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型胆固醇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新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位冒冒 申虎 王中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0-471,共2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系统常见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氧化型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危险凶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关键活性成分,包括羟胆固醇、酮胆吲醇和环氧胆固醇三大类,在诱导血管壁...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系统常见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氧化型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危险凶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关键活性成分,包括羟胆固醇、酮胆吲醇和环氧胆固醇三大类,在诱导血管壁细胞凋亡进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细胞凋亡 内质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阿利克仑对尿毒症大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位冒冒 申虎 +3 位作者 袁祖贻 孟保福 袁林超 王中群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103-3106,共4页
目的观察阿利克仑对尿毒症大鼠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通过5/6肾切除法建立尿毒症模型,术后2 w随机分为尿毒症模型组(10只)和阿利克仑干预组(10只,模型组基础上给予阿利克仑5 mg.kg-1.d-1),并设立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10... 目的观察阿利克仑对尿毒症大鼠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通过5/6肾切除法建立尿毒症模型,术后2 w随机分为尿毒症模型组(10只)和阿利克仑干预组(10只,模型组基础上给予阿利克仑5 mg.kg-1.d-1),并设立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10只)。术后12 w末,测定各组大鼠血压、血脂、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24 h尿蛋白;HE染色观察肾脏、动脉和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阿利克仑干预组能有效地调节血压和血脂,显著降低Scr、BUN及24 h尿蛋白(P<0.05),并能改善受损的肾脏结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肝脂肪变性。结论阿利克仑可能通过保护尿毒症大鼠受损的肾脏,抑制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及肝脂肪变性的发生,进而降低尿毒症个体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利克仑 尿毒症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动脉粥样硬化 肝脂肪变性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淀粉样A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燕妮 车少敏 马爱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713-1715,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时急性反应蛋白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sCRP)、淀粉样A蛋白(SAA)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ACS发病机制。方法选取ACS病人8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病人40例...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时急性反应蛋白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sCRP)、淀粉样A蛋白(SAA)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ACS发病机制。方法选取ACS病人8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病人40例,同时选取正常对照4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上述病例和对照血清中的SAA、IL-6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s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sCRP、SAA、IL-6水平在AMI组、U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②选取CK-MB粗略代表心肌坏死的程度,分别在AMI组内和UAP组内对sCRP、SAA、IL-6、纤维蛋白原和CK-MB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sCRP、SAA、IL-6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在UAP组强于AMI组。纤维蛋白原在AMI组中与IL-6、SAA相关,在UAP组中与sCRP相关。③无论AMI组还是UAP组,CK-MB与sCRP、SAA、IL-6、纤维蛋白原之间均无相关性。④采用Wagner37项/29分QRS积分系统对40例AMI病人进行梗死面积的估计,结果表明QRS积分≤6分组和>6分组之间sCRP、SAA、IL-6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外周血中sCRP、SAA、IL-6水平可能作为诊断和预测ACS发生的敏感指标。血清中sCRP、SAA、IL-6的升高主要不是心肌坏死的作用,可能与多病灶的不稳定斑块的存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急相蛋白质类 炎症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4
作者 车少敏 王燕妮 马爱群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病时炎性趋化因子的作用 ,探讨ACS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ACS患者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4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4 0例。ACS患者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同时选取正常对照 4 0例。采...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病时炎性趋化因子的作用 ,探讨ACS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ACS患者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4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4 0例。ACS患者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同时选取正常对照 4 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上述病例和对照者血清中的巨噬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白细胞介素 8(IL 8)水平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MCP 1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在随访时明显降低 ,而IL 8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外周血中MCP 1水平可以作为诊断和预测ACS发生的敏感指标 ,并可以反映病情的稳定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趋化因子 巨噬细胞 白细胞介素-8
原文传递
白藜芦醇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31
5
作者 高路 袁育康 +3 位作者 吕卓人 范桂香 王军阳 任会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免疫抑制模型鼠来观察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均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模型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清半数溶血值、机体抗体形成细胞数...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免疫抑制模型鼠来观察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均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模型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清半数溶血值、机体抗体形成细胞数量、淋巴细胞转化率及抑制小鼠耳片肿胀度即正常小鼠的Ⅳ型超敏反应。结论 白藜芦醇可对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缺陷小鼠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并可抑制正常小鼠的Ⅳ型超敏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免疫调节作 巨噬细胞 吞噬率 血清半数溶血值 细胞数量 淋巴细胞 转化率
下载PDF
心肌梗死多维度评估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被引量:45
6
作者 王文茹 Violeta Lopez +4 位作者 David R Thompson 李小妹 李小霞 刘美丽 高春燕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翻译“心肌梗死多维度评估量表”(Myocardial Infarction Dimensional Assessment Scale,MIDAS),评价其效度、信度及文化相关性,提供一种有效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中史版问卷。方法应用专家小组评定法进行问卷文化相关... 目的翻译“心肌梗死多维度评估量表”(Myocardial Infarction Dimensional Assessment Scale,MIDAS),评价其效度、信度及文化相关性,提供一种有效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中史版问卷。方法应用专家小组评定法进行问卷文化相关性、语言一致性及内容效度的评价。对88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问卷对其内部一致性、效标关联效度及结构效度进行评价,对其中30例心梗患者在2周内重新应用问卷收集资料,进行重测信度的评价。结果问卷中所有务目均具有较好的文化相关性,其中2个条目被重新修订。中文版“心肌梗死多维度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表面和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4,其内部一致性及重测信度均可接受。问卷7个亚量表的Cronbach'sa为0.73~0.91,重测信度系数为0.74~0.94,总体Cronbach's α为0.93,重测信度系数为0.85。中史版MIDAS中的各亚量表与中文版“36条目简明量表”(ShortForm 36,SF-36)中的相关亚量表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因子分析结果提示中文版MIDAS具有与原英文量表一致的结构效度。结论中文版“心肌梗死多维度评估量表”是一种具有较高效度和信度的疾病专用量表,可为医护人员量化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生活质量 量表效证
原文传递
干细胞循环及其潜在应用前景 被引量:18
7
作者 蒋文慧 马爱群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923-1925,共3页
关键词 干细胞循环 胚胎发育 原始细胞 全能干细胞 可塑性
原文传递
大鼠成体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亭忠 席雨涛 +1 位作者 吴格如 马爱群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544-1546,共3页
目的: 探索稳定的大鼠成体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方法: 应用主动脉逆行生物酶(5 g/L胰蛋白酶及1 g/L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大鼠成体心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分离的心肌细胞,比较有无血清培养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结果: 心肌细胞的存... 目的: 探索稳定的大鼠成体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方法: 应用主动脉逆行生物酶(5 g/L胰蛋白酶及1 g/L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大鼠成体心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分离的心肌细胞,比较有无血清培养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结果: 心肌细胞的存活率为95%以上;存活细胞呈杆状,形态完整,长宽比约为4~6∶ 1;无血清培养心肌细胞只能存活1 wk,形态不发生改变;而加血清培养心肌细胞可存活2 wk以上,但超微结构发生了改变,且不同血清浓度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具有不同的作用. 结论: 主动脉逆行生物酶(胶原酶和蛋白酶)灌流法是比较理想的心肌细胞分离方法;血清对成体心肌细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心肌细胞 分离 培养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大鼠损伤心肌组织的迁移(英文) 被引量:14
9
作者 蒋文慧 马爱群 +6 位作者 张艳敏 韩克 刘昱 张增铁 王亭忠 黄欣 郑小璞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6-572,共7页
实验旨在动态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不同微环境下心肌组织的迁移特点,明确组织 损伤在干细胞迁移中的作用,为提高干细胞治疗的靶向性和高效性奠定初步试验基础。分离纯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 鼠的骨... 实验旨在动态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不同微环境下心肌组织的迁移特点,明确组织 损伤在干细胞迁移中的作用,为提高干细胞治疗的靶向性和高效性奠定初步试验基础。分离纯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 鼠的骨髓MSCs,输注入雌性SD大鼠。实验分为4组:正常大鼠+MSCs移植组,假手术+MSCs移植组,心肌缺血+MSCs 移植组,心肌缺血对照组(心肌缺血+培养基移植)。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心肌缺血模型,将相等数量的雄性MSCs经尾 静脉注射移植入前3组雌性大鼠体内,对照组注射等体积培养基,分别于移植后1周及8周取心脏组织标本,采用荧光原位 杂交方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大鼠Y染色体雄性鉴别基因sry片段的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肌组 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发现,移植后1周和8周,正常大鼠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中均未见sry基因的表达,但假 手术移植组和心肌缺血移植组的心肌组织中均可见sry基因的表达,心肌缺血移植组的Y染色体sry基因阳性细胞数量在两个 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移植组(P<0.01)。分别比较心肌缺血移植组和假手术组在移植后1周和8周的Y染色体sry基因阳性细 胞的数量,两个时间点无明显差异。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心肌缺血移植组大鼠的心肌梗死周边区域可见一些细胞, 其形态类似于体外培养的MSCs。研究结果提示MSCs具有向损伤心肌组织迁移的特性,迁移的高峰期可能在组织损伤1周左 右,组织损伤及其程度在干细胞迁移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组织损伤 迁移 心脏
下载PDF
如何解决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超英 张岁龙 《西北医学教育》 2002年第2期72-72,76,共2页
对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诊断学 教学 病例 病史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6
11
作者 蒋文慧 马爱群 +5 位作者 董安平 冯敏 郑小璞 王亭忠 耿涛 许正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建立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鉴定的方法,为MSCs的进一步诱导分化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抽取兔胫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后形成单层贴壁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后传代培养扩增,倒置显微镜下... 目的建立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鉴定的方法,为MSCs的进一步诱导分化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抽取兔胫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后形成单层贴壁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后传代培养扩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长特性。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分析和透射电镜鉴定细胞。结果分离培养的骨髓MSCs贴壁、呈梭形,原代细胞呈集落生长,7~10d达到融合,传代后增殖速度加快;骨髓MSCs表达CD90,反复传代后表达效率增高,不表达CD34;透射电镜可见细胞表面有大量的绒毛突起,胞浆中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核大,形态不规则。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以及消化传代能有效分离纯化和扩增骨髓MSCs,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骨髓MSCs的基本表型和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下载PDF
肺炎衣原体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崔翰斌 崔长琮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1-283,共3页
关键词 肺炎衣原体感染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机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动脉粥样硬化与VCAM-1及CD36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建杰 马爱群 +2 位作者 王鸿雁 白晓军 白玲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51-1453,1456,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时血脂成分与VCAM-1及CD36蛋白在兔AS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AS病变,并应用CMIAS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40只食饵性AS新西兰兔,15周处死,观察其血脂成分及血管壁的病...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时血脂成分与VCAM-1及CD36蛋白在兔AS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AS病变,并应用CMIAS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40只食饵性AS新西兰兔,15周处死,观察其血脂成分及血管壁的病理变化、VCAM-1及CD3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兔最终血TC升高约43倍,最终血LDL升高约37倍。主动脉内壁可见脂质条纹形成。检测主动脉AS病变VCAM-1、CD36蛋白表达定量A值,分别为:0.19±0.02、0.20±0.04,显著高于对照组:0.07±0.01、0.03±0.02的定量表达(P<0.05)。结论:明确了高血脂症是AS发病的基础,提示VCAM-1及CD36蛋白表达增多可能是致AS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VCAM-1 CD36
下载PDF
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因素及与镁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7
14
作者 田红燕 马爱群 +3 位作者 李崇民 白玲 梁万胜 刘华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9-292,共4页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 (EH)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因素。方法 观察EH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血清生长激素、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活性、红细胞内ATP含量和2 4h尿钙、镁和红细胞钙、镁量 ,采用多因素相关和多元逐步...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 (EH)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因素。方法 观察EH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血清生长激素、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活性、红细胞内ATP含量和2 4h尿钙、镁和红细胞钙、镁量 ,采用多因素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结果  (1)EH组胰岛素敏感指数、血清生长激素、红细胞胰岛素低亲合受体结合位数、2 4h尿镁和红细胞镁含量降低 ,血IGF Ⅰ、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解离常数KD2 、红细胞钙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2 )EH组中 ,胰岛素敏感指数与平均动脉压血压、高血压家族史、体重指数、血清IGF Ⅰ、腰臀围比呈负相关 ,与红细胞胰岛素低亲合受体结合位数、红细胞镁含量呈正相关 ,有统计学意义。 (3)EH组中 ,红细胞膜胰岛素低亲和受体水平与红细胞内镁含量、2 4h尿钙、尿镁排泄量正相关。 (4)红细胞内镁含量与 2 4h尿镁、尿钙排泄量正相关。结论 EH胰岛素抵抗的关键环节可能在其受体水平 ;受体的功能下调与镁代谢障碍有关。血IGF 1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相关因素。细胞内镁水平降低是EH与胰岛素抵抗联系的中心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受体
原文传递
大鼠脑出血模型中神经细胞凋亡的特征及Bcl-2蛋白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被引量:5
15
作者 鲍刚 郭宁 +1 位作者 张仲林 陈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1期6926-6927,i003,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灶周围是否存在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的表达。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10只为对照组,其余40只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模型制备后12,24,48,72h取脑组织,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灶周围是否存在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的表达。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10只为对照组,其余40只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模型制备后12,24,48,72h取脑组织,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蛋白。结果:正常细胞对照中未见TUNEL及Bcl-2阳性细胞,其余各组中TUNEL及Bcl-2阳性细胞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凋亡率随出血后时间不同而发生相应改变,在出血后48~72h达到高峰,TUNEL阳性细胞率峰值为(24.50±2.69)%,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cl-2蛋白在出血灶周围细胞中亦有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峰值为(20.76±1.97)%,且Bcl-2蛋白的表达与凋亡细胞之间并无明显线性关系。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继发损伤过程,其在出血后的表达存在一个时间窗,对临床及时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Bcl-2蛋白在出血后一定时间内持续升高,但与细胞凋亡不同步,表明了bcl-2的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蛋白 脑出血 TUNEL 细胞凋亡 表达 大鼠 阳性细胞 结论 特征 参与
下载PDF
高血压对大鼠心肌PPAR-γ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齐颖新 牛小麟 赵忠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41-946,共6页
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为模型 ,Wistar Kyoto大鼠 (WKY)为正常对照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 γ)表达水平 ,在高血压肥厚心肌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4周龄 (4w)、 16周龄 (16w)SHR及WKY称量体重 (BM )后取心脏 ,分别测... 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为模型 ,Wistar Kyoto大鼠 (WKY)为正常对照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 γ)表达水平 ,在高血压肥厚心肌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4周龄 (4w)、 16周龄 (16w)SHR及WKY称量体重 (BM )后取心脏 ,分别测量左心室 (LV)、室间隔 (IS)、右心室 (RV)湿重 (WM ) ,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检测大鼠心肌细胞PPAR γ表达 ;应用蛋白质印迹和RT PCR技术 ,检测 4w、 16wSHRLV、IS、RVPPAR γ蛋白质和mRNA水平 .发现 4wSHRLVWM /BM、ISWM /BM、RVWM /BM与同龄WKY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PPAR γ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水平亦相似 (P >0 0 5 ) ;16wSHRLVWM/BM和ISWM/BM较同龄WKY明显增高 (P <0 0 1) ,而PPAR γ的蛋白质和mRNA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 ,16wSHRRVWM/BM与 16wWKY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PPAR γ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亦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mRNA水平较WKY略减弱 (P <0 0 5 ) .实验结果提示 ,长期压力负荷过重导致SHRLV和IS心肌代偿性肥厚 ,肥厚心肌中PPAR γ蛋白质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推测心肌细胞PPAR γ表达受抑制 ,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心室重塑的发生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高血压 心肌肥厚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下载PDF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慢性病者心血管功能及其病症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振斌 王兴怀 +1 位作者 张岳 李翔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18-119,121,共3页
采取实验对比、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太极拳运动的医疗功效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对部分慢性疾病的心脏、血管及微循环功能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对原发病症的缓解、康复及延缓病理性衰老具有特殊功率。
关键词 太极拳 中年 老年 心血管 慢性病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红细胞ATP含量、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与钙、镁代谢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田红燕 马爱群 +1 位作者 沈泾锡 李军良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红细胞ATP含量,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与红细胞内钙、镁含量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观察EH患者和正常对照红细胞内ca^(2+),Mg^(2+)水平,红细胞内ATP含量,红细胞膜Na^+,K^+...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红细胞ATP含量,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与红细胞内钙、镁含量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观察EH患者和正常对照红细胞内ca^(2+),Mg^(2+)水平,红细胞内ATP含量,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红细胞膜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和红细胞内Mg^(2+)含量减低,红细胞内Ca^(2+)含量升高,(P均<0.05)。红细胞内ATP含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平均动脉压与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负相关(P<0.01),与红细胞内钙正相关(P<0.01);Ca2^(2+),Mg^(2+)-ATP酶的活性与红细胞内Ca^(2+)含量负相关(P<0.01);红细胞内ATP含量与红细胞内镁含量正相关(P<0.05),与红细胞膜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之间无统计学联系。结论:高血压的发生与细胞膜离子的主动转运失常而致细胞内Ca^(2+)水平升高密切相关,而细胞内Mg^(2+)含量与细胞糖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ATP NA^+ K^+-ATP酶 CA^2+ MG^2+-ATP酶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中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车少敏 王燕妮 +1 位作者 马爱群 高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95-139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选取正常对照 4 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血清中E -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VCAM - 1)的水平。结果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1、sVCAM -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除sVCAM - 1外在随访时明显降低。结论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 1的水平可能作为诊断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敏感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
下载PDF
内皮素-1刺激对血管平滑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狄政莉 牛小麟 +2 位作者 魏瑾 高登峰 汪南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40-1144,共5页
目的研究ET-1对血管平滑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以及与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关系.方法以成年16周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动脉血管平滑肌原代培养技术,培养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1~3代,然后加入ET-1进行刺... 目的研究ET-1对血管平滑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以及与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关系.方法以成年16周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动脉血管平滑肌原代培养技术,培养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1~3代,然后加入ET-1进行刺激,使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ET-1作用后0、12、24、48、72 h以及不同浓度ET-1刺激48 h后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同时用MTT法检测血管平滑肌(VSMCs)增殖.结果 ET-1刺激后12 h,PPAR-γ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上未见明显变化(P>0.05),而24 h时出现了表达轻度下调,与对照组(无ET-1刺激)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8~72 h下降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不同浓度ET-1刺激48 h后,随着浓度的增加,PPAR-γ表达减低,各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在12h就出现,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增殖增强.而且随着ET-1浓度的增加,VSMCs增殖增加.结论 ET-1在引起VSMCs增殖的同时,可引起PPAR-γ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减低,提示ET-1导致的VSMCs增值可能与PPAR-γ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内皮素-1(ET-1) 血管平滑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