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乡镇单元的青海高原果洛地区雪灾致灾风险评估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凡 侯光良 +3 位作者 鄂崇毅 刘钊 姜莹莹 席永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1-148,共8页
雪灾是影响青海南部高原牧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通过利用青海、四川两省的气象站点资料,并结合GIS、RS工具,选取积雪深度、积雪持续天数、积雪面积比3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果洛地区44个乡镇的雪... 雪灾是影响青海南部高原牧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通过利用青海、四川两省的气象站点资料,并结合GIS、RS工具,选取积雪深度、积雪持续天数、积雪面积比3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果洛地区44个乡镇的雪灾致灾危险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致灾危险性轻度的乡镇数占总乡镇数的9.1%,中度的占31.82%,较重度的占52.27%,重度的占22.6%,其中,致灾危险性程度较重等级以上的乡镇比例占74.87%。因此可以认为,果洛州是一个雪灾致灾风险较高的地区。从空间分布上来看,轻度等级的分布在玛多县的花石峡镇、扎陵湖乡及玛沁县的东倾沟乡和拉加镇;中度、较重度等级的基本上每个县都有分布,但较重度等级的以达日县和甘德县所占乡镇数较多;重度等级的只分布在达日县的桑日麻乡、特合土乡及玛沁县的当洛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洛州 乡镇 雪灾 致险程度 评估
下载PDF
草地退化对青海湖流域小蒿草草甸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曹生奎 陈克龙 +3 位作者 曹广超 朱锦福 芦宝良 王记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5,共5页
以青海湖流域小嵩草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退化程度下小蒿草草甸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随着小嵩草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其土壤容重在剖面上表现为逐渐增大趋势,土壤有机碳含... 以青海湖流域小嵩草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退化程度下小蒿草草甸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随着小嵩草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其土壤容重在剖面上表现为逐渐增大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表面逐渐减小,特别是0—10cm表层有机碳含量减少尤为明显,未退化的表层有机碳平均含量是严重退化的6.5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与有机碳含量在4种不同退化植被土壤中表现一致;4种不同退化程度小嵩草草甸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0.74±3.03),(12.41±4.15),(8.04±6.24)kgC/m2和(4.56±0.70)kg/m2,即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说明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但轻度退化有助于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小嵩草草甸 草地退化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1980—2018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52
3
作者 付建新 曹广超 郭文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99-2709,共11页
祁连山是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生态环境脆弱,对过渡地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研究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基于198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 祁连山是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生态环境脆弱,对过渡地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研究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基于198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980—2018年,草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最小,水域、草地表现为下降趋势,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均呈现出增长态势,林地变化较小。不同地类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水域>耕地>未利用土地>林地>草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9%。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表现出空间集聚性特征。耕地增加的区域和林地、草地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门源县城所处大通河谷地西北侧,天峻县东北部大通河上游地区存在工矿建设用地占用草地的现象。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主要为人口数量、科技、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本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对祁连山南坡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自相关 热点分析 驱动力 祁连山南坡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全新世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以青海湖江西沟2号遗迹为例 被引量:29
4
作者 侯光良 魏海成 +1 位作者 鄂崇毅 孙永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0-388,共9页
青海湖江西沟遗迹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处有连续地层的重要细石器文化遗存,对其人类活动指标(石器、动物碎骨、陶片等)与环境指标(磁化率、色度、孢粉及集成结果)对比分析表明:细石器文化与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在全新世JXG2细石器狩... 青海湖江西沟遗迹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处有连续地层的重要细石器文化遗存,对其人类活动指标(石器、动物碎骨、陶片等)与环境指标(磁化率、色度、孢粉及集成结果)对比分析表明:细石器文化与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在全新世JXG2细石器狩猎者一直生活在以蒿为主的草原环境。在9kaBP以前的早全新世,环境状况不断好转,人类已经在湖区活动,并逐渐增强;9kaBP后最佳的水热组合,较高的草原覆盖,为细石器狩猎者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推动文化进入鼎盛期;6kaBP后随着环境干冷化,细石器文化也开始衰弱。孢粉分析发现9~6kaBP高的禾本科含量及种类丰富的杂草花粉,与人类活动有关;尤其是禾本科含量在6.7~4kaBP保持较高水平,此时段恰是陶片开始出现并普遍使用的时期,推测与JXG2先民尝试种植农作物有关。高原东北缘在6kaBP之前为细石器文化,6kaBP之后高原史前文化开始发生分化,细石器狩猎者活跃在海拔较高的高原上,农业种植者占据了较低的河谷地带,在二者交接地带,形成了兼具细石器文化与农业种植文化特征土著新石器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人类活动 环境
原文传递
青海湖湖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使用价值评估 被引量:26
5
作者 曹生奎 曹广超 +3 位作者 陈克龙 解家安 马兰 张涛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3-167,180,共6页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对其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青海湖水生态系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对青海湖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文章使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替代市场法,对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对其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青海湖水生态系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对青海湖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文章使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替代市场法,对青海湖湖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湖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使用价值为240 174.8×108CNY,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13.84×108CNY,间接使用价值为240 160.9×108CNY,在所有生态功能类型中,气候调节功能价值最大,占了主导,为2394.52×1010CNY,占总使用服务价值的99.70%,其次为涵养水源,为526.08×108CNY,占总服务价值的0.22%;持留土壤的服务价值最小,仅为4.07×104CNY。各生态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气候调节>涵养水源>气体调节>文化科研>提供生物栖息地>休闲娱乐>物质生产>持留土壤。这说明青海湖水体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涵养水源、气体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青海湖水体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导服务功能。为此,必须要对其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实现青海湖水体的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使用价值 评估 青海湖
下载PDF
1998-2017年祁连山南坡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6
6
作者 付建新 曹广超 郭文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03-1212,共10页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保护区,是我国地形第一、二阶梯分界线,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基于气温、降水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使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从海拔、坡度和坡向的...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保护区,是我国地形第一、二阶梯分界线,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基于气温、降水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使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从海拔、坡度和坡向的角度探讨祁连山南坡NDVI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8-2017年,祁连山南坡生长季NDVI整体呈增长趋势,增长趋势为0.023·10 a^-1。NDVI值在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上的变化存在差异性,NDVI值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海拔2700~3700 m区域的植被覆盖状况较好,>4700 m区域的植被出现退化现象;NDVI值随坡度增加呈降低态势;NDVI值在坡向上的差异较小,但阳坡的植被覆盖状况好于阴坡。生长季NDVI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密切,生长季NDVI、气温、降水均具有14年的变化周期,而不同海拔、坡度、坡向的植被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不同,海拔<3700 m、>4700 m区域、坡度<25°区域和各坡向区域的植被均易受降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温 降水 地形 祁连山南坡
原文传递
1976-2014年黄河源区湖泊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段水强 范世雄 +2 位作者 曹广超 刘希胜 孙永寿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5-756,共12页
选取黄河源区1976-2014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解译了该区域1 km^2以上的42个湖泊水面.结果表明:除鄂陵湖外,扎陵湖和其他中小湖泊在过去的38 a间总体上存在稳定(1976-1994年)-萎缩(1994-2004年)-扩张(2004-2010年)-稳定(2010-2... 选取黄河源区1976-2014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解译了该区域1 km^2以上的42个湖泊水面.结果表明:除鄂陵湖外,扎陵湖和其他中小湖泊在过去的38 a间总体上存在稳定(1976-1994年)-萎缩(1994-2004年)-扩张(2004-2010年)-稳定(2010-2014年)四个阶段的变化过程,湖泊总面积2004年最小,2007年已经超过1976年.扎陵湖和鄂陵湖2004年面积仅较1994年萎缩了1.4%,萎缩幅度很小.2005年,扎陵湖水面已恢复到萎缩前的水平.鄂陵湖在2005年以后水位开始快速上升,2007年7月上升至海拔4 270 m以上,2008-2014年的平均水位达到海拔4 270.58 m,较1986-1999年的平均值(海拔4 268.25 m)上升了2.33 m,湖面较1994年扩张了30.0-45.2 km^2.中小湖泊面积1994-2004年从288.0 km^2萎缩到193.0 km^2,萎缩幅度33.0%,2004年是萎缩速度最快的一年,2005年即迎来了快速增长,这两年中小湖泊面积的年均变化率分别达到-14.5%·a^-1和32.9%·a^-1,变化速率远大于其他年份.1956-2014年的气候水文变化显示,58 a来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变化倾向率达到了0.32℃·(10a)-1.2003、2004和2005年蒸发能力、降水量、径流量开始依次显著增加,至2014年,平均较前分别偏多53.8 mm(6.9%)、57.4 mm(18.5%)和3.523×108m^3(52.7%).湖泊面积对气候、水文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表明,作为特大型外流湖,扎陵湖、鄂陵湖受降水径流补给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鄂陵湖2005年后的扩张是下游黄河源电站抬高水位所致.中小湖泊面积变化与降水、径流有密切的关系,近期扩张是由降水、径流显著增加引起.流域尺度上,气温上升、蒸发能力增强不是2005年以后湖泊扩张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水域面积 变化 成因 黄河源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湟水水质评价 被引量:21
8
作者 石平超 赵霞 崔玉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9-73,共5页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是一种既相对简单又能综合反映河流水质整体水平的方法。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2000—2010年湟水干流4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湟水各断面的综合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水功能区的目标要求。将综合水...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是一种既相对简单又能综合反映河流水质整体水平的方法。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2000—2010年湟水干流4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湟水各断面的综合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水功能区的目标要求。将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与国标推荐的单因子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单因子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水质类别)要差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单因子标识指数法以最差的水质类别作为水质综合评价的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水质的整体状况,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能综合反映河流水质的整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单因子标识指数法 湟水
下载PDF
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 被引量:20
9
作者 曹生奎 曹广超 +6 位作者 陈克龙 刘蔚 陈志 芦宝良 张涛 王记明 张静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02-1409,共8页
以1987、2000、2010年3个时期的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对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的生物量修订,研究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87—2010年青海湖高寒湿地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到了232.34亿元,年均增... 以1987、2000、2010年3个时期的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对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的生物量修订,研究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87—2010年青海湖高寒湿地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到了232.34亿元,年均增加0.18亿元,其中,湖泊、高寒草甸、高寒沼泽和温性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人类活动行为和气候变化驱动着其生态服务价值动态。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以水文调节、废物处理、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为主,此4种功能的价值占到了总价值的70%以上。近24年里除原材料生产功能外,其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在不同程度地增加,生态服务价值波动最大的是水文调节、废物处理和气候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 动态变化 高寒湿地 青海湖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风况及输沙势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宗颜 董治宝 +2 位作者 汪青春 鄂崇毅 刘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5-203,共9页
利用柴达木盆地13个气象站的风资料,分析了盆地风况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盆地年平均风速2.0~4.4 m·s^-1,自盆地南、北边缘山地到盆地中部逐渐降低。盆地西部主风向为偏西风,风向较集中;东部主风向为偏东风,风向较分散... 利用柴达木盆地13个气象站的风资料,分析了盆地风况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盆地年平均风速2.0~4.4 m·s^-1,自盆地南、北边缘山地到盆地中部逐渐降低。盆地西部主风向为偏西风,风向较集中;东部主风向为偏东风,风向较分散。(2)盆地年平均起沙风速7.0~8.2 m·s^-1,起沙风频率5.1%~26.1%,主要发生在冬、春季,风向以WNW和W为主。(3)盆地输沙势34.0~462.3 VU,盆地西北部属于高风能环境,中部及东南部属于低-中风能环境,方向变率0.45~0.91,风况为窄单峰或宽单峰风况,盆地西北部和东南部差异较大,东部德令哈站与其他地区的合成输沙势方向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况 起沙风 输沙势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祁连山南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空间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3 位作者 曹生奎 袁杰 虞敏 付建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64-1871,共8页
[目的]以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沿剖面(0~50 cm)垂直变化特征及空间变异性。[方法]对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进行采样,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 [目的]以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沿剖面(0~50 cm)垂直变化特征及空间变异性。[方法]对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进行采样,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垂直分异,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大外,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性,研究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pH值、含水量、有机质和电导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性较小,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变异性逐渐减小。[结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较肥沃;土壤pH呈弱碱性,符合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大多呈碱性的特征;土壤电导率较低,未出现盐碱化现象。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具有弱空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空间变异性
下载PDF
基于政府共信的民族旅游社区多元主体共生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唐仲霞 马耀峰 +1 位作者 刘梦琳 向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119,共6页
基于共生理论,构建政府共信下的民族旅游社区多元主体共生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政府与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共生关系,确定政府与居民、企业、游客间的共生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社区,政府与企业、居民、游客之间是... 基于共生理论,构建政府共信下的民族旅游社区多元主体共生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政府与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共生关系,确定政府与居民、企业、游客间的共生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社区,政府与企业、居民、游客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共生关联度从强到弱依次是企业、游客、居民;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分别共有5个共生因素;政府与居民之间、政府与游客之间分别共有4个共生因素。政府-政府间的共生关键因素是责任共担,政府-居民间的共生关键因素则是热诚参与,政府-企业间的共生关键因素是公开透明,政府-游客间的共生关键因素是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社区 多主体共生 共生因素 政府共信
下载PDF
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全新世中期人类扩张的时空模拟 被引量:16
13
作者 侯光良 许长军 +1 位作者 曹广超 鄂崇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9-720,共12页
青藏高原有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地域广大,又是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 目前对史前人类活动的研究多集中在青藏高原单个地点,而对其扩张的时空演变研究、人类对高原征服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及自身机能有重要意义。本... 青藏高原有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地域广大,又是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 目前对史前人类活动的研究多集中在青藏高原单个地点,而对其扩张的时空演变研究、人类对高原征服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及自身机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GIS,采用海拔、植被类型、水系等级、≥0℃积温等指标,构建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综合指数,并结合搜集的69个细石器遗址考古年代,按照环境适应扩张假说,即在高原自然环境相同或类似地域,人类扩张的时间大体一致,模拟末次冰消期-全新世中期狩猎采集者在高原迁移与扩张的时空过程。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LGM,年龄范围24~16ka B.P.,)人类活动非常微弱,可能仅萎缩在东北缘河湟谷地与藏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平均海拔1640m的局部地带;15~13ka B.P.,伴随LGM结束、末次冰消期的到来,细石器狩猎采集活动开始活跃起来,扩张至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共和盆地、东部的横断山河谷等,平均海拔2800m左右的盆地-河谷地带,活动地域占高原面积的5.5%;13~11ka B.P. 期间,沿着黄河、雅砻江、长江、雅鲁藏布江等干流河谷向更高的区域扩张,扩张区平均海拔3658m,新增的扩张面积占高原的11.4%,扩张较为明显;11~9ka B.P. 迎来环境迅速改善、条件较为优越的全新世,狩猎采集者扩张至海拔4000m的高原主体,扩张区平均海拔3971m,新增的扩张面积占高原的11.5%;进入全新世大暖期的9~7ka B.P.,是扩张面积最广、速度最快的时期,人类活动迅速扩张至高原腹地,包括藏北高原、长江-黄河源区、昆仑山地等环境较为严酷的地区,其中许多区域现今为无人区,都发现了细石器遗址,本期扩张面积占高原的52.2%,扩张区平均海拔4700m,人类基本完成了对青藏高原的地理征服与扩张。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采集狩猎者 扩张模拟
原文传递
国家公园游客与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以青海祁连风光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興来 肖景义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9-133,共5页
以青海祁连风光旅游区为案例地,采用条件价值法(CVM)进行游客与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8年祁连风光旅游区游客和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别在4.42×10^7〜9.45×10^7元和0.66×... 以青海祁连风光旅游区为案例地,采用条件价值法(CVM)进行游客与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8年祁连风光旅游区游客和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别在4.42×10^7〜9.45×10^7元和0.66×10^6〜3.0×10^6元之间。(2)游客与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差异主要是在常住地-旅游地二元环境下,个体特征方面,二者的支付意愿与其经济、职业、文化水平呈正相关,年龄与支付意愿呈"N"型关系;心理感知方面,游憩功能感知与人文环境感知分别成为影响游客与居民支付意愿的第一位因素,生态环境感知则成为第三位因素。因此,游客更多扮演了消费者角色,居民更多扮演的是纳税人角色,使得游客比居民更有意愿且有能力"购买"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特殊的"商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游客和居民 CVM 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 影响因素 青海祁连风光旅游区
下载PDF
30 a青海省公路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演化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晓敏 李玲琴 +6 位作者 付建新 曹广超 唐仲霞 李雅玲 王好文 王瑞强 刘爱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76-1387,共12页
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引力模型与克里金插值、XY to line、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级符号等GIS分析方法,以1986年、1995年、2004年、2016年为时间断面,分析了青海省公路网络中43个主要节点城镇的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的演化规律,结... 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引力模型与克里金插值、XY to line、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级符号等GIS分析方法,以1986年、1995年、2004年、2016年为时间断面,分析了青海省公路网络中43个主要节点城镇的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的演化规律,结论为:1986—2016年,青海省公路网络等可达性线呈现不规则的半环状分布,影响因素主要有位置、交通、经济及其时间距离等,可达性插值表现为交通主干道指向性;青海省公路网络可达性水平均有提升,可达性值的变化呈现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 1986—2016年,青海省经济联系强度与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尤其经济联系总量增长愈来愈快;前五等级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前三经济联系总量的县域基本集中于西宁、海东地区,体现出青海省典型的"单核"城市空间结构,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经济联系强度、经济联系总量与可达性均呈现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经济联系 空间格局 青海省
下载PDF
环青海湖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袁杰 曹广超 +1 位作者 鄂崇毅 袁有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0-154,共5页
对环青海湖区38个表层土壤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特征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环青海湖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占所有采样点土壤粒度组成的52%,砂含量次之,占37%,黏粒含量最少,占11%;环湖区38个采样点主要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粒度... 对环青海湖区38个表层土壤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特征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环青海湖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占所有采样点土壤粒度组成的52%,砂含量次之,占37%,黏粒含量最少,占11%;环湖区38个采样点主要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粒度百分比中也表现出粉砂〉砂〉黏粒;环青海湖区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特征表明青海湖以东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特征呈单峰模式、以西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特征呈不对称双峰模式、以南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特征近乎正态分布、以北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特征呈多峰模式;环青海湖区表层土壤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1.96~6.71Ф,平均值为4.68Ф,为粉砂粒级;峰态值为0.75〈KG〈1.89,平均值为1.09;标准离差变化范围为0.81~2.63,平均值为1.77;偏度变化范围为-0.03~0.43,平均值为0.14。分析结果说明环青海湖区湖东区域为典型的风成砂沉积、湖西和湖南区域表层土壤沉积为风成黄土、湖北表层土壤沉积环境复杂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土壤粒径 粒度特征
下载PDF
1960—2014年祁连山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付建新 曹广超 +2 位作者 李玲琴 唐仲霞 杨晓敏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9-721,共13页
基于祁连山区及其周边气象台站的日照时数数据,利用M-K突变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方法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祁连山东段、中段与西段1960—2014年期间的日照时数时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区的多... 基于祁连山区及其周边气象台站的日照时数数据,利用M-K突变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方法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祁连山东段、中段与西段1960—2014年期间的日照时数时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区的多年平均日照时数整体上表现出下降态势,其中东段下降最快;日照时数年内变化5月出现最大值,这与该月的天气多晴天有关;夏季与冬季的日照时数突变在四季中表现得最明显,突变开始的年份分别为2000年与1983年;日照时数振荡周期可能为28年。祁连山区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规律;夏季与冬季各区段的日照时数均为下降态势;祁连山区日照时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汽压、云量、年降水量以及相对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日照时数 时空变化 分区段
下载PDF
近年来青海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孙永寿 段水强 +1 位作者 李燕 曹广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依据三江源区1956-2012年57年水文监测资料,采用距平分析,集中度、集中期、不均匀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自2005年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区2005-2012年系列径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依据三江源区1956-2012年57年水文监测资料,采用距平分析,集中度、集中期、不均匀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自2005年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区2005-2012年系列径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由南向北递减;2005-2012年径流距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最大为长江源头区,距平在80%以上,最小为源区东南部地区,距平在-10%左右;2005-2012年长江、澜沧江、黄河吉迈以上径流集中度、不均匀系数呈减小趋势,集中期有所推后,说明径流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最大水量出现时间有所滞后;2005-2012年期间源区径流总体呈偏丰状态,各站径流较多年均值有明显增加;1956-2012年期间,长江源区径流有明显上升趋势,澜沧江、黄河源区径流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径流量 径流变化 集中度 集中期 生态保护 青海三江源
下载PDF
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对植被物候驱动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志刚 曹生奎 曹广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9-255,共7页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的驱动分析,对于深入理解高寒植被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MCD12Q2植被物候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对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与植被物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海湖...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的驱动分析,对于深入理解高寒植被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MCD12Q2植被物候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对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与植被物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植被生长期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休眠期(Dormancy of growing season,DOS)与年均气温呈显著相关关系,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36,-0.89~0.81和-0.29~0.51;与年均降水量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38,-0.82~0.93和-0.23~0.23,表明流域植被SOS和L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共同影响,D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影响。青海湖流域植被SOS,LOS和DOS在空间上受气温、降水及其共同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33.7%,22.5%和36.67%,其受非气温—降水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66.3%,77.5%和63.33%;沿海拔梯度方向上(海拔每上升100 m),年均气温上升1℃,植被SOS提前0.35 d,植被LOS延长0.15 d,植被DOS推迟0.25 d;年均降水量增加1 mm,植被SOS推迟4 d,植被LOS缩短1.69 d;植被DOS提前2.85 d。可见,近15年气温、降水变化对青海湖流域植被物候的驱动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空间上植被物候主要受非气温—降水影响,海拔梯度上植被物候受气温和降水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气温降水变化 植被物候 驱动分析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12
20
作者 付建新 曹广超 郭文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866-2874,共9页
祁连山国家公园被确定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后,对其生态环境保护、管制、修复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基于198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空间信息格局图谱,分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一般控制区和核心保护区山水... 祁连山国家公园被确定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后,对其生态环境保护、管制、修复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基于198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空间信息格局图谱,分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一般控制区和核心保护区山水林田湖草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草地是公园主体景观,面积为8174.93 km2,其中,核心保护区草地面积是一般控制区的1.2倍;裸岩石质地是未利用土地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未利用土地面积的86.7%和79.4%;一般控制区的林地面积大于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水域面积是一般控制区的4.9倍,核心保护区90.4%的水域面积为永久性冰川雪地;旱地主要集中在一般控制区。1980—2018年间,水域面积呈降低趋势,减少186.75 km2,其中,永久性冰川雪地下降最明显,一般控制区和核心保护区分别下降12.05和175.88 km2;林地、草地整体呈增加趋势,核心保护区高、中、低覆盖度草地的变化趋势均大于一般控制区,1990—2000年变化最明显,1980—2018年一般控制区高、中覆盖度草地和核心保护区高、低覆盖度草地存在退化现象;裸岩石质地呈上升趋势,而永久性冰川雪地呈下降趋势。永久性冰川雪地和裸岩石质地是公园内变化最明显的地类,核心保护区冰川退缩速度比一般控制区退缩速度明显,其转为裸岩石质地主要发生在1980—1990和2000—20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时空分异 祁连山国家公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