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3D打印多孔钽金属假体重建髋臼骨缺损的制备技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纳排标准筛选2018年6-12月在本院关节外科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髋臼PaproskyⅡB型骨缺损的患者4例,临床试用髋臼骨缺损假体依据患者全...目的建立3D打印多孔钽金属假体重建髋臼骨缺损的制备技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纳排标准筛选2018年6-12月在本院关节外科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髋臼PaproskyⅡB型骨缺损的患者4例,临床试用髋臼骨缺损假体依据患者全骨盆CT影像数据,使用专用软件3D个性化设计及粉床电子束增材制造装备制备成形。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SF-36生活质量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完成末次随访X线检查。结果4例行计算机设计、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钽金属假体辅助全髋关节置换修复PaproskyⅡB型骨缺损的患者术后取得良好的疗效,随访时间(22.5±3.5)个月,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6.2±0.3)明显高于术前评分(64.5±12.1),表明患者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VAS评分(2.5±0.7)低于术前(7.5±0.7),SF-36评分(81.6±3.8)高于术前(39.3±6.3),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放射学检查显示植入关节的髋关节假体和3D打印多孔钽金属骨缺损假体稳定性良好,未见X线透亮线,髋臼骨缺损得到有效重建。结论成功建立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钽金属假体重建髋臼骨缺损的制备技术方法,其临床初步应用效果优良。展开更多
目的基于体表大数据构建我国中青年下肢冠状面力线不良预测模型,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加快速、准确的下肢冠状面力不良预测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筛选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15例膝...目的基于体表大数据构建我国中青年下肢冠状面力线不良预测模型,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加快速、准确的下肢冠状面力不良预测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筛选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15例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患者的病历资料,测量其下肢冠状面力线(简称下肢力线)。按照下肢力线分级标准将915例患者分中立位下肢力线及下肢力线不良两组,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析训练集性别、年龄及体表大数据(包括BMI、下肢长、双膝距、双踝距、皮下脂肪厚度)的7项指标用于预测下肢力线不良的价值,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使用校准曲线、ROC曲线和DCA曲线评估模型对下肢力线不良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集640例,其中男性299例,女性341例,中位年龄41.5岁;验证集27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47例,中位年龄41.0岁。训练集中中立位下肢力线和下肢力线不良两组间的性别、年龄、BMI等7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了含BMI[(24.31±3.58)kg/m^(2);OR=1.12,95%CI:1.06~1.19,P<0.001]、下肢长[82.00(78.00~87.00)cm;OR=0.95,95%CI:0.92~0.98,P=0.002]、双膝距[30.00(16.00~45.25)mm;OR=1.06,95%CI:1.05~1.07,P<0.001]、双踝距[23.00(18.00~30.00)mm;OR=0.98,95%CI:0.96~1.00,P=0.078]、性别[男性299(46.72%);OR=0.70,95%CI:0.46~1.06,P=0.089]的预测模型,模型预测下肢力线不良的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subject curve,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808、0.770。结论基于体表大数据,初步构建我国中青年下肢力线不良预测模型,其对于下肢力线不良的诊断效能较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建立3D打印多孔钽金属假体重建髋臼骨缺损的制备技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纳排标准筛选2018年6-12月在本院关节外科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髋臼PaproskyⅡB型骨缺损的患者4例,临床试用髋臼骨缺损假体依据患者全骨盆CT影像数据,使用专用软件3D个性化设计及粉床电子束增材制造装备制备成形。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SF-36生活质量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完成末次随访X线检查。结果4例行计算机设计、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钽金属假体辅助全髋关节置换修复PaproskyⅡB型骨缺损的患者术后取得良好的疗效,随访时间(22.5±3.5)个月,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6.2±0.3)明显高于术前评分(64.5±12.1),表明患者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VAS评分(2.5±0.7)低于术前(7.5±0.7),SF-36评分(81.6±3.8)高于术前(39.3±6.3),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放射学检查显示植入关节的髋关节假体和3D打印多孔钽金属骨缺损假体稳定性良好,未见X线透亮线,髋臼骨缺损得到有效重建。结论成功建立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钽金属假体重建髋臼骨缺损的制备技术方法,其临床初步应用效果优良。
基金重庆市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专项项目(CSTC2016shmszx130021)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新技术计划项目(SWH2016JSTSYB-54)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pecial Project of Social People’s Livelihood of Chongqing(CSTC2016shmszx130021)the New Clinical Technology Program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SWH2016JSTSYB-54)
文摘目的基于体表大数据构建我国中青年下肢冠状面力线不良预测模型,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加快速、准确的下肢冠状面力不良预测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筛选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15例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患者的病历资料,测量其下肢冠状面力线(简称下肢力线)。按照下肢力线分级标准将915例患者分中立位下肢力线及下肢力线不良两组,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析训练集性别、年龄及体表大数据(包括BMI、下肢长、双膝距、双踝距、皮下脂肪厚度)的7项指标用于预测下肢力线不良的价值,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使用校准曲线、ROC曲线和DCA曲线评估模型对下肢力线不良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集640例,其中男性299例,女性341例,中位年龄41.5岁;验证集27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47例,中位年龄41.0岁。训练集中中立位下肢力线和下肢力线不良两组间的性别、年龄、BMI等7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了含BMI[(24.31±3.58)kg/m^(2);OR=1.12,95%CI:1.06~1.19,P<0.001]、下肢长[82.00(78.00~87.00)cm;OR=0.95,95%CI:0.92~0.98,P=0.002]、双膝距[30.00(16.00~45.25)mm;OR=1.06,95%CI:1.05~1.07,P<0.001]、双踝距[23.00(18.00~30.00)mm;OR=0.98,95%CI:0.96~1.00,P=0.078]、性别[男性299(46.72%);OR=0.70,95%CI:0.46~1.06,P=0.089]的预测模型,模型预测下肢力线不良的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subject curve,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808、0.770。结论基于体表大数据,初步构建我国中青年下肢力线不良预测模型,其对于下肢力线不良的诊断效能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