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联合肠系膜血管根部结扎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于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在西京医院消化外科接受根治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联合肠系膜血管根部结扎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于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在西京医院消化外科接受根治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开腹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联合肠系膜血管根部结扎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及术前、术后1 d 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症指标水平,评估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及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CD4^(+)含量和CD4^(+)/CD8^(+)比率均较治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1 d与术前相比以及两组间术后1 d比较CD8^(+)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 CD4^(+)含量和CD4^(+)/CD8^(+)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IL-6、HMGB1水平均比术前升高,但观察组血清IL-6、HMGB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5.00%)远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17.50%)远低于对照组(40.00%),存活率(65.00%)远高于对照组(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联合肠系膜血管根部结扎治疗右半结肠癌术后恢复快,可明显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且对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少,远期效果可观。展开更多
目的:检测miR-34c-3p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探讨其在TNBC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2例TNBC患者作为实验组(A组),以...目的:检测miR-34c-3p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探讨其在TNBC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2例TNBC患者作为实验组(A组),以同期就诊的60例乳腺纤维腺瘤或乳腺腺病患者为对照组(B组)。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乳腺组织标本中miR-34c-3p m RNA及PCNA m 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两组乳腺组织中PCNA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PCNA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癌组织中miR-34c-3p m RNA的表达与癌组织中PCNA m RNA及血清PC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B组miR-34c-3p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84±0.159及1.255±0.131,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PCNA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44±0.215及1.230±0.204,A组表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化检测PCNA蛋白表达,A组阳性例数为50例,阴性例数为22例;B组阳性例数为21例,阴性例数为39例;A组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血清中PCNA的表达,A组[(383.194±110.832)pg/ml]明显高于B组[(257.867±101.6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A组TNBC患者肿瘤组织miR-34c-3p m RNA表达结果分别与PCNA m RNA表达结果及其血清中PCNA表达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iR-34c-3p m RNA与PCNA m RNA及血清PCNA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01、P=0.024<0.05)。结论:TNBC组织中miR-34c-3p表达下调,PCNA在癌组织及血清中均表达上调,二者在TNBC患者组织和血清中呈明显负相关关系。miR-34c-3p与PCNA可能在TNB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联合肠系膜血管根部结扎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于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在西京医院消化外科接受根治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开腹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联合肠系膜血管根部结扎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及术前、术后1 d 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症指标水平,评估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及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CD4^(+)含量和CD4^(+)/CD8^(+)比率均较治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1 d与术前相比以及两组间术后1 d比较CD8^(+)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 CD4^(+)含量和CD4^(+)/CD8^(+)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IL-6、HMGB1水平均比术前升高,但观察组血清IL-6、HMGB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5.00%)远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17.50%)远低于对照组(40.00%),存活率(65.00%)远高于对照组(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联合肠系膜血管根部结扎治疗右半结肠癌术后恢复快,可明显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且对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少,远期效果可观。
文摘目的:检测miR-34c-3p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探讨其在TNBC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2例TNBC患者作为实验组(A组),以同期就诊的60例乳腺纤维腺瘤或乳腺腺病患者为对照组(B组)。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乳腺组织标本中miR-34c-3p m RNA及PCNA m 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两组乳腺组织中PCNA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PCNA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癌组织中miR-34c-3p m RNA的表达与癌组织中PCNA m RNA及血清PC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B组miR-34c-3p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84±0.159及1.255±0.131,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PCNA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44±0.215及1.230±0.204,A组表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化检测PCNA蛋白表达,A组阳性例数为50例,阴性例数为22例;B组阳性例数为21例,阴性例数为39例;A组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血清中PCNA的表达,A组[(383.194±110.832)pg/ml]明显高于B组[(257.867±101.6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A组TNBC患者肿瘤组织miR-34c-3p m RNA表达结果分别与PCNA m RNA表达结果及其血清中PCNA表达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iR-34c-3p m RNA与PCNA m RNA及血清PCNA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01、P=0.024<0.05)。结论:TNBC组织中miR-34c-3p表达下调,PCNA在癌组织及血清中均表达上调,二者在TNBC患者组织和血清中呈明显负相关关系。miR-34c-3p与PCNA可能在TNB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