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6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SRAP和ISSR标记分析广东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1
1
作者 沈程文 黄建安 +4 位作者 赵世浩 宁正祥 李家贤 赵超艺 陈栋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8-955,共8页
利用SRAP和ISSR 2种分子标记对25份广东茶树种质资源和不同地区5份对照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标记都能揭示材料间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ISSR标记多态性又略高于SRAP标记。在SRAP分析中,每对引物组合可扩增出4~9条DNA... 利用SRAP和ISSR 2种分子标记对25份广东茶树种质资源和不同地区5份对照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标记都能揭示材料间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ISSR标记多态性又略高于SRAP标记。在SRAP分析中,每对引物组合可扩增出4~9条DNA片段,平均为6.05条;21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27条DNA片段,其中114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PPB)为88.67%;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449~0.855,平均值为0.684。在ISSR分析中,每个引物可获得3~13条DNA片段,平均为6.93条;15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04条DNA片段,其中10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PPB)为96.89%;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115~0.886,平均达0.498。聚类分析表明,2种标记都能将供试材料完全区分开来,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SRAP分析与ISSR分析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r=0.1577,ρ<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遗传多样性 SRAP ISSR
下载PDF
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110
2
作者 傅冬和 刘仲华 +3 位作者 黄建安 郝翻 王芳 雷玉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4-67,共4页
茯砖茶由于发花工序而形成完全不同于黑毛茶的品质特征。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几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各种化学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儿茶素、黄酮类及茶多酚总量减少最多,分别减少了63.64%、51.52%、54.62%,氨基酸... 茯砖茶由于发花工序而形成完全不同于黑毛茶的品质特征。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几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各种化学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儿茶素、黄酮类及茶多酚总量减少最多,分别减少了63.64%、51.52%、54.62%,氨基酸下降36.84%,咖啡碱下降10.85%,可溶性糖及水浸出物变化不大。发花工序是各成分含量下降最快的环节,大量冠突散囊菌等微生物的参与及适度的湿热作用使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茯砖茶独特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发花 内含成分
下载PDF
儿茶素的抑菌效果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63
3
作者 曾亮 黄建安 +1 位作者 李赤翎 刘仲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92,共4页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采用抑菌环实验研究了儿茶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对儿茶素作为抑菌剂的稳定性作出了评价,同时还研究了儿茶素可能存在的抑菌机理。结果显示,儿茶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采用抑菌环实验研究了儿茶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对儿茶素作为抑菌剂的稳定性作出了评价,同时还研究了儿茶素可能存在的抑菌机理。结果显示,儿茶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32g/L和1·25g/L;儿茶素的抑菌效果较大程度地受温度和pH的影响,较小程度受紫外照射的影响;儿茶素会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对数生长期,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菌胞内蛋白质和糖类物质的渗漏,使细菌代谢发生紊乱,儿茶素的抑菌作用不是通过抑制呼吸代谢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抑菌 机理
下载PDF
不同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8
4
作者 胡云铃 黄建安 施兆鹏 《茶叶》 2008年第1期24-28,共5页
本文研究了汽热杀青、热风杀青和滚筒杀青3种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青方式对茶在制品生化成分变化的影响不同,汽热杀青因蒸汽穿透力强,杀青时间短,茶多酚、酯型儿茶素的减少量与氨基酸等水解产物的增加量相对较少,... 本文研究了汽热杀青、热风杀青和滚筒杀青3种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青方式对茶在制品生化成分变化的影响不同,汽热杀青因蒸汽穿透力强,杀青时间短,茶多酚、酯型儿茶素的减少量与氨基酸等水解产物的增加量相对较少,使毛茶茶汤浓烈,汽热杀青能快速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和减少叶绿素的破坏,使毛茶的汤色、叶底较绿;而采用热风杀青制得的毛茶香气高长,滋味浓爽,除色泽稍次于汽热杀青外,其余各品质指标略优于汽热和滚筒杀青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杀青 品质
下载PDF
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动态变化及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0
5
作者 许伟 彭影琦 +2 位作者 张拓 孔莹莹 肖文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6-41,共6页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春季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工艺将其加工成绿茶,在分析绿茶加工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儿茶素等主要滋味物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基础上,通过酚/氨比、简单儿茶素/酯型...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春季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工艺将其加工成绿茶,在分析绿茶加工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儿茶素等主要滋味物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基础上,通过酚/氨比、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以及感官品质分析,探讨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等滋味物质质量分数整体上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摊放过程中呈上升趋势;这些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使得酚/氨比在摊放阶段由11.45下降到6.21,在杀青阶段逐渐上升到8.01,在揉捻和干燥阶段趋于稳定;而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在摊放阶段由0.43上升至0.45,在杀青阶段由0.47下降到0.44,在揉捻和干燥过程中逐渐缓慢降低至0.35;同时,这些滋味物质质量分数与绿茶滋味品质明显相关,当酚/氨比为5.5~6.5、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为0.3~0.5时,绿茶滋味品质由粗淡、苦涩逐渐转化为醇厚、鲜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加工 绿茶 滋味物质 酚/氨比 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 滋味品质
下载PDF
茯砖茶减肥作用研究 被引量:57
6
作者 王蝶 黄建安 +3 位作者 叶小燕 曹丹 张健炜 刘仲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6,共6页
探讨了茯砖茶和绿茶对营养型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茶叶水提物的低、中、高灌胃剂量分别为:75、150、300 mg/kg。结果表明:与肥胖模型组相比,茯砖茶和绿茶均能显著抑制大鼠体质量增长,降低食物利用率、脂肪系数以及Lee氏指数。脂肪细胞... 探讨了茯砖茶和绿茶对营养型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茶叶水提物的低、中、高灌胃剂量分别为:75、150、300 mg/kg。结果表明:与肥胖模型组相比,茯砖茶和绿茶均能显著抑制大鼠体质量增长,降低食物利用率、脂肪系数以及Lee氏指数。脂肪细胞观察表明,喂饲茯砖茶和绿茶组大鼠的脂肪细胞中脂滴含量明显减少,脂肪细胞直径明显变小。茯砖茶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效果优于绿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绿茶 减肥
下载PDF
工夫红茶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42
7
作者 刘盼盼 郑鹏程 +8 位作者 龚自明 叶飞 冯琳 高士伟 王雪萍 王胜鹏 滕靖 郑琳 桂安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5-205,共11页
为探究中国工夫红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特征,建立茶汤滋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对17个国内主产茶区工夫红茶的多酚类、氨基酸、茶色素类、香气组分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为探究中国工夫红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特征,建立茶汤滋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对17个国内主产茶区工夫红茶的多酚类、氨基酸、茶色素类、香气组分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工夫红茶的品质成分组成与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是主要的品质成分,茶黄素和茶红素之和与茶褐素的比值为1.05~1.12,是其滋味鲜醇、汤色红亮的物质基础;英红、海红、信阳红、宜红、越红、黔红和祁红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均高于4%,是其茶汤甜醇滋味的重要物质基础;黄酮在大叶种红茶(滇红、英红和海红)中的质量分数较高且大于2.7%。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尤其是呈现甜香、花香的萜烯醇含量较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该预测模型对红茶滋味品质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较为相似,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35;茶黄素和茶多酚含量是进行工夫红茶品质分析的重要指标。系统聚类分析显示闽红自为一类,滇红、英红和海红等大叶种红茶聚为一类,其他中小叶种红茶聚为一类。PLS-DA可将2类不同品种工夫红茶明显区分,并获得8种差异性指标,尤其是芳樟醇、香叶醇和己醛等,可作为区分大叶种和中小叶种工夫红茶的指标物质。该研究丰富了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基础理论,同时为红茶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品质成分 香气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茯砖茶抗腹泻效果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余智勇 黄建安 +3 位作者 杨明臻 张玥 欧阳梅 傅冬和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5-469,共5页
研究茯砖茶提取物对不同致泻剂所致的小鼠腹泻试验以及小鼠小肠推进试验的作用,以探讨茯砖茶对分泌性腹泻、非感染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以及小肠推进运动功能紊乱所引起腹泻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茯砖茶提取物可降低番泻叶、蓖麻油和... 研究茯砖茶提取物对不同致泻剂所致的小鼠腹泻试验以及小鼠小肠推进试验的作用,以探讨茯砖茶对分泌性腹泻、非感染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以及小肠推进运动功能紊乱所引起腹泻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茯砖茶提取物可降低番泻叶、蓖麻油和硫酸镁致腹泻小鼠的腹泻指数和稀便率,抑制正常小鼠及小肠运动紊乱小鼠的胃肠道推进运动且剂量间呈一定正相关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抗腹泻 番泻叶 蓖麻油 小肠推进运动
下载PDF
普洱茶功能成分单体降糖降脂作用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张冬英 邵宛芳 +2 位作者 刘仲华 刘亚林 黄业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6,共6页
本文选取与糖脂代谢相关的PPARδ、PPARα、PPARγ、FXR、LXR、3T3-L1和α-淀粉酶模型,探讨了普洱茶中单体功能成分尿嘧啶、没食子酸的降糖降脂作用。结果表明:尿嘧啶、没食子酸在PPARγ、FXR、LXR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活性作用,其中尤以没... 本文选取与糖脂代谢相关的PPARδ、PPARα、PPARγ、FXR、LXR、3T3-L1和α-淀粉酶模型,探讨了普洱茶中单体功能成分尿嘧啶、没食子酸的降糖降脂作用。结果表明:尿嘧啶、没食子酸在PPARγ、FXR、LXR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活性作用,其中尤以没食子酸对PPARγ的激活效果最为显著,其值高达2.438,与阳性对照药物的激动效果相当,而对PPARδ、PPARα、3T3-L1模型的活性作用较弱。在PPARγ模型中,没食子酸对PPARγ受体的激活作用强于尿嘧啶,而在FXR、LXR模型中尿嘧啶的活性作用要强于没食子酸。此外,没食子酸对α-淀粉酶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普洱茶的降糖降脂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没食子酸 尿嘧啶 降糖 降脂
下载PDF
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安会敏 欧行畅 +6 位作者 熊一帆 张杨波 李娟 李勤 李骞 李适 黄建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5-237,共13页
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再加工茶,香气是决定茉莉花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绿茶素坯和茉莉花茶的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 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再加工茶,香气是决定茉莉花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绿茶素坯和茉莉花茶的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并探究其对花茶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绿茶素坯与茉莉花茶中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有13种,分别是3-己烯-1-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醇、乙酸叶醇酯、苯甲酸甲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异戊酸酯、2-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苯甲酸酯、吲哚和α-法呢烯;苯乙醇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低,其余12种特征香气成分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强(r≥0.84)。该研究结果为茉莉花茶品质的评定、调控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特征香气成分 花茶品质
下载PDF
黑茶调节高脂血症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1
作者 吴朝比 黄建安 +1 位作者 刘仲华 王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07-311,共5页
黑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近年来由于其显著的降血脂作用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现有研究表明,黑茶具有调节高脂血症的作用,其机理复杂。本文对黑茶调节高脂血症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黑茶 高脂血症 降血脂 作用机理
下载PDF
中国黑茶对消化道肿瘤的作用 被引量:38
12
作者 宋鲁彬 黄建安 +2 位作者 刘仲华 黄浩 王坤波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1-195,共5页
本实验利用HCT-8及SGC-7901两种细胞株研究黑茶对消化道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黑茶具有良好的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黑茶中含有两种抑制活性物质,其中对SGC-7901细胞株具有抑制能力的物质的极性要比对HCT-8细胞株... 本实验利用HCT-8及SGC-7901两种细胞株研究黑茶对消化道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黑茶具有良好的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黑茶中含有两种抑制活性物质,其中对SGC-7901细胞株具有抑制能力的物质的极性要比对HCT-8细胞株具有抑制能力的物质极性低一些。黑茶具有对两种细胞株抑制的功能可能是多种物质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低极性的物质抑制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消化道肿瘤 HCT-8细胞株 SGC-7901细胞株
下载PDF
不同季节保靖黄金茶1号工夫红茶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被引量:38
13
作者 黄浩 余鹏辉 +2 位作者 赵熙 钟妮 郑红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8-196,共9页
为研究不同季节湖南保靖黄金茶1号工夫红茶的香气品质特点,以春、夏和秋季保靖黄金茶1号一芽一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工夫红茶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3个季节工夫红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合感官审评考察不同... 为研究不同季节湖南保靖黄金茶1号工夫红茶的香气品质特点,以春、夏和秋季保靖黄金茶1号一芽一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工夫红茶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3个季节工夫红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合感官审评考察不同季节对保靖黄金茶1号工夫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季节工夫红茶香气均以甜香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春茶甜香纯正,夏茶甜香尚高,秋茶甜香带花香,秋茶香气指数最高,香气品质最好,夏、春茶次之,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3个季节工夫红茶样品检出并鉴定到80种香气成分,其中春、夏和秋季红茶样品中分别检测出51、63种和66种香气成分,共有组分40种,主要以醇类、醛类、碳氢化合物、酯类和酮类物质为主;基于不同季节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的含量作主成分分析(拟合参数为R2 X=0.941,Q2=0.825)并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拟合参数为R2 X=0.972,R2 Y=0.994,Q2=0.982)可有效区分春、夏和秋季的工夫红茶样品,不同季节工夫红茶的标志差异性化合物有13种,分别为水杨酸甲酯、苯甲醛、月桂烯、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1-乙基-2-甲酰吡咯、藏红花醛、反-橙叔醇、苯乙烯、2-辛烯-1-醛、反-2-癸烯醛、苯乙醇、反-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反-2-壬烯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保靖黄金茶1号 挥发性成分 季节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区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沈程文 肖润林 +3 位作者 徐华勤 夏艳君 任全 黄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在亚热带丘陵区红壤幼龄茶园经过4年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田间小区试验,对土壤剖面分析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均能明显增加土壤表层有机C、碱解N、有效P.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P。剖面中土壤有机C、微生物量C、全N、碱解N... 在亚热带丘陵区红壤幼龄茶园经过4年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田间小区试验,对土壤剖面分析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均能明显增加土壤表层有机C、碱解N、有效P.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P。剖面中土壤有机C、微生物量C、全N、碱解N、土壤微生物量N、全P、有效P、微生物量P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稻草覆盖影响到40cm土层左右,阃作白三叶草影响到20cm左右。0~20cm土层微生物量C/有机CT2〉T3〉T1,3个处理微生物量N/全N在1.02~2.74之间,微生物量P和全P比值在2.27~13.1之间。亚热带丘陵区红壤幼龄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C、碱解N、微生物量N、有效P、微生物量P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全N、全P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稻草覆盖 间作白三叶 土壤微生物量
下载PDF
中国黑茶对PPARs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宋鲁彬 黄建安 +2 位作者 刘仲华 黄浩 王坤波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19-325,共7页
选用茯砖茶、花砖茶、青砖茶、黑砖茶、六堡茶、普洱茶六种黑茶,并以沱茶、米砖茶为对比材料,研究黑茶对PPARδ及PPARγ两种核受体模型的激活能力。结果显示,黑茶具有良好的激活PPARγ及PPARδ核受体作用,且黑茶中的PPAR核受体激活作用... 选用茯砖茶、花砖茶、青砖茶、黑砖茶、六堡茶、普洱茶六种黑茶,并以沱茶、米砖茶为对比材料,研究黑茶对PPARδ及PPARγ两种核受体模型的激活能力。结果显示,黑茶具有良好的激活PPARγ及PPARδ核受体作用,且黑茶中的PPAR核受体激活作用组分用热水即可浸出。因此,黑茶在降脂减肥、调节糖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Γ PPARΔ
下载PDF
苦瓜多糖降血糖活性的高通量筛选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何新益 刘仲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3-316,共4页
PPAR与2型糖尿病存在密切关系,该受体已成为抗2型糖尿病的主要靶点。本文以PPAR三种亚型PPARα、PPARγ和PPARβ/δ为靶点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对苦瓜多糖进行活性筛选。筛选结果表明苦瓜多糖对PPARδ和PPARγ具有较强的激活效果,其激活倍... PPAR与2型糖尿病存在密切关系,该受体已成为抗2型糖尿病的主要靶点。本文以PPAR三种亚型PPARα、PPARγ和PPARβ/δ为靶点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对苦瓜多糖进行活性筛选。筛选结果表明苦瓜多糖对PPARδ和PPARγ具有较强的激活效果,其激活倍数分别达1.995、1.689。苦瓜多糖是一种潜在的降糖、降脂的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 HTS 苦瓜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7
作者 覃丽 缪有成 +2 位作者 欧依伶 张娅楠 肖力争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16-20,共5页
茶文化旅游是我国茶产业提质升级与茶乡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全面总结与科学分析茶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今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帮助。采用文献分析法,在回顾梳理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别从概念与意... 茶文化旅游是我国茶产业提质升级与茶乡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全面总结与科学分析茶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今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帮助。采用文献分析法,在回顾梳理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别从概念与意义、融合机制、融合模式、发展问题和发展策略等方面对其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综述,并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尺域、研究视角为着眼点展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总结分析未来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研究内容从宽泛性质研究走向深度提质研究;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研究尺域由个性研究趋向共性研究;研究视角从单一视角走向多维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 茶旅融合 文献分析法 综述 展望
下载PDF
茯砖茶对小鼠肠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吴香兰 刘仲华 +2 位作者 曹丹 金莉莎 林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5-130,共6页
探讨了茯砖茶水提物对小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试验以注射用氨苄青霉素灌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紊乱模型。昆明小鼠随机分6组,正常对照组、自然恢复组、模型组和茯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分别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小肠黏液... 探讨了茯砖茶水提物对小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试验以注射用氨苄青霉素灌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紊乱模型。昆明小鼠随机分6组,正常对照组、自然恢复组、模型组和茯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分别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小肠黏液sIgA的测定、血清中IL-2的测定、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检测以及回肠切片病理检测。结果表明,注射用氨苄青霉素灌胃5 d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小肠黏液sIgA、血清中IL-2、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均较正常组降低,回肠组织切片明显病变。分别灌服茯砖茶水提物后,肠道菌群得以调整,小肠黏液sIgA、血清中IL-2、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均有所升高,且与自然恢复组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各治疗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说明茯砖茶水提物能修复受损黏膜,有调节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肠道免疫 SIGA IL-2 肠道菌群
下载PDF
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9
作者 周方 欧阳建 +1 位作者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9-630,F0002,共13页
代谢综合征是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和肥胖症等疾病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茶多酚是茶叶中的特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最新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的共代谢过... 代谢综合征是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和肥胖症等疾病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茶多酚是茶叶中的特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最新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的共代谢过程,进而达到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目的。本文系统总结了茶多酚的吸收与代谢,以及茶多酚在体外发酵模型、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阐述了茶多酚-微生物群-宿主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有助于以肠道菌群理论为基础探讨茶多酚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并为茶多酚的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吸收与代谢 肠道菌群 代谢综合征
下载PDF
茯砖茶不同萃取物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傅冬和 刘仲华 +1 位作者 黄建安 陈惠衡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6,共5页
将茯砖茶依次用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后制备样品,测定各部分样品对α-淀粉酶及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茯砖茶各部分样品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三氯甲烷层稍有抑制作用,活性只有对照的0.82倍,水提物、乙酸乙酯... 将茯砖茶依次用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后制备样品,测定各部分样品对α-淀粉酶及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茯砖茶各部分样品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三氯甲烷层稍有抑制作用,活性只有对照的0.82倍,水提物、乙酸乙酯萃取层及正丁醇萃取层有显著的激活作用,正丁醇萃取层部分激活作用最明显,达2.54倍。茯砖茶各部分样品对α-淀粉酶活性均有激活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萃取层部位的激活作用最强,激活倍数为4.09,其次是水提物,其激活倍数为2.99,水层的激活作用不显著。三氯甲烷萃取层抑制作用不显著,活性只有对照的0.88倍。乙酸乙酯萃取层及正丁醇萃取层部分经过HP-20树脂再分离后,各部分仍有较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Α-淀粉酶 胰脂肪酶 酶活性 内含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