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涂布介入器械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一林 贺迎坤 +3 位作者 李天晓 刘刚 胡延忠 崔秀坤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构建可涂布于介入器械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人VEGFA(NM_001025366)目的序列设计引物制备目的基因及载体,双酶切载体p IRES2-ZsGreen1和目的基因homo VEGFA进行连接后转化入大肠杆菌,构建质粒p IRES2-... 目的:构建可涂布于介入器械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人VEGFA(NM_001025366)目的序列设计引物制备目的基因及载体,双酶切载体p IRES2-ZsGreen1和目的基因homo VEGFA进行连接后转化入大肠杆菌,构建质粒p IRES2-ZsGreen1-homo-VEGFA并测序鉴定。结果:目的基因VEGFA已连接到载体pIRES2-ZsGreen1,大小约1400 bp,与人VEGFA(NM_001025366)目的序列比对结果一致,未见变异。质粒p IRES2-ZsGreen1-homo-VEGFA构建成功。结论:成功构建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可用于涂布介入器械表面进行下一步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介入器械 质粒 基因
原文传递
路径建立在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立 李天晓 +4 位作者 王子亮 朱良付 薛绛宇 白卫星 冯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中路径建立的重要意义及合适方法。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使用覆膜支架封堵治疗颈动脉病变患者10例,其中动脉瘤8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1例,复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例。...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中路径建立的重要意义及合适方法。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使用覆膜支架封堵治疗颈动脉病变患者10例,其中动脉瘤8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1例,复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例。对颈动脉血管路径平直的5例病变,采用常规的6FEnvoy导引导管建立路径,或直接使用动脉鞘作为导引导管;对血管路径迂曲的4例病变,采用Neuron070导引导管和70cm长加强动脉鞘建立路径:对血管路径迂曲的1例眼动脉段病变,采用常规的6F Envoy导引导管建立路径。路径建立后引入相应的覆膜支架。采用Hunt-Hess评分分别评估手术前、术后即时和术后1周患者得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结果除了1例血管路径迂曲的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支架未到位外,其余9例覆膜支架均顺利到达病变。覆膜支架释放后,手术即时治愈率达90%。9例患者术前、术后即时和术后1周Hunt—Hess评分均为0分;支架未到位的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术后即时和术后1周Hunt-Hess评分均为1分。结论良好的路径建立是使用覆膜支架成功治疗颈动脉病变的关键。Neuron070导引导管和较长动脉鞘的应用能明显扩展覆膜支架在颈动脉病变中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路径建立 颈动脉病变
原文传递
血管内治疗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常凯涛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3-377,共5页
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并不常见、但很重要的原因。主要机制是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理论上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改善预后。目前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最佳治疗方案尚存争议,介入技术迅速发展使血管内... 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并不常见、但很重要的原因。主要机制是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理论上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改善预后。目前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最佳治疗方案尚存争议,介入技术迅速发展使血管内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该文就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的定义、危害、治疗现状、影像学评估、技术要点、相关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闭塞 介入再通治疗 亚急性及慢性期
下载PDF
可脱性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88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子亮 许斌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讨根据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病变特点,采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8例接受股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的TCC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导致复发的危险因素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88例TCCF患... 目的探讨根据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病变特点,采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8例接受股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的TCC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导致复发的危险因素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88例TCCF患者经首次球囊栓塞治疗后有160例痊愈,22例临床症状有所好转,6例球囊栓塞失败,改用其它手术方案治疗。有3例发生并发症。术后1 d^5年有23例复发,接受二次手术后均成功。根据单因素分析和卡方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为多枚球囊栓塞和术后有残瘘(P<0.05),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球囊数量≥2枚(OR值7.80,95%CI 2.28~26.73,P=0.001)、术后即刻有残瘘(OR值10.46,95%CI 2.99~36.5,P=0.000)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等优点,是TCCF首选治疗方法。多枚球囊栓塞和栓塞术后即刻有残瘘是导致复发的危险因素,其它危险因素尚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可脱性球囊 血管栓塞治疗
下载PDF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晓阳 曹会存 +5 位作者 李天晓 王振豫 曹广劭 刘健 王玉丹 刘建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50-654,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3例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均经临床、CT、MRI检查和病理活检后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先在DSA下行PTCD,1周后在CT下行胰...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3例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均经临床、CT、MRI检查和病理活检后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先在DSA下行PTCD,1周后在CT下行胰腺癌病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统计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肿瘤大小变化,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1个月后23例患者黄疸均现减退,血清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临床表现明显疼痛的19例患者中8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8例患者部分缓解,3例无效,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4.2%。2个月后CT复查,实体肿瘤2例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4例无变化,5例疾病进展。随访过程中未出现与手术相关重症胰腺炎、胰漏、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TCD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安全、有效,能够短时间内改善黄疸症状,控制肿瘤生长,并且具有较好的姑息性止痛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梗阻性黄疸 PTCD 125I粒子
下载PDF
LVIS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许岗勤 李天晓 +4 位作者 王子亮 薛绛宇 朱良付 白卫星 汪勇锋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10-813,共4页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1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1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11例患者共11枚动脉瘤,使用11枚支架,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4枚(37%),Ⅱ级5枚(45%),Ⅲ级2枚(18%)。9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2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个月9例患者行DSA检查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8枚,Ⅱ级1枚。2例患者行增强MRI复查显示动脉瘤栓塞良好。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0例,mRS评分2分1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效果良好;值得注意的是释放支架时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LVIS支架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李钊硕 李天晓 +7 位作者 薛绛宇 冯光 王子亮 白卫星 朱良付 赵同源 许岗勤 杨博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8-482,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其中接受单纯支架植入9例,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17例。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3例为后循环梗死(单纯支架组1例,支架结合弹簧圈组2例),2例为小脑出血(均发生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随后4例恢复良好出院,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2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12例改善,7例稳定,3例复发(2例有新发症状)。亚组分析显示单纯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两组远期疗效相当;大型-巨大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残死率均高于中小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Z=3.247)。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重支架技术仍然是目前优先推荐的术式,需依据不同病变特点确定是否使用弹簧圈辅助。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仍然棘手,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动脉瘤 支架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钊硕 李天晓 +5 位作者 薛绛宇 冯光 王子亮 白卫星 赵同源 梁晓东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24-1229,共6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患者26例,根据动脉瘤形态将病变分为简单型(Ⅰ型)、复杂...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患者26例,根据动脉瘤形态将病变分为简单型(Ⅰ型)、复杂型(Ⅱ型1,评估手术路径并分为a亚型和b亚型,依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腔内介入治疗策略。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腔内栓塞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例,双微导管栓塞1例,球囊辅助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14例。其中Ia型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结果4例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Ⅰb型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结果2例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不完全栓塞2例;Ⅱa型9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双微导管栓塞技术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7例,结果完全栓塞3例,几乎完全栓塞3例,不完全栓塞3例;Ⅱb型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球囊辅助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5例,结果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1例,不完全栓塞5例。发生并发症3例:1例球囊辅助过程中出血死亡,与选用顺应性球囊有关:1例辅助支架在狭窄处展开欠充分,急性血栓形成;1例单纯填塞过程中微量出血合并迟发型血管痉挛,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体征。患者平均随访(26±11)月,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有20例.3分4例,6分2例。结论介入治疗动脉瘤局部合并狭窄难度较大,尤其是复杂型动脉瘤,术前合理的分型可为腔内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栓塞
原文传递
TACE联合RFA治疗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转移11例 被引量:7
9
作者 赵晓阳 曹会存 +5 位作者 李天晓 王振豫 曹广劭 刘健 王玉丹 刘建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54-958,共5页
目的探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转移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11例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转移患者,先在DSA下行TACE,1个月后根据复查情况在CT引导下行RFA。术后... 目的探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转移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11例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转移患者,先在DSA下行TACE,1个月后根据复查情况在CT引导下行RFA。术后定期进行CT、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病灶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期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TACE和RFA,并且在1次或多次RFA治疗后转移病灶完全坏死,发生肿瘤局部进展的中位时间为4.5个月,自首次发现肝转移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为肝区疼痛、发热等,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仅2例患者复查出现肝脓肿,白细胞升高,给予抽吸引流及抗生素治疗后好转。观察期内未出现由手术或手术并发症直接致死病例。结论 TACE联合RFA能够有效的控制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转移患者肝内病灶的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肝转移 射频消融 化疗栓塞
下载PDF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三位一体护理在肺结核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张杨 田竟 +2 位作者 张红梅 张晓菊 王月霞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4期166-169,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行动研究法的三位一体护理在肺结核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该院行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95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 目的:观察基于行动研究法的三位一体护理在肺结核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该院行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95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行动研究法的三位一体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自我效能[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生命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积极应对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消极应对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SES、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3/48),低于对照组的21.28%(1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行动研究法的三位一体护理应用于肺结核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患者可缓解负性情绪,改善应对方式,提高自我效能和生命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行动研究法 三位一体护理 负性情绪 应对方式 自我效能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亚满意"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坤 任伟 +6 位作者 李天晓 王子亮 高不郎 夏金超 高慧丽 汪勇锋 顾建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20例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20例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脑血管旋转造影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应用血流动力学系列软件计算手术前、后及计算机模拟狭窄部位完全修复后狭窄局部、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和管腔内总压力。术后复查DSA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以残余狭窄率<30%(定义为"亚满意")为手术成功。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MCA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9.9±13.2)%、(86.6±10.0)%,t=15.31,P<0.05]。20例患者术后MCA狭窄部位和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25.1±4.6)Pa、(49.0±13.2)Pa,穿支根部:(1.1±0.2)Pa、(3.5±0.4)Pa,均P<0.05],而狭窄近端和远端正常血管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增高[近端:(7.2±3.8)Pa、(3.6±2.6)Pa,远端:(12.6±5.8)Pa、(4.9±2.6)Pa,均P<0.05]。术后狭窄部位和近端正常血管壁面的总压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位:(276.5±86.3)Pa、(992.6±15.7)Pa,狭窄近端:(605.4±27.8)Pa、(992.6±15.7)Pa,均P<0.05],而穿支根部和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总压力均较术前增高[穿支根部:(58.2±5.6)Pa、(2.7±0.3)Pa,狭窄远端:(101.0±43.4)Pa、(10.3±4.3)Pa,均P<0.05]。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狭窄部位管腔恢复至同两端血管完全一致时,狭窄部位、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总压力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A 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后狭窄局部、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变,且达到较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缩窄 病理性 血流动力学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原文传递
LVIS支架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许岗勤 李天晓 +6 位作者 王子亮 薛绛宇 朱良付 白卫星 冯光 李立 汪勇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53-1855,共3页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策略和技巧,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25例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25例...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策略和技巧,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25例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25例患者(26枚动脉瘤)使用25枚支架,均顺利到位,成功率为100%;5例患者出现支架打开不良;15例患者释放支架时使用“支架压缩”技术;21枚动脉瘤6~12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19枚(90%)完全闭塞,1例瘤颈残留,1例动脉瘤复发,1例支架内狭窄。结论LVIS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效果良好,长期效果及支架内狭窄等问题需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CT引导下颅脑穿刺活检术23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健 刘瑞青 +4 位作者 曹会存 王振豫 曹广劭 刘诗义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8-441,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颅脑占位穿刺活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意义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行CT引导下行颅脑占位穿刺活检术共23例。所有患者均具有神经系统临床症状或体征,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占位。CT引导下颅脑占位穿刺活检...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颅脑占位穿刺活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意义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行CT引导下行颅脑占位穿刺活检术共23例。所有患者均具有神经系统临床症状或体征,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占位。CT引导下颅脑占位穿刺活检术行病理学或细菌学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明确病理诊断19例,活检阳性诊断率82.6%(19/23)。其中14例(60.9%)获得肿瘤学病理诊断,主要包括脑胶质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脉络丛乳头状肿瘤、表皮样囊肿等;5例(21.7%)为非肿瘤性病变,包括脓肿、脑胶质细胞增生症、脑毛细血管扩张症等。活检穿刺术后少量血肿者1例(4.3%),本组病例穿刺活检术后无颅内感染、癫痫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脑穿刺活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为颅脑病变提供明确病理学诊断,是一种具有较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病变 穿刺活检 CT引导技术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钊硕 李天晓 +5 位作者 薛绛宇 冯光 王子亮 白卫星 赵同源 贺迎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08-712,共5页
目的评估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患者24例,根据动脉瘤形态分为简单型(I型)和复杂型(Ⅱ型),根据双侧... 目的评估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患者24例,根据动脉瘤形态分为简单型(I型)和复杂型(Ⅱ型),根据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对侧小脑后下动脉的发育、供血情况每型又分为a亚型和b亚型,依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结果本组动脉瘤I型ll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0例,闭塞载瘤动脉1例;其中Ia型5例,结果4例完全栓塞,1例近完全栓塞;Ib型6例,结果3例完全栓塞,1例近完全栓塞,部分栓塞2例。Ⅱ型13例,其中Ⅱa型6例,采用单纯弹簧囤栓塞术2例,双微导管栓塞技术1例,闭塞载瘤动脉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例,结果完全栓塞2例,近完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2例;IIb型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例,闭塞载瘤动脉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4例,结果完全栓塞2例(包括闭塞载瘤动脉1例),近完全栓塞3例,部分栓塞2例。1例栓塞过程中出血,1例闭塞小脑后下动脉动脉后出现短期吞咽困难。随访改良的Rankin量表(MRSl评分0~2分22例,3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有较高的技术难度,术前合理的分型可为血管内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起始部 闭塞血管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栓塞
原文传递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颅内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子亮 许岗勤 +3 位作者 白卫星 薛绛宇 朱良付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68-1072,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行CAS术患者,记录并分析术后出血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513例患者中5例(0.97%)发生颅内出血,均经术后...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行CAS术患者,记录并分析术后出血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513例患者中5例(0.97%)发生颅内出血,均经术后头颅CT/DSA证实。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71.4±5.0)岁;颈动脉狭窄率为90%~99%,出血时间为术中即刻至术后10 d;1例DSA显示同侧基底节区烟雾血管,1例DSA发现穿支动脉出血。3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其中1例恢复良好,2例死亡;2例接受血肿穿刺引流,遗留偏瘫。结论 CAS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低,但致死、致残率较高。发病原因较多,术前充分评估、危险因素筛选可降低发生率。出血后积极控制血压,予以镇静、停用抗凝药、减少/停用抗血小板药以及手术干预,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颅内出血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16
作者 田竟 张杨 +1 位作者 张敬如 张红梅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11期1413-1414,共2页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05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3例)和参照组(52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05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3例)和参照组(52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抢救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特殊检查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可缩短医护人员的急救反应时间,提升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 严重创伤性休克 抢救成功率 并发症 急救反应时间
下载PDF
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牛角型或Ⅲ型主动脉弓合并颈动脉狭窄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岗勤 王子亮 +3 位作者 汪勇锋 梁晓东 李立 李天晓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牛角型主动脉弓或Ⅲ型主动脉弓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6例Ⅲ型主动脉弓... 目的 探讨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牛角型主动脉弓或Ⅲ型主动脉弓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6例Ⅲ型主动脉弓合并右侧颈动脉狭窄或牛角型主动脉弓合并左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成功率、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桡动脉穿刺并发症.指引导管超选目标血管均采用同轴技术.同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Ⅲ型主动脉弓合并右侧颈动脉狭窄或牛角型主动脉弓合并左侧颈动脉狭窄患者共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射线投照时间.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 16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血压、心率下降3例,无-例出现桡动脉闭塞或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射线投照时间[(9.94 ±0.97) min]较经股动脉入路患者[(11.51±1.39)min]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对于Ⅲ型主动脉弓合并右侧颈动脉狭窄或牛角型主动脉弓合并左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右侧桡动脉入路行支架成形术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桡动脉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放松训练对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理防御机制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敏 李广玲 张扬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1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对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理防御机制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干...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对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理防御机制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增加放松训练。观察2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前及检查后30 min生命体征变化、心理防御机制状态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后检查前及检查后30 min呼吸、心率及收缩压、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放松训练能够稳定电子支气管镜住院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缓解患者心理应激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松训练 电子支气管镜 生命体征 心理防御
下载PDF
焦点式心理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杨 田竟 +2 位作者 张红梅 张敬如 尚茜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1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焦点式心理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11~2019-11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50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偶数入对照组(75例)、奇数入联合干预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 目的:探讨焦点式心理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11~2019-11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50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偶数入对照组(75例)、奇数入联合干预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干预组予以焦点式心理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应激情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应对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前心理应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联合干预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应对方式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联合干预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2.67%(2/75)低于对照组13.33%(10/75)(P<0.05);联合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6.00%(72/75)高于对照组78.67%(59/75)(P<0.05)。结论:焦点式心理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能改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患者心理应激状态,促进其以积极态度面对检查,同时还能减少并发症,增强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式心理护理 预见性护理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微导管塑形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岗勤 张坤 +4 位作者 蔡栋阳 杨博文 赵同源 薛绛宇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 探讨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介... 目的 探讨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介入栓塞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微导管到位成功率、稳定性及动脉瘤栓塞效果。结果 7例患者7枚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体外模型试验微导管均能顺利到位且稳定成功;微导管头术中稳定、支撑力良好,无导管脱出等。术后即刻6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枚瘤颈少量残留。术中无栓塞导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基于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导管塑形精准,到位成功率高,稳定、支撑力良好,大大降低了导管塑形难度,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微导管塑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