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视烧伤后脓毒症导致的急性肾损伤 被引量:15
1
作者 袁志强 彭毅志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9-72,共4页
急性肾损伤(AKI)是严重烧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不同的AKI诊断标准,文献报道烧伤后AKI的发生率可高达40%,合并AKI的烧伤患者病死率高达73%~100%。烧伤后AKI通常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早期(伤后0~3d)或晚期(伤后4d及以... 急性肾损伤(AKI)是严重烧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不同的AKI诊断标准,文献报道烧伤后AKI的发生率可高达40%,合并AKI的烧伤患者病死率高达73%~100%。烧伤后AKI通常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早期(伤后0~3d)或晚期(伤后4d及以后)。烧伤后导致AKI的病因复杂。通常认为早期AKI是由低血容量、炎症介质、变性蛋白沉积和心功能不全等引起的,而晚期AKI的常见病因包括脓毒症、MOF、肾毒性药物的应用以及液体超负荷。据笔者单位统计,近6年来严重烧伤患者AKI的发生率约为37%,严重烧伤后早期AKI的发生率高,主要病因为低血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原文传递
我国烧伤医学60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8
2
作者 黄跃生 肖光夏 +1 位作者 汪仕良 彭毅志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37-441,共5页
我国烧伤医学于1958年起步,60年来在学科建设、科研学术、临床救治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救治了大批严重烧伤患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烧伤救治方案,治疗水平世界领先。在不断提高临床救治水平的同时,我国烧伤医学... 我国烧伤医学于1958年起步,60年来在学科建设、科研学术、临床救治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救治了大批严重烧伤患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烧伤救治方案,治疗水平世界领先。在不断提高临床救治水平的同时,我国烧伤医学工作者还针对烧伤临床救治的关键科学问题,广泛开展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使我国烧伤医学理论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展望未来,烧伤医学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应对烧伤发生率降低、重要性不减的态势,利用烧伤学科治疗创面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烧伤救治链是烧伤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回顾 展望
原文传递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在铜绿假单胞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金晓君 龚雅利 +5 位作者 杨莉 莫邦辉 彭毅志 何鹏 赵军宁 李晓鲁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3-239,共7页
目的 建立一种优化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方法,用于临床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方法 (1)提取1株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DNA模板,采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RPA进行检测,统计3种方法检测的加样时长、扩增时长和检测时长。(2)取... 目的 建立一种优化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方法,用于临床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方法 (1)提取1株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DNA模板,采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RPA进行检测,统计3种方法检测的加样时长、扩增时长和检测时长。(2)取1株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复苏摇菌后逐次稀释为1×10^7、1×10^6、1×10^5、1×10^4、1×10^3、1×10^2、1×10^1集落形成单位(CFU)/mL 7个浓度梯度,以恶臭假单胞菌为阴性对照,分别提取DNA模板,进行RPA、实时荧光定量PCR及PCR,分析3种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灵敏性。(3)取1株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和4株阴性对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和恶臭假单胞菌),分别提取DNA模板,行RPA、实时荧光定量PCR及PCR,分析3种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异性。(4)取28株甘油保存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1株棉拭子取材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以恶臭假单胞菌为阴性对照,分别提取DNA模板,行RPA。观察上述菌株是否出现阳性扩增信号,并计算其检出率。所有实验重复3次。采用GraphPad Prism 5.01统计软件对灵敏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RPA、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加样时间均为20 min,其中PCR扩增98 min,凝胶检测20 min,共计138 min;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和检测可同步完成,需90 min,共计110 min;RPA中扩增和检测也可同步完成,需15 min,共计35 min。(2)3种检测方法中恶臭假单胞菌均未出现阳性扩增信号和凝胶阳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PCR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下限为1×10^1 CFU/mL,RPA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下限为1×10^2 CFU/mL。RPA、实时荧光定量PCR中,铜绿假单胞菌浓度越高,出现阈值时间越短、循环数越少,即检测到阳性扩增信号的时间越短。实时荧光定量PCR中,铜绿假单胞菌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铜绿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恒温扩增 DNA快速检测
原文传递
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烧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该菌耐药情况 被引量:4
4
作者 程林 龚雅利 +3 位作者 罗小强 张成 刘美希 彭毅志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8-82,共5页
目的分析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烧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该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11年7月—2017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API 20NE细菌鉴定板条或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株,采用... 目的分析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烧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该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11年7月—2017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API 20NE细菌鉴定板条或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株,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法选取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唑、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统计各年度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情况、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样本来源及检出时间、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前患者病原菌检出情况及抗生素使用情况、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前述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采用WHONET 5.5软件进行统计。结果(1)共119例患者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11—2017年依次为11、12、21、22、28、13、12例。(2)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患者中,男86例(72.3%)、女33例(27.7%);年龄≥65岁者占11.8%(14/119),年龄≥18岁且〈65岁者占76.5%(91/119),年龄〈18岁者占11.8%(14/119);烫伤患者最多,共72例(60.5%);烧伤总面积≤10%体表总面积的患者最多,共35例(29.4%);16.8%(20/119)的患者有基础病史,46.2%(55/119)的患者行气管切开,47.9%(57/119)的患者行深静脉置管,61.3%(73/119)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75例(63.0%)患者治愈,24例(20.2%)患者好转,14例(11.8%)患者放弃治疗,6例(5.0%)患者死亡。(3)患者创面分泌物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比例最大,为58.0%(69/119);其次是痰液、血液、创面组织、导管、尿液,分别占17.6%(21/119)、14.3%(17/119)、4.2%(5/119)、4.2%(5/119)、1.7%(2/11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检出时间为入院后10 h~71 d,平均12.7 d。(4)66.4%(79/119)的患者在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之前检出了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感染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抗药性
原文传递
氧化石墨烯促进HaCaT细胞迁移及初步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涛 周代君 +8 位作者 王淞 王颖 胡晓红 张小容 贺伟峰 夏合生 邢孟秋 吴军 罗高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89-897,共9页
目的观察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迁移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HaCaT细胞分别应用GO终浓度为0、0.001、0.01、0.1、1.0、10.0μg/mL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培养,在培养的不同时相点,应用CCK-8法检... 目的观察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迁移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HaCaT细胞分别应用GO终浓度为0、0.001、0.01、0.1、1.0、10.0μg/mL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培养,在培养的不同时相点,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蛋白印迹法检测PCNA表达。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F-actin、Vinculin的表达。结果 (1)低浓度GO对HaCaT细胞增殖无影响,当GO浓度高于1.0μg/mL时则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10.0μg/mL GO可明显抑制细胞PCNA表达(P<0.05)。(2)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低浓度GO可促进HaCaT细胞迁移,其中以0.01μg/mL浓度效果最明显,在划痕后24 h,该组细胞迁移面积比对照组增加35.33%(P<0.01)。(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0.01μg/mL GO刺激后,细胞纤毛明显增多,胞内应力性纤维增粗。而其1.0μg/mL组细胞变小、变圆。(4)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0.01μg/mL GO刺激后F-actin表达增加(P<0.05),而1.0μg/mL作用后F-actin表达却明显低于对照组。GO能促进Vinculin表达,但仅当GO浓度高于0.1μg/mL后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特定浓度的GO可促进HaCaT细胞迁移,可能与其影响细胞骨架及F-actin、Vinculin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分析 肌动蛋白 粘着斑蛋白 浓度依赖
下载PDF
深切缅怀世界烧创伤学术界泰斗Basil A.Pruitt教授
6
作者 彭毅志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1-242,共2页
惊悉我们尊敬的Basil A.Pruitt教授于2019年3月17日下午在美国逝世,享年88岁,我们深感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和《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对Pruitt教授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关键词 烧伤 创伤和损伤 缅怀
原文传递
基于标准化沟通制度连续性居家远程探视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代严重烧伤患者探视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华玲 李茂君 +1 位作者 罗伊美 黎宁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70-1077,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化沟通制度的连续性居家远程探视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代(下称后疫情时代)严重烧伤患者探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2—12月收治的...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化沟通制度的连续性居家远程探视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代(下称后疫情时代)严重烧伤患者探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2—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9例严重烧伤患者及其69名家属纳入本研究。根据探视模式的不同,将2020年2—6月入住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的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实施完全限制性探视的33例严重烧伤患者及对应的33名家属纳入常规探视组,将2020年7—12月入住BICU的实施基于标准化沟通制度的连续性居家远程探视的36例严重烧伤患者及对应的36名家属纳入远程探视组。常规探视组家属只能通过电话与责任护士沟通,而远程探视组患者和家属通过微信视频通话与责任护士、责任医师、康复治疗师、营养治疗师共同沟通。比较患者入住BICU时2组患者及2组家属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结果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患者入住BICU第2周及转出BICU时2组患者及2组家属HAMA评分,患者转出BICU时2组患者及2组家属探视效果评价量表评分、2组家属重危患者家属满意度量表中文修订版(C-CCFSS)评分,患者转出BICU 1周内2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评价量表评分。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远程探视组患者中男29例、女7例,年龄为48(34,53)岁;家属中男15名、女21名,年龄为45(30,48)岁。常规探视组患者中男24例、女9例,年龄为49(38,54)岁;家属中男9名、女24名,年龄为44(35,48)岁。患者入住BICU时,2组患者和2组家属HAMA评分均相近(P>0.05)。远程探视组患者、家属在患者入住BICU第2周(Z=-3.195、-3.018,P<0.01)及转出BICU时(Z=-2.118、-2.380,P<0.05)HAMA总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探视组。患者转出BICU时,2组患者探视效果评价量表各维度评分相近(P>0.05);远程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探视病人者 病人医护连续性 社会支持
原文传递
A型肉毒毒素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烧伤修复后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涛 周建文 +2 位作者 陈雅洁 彭昶 王德怀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91-94,共4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烧伤修复后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21年2月笔者医院诊治的80例烧伤修复后瘢痕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烧伤修复后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21年2月笔者医院诊治的80例烧伤修复后瘢痕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A型肉毒毒素治疗,选择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瘢痕恢复状况,比较其瘢痕厚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完全上皮化时间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其疼痛状况改善加以评估,并通过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SS评分及瘢痕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GF-β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完全上皮化时间及疼痛VAS评分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联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烧伤修复后瘢痕疗效显著且安全,可加快瘢痕组织消退,缓解痒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瘢痕 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 A型肉毒毒素 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
下载PDF
短链脂肪酸对内毒素/脂多糖引起的人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害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冯燕海 黄亚兰 +1 位作者 王裴 王凤君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4-218,共5页
目的 探讨短链脂肪酸(SCFA)对内毒素/脂多糖(LPS)引起的人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害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单层细胞培养模型。取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LPS组及SCFA+LPS组。对照组细胞仅采用DMEM... 目的 探讨短链脂肪酸(SCFA)对内毒素/脂多糖(LPS)引起的人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害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单层细胞培养模型。取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LPS组及SCFA+LPS组。对照组细胞仅采用DMEM培养液常规培养,LPS组细胞在DMEM培养液中另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0 μg/mL的LPS,SCFA+LPS组细胞在DMEM培养液中另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0 μg/mL的LPS和SCFA(由0.5 mmol/L乙酸、0.01 mmol/L丙酸、0.01 mmol/L丁酸组成)的混合液培养。于培养0、1、2、6、12、24 h,取细胞采用电阻测定仪测定细胞的跨上皮电阻(TER),样本数为72。另取细胞同前分组及处理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于培养24 h后检测带状闭合蛋白1(ZO-1)、咬合蛋白及闭合蛋白1表达,样本数为6。另取细胞同前分组及处理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形态及ZO-1的分布。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培养1-24 h的TER均明显降低(P〈0.01),SCFA+LPS组细胞培养1-24 h的TER无明显变化(P〉0.05)。SCFA+LPS组细胞培养1-24 h的TER均较LPS组明显升高(P〈0.01)。(2)与对照组的1.25±0.10、1.17±0.04、1.24±0.20相比,LPS组细胞培养24 h ZO-1、咬合蛋白及闭合蛋白1的表达量(0.74±0.23、0.76±0.11、0.77±0.11)均明显降低(P〈0.05),而SCFA+LPS组细胞培养24 h ZO-1、咬合蛋白及闭合蛋白1的表达量(1.23±0.46、1.05±0.09、1.01±0.13)均与之相近(P〉0.05)。与LPS组相比,SCFA+LPS组细胞培养24 h的咬合蛋白和闭合蛋白1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ZO-1表达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培养24 h对照组细胞排列紧密,近似鹅卵石样外观;ZO-1沿细胞膜呈连续、规则排列。LPS组细胞排列稀疏且形态改变;ZO-1沿细胞膜不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类 脂多糖类 紧密连接蛋白 人肠上皮细胞 屏障功能
原文传递
维生素D3对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馨竹 游波 +7 位作者 张玉龙 杨子晨 陈平 石云龙 陈渝 陈雅洁 陈婧 彭毅志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4-291,共8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3对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方法将42只C57BL/6C雄性8~12周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7只、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14只、维生素D3+假伤组7只、维生素D3+烧伤组14只。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及维生... 目的探讨维生素D3对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方法将42只C57BL/6C雄性8~12周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7只、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14只、维生素D3+假伤组7只、维生素D3+烧伤组14只。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及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小鼠实验前1、24、48h腹腔注射0.1mL维生素D3溶剂,维生素D3+假伤组和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于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将按100ng/kg计算的维生素D3溶于0.1mL维生素D3溶剂中配制的维生素D3溶液。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及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背部浸于98℃热水中3~4s致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及维生素D3+假伤组小鼠背部浸于37℃温水中3~4s致假伤。伤后24h,取7只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7只维生素D3+假伤组小鼠断颈处死;伤后6、24h,分别取7只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7只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断颈处死,取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及肠组织。取各组小鼠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行细菌计数。取各组小鼠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带状闭合蛋白1(ZO-1)及咬合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ZO-1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咬合蛋白的表达。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H检验、Nemenyi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伤后6、24h,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细菌载量显著高于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P<0.05)。伤后6h,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肝脏、脾脏的细菌载量明显低于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P<0.05)。伤后24h,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肝脏细菌载量明显低于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P<0.05)。(2)伤后6、24h,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小鼠肠组织ZO-1及咬合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肠组织ZO-1及咬合蛋白表达与维生素D3+假伤组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细菌移位 紧密连接蛋白 维生素D3 肠黏膜屏障
原文传递
忆我国烧伤医学60年辉煌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宗城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97-499,共3页
我国烧伤医学始于"大跃进"运动时期,以上海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成功抢救邱财康为标志。1962年"大跃进"运动隐退,第七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现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烧伤基地医务人员全面总结病例,... 我国烧伤医学始于"大跃进"运动时期,以上海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成功抢救邱财康为标志。1962年"大跃进"运动隐退,第七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现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烧伤基地医务人员全面总结病例,形成一套独创、有效的烧伤治疗方案,提高了烧伤治疗水平。其时创用"邮票状"自、异体皮混合移植术,上海广慈医院创用"大张异体皮开洞嵌植小片自体皮法",开展早期分批切痂植皮,提高了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愈水平,自此我国烧伤治愈率居世界之首。惜乎文化大革命骤起,我国烧伤医学发展停滞。1969年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我国烧伤医学才开始复苏。1978年后,我国烧伤医学再次腾飞,烧伤理论研究起步,开始是跟跑,20世纪90年代便能并跑,21世纪有不少领域如吸入性损伤、脓毒症、创面愈合机制等开始领跑。现在,我国烧伤临床治愈率稳居世界领先,烧伤理论研究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历史 成就 学科发展
原文传递
DETC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对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成 胡晓红 +1 位作者 梁光萍 贺伟峰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6期378-382,共5页
创面修复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对创面愈合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适度的炎症反应有助于免疫防御的启动和各种生长因子的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则会导致瘢痕组织过度增生及机体的组织损伤。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起源于小鼠的胸腺后定... 创面修复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对创面愈合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适度的炎症反应有助于免疫防御的启动和各种生长因子的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则会导致瘢痕组织过度增生及机体的组织损伤。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起源于小鼠的胸腺后定殖于表皮并特异性地表达Vγ3Vδ1 T淋巴细胞受体(TCR)。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释放各种趋化因子和促炎因子扩大炎症反应,还有可能通过抗炎介质缓解机体的过度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 创面愈合 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应用功能材料促进皮肤创面修复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高兴 刘梦龙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05-1010,共6页
皮肤创面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功能材料通过结构调节和性能整合,可以针对性地对创面进行保护并促进创面愈合,目前已在创面修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临床创面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分别就止血类、抗菌类、抗炎类、促血管化类及调控创... 皮肤创面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功能材料通过结构调节和性能整合,可以针对性地对创面进行保护并促进创面愈合,目前已在创面修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临床创面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分别就止血类、抗菌类、抗炎类、促血管化类及调控创面微环境类功能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做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伤口愈合 功能材料 创面微环境
原文传递
pH值降低对大鼠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14
作者 杨雷 赵利平 +5 位作者 崔琳 黄耀 叶晶莹 张琼 张东霞 黄跃生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3-308,共6页
目的探讨pH值降低对大鼠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取新生SD大鼠5只,分离心脏培养原代心肌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取原代心肌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H值7.4+6 h组、pH值7.0+6 h组、pH值6.5+6 h组、pH值6.0+... 目的探讨pH值降低对大鼠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取新生SD大鼠5只,分离心脏培养原代心肌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取原代心肌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H值7.4+6 h组、pH值7.0+6 h组、pH值6.5+6 h组、pH值6.0+6 h组、pH值6.5+1 h组和pH值6.5+3 h组,每组4孔。pH值7.4+6 h组、pH值7.0+6 h组、pH值6.5+6 h组、pH值6.0+6 h组细胞常规培养48 h后(下同)分别更换pH值为7.4、7.0、6.5、6.0的DMEM-F12(下同)培养基,培养6 h;pH值6.5+1 h组、pH值6.5+3 h组细胞更换pH值为6.5的培养基,分别培养1、3 h。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2)取原代心肌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H值7.4组、pH值6.5组和pH值6.5+紫杉醇组,每组2孔。pH值7.4组细胞更换pH值为7.4培养基,pH值6.5组和pH值6.5+紫杉醇组细胞更换pH值为6.5培养基,pH值6.5+紫杉醇组细胞另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为0.2 μmol/L紫杉醇,培养6 h。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微管形态及密度。(3)取原代心肌细胞,同实验(2)分组处理,每组2孔,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聚合态和游离态微管蛋白表达。(4)取原代心肌细胞,同实验(2)分组处理,每组4孔,噻唑蓝法检测紫杉醇处理后细胞活力。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1)pH值7.4+6 h组、pH值7.0+6 h组、pH值6.5+6 h组、pH值6.0+6 h组、pH值6.5+1 h组、pH值6.5+3 h组细胞活力分别为1.00±0.08、0.90±0.08、0.85±0.06、0.83±0.04、0.91±0.10、0.89±0.10。与pH值7.4+6 h组比较,pH值7.0+6 h组、pH值6.5+6 h组、pH值6.0+6 h组、pH值6.5+1 h组、pH值6.5+3 h组细胞活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t=2.476、4.002、4.996、2.168、2.400,P〈0.05)。(2)pH值7.4组细胞微管围绕细胞核呈放射状分布,管状结构清晰;与pH值7.4组比较,pH值6.5组细胞微管骨架破坏明显,表现为管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中毒 肌细胞 心脏 微管 细胞活力
原文传递
皮肤γδT淋巴细胞调节小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海杰 李雅舒 +5 位作者 王杨平 胡晓红 张小容 邱林 贺伟峰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8-307,共10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和Vγ4T淋巴细胞对小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1)取6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对照组和创面组,每组3只。于创面组小鼠背部剪1条长4c... 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和Vγ4T淋巴细胞对小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1)取6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对照组和创面组,每组3只。于创面组小鼠背部剪1条长4cm深达皮肤全层的直线切口,对照组小鼠不行任何处理。伤后3d,断颈处死2组小鼠,取创面组小鼠背部距创缘5mm内的皮肤,取对照组小鼠相应部位正常皮肤制成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Vγ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DETC百分比。(2)取10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和Vγ4T淋巴细胞清除组,每组5只。Vγ4T淋巴细胞清除组小鼠腹腔注射200g亚美尼亚仓鼠抗小鼠Vγ4T淋巴细胞单克隆中和抗体,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亚美尼亚仓鼠Ig,分别于背部脊柱两侧各打1个深达皮肤全层的孔,观察伤后1~8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3)取6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同实验(2)进行分组及处理,每组3只。伤后3d,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缘表皮组织IL-17A和IGF-Ⅰ的蛋白表达。(4)取30只3d龄C57BL/6雄性小鼠,断颈处死后提取表皮细胞,流式细胞仪(下同)检测角蛋白14阳性细胞率。(5)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分为对照组、IGF-Ⅰ组与IL-17A组,每组3孔(下同)。IGF-Ⅰ组与IL-17A组细胞分别加入1mL终质量浓度为100ng/mL的重组小鼠IGF-Ⅰ和重组小鼠IL-17A,对照组细胞加入等量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培养5d后,检测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同前进行分组及处理,培养10d后,检测角蛋白10阳性细胞率。(6)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加入4mmol/L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液,分为对照0d组、对照7d组、IGF-Ⅰ组、IL-17A组。IGF-Ⅰ组、IL-17A组细胞同实验(5)对应组进行处理,对照0d组、对照7d组细胞同实验(5)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T淋巴细胞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白细胞介素17
原文传递
严重烧伤感染后细胞因子风暴发生发展机制浅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唐远洋 罗高兴 贺伟峰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1,共6页
严重烧伤感染早期,机体天然免疫细胞杀伤功能持续低下,引起免疫系统持续代偿性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以提高抗细菌感染能力;细胞因子分泌一旦失控,就会形成细胞因子风暴。严重烧伤感染后期,持续的急性髓系增生引起的骨髓动员能力耗竭、免疫... 严重烧伤感染早期,机体天然免疫细胞杀伤功能持续低下,引起免疫系统持续代偿性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以提高抗细菌感染能力;细胞因子分泌一旦失控,就会形成细胞因子风暴。严重烧伤感染后期,持续的急性髓系增生引起的骨髓动员能力耗竭、免疫应答水平低下、促修复的抑炎因子分泌增加,将导致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烧伤感染后,细胞因子风暴是由过度的促炎刺激、炎症调节不足或两者共同引起。本文拟从免疫学角度,就严重烧伤感染后机体抗病原菌感染免疫反应的改变进程,严重烧伤感染早期细胞因子风暴和后期机体免疫抑制状态的发生及转化机制做一简要总结。未来研究方向建议从以下方面展开:严重烧伤后先天免疫细胞细菌杀伤功能低下的机制,急性髓系增生导致髓系抑制细胞(MDSC)和有核红细胞增多在细胞因子风暴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巨噬细胞吞噬杀伤细菌功能障碍与分泌细胞因子功能亢进的关键调节机制,巨噬细胞M1型/M2型以及效应T细胞/调节性T细胞动态平衡破坏在引发机体免疫抑制状态中作用及关键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感染 细胞因子风暴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世界与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庆祝我国现代烧伤医学创建60周年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73-578,共6页
本文通过回顾世界与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历史,并通过与国外烧伤救治水平的比较,明确我国烧伤医学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我国烧伤医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以此庆祝我国现代烧伤医学创建60周年。
关键词 烧伤 历史 学科发展
原文传递
单核-巨噬细胞的异质性及其对创面愈合的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成 张晓容 +4 位作者 胡晓红 黄勇 王珏 罗高兴 贺伟峰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178,共7页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主要由骨髓中单核细胞前体、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组成。其中,巨噬细胞和DC分布在机体的多个组织器官,发挥免疫监控和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作用。然而,不同部位的这些细胞在组织形态...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主要由骨髓中单核细胞前体、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组成。其中,巨噬细胞和DC分布在机体的多个组织器官,发挥免疫监控和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作用。然而,不同部位的这些细胞在组织形态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即使是同一器官中的巨噬细胞也不尽相同。皮肤中的单核-巨噬细胞主要包括表皮中的朗格汉斯细胞以及真皮中的巨噬细胞和真皮树突状细胞(dDC),它们共同参与调控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炎症反应、肉芽组织生成和组织重塑,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异质性 创面愈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