技术发展为与二代、三代高通量测序平台相结合的检测技... RNA修饰是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领域重要的探索方向,其种类繁多,过程复杂,在调节生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针对RNA修饰的检测方法由传统的实验定量检测技术发展为与二代、三代高通量测序平台相结合的检测技术,以此为基础,人们对RNA修饰类型、相关调控蛋白以及调控机制和功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当前基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RNA修饰研究表明,RNA修饰水平与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长短、应激性强弱、生育率高低等有着密切关联。对RNA修饰的常见类型和检测技术进行综述,总结其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研究成果,并对将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修饰 RNA甲基化 秀丽隐杆线虫
下载PDF
首个沃斯古菌门古菌病毒基因组的发现
4
作者 田敬孜 路方鑫 +2 位作者 黎谢飞 周一帆 王永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26-132,共7页
古菌作为细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第三大生命域,广泛分布于陆生、水生甚至肠道等环境中。迄今为止,有关其病毒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通过深度分析滴水湖宏病毒组数据,并结合tRNA基因匹配的方法,对其中的古菌病毒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发现... 古菌作为细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第三大生命域,广泛分布于陆生、水生甚至肠道等环境中。迄今为止,有关其病毒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通过深度分析滴水湖宏病毒组数据,并结合tRNA基因匹配的方法,对其中的古菌病毒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发现了一条沃斯古菌门(Candidatu sWoesearchaeota)古菌病毒基因组序列,长度为23340bp,其tRNA基因序列与宿主的具有100%的一致性,将之命名为Candidatus Woesearchaeota Phage DSL-JZ1,简称DSL-JZ1。基因组注释结果显示,DSL-JZ1除了编码多个沃斯古菌的同源蛋白,还包括尾钉蛋白(tail spikeprotein)、尾丝蛋白(tailfiberprotein)以及裂解酶等有尾病毒目病毒结构和毒力基因。基因组共享基因网络分析证明,DSL-JZ1与目前已知的所有古菌病毒间,包括头尾结构的古菌病毒,缺乏明显的亲缘性。结果揭示DSL-JZ1代表着一个全新的、感染沃斯古菌门古菌的、具有头尾结构的、源自我国淡水湖泊的水生古菌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斯古菌病毒 头尾结构 滴水湖 TRNA基因
下载PDF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威 李莉 +3 位作者 黎奥 王冲 孙同秋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近江牡蛎(Crassostreaariakensis)为广温、广盐分布的河口区大型种,曾在中国南北方河口区都有分布。由于近岸河口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北方河口区一度难以寻觅,甚至被认为濒临灭绝。利用黄河三角洲区域滨州、东营主要河口近江牡蛎资源,借... 近江牡蛎(Crassostreaariakensis)为广温、广盐分布的河口区大型种,曾在中国南北方河口区都有分布。由于近岸河口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北方河口区一度难以寻觅,甚至被认为濒临灭绝。利用黄河三角洲区域滨州、东营主要河口近江牡蛎资源,借助南方丰富的淡水资源,在福建宁德迅速开展了近江牡蛎的规模化人工育苗工作,总计获得了1092万粒种苗。在近江牡蛎原产地滨州进行中间培养及海上养成,在长牡蛎主养海区山东乳山进行转场育肥试养并获得初步成功。与同期养殖的长牡蛎相比,近江牡蛎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无明显差异,且生长速度快,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推动其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的牡蛎养殖新品种。规模化育苗及养殖还有助于降低对野生近江牡蛎资源的采捕需求,对其资源的保护、牡蛎礁的恢复重构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 人工育苗 规模化 养成 牡蛎礁
下载PDF
中国牡蛎产业的嬗变——新认知、新品种和新产品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国范 李莉 阙华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0-749,共10页
牡蛎是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世界性海洋主养贝类。我国牡蛎养殖历史悠久,但高质牡蛎产品的长期匮乏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卡点。在国际海鲜市场,高质牡蛎就意味着品质好、品相优。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了中国经济牡... 牡蛎是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世界性海洋主养贝类。我国牡蛎养殖历史悠久,但高质牡蛎产品的长期匮乏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卡点。在国际海鲜市场,高质牡蛎就意味着品质好、品相优。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了中国经济牡蛎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揭示了温度是不同尺度种性形成的重要环境驱动因子之一;构建了首个贝类全基因组序列精细图谱,发现基因组的高变异性和基因家族的特异性扩张是种性形成的重要遗传基础;对全球27个长牡蛎群体487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深度重测序,构建了50M级单核苷酸多态(SNP)资源库并制成190k高密度SNP分型芯片。这些资源基因组学(Resourceomics)研究为高质牡蛎创制奠定了基础。其次进一步查清了牡蛎经济性状的遗传力及表型相关性,锚定糖原含量调控的基因组模块区域,建立品质性状基因模块选育技术,育成"海蛎1号"新品种,糖原含量提高25.37%,比传统育种效率提高65.81%,实现了单一营养物质的定向选育,破解了牡蛎肉质改良的世界性难题。所建立的基因模块育种技术使高质牡蛎遗传创制成为可能。在育成新品种的基础上,还利用牡蛎附着变态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及上升流和下降流的物理学原理,创新牡蛎单体种苗制备技术,使种苗单体化率提高3倍;建立设施塑形生态育肥技术,通过壳型重塑并结合养殖水层的增肥调控,优型率达92%,出肉率达20%-23%。单体塑形养殖技术使牡蛎品相也达到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标准。团队建立的高质牡蛎创制技术体系在县域规模进行标准化应用示范,支撑了"乳山牡蛎"成为行业第一品牌,产业经济效益提高2-3倍,实现了牡蛎产业从低质低效到高质高效的嬗变,示范带动了中国牡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基因模块 新品种 单体塑形 高质牡蛎
下载PDF
分子印迹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与策略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晓艳 李金花 陈令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352-1367,共16页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s)是采用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MIT)制备的,具有与模板分子在形状、大小及官能团方面完全匹配的特异识别位点的高分子聚合物,能选择性识别和富集目标分析...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s)是采用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MIT)制备的,具有与模板分子在形状、大小及官能团方面完全匹配的特异识别位点的高分子聚合物,能选择性识别和富集目标分析物(模板分子),已广泛用于样品前处理、化学/生物传感等领域.然而,在MIPs制备和使用过程中,仍存在模板分子洗脱困难、有效识别位点少、结合容量低、传质速率慢、水相识别差等问题.通过借鉴融合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策略, MIT发展迅速,各种新型的印迹技术和策略不断涌现,不仅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而且推动了新型MIPs的发展并拓展了其应用范围.本文以MIPs在样品前处理、传感和刺激响应中的应用为导向,梳理了MIPs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表面印迹和纳米印迹技术、可控/活性聚合技术、点击化学、固相合成技术等)、策略(多模板、多功能单体、虚拟模板、片段印迹、硼亲和印迹策略等)与刺激响应印迹(磁、温度、光和pH响应等),并对印迹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印迹技术 印迹策略 样品前处理 传感 刺激响应印迹
原文传递
夏季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和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毅波 孙延瑜 +1 位作者 王彩霞 胡晓珂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1,共10页
本研究基于2015年夏季(6、8月)渤海网采浮游植物和叶绿素a调查数据,对渤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优势类群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变化趋势:叶绿素a浓度近年来未发生... 本研究基于2015年夏季(6、8月)渤海网采浮游植物和叶绿素a调查数据,对渤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优势类群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变化趋势:叶绿素a浓度近年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但较20世纪80、90年代明显升高,且低值区(<1.0 μg/L)较20年前明显缩小;就优势类群而言,6月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优势较往年有所减弱,以往在渤海具有突出优势地位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2015年夏季6、8月均未检测到,甲藻(6月: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8月: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继续占优,而短柄曲壳藻(Achnanthes brevipe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的优势地位较以往明显上升。浮游植物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与往年相比处于适中的水平。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渤海营养盐结构改变引起的,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会对渤海食物链结构以及对具有浮游植物食性的经济鱼虾[如斑(Konosirus punctatus)、鱼(Liza haematocheila)、毛虾(Acetes chinensis)]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渤海渔业资源产量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网采浮游植物 叶绿素A 渔业资源 分布 变化趋势
下载PDF
绿潮生物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广策 王辉 +15 位作者 高山 郇丽 王旭雷 顾文辉 解修俊 张建恒 孙松 于仁成 何培民 郑阵兵 林阿朋 牛建峰 王立军 张宝玉 沈颂东 卢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9-808,共20页
绿潮发生机制极其复杂,但其核心机理是绿潮暴发时漂浮"藻席"中的浒苔快速形成巨大生物量,涉及浒苔生物学过程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生理生化基础。为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对浒苔生活史研究进行了充分的理论补遗;分析了漂... 绿潮发生机制极其复杂,但其核心机理是绿潮暴发时漂浮"藻席"中的浒苔快速形成巨大生物量,涉及浒苔生物学过程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生理生化基础。为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对浒苔生活史研究进行了充分的理论补遗;分析了漂浮"藻席"中浒苔生长与繁殖过程,认为该过程是绿潮生物量形成的关键;阐述了浒苔孢子囊形成是对富营养化背景下海水溶解无机氮(DIN)中硝态氮高占比的响应,认为一氧化氮分子可促进浒苔营养细胞向孢子囊的转化;解析了浒苔细胞对逆境因子的响应途径与机制。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浒苔引发绿潮的生物学过程进行了理论推定。人为或自然因素使固着浒苔处于漂浮状态,形成小规模"藻席";富营养化背景下海水DIN中硝态氮占比的升高赋予了浒苔巨大的繁殖潜能,漂浮过程溶解无机碳(DIC)"充裕"和"不足"两个阶段的交替以及食藻动物啃食产生的藻片段使孢子囊形成比例大幅提升;孢子原位萌发等使释放的孢子在"藻席"中获得了附着基,个体数目随之指数增长;结合漂浮浒苔的高生长速率,"藻席"规模不断扩大,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生物量。同时,本文还对今后的绿潮研究提出一些建议,认为啃食动物在浒苔生物量消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漂浮"藻席"系统中扮演着"生态引擎"的功能,同时系统阐明浒苔孢子的原位萌发等现象的生物学机理应该是未来绿潮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潮 浒苔 漂浮浒苔“藻席” 生活史 DIN中硝态氮占比 环境胁迫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及近岸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及长周期变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宝泉 姜少玉 +6 位作者 吕卷章 陈琳琳 闫朗 刘春云 李晓静 宋博 李新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11-1522,共12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渤海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系统研究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时空分布,作者在该区域典型潮间带和近岸浅海(5m以浅水域)布设11个断面,分别于2016年8月和11...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渤海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系统研究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时空分布,作者在该区域典型潮间带和近岸浅海(5m以浅水域)布设11个断面,分别于2016年8月和11月, 2017年5月、8月和11月进行3个季节取样。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邻近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7种。其中,潮间带分布119种,近岸浅海分布99种。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与历史资料相比,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近岸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动物个体呈小型化趋势。总体表现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个体大的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经济类群逐渐被个体小且经济价值较低的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动物取代。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复杂,主要驱动力包括黄河来水量与输沙量的减少、人类活动(过度捕捞、开发力度加大)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生物多样性 湿地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物种组成
原文传递
渤海湾湾口表层沉积物中的核心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鹏远 陈庆彩 胡晓珂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40-1955,共16页
【背景】近年来渤海湾环境恶化加重,影响了近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微生物对环境的高度灵敏性使其能够迅速对环境的变更做出反应,在海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目的】为探讨渤海湾湾口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分... 【背景】近年来渤海湾环境恶化加重,影响了近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微生物对环境的高度灵敏性使其能够迅速对环境的变更做出反应,在海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目的】为探讨渤海湾湾口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选取渤海湾湾口2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探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HiSeq2500)对细菌16SrRNA基因V3-V4高变区进行测序,并结合相关环境因子分析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试图探究起驱动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研究区域广泛存在的细菌类群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56.8%,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占8.9%,绿弯菌门(Chloroflexi)占8.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6.2%,其中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为变形菌门中的优势类群。陆源有机物的输入使入海口及近岸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有机氮(Total organic nitrogen,TON)含量偏高,并向周围呈辐射状降低,低值位于渤海湾中部深水区域。通过冗余性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发现在研究区域中环境因素对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粒径(<4μm)和有机氮的影响较大(P<0.05)。【结论】渤海湾微生物物种丰富,与环境因素关系显著,人为因素对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 16S rRNA基因多样性
原文传递
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富村 阙华勇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6-68,共13页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我国原产贝类之一,自然分布于我国辽东和山东半岛等黄渤海海区,自古被誉为海珍之冠。我国皱纹盘鲍的资源调查、增养殖相关研究始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我国原产贝类之一,自然分布于我国辽东和山东半岛等黄渤海海区,自古被誉为海珍之冠。我国皱纹盘鲍的资源调查、增养殖相关研究始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工种苗的试验性底播及人工养殖。鲍野生资源随着过度采捕而急剧下降,我国开始通过底播增养殖工作以恢复皱纹盘鲍的生物资源,其中底播养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生物资源恢复与增殖未能取得理想效果。20世纪90年代皱纹盘鲍杂交技术获得突破并产业化应用,推动了我国鲍养殖产业南移,目前福建养殖鲍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2.7%,而北方海区底播增养殖产业受养殖周期、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冲击,以及底播越冬期间高死亡率等问题制约,已严重萎缩。自2009年起,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相关研发及产业单位合作建立皱纹盘鲍底播型海洋牧场技术研发的产学研平台,进而于2013年提出并实施了“北鲍北养”产业计划。通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及示范,部分地区的底播皱纹盘鲍已进入商业性收获等显著进展。本文针对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产业中亟需解决问题、发展目标、可实现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讨论,以期为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原种保护、资源增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底播增养殖 可实施途径 发展趋势
下载PDF
石莼属绿藻应答环境胁迫的生理特征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忠山 王晓梅 +2 位作者 刘峰 杨志红 吴湘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3-479,共7页
潮间带生理生态是海洋环境中最复杂和重要的领域之一。潮间带海藻在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中经常不可避免要遭受干出、温度、盐碱、辐射等不良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和胁迫,对于生长在潮间带的石莼属绿藻来说尤其严重。本文综述了近十年... 潮间带生理生态是海洋环境中最复杂和重要的领域之一。潮间带海藻在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中经常不可避免要遭受干出、温度、盐碱、辐射等不良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和胁迫,对于生长在潮间带的石莼属绿藻来说尤其严重。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重要石莼属种类在高温、干出、光照、营养盐与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因子影响下的生理特征及其抗逆机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和讨论了有关该领域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莼属 环境胁迫 抗逆机制
原文传递
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新正 寇琦 +11 位作者 王金宝 甘志彬 杨梅 龚琳 隋吉星 马林 曲寒雪 初雁凌 曾宥维 王伟娜 张祺 董栋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70,共45页
综述了我国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概况,以及我国分类系统学工作者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工作... 综述了我国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概况,以及我国分类系统学工作者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工作。涉及类群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线虫、多毛类环节动物、星虫、螠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苔藓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等主要的无脊椎动物门类。涉及海域以我国管辖海域,特别是中国近海为主,也涉及了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等深海环境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学报道。本文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于在我国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领域成就基础上,发现薄弱环节,研讨今后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填补研究空白,赶超本领域国际前沿,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学 系统发育 无脊椎动物 海洋 中国
下载PDF
红球藻虾青素资源开发历程与趋势展望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建国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0-146,共17页
经30多年不懈努力与系统创新研发,我国已成功地实现红球藻虾青素资源的规模化生产,开发出新资源食品和功能性生物制品。期间,我们结合微藻产业现状与国情,围绕红球藻资源开发的产业化链条,针对上中下游重要环节的关键性瓶颈问题,开展了... 经30多年不懈努力与系统创新研发,我国已成功地实现红球藻虾青素资源的规模化生产,开发出新资源食品和功能性生物制品。期间,我们结合微藻产业现状与国情,围绕红球藻资源开发的产业化链条,针对上中下游重要环节的关键性瓶颈问题,开展了基础理论探索、新技术开发、产业化推广与新活性功效发掘等系列工作。借建所70周年所庆成果专刊出版之际,全面回顾总结我们在该藻种质资源、基于细胞周期调控的二步串联培养模式、关键参数优化与控制、光反应器培养设施创制、生物污染危害和防控原理与策略、活性物质开发与新功能挖掘、产业标准与体系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同时展望发展趋势,以期促进红球藻以及整个微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球藻 虾青素 大型光生物反应器 敌害生物防治 细胞周期及调控
下载PDF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新正 董栋 +3 位作者 寇琦 杨梅 龚琳 隋吉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9-181,共13页
综述了国内外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论述了中国在深海热液、冷泉、海山、深渊及鲸尸等特殊环境的考察、研究进展情况,并对中国将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梳理和展望。
关键词 深海 大型底栖生物 生物多样性 中国
下载PDF
高温胁迫条件下大菱鲆肾脏转录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凯 黄智慧 +2 位作者 马爱军 刘晓菲 杨双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5,共10页
为探索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的分子机制,筛选耐高温相关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HiSeq-2500)分别对5个不同高温处理组的大菱鲆肾脏组织开展转录组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GO(基因功能注释)、SSR(简单重复序... 为探索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的分子机制,筛选耐高温相关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HiSeq-2500)分别对5个不同高温处理组的大菱鲆肾脏组织开展转录组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GO(基因功能注释)、SSR(简单重复序列)分析等。结果显示,通过组装得到Unigenes总数目为68525,长度范围为201~23456 bp,平均长度为1124 bp,N50长度为2316 bp。将Unigenes分别在Nr、Swissprot、KEGG、KOG、GO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及功能注释,共注释25498条,其中,Nr数据库注释到的Unigenes最多;按GO功能分类,共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3类,包括56个功能组,其中,大量Unigenes与细胞进程、代谢过程、催化活性、生物调节、应激反应相关。将Unigenes进行pathway注释,归属于218条代谢通路,分为5类KEGG途径:代谢途径、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和生物系统。进行转录因子分析,共检测到65类转录因子,其中,C2H2锌指蛋白家族的基因数目最多。通过对不同温度胁迫下基因表达谱结果进行分析,不同温度组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不同温度胁迫组中,20℃组与28℃组存在差异最大,差异基因达到4734个,其中,上调基因3386个,下调基因1348个。本研究建立了大菱鲆热应激肾脏转录组数据库,为大菱鲆高温胁迫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肾脏 高温胁迫 转录组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海带褐藻多酚对绿烂海带表面分离的一株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静 逄少军 +1 位作者 苏丽 李晓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6-351,共6页
海带苗绿烂病暴发严重威胁海带养殖生产,给海带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发现,海带中的多酚化合物可以抵御海带病害初期病原体侵入。为研究多酚对绿烂海带表面附生菌的抑菌效果,在病烂部位分离出一株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的方... 海带苗绿烂病暴发严重威胁海带养殖生产,给海带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发现,海带中的多酚化合物可以抵御海带病害初期病原体侵入。为研究多酚对绿烂海带表面附生菌的抑菌效果,在病烂部位分离出一株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的方法,证实该细菌为小孔芽孢杆菌(Bacillus foraminis)。进一步以健康海带为原料提取多酚,利用平板生长抑制法,以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作为对照,分析多酚对小孔芽胞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褐藻多酚在接种了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的培养基上产生了不同大小的抑菌圈,而在接种有小孔芽孢杆菌的培养基上未产生抑菌圈,表明多酚对小孔芽胞杆菌无抑菌效应。此项研究为海带多酚抑菌作用提供了参考,同时对了解海带病害暴发及开展海带病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绿烂病 褐藻多酚 抑菌活性
下载PDF
盐度、光强和温度对盐生杜氏藻生长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秦瑞阳 李永富 刘建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3-81,共9页
为明确各环境因子对盐生杜氏藻生长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程度,采用3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方法,以7天批次培养获得的比生长速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盐度(A)、光照强度(B)、温度(C)及两因素交互作用A×B、A×C、B×C... 为明确各环境因子对盐生杜氏藻生长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程度,采用3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方法,以7天批次培养获得的比生长速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盐度(A)、光照强度(B)、温度(C)及两因素交互作用A×B、A×C、B×C对细胞增殖速率的影响,并测定了各条件下光合放氧速率、呼吸耗氧速率、叶绿素荧光及色素含量等以阐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藻细胞增殖的最显著因素,其次是盐度与光照,交互作用B×C、A×C对绿色盐藻细胞生长有一定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如单一因子。确定利于盐藻细胞增殖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0℃、盐度110、光照强度120μmol·m^(–2)·s^(–1),而利于类胡萝卜素积累的条件则需将盐度提升至160。温度、光照通过影响光合放氧速率,而盐度通过影响呼吸耗氧速率调控藻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生杜氏藻 正交试验 比生长速率 色素含量 交互作用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攻毒过程中文蛤肝胰腺弧菌载量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瑞 于佳佳 +1 位作者 王鸿霞 刘保忠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5,共7页
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其养殖过程中病害导致的规模性死亡时有发生,已有的工作证实致病性弧菌是导致文蛤大规模死亡最为常见的病原。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浸泡感染实验模拟了文蛤在自然条件下的弧菌... 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其养殖过程中病害导致的规模性死亡时有发生,已有的工作证实致病性弧菌是导致文蛤大规模死亡最为常见的病原。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浸泡感染实验模拟了文蛤在自然条件下的弧菌胁迫环境,明确了攻毒水体中弧菌生长变化规律;攻毒过程中宿主载菌量分析显示,文蛤肝胰腺组织弧菌载量在攻毒后呈第1天急剧上升,第3天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而且不同个体间载菌量差异较大;通过不同弧菌含量攻毒实验,发现在攻毒早期文蛤体内弧菌载量与水体环境的弧菌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Spearman’sρ=0.899,P=0.000),而在感染中后期不同攻毒强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呈现较低水平,为0~205CFU/mg,预示着宿主免疫系统和肝胰腺微生物群落可将致病菌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上述研究为开展文蛤感染发病过程中弧菌载量和免疫抗性评价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弧菌 肝胰腺 载菌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