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胶体敷料和泡沫敷料预防神经外科经皮血氧监测中压力性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立天 贾汝福 +4 位作者 郑肖林 刘春艳 姚佳 王冉 路飞霞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10期83-85,共3页
目的:观察对比水胶体敷料和泡沫敷料在预防神经外科患者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导致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39例行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的危重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水胶体敷料组(70例)和泡沫敷料组(69... 目的:观察对比水胶体敷料和泡沫敷料在预防神经外科患者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导致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39例行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的危重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水胶体敷料组(70例)和泡沫敷料组(69例),使用泡沫敷料和水胶体敷料对血氧探头监测部位进行皮肤保护,比较两组患者血氧监测部位皮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泡沫敷料组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低于水胶体敷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81,P<0.05)。结论:泡沫敷料可以有效预防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造成手指压力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敷料 压力性损伤 经皮血氧监测 神经外科
下载PDF
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复发型三叉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岩 王振海 +3 位作者 王晓松 孙基栋 陈国强 左焕琮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98-100,共3页
探讨了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后复发病例三叉神经根部的变化和手术方式。回顾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从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间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和三叉神经感觉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的15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对其中11例曾行半月神经节... 探讨了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后复发病例三叉神经根部的变化和手术方式。回顾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从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间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和三叉神经感觉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的15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对其中11例曾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过的患者术中观测三叉神经根部的变化,并对其手术方式及疗效进行分析。11例射频复发病例中,5例行感觉根选择切断术,4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感觉根选择切断术,1例行单纯微血管减压术,1例行桥小脑角胆脂瘤全切除+感觉根选择性切断术。镜下解剖观察发现,三叉神经感觉根有周径变细的变化。再次开颅手术的在院有效率为100%,长期随访治愈率为80%。结果显示,射频治疗的无效和复发,与首次治疗时间、毁损的靶点及程度相关。半月节射频毁损术可改变三叉神经根的解剖结构,在选择切断时应予以注意。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对于射频治疗无效复发的病例也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少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5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为慢性脑积水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 目的探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为慢性脑积水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7例aSAH患者发生慢性脑积水20例,发生率为1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出血破入脑室、急性脑积水、多次出血与aSAH后慢性脑积水有关,而性别、动脉瘤位置、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与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年龄、多次出血是aSAH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年龄、多次出血是aSAH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高危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对具上述高危因素的aSAH患者密切观察,早期诊断并及时处理以减少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慢性脑积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脊液循环重建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对比分析
4
作者 郭恺 姚新宇 +3 位作者 武卫静 王丙乾 栗振中 马增路 《中华养生保健》 2020年第1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究脑脊液循环重建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选取邢台市人民医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42例在此基础上增加脑脊液循... 目的探究脑脊液循环重建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选取邢台市人民医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42例在此基础上增加脑脊液循环重建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d、5d颅内压水平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循环重建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提高术后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循环重建术 去骨瓣减压术 重型 颅脑损伤
下载PDF
颅脑创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张鑫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1期87-88,共2页
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采取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对于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的颅脑创伤患者90例,在手术之后去每个患者的痰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病原菌种类以及各自耐药性。结果... 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采取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对于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的颅脑创伤患者90例,在手术之后去每个患者的痰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病原菌种类以及各自耐药性。结果:共检测出下呼吸道感染人数54例,占比60.0%。经过病原菌培养,共检测出病原菌60株,其中包括革兰阴性菌45株,占比75.0%;此外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在革兰阴性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占比最大,革兰阴性菌对美洛西林、头孢曲松,以及环丙沙星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在50%以上,而对于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比较低[1]。结论:对于行气管切开术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出现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此外,还有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可据此对下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术 下呼吸道感染
下载PDF
颅脑创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6
作者 张鑫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1期68-69,共2页
分析了颅脑创伤患者在术后非手术区域出现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和对应的治疗措施。方法:实际研究中,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名颅脑创伤术后在非手术区域出现硬膜外血肿的病人当成了研究对象。参照治疗方式差异将其划分成了研究组和常规组... 分析了颅脑创伤患者在术后非手术区域出现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和对应的治疗措施。方法:实际研究中,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名颅脑创伤术后在非手术区域出现硬膜外血肿的病人当成了研究对象。参照治疗方式差异将其划分成了研究组和常规组,各有44人。其中,常规组患者主要采用的是保守治疗措施,而研究组患者则主要采用的是手术治疗措施。最后就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结论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颅脑创伤后经历过手术治疗而且在术后于非手术区域出现硬膜外血肿的病人来说,对其实施手术治疗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术后 非手术区域 硬膜外血肿 临床特点 治疗措施
下载PDF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序贯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65
7
作者 胡岩芳 王建民 +1 位作者 刘科 李爽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3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序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院的98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 目的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序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院的98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扩容、神经保护药物及依达拉奉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序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缺损情况[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中量表(MIHSS)]、日常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生活质量及总体治疗效果等。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7.80±1.24)分vs(14.37±5.89)分、(3.01±0.47)g/L vs(4.08±0.51)g/L、(4.04±1.17)m Pa·s vs(5.90±0.92)m Pa·s、(15.80±4.17)m Pa·s vs(49.16±5.36)m Pa·s、(38.83±4.89)%vs(45.13±4.71)%],Ba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84.17±6.31 vs 76.82±5.37),显效率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0%vs 47.9%、90.0%vs 75.0%,P<0.05,P<0.01);治疗后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0.38±7.16)分vs(33.10±6.25)分],各项评分及总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序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丁苯酞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李爽 陈娟 刘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治疗前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与阿...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治疗前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sICAM-1、TGF-β,凝血功能PT、APTT、FIB及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MA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ICAM-1、CD62p、CD63及PMA、FIB水平均有所降低,TGF-β、PT、APTT水平均有所升高;观察组sICAM-1、FIB、CD62p、CD63、PMA均低于对照组,TGF-β、PT、APP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有效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应激反应并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死 炎症因子 凝血功能 血小板活化功能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爽 胡岩芳 刘科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之后对两组患者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流峰速度(Vp)及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差值(DVp及DVm)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p及Vm水平分别为(73.25±0.89)cm/s和(36.79±0.33)cm/s,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DVp及DVm水平分别为(17.56±0.67)cm/s和(7.86±0.85)cm/s,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及低回声斑块例数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及斑块数分别为(1.08±0.07)mm、(0.55±0.05)mm2及(2.28±0.04)个,低回声斑块患者8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C、TG及LDL-C均明显降低(P<0.05),而HDL-C水平却明显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TC、TG及LDL-C水平在治疗后分别为(2.95±0.07)mmol/L、(1.59±0.08)mmol/L和(1.88±0.1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为(1.58±0.04)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增加斑块稳定性,降低血脂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脑血流状态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早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胡岩芳 刘科 +1 位作者 王建民 李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早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双重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早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双重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凝血功能、总体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水肿面积、血肿体积、PSQI评分与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athel指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时间(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SS-QOL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双重抗血小板 丁苯酞
下载PDF
脑动脉瘤夹闭后脑脊液引流对脑血流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振波 杨群福 冯利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29-1831,共3页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受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对脑血流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脑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均接受动脉...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受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对脑血流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脑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均接受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术后接受脑脊液引流,对照组术后直接缝合硬脑膜。对比2组术前、术后7 d时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2组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峰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7 d,脑脊液红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夹闭后脑脊液引流有助于降低脑血管血流速度,这可能是其对术后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的预防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夹闭术 引流术 脑血流参数
下载PDF
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孔世奇 李智敏 +4 位作者 王天宇 尹振明 高俊 李永宁 王振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160-162,共3页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0例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变完全切除17例,部分切除3例,术中出血量平均80 ml。术后病人临床症状改善1...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0例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变完全切除17例,部分切除3例,术中出血量平均80 ml。术后病人临床症状改善16例,无变化4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发生。病理证实: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6例,脱落椎间盘组织2例,蛛网膜囊肿1例,肠源性囊肿1例,血管瘤1例。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 d。随访3~18个月,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未发现脊柱不稳定。结论应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具有手术创伤小、保持脊柱稳定性、病人康复快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路 半椎板 椎管 病变 占位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喜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7-918,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归分析本院3年来收治的9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归分析本院3年来收治的9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和白细胞计数等7个因素在SCVS组与无SCV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计数>15×109/L均为SCVS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中对于FisherⅢ级以上、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年龄 Fisher分级 HUNT-HESS分级 吸烟 高血压 高血糖 白细胞计数
下载PDF
神经内镜辅助经蝶显微手术对分泌生长激素的脑垂体腺瘤患者生长激素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润之 王振海 +1 位作者 孔世奇 王浩 《临床误诊误治》 2017年第5期101-105,共5页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辅助经蝶显微手术对分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的脑垂体腺瘤患者GH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5年7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经蝶显微手术治疗的分泌GH的脑垂体腺瘤3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辅助经蝶显微手术对分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的脑垂体腺瘤患者GH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5年7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经蝶显微手术治疗的分泌GH的脑垂体腺瘤3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该院同期资料匹配采用经蝶显微手术治疗的分泌GH的脑垂体腺瘤33例作为对照组。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肿瘤切除率、手术前后GH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肿瘤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G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GH水平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两组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分泌GH的脑垂体腺瘤效果显著,可缩短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改善GH水平,提高肿瘤完全切除率,且总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生长激素的脑垂体腺瘤 神经内镜 经蝶显微手术 生长激素 预后
下载PDF
鼻内镜与显微镜辅助单鼻孔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旭辉 张素真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17期2685-2687,共3页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单鼻孔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4例垂体瘤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经鼻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每组52例。比较2组手术结果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鼻内镜组术中出血量...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单鼻孔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4例垂体瘤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经鼻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每组52例。比较2组手术结果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鼻内镜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垂体瘤全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组术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氯、血钠、生长激素、泌乳素等水平低于显微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5%低于显微镜组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垂体瘤治疗中鼻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应用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显微镜 经鼻蝶窦切除垂体瘤手术
下载PDF
黄连素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16
作者 刘亚慧 郑香梅 +5 位作者 李阳 张新丹 侯乾 李红哲 杜杰 王槐向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血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作用。方法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将DM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阳性对照组(Pon)、黄连素低剂量组(L-Ber)和黄...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血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作用。方法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将DM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阳性对照组(Pon)、黄连素低剂量组(L-Ber)和黄连素高剂量组(H-Ber),分别为9、9、9、8只,将剩余8只非DM模型大鼠纳入非DM组(N-DM)。经相应干预后,测定各组大鼠体质量、饮水量、摄食量、血糖、血脂指标和IR;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phosphorylated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p-IRS-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PI3K)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4,GLUT-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比较,M组的饮水量、摄食量、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糖耐量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均升高,体质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p-IRS-1、p-PI3K和GLUT-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与M组比较,L-Ber组、H-Ber组和Pon组的饮水量、摄食量、TC、TG、LDL-C、FIns、HOMA-IR、糖耐量和FBG均降低,胰腺组织形态学异常减轻,体质量、HDL-C、p-IRS-1、p-PI3K和GLUT-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结论黄连素可改善DM大鼠血脂代谢及IR,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IRS-1/PI3K/GLUT4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 糖尿病 血脂代谢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控miR-143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机制
17
作者 冯利飞 杨歌 +1 位作者 梁超 陈芳鑫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5-587,共13页
目的 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外泌体调控miR-143对大鼠颅内动脉瘤(IA)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原代分离大鼠骨髓MSCs(BMSCs)和脑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将VSMCs分为PBS组、外泌体-miR-NC组(ExosomemiR-NC)、Exosome-miR-143组、E... 目的 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外泌体调控miR-143对大鼠颅内动脉瘤(IA)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原代分离大鼠骨髓MSCs(BMSCs)和脑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将VSMCs分为PBS组、外泌体-miR-NC组(ExosomemiR-NC)、Exosome-miR-143组、Exosome-miR-143+GW4869组、过表达对照组(oeNC)、过表达KLF5组(oeKLF5)和oeKLF5+Exosome-miR-143组。超速离心法分离BMSCs来源的外泌体,并用透射电镜和纳米示踪分析鉴定外泌体。PKH26染色检测外泌体转移。miR-143 mimic和miR-NC转染BMSCs或VSMC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43和KLF5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CCK-8实验、EdU实验、流式细胞术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VSMCs的活力、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miR-143与KLF5的关系。构建大鼠IA模型,研究B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43在体内对IA形成的影响。结果 与细胞裂解液组相比,miR-143在BMSCs外泌体中表达显著增加(P<0.01),且可通过外泌体转移到VSMCs中。与Exosome-miR-NC组相比,Exosome-miR-143组VSMCs的活力增加(P<0.01),而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显著减少(P<0.01);与Exosome-miR-143组相比,Exosome-miR-143+GW4869组细胞活力降低(P<0.01),而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明显增加(P<0.01)。与miR-NC或Control组相比,miR-143、Exosome-miR-143和ExosomemiR-NC组WT-KLF5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及KLF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MUT-KLF5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不变(P>0.05)。与oeNC组相比,oeKLF5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明显增加(P<0.01);与oeKLF5组相比,oeKLF5+Exosome-miR-143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1),而EdU阳性细胞数、S期细胞数、凋亡和迁移数明显减少(P<0.01)。体内实验结果与细胞实验相一致。结论 B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43通过靶向KLF5抑制大鼠IA的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MIR-143 KLF5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赤芍对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建敏 周亚净 +1 位作者 程芳 何润之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58,共9页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药赤芍治疗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筛选出赤芍的有效成分,通过GeneCards,OMIM,PharmGkb和TTD数据库查找与黑色素瘤相关的靶点.采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药...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药赤芍治疗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筛选出赤芍的有效成分,通过GeneCards,OMIM,PharmGkb和TTD数据库查找与黑色素瘤相关的靶点.采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to-protein interaction,PPI),应用Bioconductor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赤芍主要活性成分黄芪素与RELA,VEGFA,FOS,CASP3和HIF1A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皮肤黑素瘤A375细胞模型进行体外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赤芍可能主要是通过其活性成分黄芩素实现其抗黑色素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芍 黑色素瘤 黄芪素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肉苁蓉治疗脊髓损伤分子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亚净 何润之 +1 位作者 程芳 刘建敏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45,共7页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目前尚无有效修复手段.肉苁蓉提取物可以治疗脊髓损伤,但是,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肉苁蓉治疗SCI的分子机制.肉苁蓉的活性成分和靶点由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目前尚无有效修复手段.肉苁蓉提取物可以治疗脊髓损伤,但是,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肉苁蓉治疗SCI的分子机制.肉苁蓉的活性成分和靶点由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预测.SCI相关的靶点从Gene Cards、Drug Bank、Pharm Gkb和OMIM数据库中获得,交集靶点由Venny2.1.0获得.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绘制了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接下来,利用Bioconductor平台进行KEGG通路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根据筛选标准,从肉苁蓉中得到6个活性成分和85个潜在靶基因.通过在线数据库,得到6737个SCI相关靶点和肉苁蓉与SCI的74个交集靶点.在活性成分靶点网络中,β-谷甾醇、槲皮素和花生四烯酸是重要的活性成分.在PPI网络中,HIF1A、FOS、AR、RELA、EGFR和CCD1等是核心靶点.KEGG分析表明肉苁蓉治疗SCI的主要途径涉及PI3K-Akt、TNF和MAPK等信号通路.在分子对接中,肉苁蓉的活性化合物槲皮素与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的亲和力.最后,体外实验验证表明,肉苁蓉对SCI的治疗可能主要是通过其活性成分槲皮素抑制炎症和氧化反应,从而改善SCI微环境.为进一步肉苁蓉治疗SCI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肉苁蓉 分子机制 网络药理 炎症反应 氧化反应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睡眠期脑电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科 李强 +3 位作者 王丹 邓欢 王丽云 胡沛霖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9年第6期618-622,共5页
目的采用定量脑电图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睡眠期脑电波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评定睡眠时脑电波变化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共有42例帕金森病(PD组)患者及38例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检查。采用... 目的采用定量脑电图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睡眠期脑电波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评定睡眠时脑电波变化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共有42例帕金森病(PD组)患者及38例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检查。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将帕金森病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及非认知障碍组;详细分析各组的临床资料,并应用定量脑电分析技术分析各组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N2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REM期)各频率段脑电波的振幅变化。结果 PD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delta、theta波振幅显著增加,N2期在额叶部位Delta、theta、(D+T)/(A+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eta、(D+T)/(A+B)与非认知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认知功能障碍组REM期在枕叶部位(D+T)/(A+B)与非认知障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睡眠期出现delta、theta波的特征性变化。NREM2及REM睡眠期各相应部位的脑电波振幅变化有望成为预测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定量脑电图 睡眠 认知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