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全层组织工程皮肤的研制 被引量:39
1
作者 金岩 吕红兵 +4 位作者 刘源 赵宇 聂鑫 刘晓亮 张勇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 :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培养人的全层复合皮肤。方法 :胎儿背部皮肤为取材对象 ,分离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将成纤维细胞种植入牛I型胶原凝胶中 ,培养 3d后 ,将表皮细胞接种在凝胶的表面 ,继续培养 2d ,然后将凝胶移至气液面进行复层化... 目的 :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培养人的全层复合皮肤。方法 :胎儿背部皮肤为取材对象 ,分离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将成纤维细胞种植入牛I型胶原凝胶中 ,培养 3d后 ,将表皮细胞接种在凝胶的表面 ,继续培养 2d ,然后将凝胶移至气液面进行复层化。 5d后取材 ,进行HE染色 ,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皮肤具备表皮层和真皮层 ,其结构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相似。表皮层中包括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 ,细胞和细胞之间以细胞间桥的形式连接 ,个别部位有角化珠的存在。表皮层和真皮层之间有完整的基底膜。部分真皮层中可以见到长短不等的上皮钉突。透射电镜结果表明 ,表皮层的各层细胞之间以桥粒连接。结论 :以胎儿皮肤为细胞来源、牛I型胶原为支架的全层组织工程皮肤 ,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 ,可用来修复全层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皮肤 组织工程 表皮层 真皮层 胶原
下载PDF
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吕红兵 金岩 +5 位作者 刘源 王新文 董蕊 刘晓亮 张勇杰 赵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 :观察所培养的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的超微结构。方法 :以 5月龄胎儿的背部皮肤作为细胞来源 ,在牛I型胶原凝胶中立体培养成纤维细胞 ,3d后在凝胶表面接种表皮细胞 ,2d后将培养的皮肤替代物移至培养液气液面 ,促进上皮层的成熟和角... 目的 :观察所培养的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的超微结构。方法 :以 5月龄胎儿的背部皮肤作为细胞来源 ,在牛I型胶原凝胶中立体培养成纤维细胞 ,3d后在凝胶表面接种表皮细胞 ,2d后将培养的皮肤替代物移至培养液气液面 ,促进上皮层的成熟和角化。观察HE染色后的人工皮肤组织学结构以及透射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结果 :所培养的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同时含有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皮层中含有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生物活性皮肤表皮层中 ,棘层细胞之间以桥粒连接 ,并具有天然皮肤中的板层体、张力纤维和脂滴等结构。结论 :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具有与天然皮肤类似的各种超微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 皮肤替代物 超微结构 表皮层 真皮层
下载PDF
HEMA-胶原抗菌药物缓释膜的制备与性能测定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沙 金岩 +1 位作者 吴红 吴道澄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7-570,共4页
目的 :研制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HEMA) 胶原抗菌药物缓释膜 ,考察其各项性能 ,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包裹有磺胺嘧啶银 (SD Ag)的HEMA 胶原抗菌药物缓释膜 ,测定膜的物理特性、载药量和包裹率等 ,并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 目的 :研制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HEMA) 胶原抗菌药物缓释膜 ,考察其各项性能 ,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包裹有磺胺嘧啶银 (SD Ag)的HEMA 胶原抗菌药物缓释膜 ,测定膜的物理特性、载药量和包裹率等 ,并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体外药物释放特性。结果 :制备后得到乳白色半透明状、均匀有弹性的凝胶膜状物。平均载药率为 4.97% ,平均包裹率为 99.3 4%。体外 4h内释放接近 5 0 %的SD Ag ,8h内释放近70 % ,48h释放 99%以上的药物。结论 :此制备方法简单快速 ,成膜性好。HEMA 胶原抗菌药物缓释膜的体外累积释放量测定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胶原 迟效制剂 磺胺嘧啶银
下载PDF
矿化液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大为 金岩 聂鑫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在矿化液的作用下生长、分化以及基质分泌情况的改变。方法 :采用矿化液 ( φ =10 %FBS、10nmol/L地塞米松、5 0mg/LL 维生素C和 10mmol/Lβ 甘油磷酸钠的DMEM培养液 )诱导体外培养第 3代骨髓基质细胞 ,以含 φ =...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在矿化液的作用下生长、分化以及基质分泌情况的改变。方法 :采用矿化液 ( φ =10 %FBS、10nmol/L地塞米松、5 0mg/LL 维生素C和 10mmol/Lβ 甘油磷酸钠的DMEM培养液 )诱导体外培养第 3代骨髓基质细胞 ,以含 φ =10 %FBS的DMEM培养基培养第 3代骨髓基质细胞作对照。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 ,MTT法观察细胞诱导前后增殖情况 ,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诱导前及诱导后 3、5、7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骨形成蛋白的合成情况 ,VonKossa方法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成情况。结果 :在矿化液的作用下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性能降低 ,诱导后第 5天细胞增殖速度降低。随时间的延长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加 ,5d时Ⅰ型胶原、骨形成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Ⅲ型胶原逐渐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诱导 2 0d可见矿化结节。结论 :矿化液促使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 ,诱导第 5天的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液 骨髓基质细胞 生物学特性 骨组织工程 诱导
下载PDF
小鼠牙胚发育过程中collagenⅠ/Ⅲ的表达分布
5
作者 赵征 文玲英 金岩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探讨collagenⅠ、Ⅲ在Balb/c小鼠牙胚发育各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及两者在牙齿发育矿化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牙胚发育各期collagenⅠ、Ⅲ的表达、分布. 结果:collagenⅢ:出生前E13 d小鼠牙胚蕾状期:口腔上皮细... 目的:探讨collagenⅠ、Ⅲ在Balb/c小鼠牙胚发育各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及两者在牙齿发育矿化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牙胚发育各期collagenⅠ、Ⅲ的表达、分布. 结果:collagenⅢ:出生前E13 d小鼠牙胚蕾状期:口腔上皮细胞阳性表达(+);E14~17 d帽状期:口腔上皮细胞、成釉器星网层细胞表达弱阳性;E18~19 d和出生后P1 d钟状期与分化期:口腔上皮细胞、成釉器星网层细胞、牙乳头细胞、牙囊细胞表达阳性(+);出生后P2~10 d牙冠发育成熟期:成釉细胞、釉基质、成牙本质细胞、前期牙本质、牙乳头细胞、牙囊细胞、牙髓组织等均表达阳性(+);P10~30 d牙根发育成熟期:除上述细胞成分外,上皮根鞘、根周及根尖牙槽骨、牙骨质和牙周膜表达强阳性(艹).collagenⅠ:在蕾状期无表达;帽状期:口腔上皮细胞、成釉器星网层细胞表达阳性;钟状期与分化期:口腔上皮细胞、成釉器星网层细胞、牙乳头细胞、牙囊细胞表达阳性;牙冠和牙根发育期:其分布和表达类似于collagenⅢ.结论:鉴于collagenⅠ、Ⅲ的表达和分布,表明它们均参与了牙胚和牙体硬组织的发育形成,但似乎cllagenⅢ的作用比collagenⅠ更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Ⅲ型胶原 牙胚发育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复合胶原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 被引量:9
6
作者 陆伟 金岩 +6 位作者 张勇杰 陈小红 刘鹏 方军 孟浩 张锐红 唐亮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SC)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SD大鼠脂肪组织,经体外扩增后接种于胶原凝胶构建组织工程活性皮肤替代物。1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ADSC复合胶原组织工程活性皮...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SC)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SD大鼠脂肪组织,经体外扩增后接种于胶原凝胶构建组织工程活性皮肤替代物。1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ADSC复合胶原组织工程活性皮肤替代物实验组、单纯胶原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将各组相应材料分别移植于SD大鼠背部皮肤缺损处,比较观察创面修复效果。结果:ADSC复合胶原实验组、单纯胶原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4.3±1.7),(16.9±2.5)和(21.2±4.2)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ADSC复合胶原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微血管、胶原纤维均较单纯胶原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ADSC复合胶原构建的组织工程活性皮肤替代物移植后可加速新生血管形成、促进创面修复。提示以ADSCs作为种子细胞复合胶原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皮肤缺损的修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 组织工程 皮肤 创面愈合
下载PDF
大鼠牙髓干细胞与牙乳头间充质细胞成牙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姜明 金岩 +3 位作者 郝伟 唐亮 张勇杰 李园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牙髓干细胞替代牙乳头间充质细胞进行牙齿再生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分离培养6周龄SD大鼠切牙牙髓干细胞(DPSCs)和出生1d的SD仔鼠切牙牙乳头间充质细胞(DPMCs),对上述2种细胞的表面标记、增殖能力、体外矿化能力以及向... 目的:探讨采用牙髓干细胞替代牙乳头间充质细胞进行牙齿再生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分离培养6周龄SD大鼠切牙牙髓干细胞(DPSCs)和出生1d的SD仔鼠切牙牙乳头间充质细胞(DPMCs),对上述2种细胞的表面标记、增殖能力、体外矿化能力以及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能力进行比较。结果:DPSCs与DPMCs均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和矿化能力,体外诱导均有成牙本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DSPP基因表达,体内移植后均能够形成牙本质样结构。结论:DPSCs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牙胚间充质细胞的替代细胞,在适宜的诱导环境中能够替代DPMCs进行牙齿的再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干细胞 牙乳头间充质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