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仪器仿真教学系统在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冉华全 曾照芳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年第5期630-631,共2页
以3dsMax和Eon Studio为基础构建虚拟仪器仿真教学系统,解决了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实验教学中仪器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并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临床检验仪器学 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原文传递
《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中实施引导式教学的探索 被引量:3
2
作者 曾照芳 向华 郑军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年第3期279-280,共2页
在《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中实施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引导式 教学模式 临床检验仪器学 教学质量
原文传递
尿胰蛋白酶原-2电流型免疫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3
作者 郑军 马霄 刘成桂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2-385,共4页
目的:研制一种检测尿胰蛋白酶原-2(Urinary Trypsinogen-2,TSG-Ⅱ)的新型电流型免疫生物传感器。方法:将Nafion吸附到玻碳电极表面,并通过静电吸附和共价键合作用将硫堇和纳米金进行层层自组装,然后通过形成的纳米金单层吸附TSG-Ⅱ抗体... 目的:研制一种检测尿胰蛋白酶原-2(Urinary Trypsinogen-2,TSG-Ⅱ)的新型电流型免疫生物传感器。方法:将Nafion吸附到玻碳电极表面,并通过静电吸附和共价键合作用将硫堇和纳米金进行层层自组装,然后通过形成的纳米金单层吸附TSG-Ⅱ抗体,最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封闭电极上的非特异吸附位点。结果:该免疫生物传感器对TSG-Ⅱ的响应特性良好,其线性检测范围为6.0~100μg/L;检出限为3.5μg/L。结论:该电流型免疫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为建立一种检测TSG-Ⅱ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胰蛋白酶原-2 免疫生物传感器 纳米金 硫堇 壳聚糖
下载PDF
智能化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雯娟 曾照芳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年第8期961-962,共2页
为满足综合性医学实验教学和改革的需求,构建了针对性强、功能全面的智能化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经实际应用,可以提高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运行效率及管理水平,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管理系统 智能化 实验教学
原文传递
NF-κB和PI3K-Akt通路调节肺炎链球菌HSP40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应答 被引量:25
5
作者 吴盈盈 胥文春 +4 位作者 尹一兵 杨平 张刘丽 万红 张帮勤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研究肺炎链球菌热休克蛋白40(heat shock protein 40,HSP40)诱导巨噬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表达重组HSP40蛋白,并在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使用NF-κB、PI3K和JAK的抑制剂预处... 目的研究肺炎链球菌热休克蛋白40(heat shock protein 40,HSP40)诱导巨噬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表达重组HSP40蛋白,并在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使用NF-κB、PI3K和JAK的抑制剂预处理BMDM后,ELISA检测其对HSP40诱导的TNF-α和IL-6表达的影响;HSP40刺激BMDM后,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p65和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NF-κB和PI3K抑制剂可显著下调IL-6和TNF-α的表达,而JAK抑制剂无此效果。HSP40可增强NF-κBp65和Akt磷酸化水平。结论 NF-κB和PI3K-Akt通路参与调控肺炎链球菌HSP40诱导BMDM免疫应答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热休克蛋白40 巨噬细胞 信号通路
下载PDF
GP73、AFP-L3、GPC-3和DCP联合检测在低浓度AFP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验证 被引量:24
6
作者 赵运胜 王春华 +3 位作者 高芹 廖飞 张丽娜 崔辰莹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考察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和异常凝血酶原(DCP)联合检测对低浓度甲胎蛋白(AFP)原发性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低浓度AFP小肝癌患者50例,非肝癌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60... 目的考察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和异常凝血酶原(DCP)联合检测对低浓度甲胎蛋白(AFP)原发性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低浓度AFP小肝癌患者50例,非肝癌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60例及健康对照者40例。用酶联免疫分析定量检测各组人群血清GP73、DCP和GPC-3水平,微量离心柱分离AFP-L3,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总AFP和分离洗脱液中AFP-L3浓度,并计算AFP-L3占总AFP的比例。结果各组血清GP73、AFP-L3、GPC-3和DC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组4种标志物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单项检测中GP73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准确率和曲线下面积最高,分别为72.0%、86.7%和0.826;GPC-3特异性最高,为98.0%。4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8.0%、94.0%、88.7%和0.867。结论单独检测GP73和AFP-L3对低浓度AFP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价值,用于低浓度AFP小肝癌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高尔基体蛋白73 甲胎蛋白异质体3 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 异常凝血酶原
下载PDF
虚拟现实环境中视觉诱导晕动症的评估指标 被引量:13
7
作者 易琳 贾瑞双 +1 位作者 刘然 陈婷梅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7-445,共9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环境中可用来评估视觉诱导晕动症(visually induced motion sickness,VIMS)的生理指标。方法采用基于虚拟现实的汽车驾驶模拟器诱发VIMS症状,并在实验过程中采集受试者的主观VIMS级别数据和客观数据;进而使用主观和客...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环境中可用来评估视觉诱导晕动症(visually induced motion sickness,VIMS)的生理指标。方法采用基于虚拟现实的汽车驾驶模拟器诱发VIMS症状,并在实验过程中采集受试者的主观VIMS级别数据和客观数据;进而使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VIMS进行评估。结果以下生理指标非VIMS状态和VIMS状态存在显著性差异:(1)收缩压功率谱密度标准差(P=0.004);(2)脉搏率功率谱密度标准偏差(P=0.010);(3)收缩压与脉搏率最大互相关系数的均值(P=0.001);(4)舒张压与脉搏率最大互相关系数的均值(P=0.025);(5)收缩压与脉搏率相干系数的均值(P=0.001);(6)收缩压与脉搏率相干系数的标准偏差(P=0.004);(7)眨眼频率(BO-driving-AO组P=0.014;BC-AC组P=0.010)。结论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血压、脉搏率和眨眼频率与视觉诱导晕动症存在关系;本文所提出的指标可作为评估VIMS的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视觉诱导晕动症 血压 脉搏率 眨眼频率
下载PDF
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猛 于丹军 +4 位作者 刘匀 张洪东 王建新 王春华 张晓清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938-94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检测对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检测对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62例AL合并DIC疑似患者,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积分诊断标准,分为显性DIC组(n=20)、DIC前期组(n=11)及非显性DIC组(n=31),比较入院当日3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TAT、PIC、TM、t-PAIC水平;按照患者28 d内生存情况再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47)与死亡组(n=15),比较入院当日2组患者的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AT、PIC、TM及t-PAIC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对AL合并DIC的诊断效能。结果:显性DIC组与DIC前期组患者入院当日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P<0.05),显性DIC组患者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与DIC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TAT、TM、PIC及t-PAIC联合检测应用于AL合并DIC疑似患者,可获得更大的诊断效能(AUC=0.921)。结论:血浆TAT、PIC、TM及t-PAIC联合检测对AL合并DI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急性白血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下载PDF
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用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早期诊断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一帆 邵勇 +4 位作者 胥飚 邓丹 张晓清 陈霄 丁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58-1463,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对50例健康孕妇、51例ICP孕妇、14例早期ICP孕妇和2... 目的:探讨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对50例健康孕妇、51例ICP孕妇、14例早期ICP孕妇和21例妊娠肝功能紊乱孕妇血清中的27种已知胆汁酸和29种鉴定胆汁酸进行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ICP的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Logistic回归筛选成分胆汁酸作为ICP早期诊断标志物。结果:与正常孕妇比,早期ICP孕妇的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TCA)、甘氨胆酸(glycolcholic acid,GCA)、甘氨结合型三羟基胆汁酸-3(Gtri-3)、甘氨结合型三羟基胆汁酸-5(Gtri-5)等多种血清成分胆汁酸明显升高(P<0.05),而妊娠肝功能紊乱孕妇未见明显改变(P> 0.05)。ICP诊断模型对早期ICP的预测灵敏度为85.7%,特异性为95.2%。鉴定的胆汁酸Gtri-3和牛磺结合型三羟基胆汁酸-2作为联合标志物,对ICP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效能,灵敏度为92.9%,特异性为90.5%。结论: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是一种较特异、灵敏的ICP早期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胆汁酸 代谢轮廓分析 早期诊断
下载PDF
S100A6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人骨肉瘤细胞143B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海燕 邹正渝 +5 位作者 段亮 陈娴 李欢 袁世梅 何通川 周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28-1933,共6页
目的:研究PI3K/Akt信号通路在S100A6介导的人骨肉瘤细胞143B的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制备重组的人S100A6蛋白(recombinant human S100A6,rhS100A6);rhS100A6与PI3K抑制剂(LY294002和wortmannin)单独或同时处理143B细胞,其... 目的:研究PI3K/Akt信号通路在S100A6介导的人骨肉瘤细胞143B的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制备重组的人S100A6蛋白(recombinant human S100A6,rhS100A6);rhS100A6与PI3K抑制剂(LY294002和wortmannin)单独或同时处理143B细胞,其中rhS100A6的终浓度为30 mg/L,LY294002和wortmannin的终浓度分别为10 μmol/L和0.5 μmol/L;采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143B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总Akt(total Akt,t-Akt)及磷酸化Akt(phosphorylation of Akt,p-Akt)蛋白的表达变化,MTT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结果:(1)成功制备rhS100A6蛋白,rhS100A6显著增强143B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P〈0.05);(2)rhS100A6上调143B细胞中Akt的磷酸化;(3)与rhS100A6组相比,rhS100A6与LY294002或wortmannin联合处理组143B细胞的p-Akt减少(P〈0.05),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在不同时点细胞的增殖率下降10.3%~69.7%,细胞迁移率下降37.9%~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100A6促进人骨肉瘤细胞143B增殖和迁移的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A6 骨肉瘤 P13K AKT信号通路
下载PDF
整合素β2促进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迁移,侵袭与粘附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梦瑶 苟理尧 +5 位作者 夏菁 姜亚运 万群 唐敏 孙恃雷 张彦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3-319,共7页
本研究主要目标为探讨整合素β2 (ITGB2)的高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迁移,侵袭与粘附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首先构建了ITGB2过表达质粒,实验设阴性对照组(pcDNA-3.1+)与ITGB2基因过表达组(pcDNA-3.1+/ITGB2)。ITGB2过表达质粒转染MCF-7细... 本研究主要目标为探讨整合素β2 (ITGB2)的高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迁移,侵袭与粘附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首先构建了ITGB2过表达质粒,实验设阴性对照组(pcDNA-3.1+)与ITGB2基因过表达组(pcDNA-3.1+/ITGB2)。ITGB2过表达质粒转染MCF-7细胞后,采用逆转录PCR与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ITGB2 mRNA转录水平与蛋白翻译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横向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纵向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粘附实验检测癌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能力,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侵袭相关指标MMP9,整合素经典通路中FAK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转染ITGB2过表达质粒后,MCF-7细胞中ITGB2的m RNA水平(p<0.01)与蛋白水平(p<0.05)均显著增高;流式细胞术实验中,实验组S期的细胞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小室实验中,实验组的迁移侵袭能力显著性增强;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实验中,实验组乳腺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强于对照组(p<0.05);且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MP9和p-FAK蛋白水平明显上升。由以上结果可得出结论,过表达ITGB2后会增强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迁移、侵袭与粘附能力,而对其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β2(ITGB2) 乳腺癌 迁移 侵袭 粘附
原文传递
S100A6促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爱芳 谷月 +5 位作者 李雪茹 孙晖 查何 谢佳卿 赵佳丽 周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4,共7页
目的:探讨S100A6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和SiHa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首先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宫颈癌细胞HeLa、SiHa和CaSki中S100A6 mRNA的基础表达,再分别采用重组腺病毒A... 目的:探讨S100A6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和SiHa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首先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宫颈癌细胞HeLa、SiHa和CaSki中S100A6 mRNA的基础表达,再分别采用重组腺病毒AdS100A6和AdsiS100A6干预HeLa和SiHa细胞,Western blot验证腺病毒感染是否成功;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愈合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指标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N钙粘蛋白(N-cadherin,N-cad)及p-Akt的蛋白水平,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Snail、Twist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dS100A6组的HeLa细胞3天时的OD_(492)值和划痕愈合率均明显升高,并伴随E-cadherin降低和N-cadherin升高;而AdsiS100A6组的SiHa细胞5天时的OD_(492)值和3天时的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并伴随E-cadherin升高和N-cadherin降低;同时,在HeLa细胞中上调S100A6后p-Akt蛋白水平增加,该通路的下游靶基因Snail和Twist表达也明显上调。结论:S100A6可以增强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涉及EMT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S100A6 上皮间质转化 PI3K-AKT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以PBL为引导的CBL教学法在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宋锦璘 胡小蕾 +4 位作者 邓锋 张翼 张红梅 黄倩倩 吴晓绵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6期931-933,共3页
目的研究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为引导的"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法用于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0月20日选取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14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同一班级学... 目的研究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为引导的"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法用于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0月20日选取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14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同一班级学生37名,将讲授的10个牙位的乳牙,即10个不同内容随机分为研究组(上Ⅱ~Ⅴ、下Ⅴ)和对照组(上、下Ⅰ,下Ⅱ~Ⅳ)。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研究组采用以PBL为引导的CBL教学法。并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及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同时分析课堂学习效率。结果以PBL为引导的CBL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体验、学习兴趣、分析能力,同时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结论以PBL为引导的CBL教学法是口腔解剖生理学,特别是牙体解剖学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口腔医学/教育 解剖学/教育 生理学/教育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
下载PDF
凝血与纤溶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价值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猛 于丹军 +4 位作者 刘匀 张洪东 王建新 王春华 张晓清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822-826,8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4项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重症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4项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重症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重症感染引发的DIC疑似患者86例,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积分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显性DIC组(n=29)、DIC前期组(n=15)、非显性DIC组(n=42),比较3组患者入住ICU当日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及常规凝血指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AT、PIC、TM、t-PAIC单项或联合检测对重症感染引发DIC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显性DIC组、DIC前期组患者的血浆TAT、TM、t-PAIC的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与DIC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浆PI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TAT、TM、t-PAIC联合检测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DIC的价值也比单项检测高。结论:TAT、TM及t-PAIC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DIC的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调节蛋白 重症感染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下载PDF
miR-145通过下调PLCε抑制膀胱癌EMT和迁移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燕 郝燕妮 +3 位作者 刘南京 李婷 吴小候 罗春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36,共10页
目的:探讨miR-145调控PLCε对膀胱癌细胞T24上皮间质转化(EMT)和迁移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腺病毒感染T24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LCε及EMT相关分子的表达;为探究其分子机... 目的:探讨miR-145调控PLCε对膀胱癌细胞T24上皮间质转化(EMT)和迁移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腺病毒感染T24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LCε及EMT相关分子的表达;为探究其分子机制,Western blot检测GSK-3β磷酸化(Ser9位点)和Snail的表达情况。(2)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可能调控PLCε的miRNA,结合文献报道的膀胱癌microRNA表达谱结果筛选出miR-145;转染miR-145 mimics至T24,q PCR检测miR-145、PLCε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LCε的表达。(3)转染miR-145 mimics,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及p-GSK-3β、Snail;划痕实验、Transwell检测过表达miR-145后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1)干扰PLCε表达能显著抑制细胞的迁移,同时,使T24细胞中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下调;干扰PLCε后,GSK-3β磷酸化(Ser9位点)水平下降,Snail表达降低。(2)转染miR-145 mimics可使T24细胞中miR-145表达增高,且明显抑制T24细胞中PLCε的表达。(3)在T24中过表达miR-145,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EMT标志分子的表达情况与沉默PLCε结果一致。同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miR-145 mimics组p-GSK-3β和Snail表达显著减少。结论:PLCε通过GSK-3β/Snail信号通路促进膀胱癌细胞T24发生EMT及迁移,miR-145可以逆转PLCε诱导膀胱癌EMT的发生,从而阻止膀胱癌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Cε MIR-145 膀胱癌 上皮间质转化 迁移
原文传递
吲哚美辛对K562细胞株BCR/ABL-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张玲 胡晶 +3 位作者 黄峥兰 李会 刘鑫 冯文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98-1002,共5页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吲哚美辛作用于K562细胞,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吲哚美辛对K562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RT-PCR分别检测bcr-abl、β-catenin的mRNA表达...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吲哚美辛作用于K562细胞,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吲哚美辛对K562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RT-PCR分别检测bcr-abl、β-catenin的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 BCR/ABL、总BCR/ABL、β-catenin、p GSK-3β、c-myc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100、200、400μmol/L吲哚美辛作用细胞48 h后,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3种浓度的吲哚美辛处理K562细胞后,p BCR/ABL、总BCR/ABL的蛋白表达依次减少,而bcr-abl mRNA水平没有明显变化。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依次减少;p GSK-3β、c-myc的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吲哚美辛可通过抑制BCR/ABL-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美辛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K562细胞 信号通路
下载PDF
石蒜碱通过调控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人结肠腺癌LoVo细胞生长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平 袁晓慧 +5 位作者 喻婷婷 黄华坤 杨春梅 张露露 罗小辑 罗进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9-486,共8页
目的:探讨石蒜碱(lycorine)对人结肠腺癌LoVo细胞活力、凋亡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1~8μmol/L) lycorine处理LoVo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迁移和侵袭能力;Hoechst染色及... 目的:探讨石蒜碱(lycorine)对人结肠腺癌LoVo细胞活力、凋亡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1~8μmol/L) lycorine处理LoVo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迁移和侵袭能力;Hoechst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凋亡改变;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APK/ERK信号通路活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关标志物、凋亡相关蛋白及磷酸化ERK1/2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ycorine处理组LoVo细胞的活力和迁移侵袭能力受到显著抑制(P<0.05),同时EMT相关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 MMP-7)和N-cadherin表达下调,E-cadherin表达上调(P<0.05),而凋亡细胞数及cleaved caspase-3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lycorine处理组Elk1/SRF转录活性降低,ERK1/2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石蒜碱可通过调控MAPK/ERK信号通路及抑制EMT过程LoVo细胞的活力及迁移侵袭能力,从而在体外主要发挥生长抑制的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碱 LOVO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MAPK/ERK信号通路 细胞活力
下载PDF
肺炎链球菌热休克蛋白40通过p38MAPK和JNK通路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应答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盈盈 高松 +5 位作者 马峰 崔晶晶 姚华 孙潇雨 王继超 胥文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0-735,共6页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热休克蛋白40(HSP40)引起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表达、纯化重组HSP40蛋白(r HSP40),去除其中的脂多糖(LPS)。r HSP40处理C57BL/6野生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后,反转录PCR检测BMDM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热休克蛋白40(HSP40)引起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表达、纯化重组HSP40蛋白(r HSP40),去除其中的脂多糖(LPS)。r HSP40处理C57BL/6野生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后,反转录PCR检测BMDM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IL-23p19、IL-12p40、IL-12p35、IL-10的mRNA水平,ELISA检测TNF-α、IL-6、IL-12p40水平;r HSP40刺激后,ELISA检测野生型、Toll样受体2(TLR2)和TLR4缺陷的BMDM中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预处理BMDM后,ELISA检测其对r HSP40诱导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p38MAPK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水平。结果获得纯度90%以上的r HSP40;r HSP40可显著增强p38MAPK、JNK的磷酸化水平和TNF-α、IL-6的表达;p38MAPK和JNK抑制剂可显著抑制TNF-α和IL-6的表达;与野生BMDM相比较,TLR4缺陷的BMDM表达TNF-α和IL-6显著降低。结论 HSP40诱导小鼠巨噬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受JNK及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并且此过程依赖TLR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巨噬细胞 热休克蛋白40 p38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C-JUN氨基末端激酶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电化学检测法同时测定维生素B_1和B_6 被引量:8
19
作者 崔悦 左明 +1 位作者 樊子勉 丁敏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7-632,共6页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电化学检测(CE-ECL/EC)法同时测定维生素B1(VB1)和维生素B6(VB6)的新方法。在碱性条件下对VB1进行水解,可增强其电化学发光信号,并采用序贯均匀设计对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进行优化,测定VB1的电化学发...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电化学检测(CE-ECL/EC)法同时测定维生素B1(VB1)和维生素B6(VB6)的新方法。在碱性条件下对VB1进行水解,可增强其电化学发光信号,并采用序贯均匀设计对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进行优化,测定VB1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和VB6的电化学信号。VB1和VB6能在5min内得到良好的分离。电化学发光强度与VB1浓度在5.0~5 000.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检测限(S/N=3)为2.7μg/mL;电流强度与VB6浓度在10.0~1 000.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检测限(S/N=3)为6.8μg/mL。VB1和VB6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6.0%~100.0%,相对标准偏差为1.4%~6.7%。用建立的方法对复合VB片中的VB1和VB6进行测定,结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发光 电化学 维生素B1 维生素B6
下载PDF
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Twist高表达乳腺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富集及迁移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明莉 唐石伏 +1 位作者 张海龙 柳满然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24-1031,1046,共9页
目的 :探讨阻断Hedgehog信号通路对Twist高表达乳腺癌干细胞样细胞微球体富集及其迁移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微球体细胞形成实验检测正常乳腺上皮MCF-10A细胞、乳腺癌MCF-7和HS578T细胞中Twist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微球体细... 目的 :探讨阻断Hedgehog信号通路对Twist高表达乳腺癌干细胞样细胞微球体富集及其迁移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微球体细胞形成实验检测正常乳腺上皮MCF-10A细胞、乳腺癌MCF-7和HS578T细胞中Twist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微球体细胞形成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CF-10A、MCF-7和HS578T微球体细胞中Twist、GLI1家族锌指蛋白(GLI family zincnger1,GLI1)和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不同浓度的Hedgehog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GDC-0449(10、20和30μmol/L)处理Twist蛋白表达水平最高的乳腺癌HS578T微球体细胞96 h,分别采用微球体细胞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GDC-0449对HS578T微球体细胞再成球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S578T微球体细胞中GLI1、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2,SOX2)和八聚体绑定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OCT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HS578T细胞中Twis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CF-10A和MCF-7细胞(P值均<0.05),且具有最强的微球体形成能力(P值均<0.05)。HS578T微球体细胞中Twist、GLI1和SHh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MCF-10A和MCF-7微球体细胞(P值均<0.05);经抑制剂GDC-0449处理后,乳腺癌HS578T微球体细胞的成球能力及迁移能力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GLI1、SOX2和OCT4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值均<0.05)。结论:阻断Hedgehog信号通路的活化可抑制Twist高表达乳腺癌细胞微球体的形成及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干细胞 TWIST转录因子 Hedgehog信号通路 细胞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