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确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2
1
作者 程晓华 周金柱 俞赵军 《健康研究》 CAS 2016年第3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良性、单发性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腹部良性、单发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灶的CT和MRI表现。结果 34例患者行CT检查,32例患者行MRI检查,其中6例患者行CT和MRI联合检查。所有患者均以... 目的探讨腹部良性、单发性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腹部良性、单发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灶的CT和MRI表现。结果 34例患者行CT检查,32例患者行MRI检查,其中6例患者行CT和MRI联合检查。所有患者均以手术病理确诊;CT诊断中33例(97.06%)患者符合诊断标准,32例行MRI检查的患者均诊断为腹部良性嗜铬细胞瘤,符合率100%。所有患者的病灶边缘均比较光滑,而且病灶边缘与周围结构有较为明显的分界点;18例患者病灶周围结构出现推移;5例病灶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是太清晰,扫描显示包膜不完整,但是与手术病理发现不一致。结论 CT和MRI检查均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出腹部良性、单发性嗜铬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良性嗜铬细胞瘤 CT MRI 影像表现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CT与MRI影像表现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薛建秀 段润卿 +1 位作者 冷晓明 马成杰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7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探讨CT与MRI影像特征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放疗后3月~2年经CT和/或MRI检查发现异常块影的鼻咽癌患者85例,进行鼻咽局部肿块活检以确定病变性质。活检阴性者继续行CT或MR随访,直至得出最后结论,对比分析CT... 目的探讨CT与MRI影像特征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放疗后3月~2年经CT和/或MRI检查发现异常块影的鼻咽癌患者85例,进行鼻咽局部肿块活检以确定病变性质。活检阴性者继续行CT或MR随访,直至得出最后结论,对比分析CT、MRI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总结其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活检、CT与MRI随访复查证实41例(41/85,48.2%)为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44例(44/85,51.8%)为放疗后改变。CT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1.9%、84.2%、76.3%;MRI分别为69.2%、83.8%、77.8%。结论CT和MRI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准确性相对均较低,但MRI要优于CT,且两者结合可减少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局部复发 局部残留 CT MRI 诊断
下载PDF
肾错构瘤与肾癌CT及MRI诊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程晓华 周金柱 +1 位作者 俞赵军 张加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5期867-869,873,共4页
目的探讨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确诊34例肾错构瘤和2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采用CT、MRI扫描检查。结果 1)少脂肪肾错构瘤(34例):CT扫描显示6例呈等密度、4例呈混杂低密度... 目的探讨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确诊34例肾错构瘤和2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采用CT、MRI扫描检查。结果 1)少脂肪肾错构瘤(34例):CT扫描显示6例呈等密度、4例呈混杂低密度、24例呈稍高密度;10例MRI平扫:其中T2均表现均匀低信号、T1呈等信号;增强扫描:34例患者均表现均匀强化,皮质期中度强化者20例、明显强化8例、6例为一过性强化;2)肾透明细胞癌(26例):CT平扫:13例表现低密度、7例为等密度、6例为混杂低密度;呈类圆形或圆形,直径平均为(2.9±0.7)cm;7例MRI平扫:T2均表现混杂稍高信号、T1为等低信号,2例存假包膜;增强扫描:15例患者皮质期存不均匀强化、7例呈中度强化且实质期、肾盂期强化现明显减退现象。结论应用CT扫描检查少脂肪肾错构瘤具有一定特性,联合MRI扫描检查可提高对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癌 少脂肪 肾错构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尿路成像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荣 段润卿 +3 位作者 薛建秀 茹欢孟 张世伟 何一杨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1年第9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MSCTU)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整理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泌尿系疾病患者183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获得平扫、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延迟期图像,并把所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MSCTU)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整理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泌尿系疾病患者183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获得平扫、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延迟期图像,并把所有信息传送至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获得完整的尿路影像结果,回顾性分析其各自特点。结果肾盂、输尿管结石122例,膀胱结石3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5例,马蹄肾1例,巨输尿管征2例,肾盂癌7例,输尿管癌5例,膀胱癌累及输尿管出口21例,输尿管炎性狭窄13例,输尿管子宫瘘2例,肾盂腹腔瘘1例,外压性病变1例。结论 MSCTU对泌尿系疾病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和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造影术 泌尿系疾病 诊断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PCNA、bcl-2和p53的表达活性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薛建秀 赵再秋 +3 位作者 胡玉顺 孙丽君 孟繁杰 段润卿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8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分别检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ed papilloma,IP)、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IP with dysplasia,ID)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恶变组织(IP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表达活性,... 目的分别检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ed papilloma,IP)、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IP with dysplasia,ID)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恶变组织(IP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表达活性,探讨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10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5例,取活检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和p53的表达活性,分析其病理意义。结果内翻性乳头状瘤、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组织p53表达分别为0%、40.0%,PCNA的表达分别为25.81%、60.0%,bcl-2的表达分别为29.03%、70.0%。二者差异的组间比较以及内翻性乳头状瘤与SCC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与SCC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恶变,可能是其细胞增殖活性升高与凋亡活性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与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细胞增殖活性 细胞凋亡活性 恶变机制
下载PDF
MRI和MSCT在喉癌术前分期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薛建秀 段润卿 +2 位作者 赵蓓 马成杰 吕传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134-1137,1142,共5页
目的:探讨MRI和MSCT增强扫描横断、多平面重建图像在喉癌TNM中的价值。方法:37例患者行MRI检查,并有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成像;35例患者行MSCT扫描,横断位、多平面成像;其中28例进行MRI和MSCT扫描。所有患者均有病理证实。观察并对比... 目的:探讨MRI和MSCT增强扫描横断、多平面重建图像在喉癌TNM中的价值。方法:37例患者行MRI检查,并有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成像;35例患者行MSCT扫描,横断位、多平面成像;其中28例进行MRI和MSCT扫描。所有患者均有病理证实。观察并对比其各部位病变显示的准确度,对比分析37例MRI患者和35例MSCT患者的影像表现在诊断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在TNM分期中的差异。结果:在28例行MRI和MSCT患者中,MRI在观察会厌前间隙、喉旁间隙、舌根、颈外组织、声带方面有较好的准确度,在前两组TNM分期中,T1期两者准确度没有差别,随着分期增高MRI准确度增高,最后分期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判断淋巴结转移方面MSCT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较MRI略高。结论:MRI和MSCT在喉癌患者术前T分级中准确度均高,MRI在观察会厌前间隙、喉旁间隙、舌根、颈外组织、声带部位上有较好的准确度,而在淋巴结转移方面MSCT具有较可靠的准确度,T1分期两者无差异性,T2~4期两者有差异性,MRI较MSCT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核磁共振 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体层摄影术 分期
原文传递
16层CT灌注成像评价肝功能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段润卿 张世伟 +3 位作者 何一杨 薛建秀 赵蓓 齐晓东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1年第11期1260-1264,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各叶容积测量变化结合CT灌注成像(CTPI)评价肝硬化肝功能储备的临床价值。方法肝硬化组40例(Child分级为ChildA级者12例,ChildB级者15例,ChildC级者13例)及正常肝脏组13例均行CT肝各叶容积测量,所有病例均行CTPI...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各叶容积测量变化结合CT灌注成像(CTPI)评价肝硬化肝功能储备的临床价值。方法肝硬化组40例(Child分级为ChildA级者12例,ChildB级者15例,ChildC级者13例)及正常肝脏组13例均行CT肝各叶容积测量,所有病例均行CTPI。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级肝硬化组与正常肝脏组之间以及组内各叶肝容积值、容积百分比、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容积-血流灌注指数值的差异,并将肝功能分级分数与肝各叶容积值、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容积百分比血流灌注综合指数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A、B、C级肝各叶容积(LV)中,早期左外叶增大最为明显(P<0.01),尾状叶早期增大不明显,晚期明显增大(P<0.01);肝硬化组血流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AI)、门静脉灌注指数(PPI)中,早期(ChildA级)HAP、HPP、TLP明显减低,并伴随着肝硬化分级升高持续减低;HAI晚期明显增高(P<0.05)。单位体表面积肝容积动脉灌注指数(VAPIs),单位体表面积肝容积灌注指数(VPIs)、单位体表面积容积门静脉灌注指数(VPPIs)随着肝功能由ChildA、B、C级逐级减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体表面积肝动脉灌注指数(VAPIs)呈递减趋势,B级后变为显著。以上指标均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容积变化肝左叶、尾状叶体积百分比的改变、肝血流灌注中HPP、TLP、HAI,容积-灌注综合指标VAPIs、VIPs、VPIs的改变评价肝硬化不同分级较为客观,且与临床分级密切相关,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客观的评价肝功能储备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硬化 肝容积 灌注成像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附39例分析)
8
作者 张世伟 楼存诚 周金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12期915-917,共3页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方法可行性 ,检验同部位重复插管及全身动脉性疾病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分析 39例 (5 3人次 )经单次及多次桡动脉插管术后桡动脉搏动情况。结果 :5 3人次患者中 5 1人次 (96 .2 % )获得桡动脉插管成功...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方法可行性 ,检验同部位重复插管及全身动脉性疾病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分析 39例 (5 3人次 )经单次及多次桡动脉插管术后桡动脉搏动情况。结果 :5 3人次患者中 5 1人次 (96 .2 % )获得桡动脉插管成功 ,2次失败。 5 1次术后全部随访 ,术后 3~ 30天 (平均 19天 )检查术侧桡动脉情况并与对侧对比 :第一次插管(包括同部位重复插管病例的第 1次手术 )共 37人次 ,其中无全身动脉病变组 2 5人次 ,搏动减弱 2例 (8.0 % ) ,无搏动 1例(4.0 % ) ;糖尿病动脉病变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全身动脉病变组 12人次 ,发生动脉搏动减弱 2例 (16 .7% ) ,无搏动 3例(2 5 0 % )。同部位重复插管 14人次 (9例 ,统计每例的第 2次及 2次以后的手术 ) ,多次同部位插管最后发生 2例 (14 .3% )搏动减弱与 2例 (14 .3% )搏动消失 ,但均无术侧手缺血的临床症状。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为一可行方法 ,且动脉基础良好的患者可重复同部位插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放射学 介入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超选择插管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急性大咯血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段润卿 谢春明 +2 位作者 薛建秀 马成杰 管京乐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插管不同栓塞剂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大咯血患者45例,分为明胶海绵组(9例)、聚乙烯醇+明胶组(13例)、聚乙烯醇+丝线+明胶组(23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年。结果:三组病例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8.9... 目的:探讨超选择插管不同栓塞剂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大咯血患者45例,分为明胶海绵组(9例)、聚乙烯醇+明胶组(13例)、聚乙烯醇+丝线+明胶组(23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年。结果:三组病例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8.9%、100%、100%,且三种方法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期有效率三者分别为77.8%、100%、100%;远期有效率分别为57.1%、100%、100%;中、远期有效率比较三种方法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聚乙烯醇+明胶海绵、聚乙烯醇+丝线+明胶海绵栓塞术是治疗急症大咯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后者疗效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微导管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聚乙 烯醇 明胶海绵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10
作者 汪荣 韩志江 舒艳艳 《浙江医学》 CAS 2010年第11期1712-1714,共3页
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居第2位,常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而造成延误诊治。笔者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存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临床、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 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居第2位,常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而造成延误诊治。笔者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存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临床、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旨在探讨其CT表现和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用T颗粒感绿片和普通感蓝片摄片对肋骨骨折诊断和受照剂量的对照分析
11
作者 郑语今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7-198,共2页
关键词 肋骨骨折 诊断 T颗粒感绿片 普通感蓝片
原文传递
微小甲状腺癌的CT特点 被引量:79
12
作者 韩志江 陈文辉 +2 位作者 周健 赖旭峰 舒艳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小甲状腺癌(MCT)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共50枚直径在0.5~1.0 cm MCT的CT资料.结果 50枚瘤体中,38枚瘤体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增强后不同程度均匀强化;33枚瘤体出现甲状腺平扫边缘中断征;... 目的 探讨微小甲状腺癌(MCT)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共50枚直径在0.5~1.0 cm MCT的CT资料.结果 50枚瘤体中,38枚瘤体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增强后不同程度均匀强化;33枚瘤体出现甲状腺平扫边缘中断征;增强后30枚瘤体轮廓较平扫模糊,瘤体相对低密度范围缩小;31枚瘤体不规则形;15枚瘤体钙化,其中细颗粒状钙化13枚;CT平扫未显示的12枚瘤体中,合并甲状腺炎10枚.结论 瘤体形态不规则、甲状腺平扫边缘中断征、瘤体增强后相对低密度区小于平扫、细颗粒状钙化、瘤体周围多发小淋巴结有助于MCT的诊断;甲状腺炎可以掩盖MCT,需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鉴别诊断 被引量:63
13
作者 韩志江 陈文辉 +1 位作者 舒艳艳 赖旭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75例甲状腺癌的CT资料。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在发病年龄、性别及混合钙化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发病状态、甲状腺边缘中断...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75例甲状腺癌的CT资料。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在发病年龄、性别及混合钙化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发病状态、甲状腺边缘中断征、增强后瘤体边缘情况、瘤体形态、细颗粒状钙化及囊变表现上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 结节性 甲状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鉴别诊断 被引量:59
14
作者 韩志江 陈文辉 +2 位作者 舒艳艳 赖旭峰 项晶晶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CT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PTMC)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2例共313枚直径在0.5~1.0 cm甲状腺微小结节的CT资料,其中106例共143枚PTMC(合并最大径0.5~1.0 cm的MNG 8例共1... 目的:探讨CT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PTMC)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2例共313枚直径在0.5~1.0 cm甲状腺微小结节的CT资料,其中106例共143枚PTMC(合并最大径0.5~1.0 cm的MNG 8例共15枚),106例共170枚MNG。结果:PTMC与MNG在发病状态、瘤体形态、增强后瘤体边界、甲状腺边缘中断征、细颗粒状钙化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混合钙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7枚MNG合并腺瘤样增生,其中5枚瘤体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甲状腺。CT平扫未显示的18枚PTMC和41枚MNG中,合并甲状腺炎分别为9枚和36枚。结论 :单发、形态不规则、增强后边界较平扫模糊、甲状腺边缘中断征、细颗粒状钙化、瘤体周围多发小淋巴结有助于PTMC的诊断;多发、形态呈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增强后边界较平扫清晰、无甲状腺边缘中断征则提示MNG的诊断;瘤体增强后强化程度高于周围甲状腺组织则倾向腺瘤或MNG合并腺瘤的诊断;甲状腺炎可以掩盖甲状腺微小结节引起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肿 结节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CT环状钙化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被引量:38
15
作者 韩志江 陈文辉 +3 位作者 项晶晶 罗定存 舒艳艳 赖旭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 评价CT环状钙化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具有环状钙化的67例67枚甲状腺结节的CT资料,49枚为良性结节,18枚为恶性结节.对比增强前后环状钙化内部或周围边界,观察环状钙化内部与... 目的 评价CT环状钙化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具有环状钙化的67例67枚甲状腺结节的CT资料,49枚为良性结节,18枚为恶性结节.对比增强前后环状钙化内部或周围边界,观察环状钙化内部与甲状腺组织的强化程度.统计良、恶性结节中出现增强后边缘清晰、高强化的病灶数,并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7枚环状钙化结节中,增强后边缘清晰在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中分别占61.2%(30/49)和16.7%(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57,P<0.05),其诊断良性结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2%(30/49)和83.3%(15/18).高强化在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分别为16.3%(8/49)和0(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37,P>0.05),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6.3%(8/49)和100.0%(18/18);增强后边缘清晰和高强化联合在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中分别为77.6% (38/49)和16.7%(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549,P<0.05),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6%(38/49)和83.3% (15/18).结论 CT在甲状腺结节环状钙化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增强后边缘清晰及高强化与增强后边缘清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良性结节的诊断,增强后边缘相仿或模糊提示恶性结节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CT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海滨 舒艳艳 +1 位作者 韩志江 丁金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2766-2769,共4页
目的探讨CT在甲状腺良性结节(BN)和恶性结节(MN)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447例461枚MN和484例548枚BN的CT征象,包括结节形态、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囊变为主和高强化,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 目的探讨CT在甲状腺良性结节(BN)和恶性结节(MN)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447例461枚MN和484例548枚BN的CT征象,包括结节形态、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囊变为主和高强化,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对各种CT征象进行统计,计算阳性CT征象在BN、MN结节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结节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均更常见于MN中[x2、P和OR值分别为(509.263、0.000和5.297)、(504.619、0.000和3.467)、(97.793、0.000和1.730)、(361.967、0.000和5.729)],而囊变为主和高强化则更常见于BN中[x2、P和OR值分别为(223.208、0.000和7.537)、(65.983、0.000和10.782)]。结节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诊断MN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和90.0%、74.2%和94.3%、35.6%和90.1%、80.7%和79.4%;囊变为主和高强化对BN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2%和98.1%、19.0%和97.4%。结论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微钙化及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是CT评估MN的重要征象,囊变为主和高强化是CT评估BN的重要征象,各种CT征象的诊断效能存在较大差异,多征象联合可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肿 结节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CT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17
作者 林启强 韩志江 +1 位作者 舒艳艳 陈文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165,205,共5页
目的:探讨CT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经病理证实的559例625个PTC患者中央组淋巴结的CT资料,统计CT评估中央组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的符合率,观察簇状淋巴结、高强化... 目的:探讨CT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经病理证实的559例625个PTC患者中央组淋巴结的CT资料,统计CT评估中央组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的符合率,观察簇状淋巴结、高强化和最小径/最大径≥1/2、囊变和微钙化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中的分布,分析桥本甲状腺炎在簇状淋巴结组中的分布。结果:625个中央组中,218个中央组淋巴结转移,407个中央组无淋巴结转移,CT评估中央组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的符合率分别为59.2%(129/218)和91.6%(373/407)。簇状淋巴结、高强化、最小径/最大径≥1/2、囊变更常见于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31.7%,93.5%,71.1%,72.7%;84.1%,66.7%,86%,79%;95.5%,44.4%,80.7,80.6%;2.5%,100%,100%,67.2%。4种CT征象联合时,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59.2%、88.2%、72.9%和78.1%。微钙化仅见于2个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组中。114个簇状淋巴结组中,31个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其中22个误诊为淋巴结转移。结论:CT在评估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中具有重要价值,簇状淋巴结、高强化和最小径/最大径≥1/2、囊变有助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央组淋巴结可呈簇状,易误诊为淋巴结转移,需引起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 甲状腺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高增强征象在超声、CT及二者联合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 被引量:22
18
作者 韩志江 舒艳艳 +2 位作者 雷志锴 楼军 丁金旺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评价高增强征象在超声、CT及2者联合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4例172枚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和CT增强检查资料,包括97枚良性结节和75枚恶性结节,依据增强程度均分为等低增强和高增强,统计... 目的评价高增强征象在超声、CT及2者联合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4例172枚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和CT增强检查资料,包括97枚良性结节和75枚恶性结节,依据增强程度均分为等低增强和高增强,统计超声高增强、CT高增强、超声和CT均高增强在甲状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腺瘤样病变与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的分布,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2枚甲状腺结节中,超声高增强、CT高增强、超声和CT均高增强在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中分别占53.6%(52/97)和20.0%(15/75)(χ2=20.090,P〈0.05)、34.0%(33/97)和4.0%(3/75)(χ2=23.033,P〈0.05)、31.0%(30/97)和0%(0/75)(χ2=28.096,P〈0.05),3者诊断良性结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6%(52/97)和80.0%(60/75)、34.0%(33/97)和96%(72/75)、30.9%(30/97)和100%(75/75);超声高增强、CT高增强、超声和CT均高增强在腺瘤样病变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所占比例分别为96.9%(31/32)和32.3%(21/65)(χ2=35.946,P〈0.05)、65.6%(21/32)和18.5%(12/65)(χ2=21.250,P〈0.05)、65.6%(21/32)和13.8%(9/65)(χ2=26.912,P〈0.05),3者诊断腺瘤样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9%(31/32)和67.7%(44/65)、65.6%(21/32)和81.5%(53/65)、65.6%(21/32)和87.2%(56/65)。结论超声高增强与CT高增强对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腺瘤样结节,超声高增强具有更高的敏感度,CT高增强具有更高的特异度,2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特异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超声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超高分辨率CT靶扫描对肺孤立性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19
作者 董浩 尹乐康 +3 位作者 马永红 叶剑定 楼存诚 经齐峰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超高分辨率CT(Ultra-HRCT)靶扫描对肺孤立性磨玻璃结节(GG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肺孤立性GGN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检查和Ultra-HRCT靶扫描,比较两种CT征象。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 目的探讨超高分辨率CT(Ultra-HRCT)靶扫描对肺孤立性磨玻璃结节(GG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肺孤立性GGN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检查和Ultra-HRCT靶扫描,比较两种CT征象。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结果与常规CT检查比较,Ultra-HRCT靶扫描在显示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及实性成分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均P<0.05)。Ultra-HRCT靶扫描的诊断正确率为71.43%,优于常规CT检查的51.43%(P<0.05)。结论Ultra-HRCT靶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GGN边缘结构及内部特征,尤其是对实性成分的显示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对通过常规CT检查难以确诊或需重点定期复查的GGN,建议采用Ultra-HRCT靶扫描进一步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玻璃结节 超高分辨率CT 靶扫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诊断前列腺疾病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邱铁峰 童雪明 黄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6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患者的前列腺病灶行磁共振常规扫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扫描,选取感兴趣区记录动态增强定量参数Ktrans、Vc及Kep的值以及DWI的信号强度...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患者的前列腺病灶行磁共振常规扫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扫描,选取感兴趣区记录动态增强定量参数Ktrans、Vc及Kep的值以及DWI的信号强度和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b=5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52.34、14.35、198.64,P<0.05)。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Ktrans、Vc及Kep等DCE-MRI参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5.30、21.06、37.95,P<0.05)。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等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Vc及Kep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其它各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66、5.65、3.81、4.15、3.01、3.24,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提高了MRI诊断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准确率,有助于对前列腺病变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 前列腺 良性病变 恶性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