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NF-α及T细胞亚群与肝组织活动性指数( HAI )的关系。方法237例乙型肝炎患者及12例正常对照肝组织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按Knodel方法计算HAI积分,并依据肝组织病变程度分为对照组(n=12)、慢性乙肝轻...目的:研究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NF-α及T细胞亚群与肝组织活动性指数( HAI )的关系。方法237例乙型肝炎患者及12例正常对照肝组织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按Knodel方法计算HAI积分,并依据肝组织病变程度分为对照组(n=12)、慢性乙肝轻度组(n=67)、中度组(n=89)、重度组(n=8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定量检测血清TNF-α含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组血清TNF-a水平[(29.65±10.15)μg/L、(38.96±7.32)μg/L、(47.73±6.99)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78±6.40)μg/L](q=14.38、19.97、24.83,均P<0.05),TNF-a水平与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活动性指数呈正相关(r =0.708,P <0.05)。慢性乙肝中度、重度组患者外周血 CD8+T 细胞的水平[(27.66±6.63)μg/L、(28.98±5.92)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2.32±1.84)μg/L)](q=3.84、4.76,均P<0.05),CD4+/CD8+T细胞的比值[(1.32±0.37)、(1.19±0.30))明显低于对照组(1.67±0.14)(q=4.20、5.72,均P<0.05),不同级别组织病变活性积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细胞免疫在乙型肝炎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展开更多
急性白血病(A L )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上常以贫血、出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其中出血是AL常见的临床症状,常伴有止凝血异常。尤其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 PL )最为凶险,极易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白血病(A L )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上常以贫血、出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其中出血是AL常见的临床症状,常伴有止凝血异常。尤其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 PL )最为凶险,极易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AL 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可能与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数量和质量、感染、白血病细胞表达的促凝和抗凝物质、纤溶物质及炎性因子等等因素有关[2]。这些因素能导致止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平衡发生紊乱,致使白血病患者常常合并出血、血栓、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甚至是DIC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 A L并发血栓性疾病的病例越来越多[3-4]。故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点。现已证实,血栓性疾病发生前均存在血栓前状态(PTS)。如果能及时发现 AL 已存在PTS ,则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起关键作用。选择合适的止凝血指标进行监测,对防治 AL 止凝血功能紊乱取得缓解十分必要。展开更多
文摘急性白血病(A L )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上常以贫血、出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其中出血是AL常见的临床症状,常伴有止凝血异常。尤其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 PL )最为凶险,极易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AL 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可能与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数量和质量、感染、白血病细胞表达的促凝和抗凝物质、纤溶物质及炎性因子等等因素有关[2]。这些因素能导致止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平衡发生紊乱,致使白血病患者常常合并出血、血栓、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甚至是DIC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 A L并发血栓性疾病的病例越来越多[3-4]。故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点。现已证实,血栓性疾病发生前均存在血栓前状态(PTS)。如果能及时发现 AL 已存在PTS ,则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起关键作用。选择合适的止凝血指标进行监测,对防治 AL 止凝血功能紊乱取得缓解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