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维德包公词话译介的“副文本”对文明互鉴的启示
1
作者 党从心 李永平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4年第2期297-315,共19页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之后,如何走进不同民族的内心,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的理解、转换和译介成为文化“走进去”的重要环节。近40年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汉学家伊维德研究中国俗文学,英...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之后,如何走进不同民族的内心,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的理解、转换和译介成为文化“走进去”的重要环节。近40年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汉学家伊维德研究中国俗文学,英译了20多部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对中国民间文化“走进去”有重要借鉴。伊维德译介的成功之处在于编制有助于文化“走进去”的外副文本体系,其学术性与文化阐释的内副文本系统榫合,建构了一种与异文化的对话场域,形成了独特风格。《包公与法制:八种说唱词话(1250—1450)》是副文本成功使用的典型,分析其副文本编制机制,不仅有利于了解伊维德本人的“世界文学”景观,更对文明互鉴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维德 包公 说唱词话 译介
原文传递
“血社火”历史文化新探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永平 《民俗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70-75,共6页
血社火的文化渊源应该追溯到杀牲献祭的丰穰仪式,而其技艺则来自于由西亚传入的祆教之神幻术"七圣刀"(或称"七圣法")仪式。历史上,血社火曾经在各地广泛分布,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祆教"末日审判"信仰和... 血社火的文化渊源应该追溯到杀牲献祭的丰穰仪式,而其技艺则来自于由西亚传入的祆教之神幻术"七圣刀"(或称"七圣法")仪式。历史上,血社火曾经在各地广泛分布,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祆教"末日审判"信仰和目连文化的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社火 祈禳仪式 七圣刀法 替身
原文传递
“大闹”:“热闹”的内在结构与文化编码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永平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2,共9页
"闹"字至迟在西汉时已经产生,从后世的语词"热闹"的表述功能看,作为民俗意义上的热闹,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功能。热闹存在于成人仪式的内在结构之中;热闹有助于焐热、重组生活环境;热闹是渡过阈限阶段的方式,渡过阈限... "闹"字至迟在西汉时已经产生,从后世的语词"热闹"的表述功能看,作为民俗意义上的热闹,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功能。热闹存在于成人仪式的内在结构之中;热闹有助于焐热、重组生活环境;热闹是渡过阈限阶段的方式,渡过阈限才能进入新的阶段,而这个阈限阶段的仪式活动有助于消除污染、恢复洁净。热闹的内部机制包括严酷的自然和社会双重考验中的过渡礼仪;民俗仪式中由萨满完成的降妖、伏魔的仪式性禳灾;大闹孕育着人神共睦或混沌未开的危险与生机。"大闹""热闹"更多地表现为民俗仪式活动,过去每逢除夕、元宵等岁时节日,方相氏、僮子(由村民装扮)与无形的超验世界(鬼疫之属)冲突激烈,热闹非凡。可以说,传统社会的灵验时间和神圣空间,要周期性地演述"大闹—斩妖"仪式,通过大闹仪式,搬演"热闹"的场面以此达到禳灾、净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闹 热闹 阈限 文化编码
原文传递
从阈限书写进入: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永平 李泽涛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9-186,共18页
文学人类学从历史边缘、附属、间隙、未定等地带发掘出人与物的"新元素"即阈限书写。文学人类学中的"阈限性"指涉着神话叙事中的时空通道、民俗仪式活动中的身份转换和族群认同中的边界效应。"阈限性"促... 文学人类学从历史边缘、附属、间隙、未定等地带发掘出人与物的"新元素"即阈限书写。文学人类学中的"阈限性"指涉着神话叙事中的时空通道、民俗仪式活动中的身份转换和族群认同中的边界效应。"阈限性"促使文学人类学研究遵循一种新的价值观并催生出新的视域——阈限学。"阈限学"出场的意义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们认识文化文本(Culture as Text)提示了一种新的认知范式;二是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边界"可能孕育着彼此的链接"通道";三是助力人们在事物"模棱两可"的过渡、转换的界面中获得自我澄明之境,追求澄明之境的"和"与"和解""融汇贯通",而非唯我独尊的"同";四是有利于人们在观照他者文明时摒弃"中心-边缘"范式,从西方佛卢瑟、德勒兹、加塔利、海德格尔以及朱利安的"间性"论视角重新认识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阈限书写 价值遵循 阈限学
原文传递
“大闹”与“伏魔”:《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的禳灾结构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永平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118,共7页
"张四姐大闹东京"故事流传久远,意蕴深厚。在长期的演述中,该文本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多种宝卷文本。从文明演化来看,中国没有经历过类似古希腊哲学和科学兴起时期的轴心时代,支撑我们精神传统的核心依然是本土天人贯通的神话... "张四姐大闹东京"故事流传久远,意蕴深厚。在长期的演述中,该文本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多种宝卷文本。从文明演化来看,中国没有经历过类似古希腊哲学和科学兴起时期的轴心时代,支撑我们精神传统的核心依然是本土天人贯通的神话思维。在民俗仪式中,表现为"大闹"-"伏魔"(审判)的原型结构,该结构只是原型编码的一种,考古图像、民俗仪式、节日等文化事象同样是原型编码。"张四姐大闹东京"故事的"表述的变异"、"演述动力"源自"大闹"—"伏魔"(审判)的原型结构,而这一结构与其它文化文本形成互文结构,镶嵌在中国文化大传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四姐大闹东京 宝卷 伏魔 禳灾
原文传递
物叙事里的“早期中国”——“玄玉时代”谫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永平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93,共11页
古史辨派对早期文献的问难,让两千多年来“古史即信史”传统一度遭到质疑。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证据链条的问题。在对二重证据、三重证据反思与应用的基础上,文学人类学学派把第四重证据实物及图像放在人文研究的优先地位,借此发现了早期... 古史辨派对早期文献的问难,让两千多年来“古史即信史”传统一度遭到质疑。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证据链条的问题。在对二重证据、三重证据反思与应用的基础上,文学人类学学派把第四重证据实物及图像放在人文研究的优先地位,借此发现了早期中国的“主控叙事”物质——玉礼器。要讲清楚“早期中国”的问题,早期考古遗址中广泛分布的玉礼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21世纪初以来,文学人类学派对西部“玉帛之路”进行拉网式调查,揭开“玄玉时代”的序幕,为中华文明史的求证提供了新物证。玄玉厘定年代,观象台、玄圭求中划定文化圈,学界把两者结合起来,垦拓出“早期中国”研究的一种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玉时代 物叙事 神话历史 “早期中国” 四重证据
下载PDF
一个祭祀禳灾的神话文本:臊子面文化传统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永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4-41,共8页
臊子面是丝绸之路沿线关中—天水文化带上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面食。有关臊子面的形成有"长寿面""嫂子面""斩蛟龙制作臊子""竣余"仪式等4种说法。事实上,臊子面起源于周代,前两种说法属于后人... 臊子面是丝绸之路沿线关中—天水文化带上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面食。有关臊子面的形成有"长寿面""嫂子面""斩蛟龙制作臊子""竣余"仪式等4种说法。事实上,臊子面起源于周代,前两种说法属于后人的讹传。"斩蛟龙""竣余"仪式两种说法,分别揭示了臊子面历史真相的一个方面。在早期民间故事、神话中英雄屠龙叙事母题的背后,隐藏的是人类面对灾异的"受迫害的想象"和替罪羊机制,龙成为"公共替罪羊"。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可以理解为史前人类在祭祀活动中对危害自身生存和农业丰产的各种水生动物的"祭坛想象集合体"。斩杀恶龙祭天的英雄叙事,世俗化为后世以田猎形式获取动物的祭祀活动。在周代,诸侯在重大祭祀活动结束后,向大臣赏赐脤膰礼,对脤膰祭肉的享食是臊子面之核心。从文献和考古两方面的材料来看,面食的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在这之前已经具备并走向成熟。把臊子掺入当时非常珍贵的祭祀用小麦面食中,使尽可能多的人分享到天子或诸侯所赐的胙肉,得到神灵的庇护是臊子面的文化传统所在。臊子面的食用在人类学上就是吃圣餐。臊子面食用的文化传统背后是来自宗教信仰的支配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臊子面 祭祀禳灾 脤膰礼 圣餐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的新阶段与新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永平教授访谈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永平 赵周宽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共7页
文学人类学对文学表述的发生、文学意义的生成、原型编码的变异、神话观念在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中经世累代的嬗递等关乎文学价值的基本问题做出历史性阐释。它的效应是多方面的。没有对边界的试探就难有对边界的突破,作为文学"元理... 文学人类学对文学表述的发生、文学意义的生成、原型编码的变异、神话观念在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中经世累代的嬗递等关乎文学价值的基本问题做出历史性阐释。它的效应是多方面的。没有对边界的试探就难有对边界的突破,作为文学"元理论"的文学人类学,通过对禳灾、治疗、通天、追求丰产和永生、创世神话的仪式性重演等论题的多方探源,提供了具有观念史意义的文学发生学原理。由于涉及主题的久远性,这种发生学远远溢出传统文学理论的"历史尺度",因而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学理论"发生学的发生学"。正值中国文学人类学创立40周年之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分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李永平教授对文学人类学的四重证据、文化大传统等理论命题又有了新的阐发,借机我们相约访谈,希望就文学人类学的一些前沿问题切磋摩荡,获致新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学科建设 移民 族群 中国研究
下载PDF
迷狂与书写:对“天书”母题的再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永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6-204,共9页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苏格拉底一再强调,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在西化的、现代性的学科遮蔽的背景下,我们无法真正理解故事和抒情诗的功能。"天书"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天书"...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苏格拉底一再强调,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在西化的、现代性的学科遮蔽的背景下,我们无法真正理解故事和抒情诗的功能。"天书"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天书"母题的背后蕴含着源远流长的神谕传统。萨满文化中通神、占卜、禳灾、招魂、疗救的信仰仪式体系是"天书"母题产生的根源。次生口头传统时代,神授天书正好迎合了下层民众对超常知识、能力、寿命的渴求需要,其背后隐藏着沟通天人,知识神授的远古人类口传文化的神圣大传统,这才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叙述的观念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书” 母题 神谕 萨满文化 次生口头传统
下载PDF
媒介接引对文学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
10
作者 李永平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1期34-38,共5页
以'文学人类学'相关研究成果为核心的丛书,对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其形成了明显的'共生关系'。出版使得性质相类的图书以互文的形式传播,把不同学科背景的人聚拢起来,对学术团队的搭建功不可没。
关键词 媒介 文学人类学 学科建设 出版
原文传递
《沉香宝卷》的故事增值与结构承续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永平 郝丹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3期117-123,共7页
沉香故事因其丰厚的意蕴和趣味在民间以多种形式广泛流传。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沉香宝卷》起着关键的作用。清代《沉香宝卷》以明代戏曲为基础,在继承沉香故事的同时又对故事进行了延展和丰富。一是在形象主体上发生由刘锡到沉香的转... 沉香故事因其丰厚的意蕴和趣味在民间以多种形式广泛流传。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沉香宝卷》起着关键的作用。清代《沉香宝卷》以明代戏曲为基础,在继承沉香故事的同时又对故事进行了延展和丰富。一是在形象主体上发生由刘锡到沉香的转变;二是在故事主题上由爱情转为孝道;三是在情节上增加了沉香求师、劈山救母等部分,改变了刘向应试不中、刘向为知县婿等内容,使故事更加完整也更具意味。这种变化是由民间信仰和宝卷伦理教化的特性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故事 《沉香宝卷》 《刘锡》 功能结构 伦理教化
下载PDF
韩湘子故事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婷宜 李永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7-21,共5页
“韩湘子”故事与其他民间传说一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流变过程中分布渐广,出现了故事版本多出、涉及文体庞杂等现象,这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了学界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与“韩湘子”故事有关的研究方向与研究... “韩湘子”故事与其他民间传说一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流变过程中分布渐广,出现了故事版本多出、涉及文体庞杂等现象,这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了学界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与“韩湘子”故事有关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特别论述了“韩湘子”故事在不同文体、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发展与影响,以及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关联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湘子 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 研究
下载PDF
“文化文本”如何重建?——评叶舒宪《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的范式创新
13
作者 李永平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5-17,共3页
回到文明发生期的远古"现场",不仅要解读考古发现的物质文化玉礼器,更要揭示华夏先民的神话信仰和思想观念。叶舒宪教授《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一书,贯穿着重建失落的"文化文本"之学术理念,是重新进入新国学知识体... 回到文明发生期的远古"现场",不仅要解读考古发现的物质文化玉礼器,更要揭示华夏先民的神话信仰和思想观念。叶舒宪教授《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一书,贯穿着重建失落的"文化文本"之学术理念,是重新进入新国学知识体系升级版的门径。摆脱学科壁垒的束缚,借镜人类学和艺术史的关照方式,让大量新出土文物的图像叙事链,充当重建"文化文本"的主要符号媒介。这对以文字知识为圭臬的传统知识观,是一种大胆而有效的拓展。让与时俱进的新资料引领学术变革方向,提升人文学的整体阐释力,加深对文化传统的认知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文本 《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 范式 文化原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