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63
1
作者 The Loyang Archacological Team, Institute of Archacology 《考古学报》 1959年第2期15-43,133-150+180-182,共50页
目次一、引言二、东周遗址的分布、堆积情况与城墙的轮廓 三、城墙构筑技术与後期修补利用情况四、城墙的堆积断面与年代问题五、结语一、引言西周初年,周王朝在洛阳一共营建了两座城堡,一座是成周,一座是王城。西周金文中常有关於... 目次一、引言二、东周遗址的分布、堆积情况与城墙的轮廓 三、城墙构筑技术与後期修补利用情况四、城墙的堆积断面与年代问题五、结语一、引言西周初年,周王朝在洛阳一共营建了两座城堡,一座是成周,一座是王城。西周金文中常有关於成周、周和王的记载(周和王指王城)。至春秋经中则提到王城的名字。从周平王迁都到洛阳以後,一直到周景王共十二世都以王城为国都,到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徙於成周,至赧王又迁回王城,所以在春秋中对於王城和成周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东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和东汉晚年的经学家郑玄在他们的著作里都曾经分别地指出成周在雒阳、王城在河南。他们去古未远,说的又都是洛阳当地城址变迁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夯土墙 城址 城墙 王城 周文化 利用情况 河南 都城 成周 耕土
原文传递
洛阳西郊一号战国墓发掘记 被引量:28
2
作者 陈久■ 《考古》 1959年第12期653-657,705,共6页
一、前言1957年5月,我们在洛阳小屯村东北,汉河南县城东北城角的外面,发掘了一座比较大的战国墓葬。根据铲探材料,同样的大墓,共有4座,墓道都是南向,位置紧紧毗连。所发掘的是位在最东边的一座,我们编为第一号墓。墓道的末端,正压在汉... 一、前言1957年5月,我们在洛阳小屯村东北,汉河南县城东北城角的外面,发掘了一座比较大的战国墓葬。根据铲探材料,同样的大墓,共有4座,墓道都是南向,位置紧紧毗连。所发掘的是位在最东边的一座,我们编为第一号墓。墓道的末端,正压在汉河南县城北墙下边。此墓东距隋唐东都城西墙约1500米。若从东周城墙的范围来看,墓的位置在城内东北隅。此墓经早期盗掘、扰乱极为严重,墓口刚暴露时,即发现汉代盗坑2处:1处在墓壙北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县 洛阳 长方形 战国墓葬 发掘 二层台 图版 出土 汉代 东北
原文传递
1958年洛阳东干沟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7
3
《考古》 1959年第10期537-540,589-590,共6页
一1654年春季,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曾在涧河东岸东干沟村附近汉河南县城北墙下发现相当于商代早期的灰坑(考古学报1956年2期)。1956年年末,在东干沟村正北约100米处发掘东周城墙,于56 LGST
关键词 干沟 洛阳 龙山文化 考古学 陶器 发掘简报 大口尊 灰坑 河南县 考古研究
原文传递
洛阳西郊晋墓的发掘 被引量:14
4
作者 赵芝莲 《考古》 1959年第11期606-607,610+650,共4页
1957年春至1959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曾在洛阳西郊小屯村以北和涧河两岸发掘了8座晋墓。这8座晋墓大都是砖室墓,土洞墓只有两座。墓道以斜坡的较多,最长的长8.76,宽0.9米。墓室平面多为方形(图一、三),一般长宽各为2.7... 1957年春至1959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曾在洛阳西郊小屯村以北和涧河两岸发掘了8座晋墓。这8座晋墓大都是砖室墓,土洞墓只有两座。墓道以斜坡的较多,最长的长8.76,宽0.9米。墓室平面多为方形(图一、三),一般长宽各为2.7米左右;长方形的少,长3.12,宽1.26米。有的墓设一小耳室,以放置随葬器物(图版肆,1、2)。有的分前后两室(图二),长7.57,宽1.96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地区 发掘 砖室墓 中国科学院 图版 考古研究 随葬器物 土洞墓 西郊 二阶段
原文传递
一九五四年秋季洛阳西郊发掘简报 被引量:6
5
作者 安志敏 林壽晋 《考古》 1955年第5期25-33,9-11,共12页
一洛阳城市建设委员会为了贯通新舊市区,计划在西关至涧河之间修筑一条全长4,650米的公路。这条公路的西半段正穿过汉代河南县城城址的中心,关于这个汉代河南县城的勘察工作,考古通讯创刊号(页9—21)载有郭宝钧先生的简报。为着保护古... 一洛阳城市建设委员会为了贯通新舊市区,计划在西关至涧河之间修筑一条全长4,650米的公路。这条公路的西半段正穿过汉代河南县城城址的中心,关于这个汉代河南县城的勘察工作,考古通讯创刊号(页9—21)载有郭宝钧先生的简报。为着保护古代的文化遗产和保证工程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墓葬形制 考古研究 城址 勘察工作 考古学 河南县 新石器 瓦当 周文化
原文传递
洛阳涧滨仰韶、殷文化遗址和宋墓清理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承泽 《考古》 1960年第10期10-13,共4页
1955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为了继续勘查洛阳古城并进一步了解汉代居民遗址,在1954年春秋两季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在洛阳西郊进行发掘工作。发掘共分东、西、中三区进行。在东、中二区发现了汉代房基、方仓、圆(?)、井、石... 1955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为了继续勘查洛阳古城并进一步了解汉代居民遗址,在1954年春秋两季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在洛阳西郊进行发掘工作。发掘共分东、西、中三区进行。在东、中二区发现了汉代房基、方仓、圆(?)、井、石子路等重要遗迹;西区发现了三道古城残基、六个灰坑、十一座墓葬。东、中二区的汉代遗迹及西区的三道古城残基,郭宝钧先生已有专文报导(见1956年考古通讯第一期"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迹"一文),这里发表的只是该文中所未述及的西区发现的灰坑和墓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 仰韶 灰坑 汉代 中国科学院 宋墓 墓葬 发掘 古城 西区
原文传递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40
7
作者 方酉生 《考古》 1965年第5期215-224,3-7,共15页
引言遗址位在洛阳平原的东部,偃师县西南9公里的二里头村南。北面紧邻洛河,南面距伊河5公里,东、西两面是较低的平地。遗址所在地势平坦而较高亢。面积东西约有2.5公里,南北约有1.5公里。在洛阳平原的南面有高耸的嵩山,北面有绵亘的邙... 引言遗址位在洛阳平原的东部,偃师县西南9公里的二里头村南。北面紧邻洛河,南面距伊河5公里,东、西两面是较低的平地。遗址所在地势平坦而较高亢。面积东西约有2.5公里,南北约有1.5公里。在洛阳平原的南面有高耸的嵩山,北面有绵亘的邙山。遗址处在二山和二河之间,自然坏境良好,土地肥沃,极宜于人类的居住和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二里头遗址 河南 图版 夯土 陶器 文化层 洛阳 晚期 手工业 生产工具
原文传递
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 被引量:70
8
作者 陈久恒 叶小燕 《考古学报》 1963年第2期1-58,111-124+138-153,共88页
1957—1958年,我队在洛阳市西郊先后清理了西周、战国、汉、晋、唐、宋各时期的墓葬约400余座。这些墓葬主要集中在金谷园村和七里河村两处。金谷园村距洛阳旧城约8公里,墓地在村西,北临陇海铁路,南距汉河南县城北墙1.5公里,共东北1公... 1957—1958年,我队在洛阳市西郊先后清理了西周、战国、汉、晋、唐、宋各时期的墓葬约400余座。这些墓葬主要集中在金谷园村和七里河村两处。金谷园村距洛阳旧城约8公里,墓地在村西,北临陇海铁路,南距汉河南县城北墙1.5公里,共东北1公里许即为烧沟墓地。七里河村距洛阳旧城约5公里,村东临近涧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版 发掘报告 中国科学院 墓葬形制 洛阳地区 考古学 考古研究 汉墓 形制特点 长方形
原文传递
隋唐东都城址的勘查和发掘 被引量:35
9
作者 陈久恒 《考古》 1961年第3期127-135,175+6-10,共15页
隋唐洛阳城是我国封建时代的著名都城。它创建于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为别于西京长安,故称洛阳城为东都。唐代最高统治者暂时徙居洛阳的时间,前后共四十余年,而其城市规制与隋无甚变异。五代时梁、唐、晋三代,均曾以洛阳为都,吋间不长... 隋唐洛阳城是我国封建时代的著名都城。它创建于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为别于西京长安,故称洛阳城为东都。唐代最高统治者暂时徙居洛阳的时间,前后共四十余年,而其城市规制与隋无甚变异。五代时梁、唐、晋三代,均曾以洛阳为都,吋间不长,都城建制也无所新创。至宋称西京,金号中京时,更是空有都名,以备行幸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阴道 宫城 夯土 城址 勘查 东都 隋唐洛阳城 基石 图版 发掘
原文传递
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 被引量:27
10
《考古》 1961年第2期82-85,81,共5页
二里头在河南偃师县城西偏南9公里处,洛河从村北流过,遗址在村南(关于此遗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文献记载可参看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遗址面积颇大,东西约2公里,南北近1.5公里。整个遗... 二里头在河南偃师县城西偏南9公里处,洛河从村北流过,遗址在村南(关于此遗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文献记载可参看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遗址面积颇大,东西约2公里,南北近1.5公里。整个遗址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寨后村和辛庄等五个自然村。这次试掘是在二里头南边的圪垱头一带,清理出房基1座、灰坑38个、墓葬12座,所获遗物十分丰富。现将这次试掘的重要发现加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 龙山文化 遗址 河南 文化堆积 洛达庙 地理环境 商文化 房基 文化层
原文传递
1959年豫西六县调查简报 被引量:12
11
《考古》 1961年第1期29-32,64-68,共9页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在1959年夏季发掘工作结束后,沿着洛河、伊河的中、下游和汝河上游,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了洛宁、宜阳、嵩县、伊川、汝阳、临汝六县。调查目的是为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新石器吋代和商代早期遗址的文化性...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在1959年夏季发掘工作结束后,沿着洛河、伊河的中、下游和汝河上游,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了洛宁、宜阳、嵩县、伊川、汝阳、临汝六县。调查目的是为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新石器吋代和商代早期遗址的文化性质及其分布情况。这次工作是在各县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调查或复查的有仰韶、龙山、早商和战国等四个时代的遗址46处。现介绍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尖底瓶 豫西 宜阳 中国科学院 灰陶 洛宁县 台地
原文传递
洛阳涧滨古文化遗址及汉墓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郭宝钧 《考古学报》 1956年第1期11-28,135-144,共28页
1954年春季,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西郊的发掘,主要收获是汉河南县城垣及与汉城有关的遣迹、遗物和墓葬的发现。关于发掘经过,已另有专文报告,本文只叙述涧滨古代文化遗址及汉墓群中的4座墓葬。此处古代文化遗址的发掘,虽只是附带作的,但它... 1954年春季,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西郊的发掘,主要收获是汉河南县城垣及与汉城有关的遣迹、遗物和墓葬的发现。关于发掘经过,已另有专文报告,本文只叙述涧滨古代文化遗址及汉墓群中的4座墓葬。此处古代文化遗址的发掘,虽只是附带作的,但它的发现,已说明了洛阳古文化的开发已远在四、五千年以前,不止始于周汉。至于大型汉墓,均集中在汉河南县城西郊外,活人住址与死人葬地截然分区。汉河南县城下只有周墓或汉代儿童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 考古学 形制 陶器 墓葬 出土 文化成分 灰坑 河南县
原文传递
河南偃师“滑城”考古調查簡报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芝荃 《考古》 1964年第1期30-35,8,共7页
1962年的夏天,我們曾两次赴偃师县府店公社滑城村調查。第一次是4月7日,用了一天的时間踏查了当地的一座古代城址,采集一些标本,并清理了古城北垣下暴露的一座龙山墓葬。第二次是在6月20日到达滑城村的,工作至26日結束。这次比較仔細的... 1962年的夏天,我們曾两次赴偃师县府店公社滑城村調查。第一次是4月7日,用了一天的时間踏查了当地的一座古代城址,采集一些标本,并清理了古城北垣下暴露的一座龙山墓葬。第二次是在6月20日到达滑城村的,工作至26日結束。这次比較仔細的勘探了城址的輪廓,清理了五座龙山和商代的灰坑,又在地面采集一些标本。現将两次調查的主要收获一并报导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文化 墓葬 考古 夯土 河南 古城 灰坑 陶器 采集 城址
原文传递
河南澠池县考古調查 被引量:2
14
作者 方酉生 《考古》 1964年第9期431-434,3,共5页
1962年6月15日,我們一行三人去豫西澠池县进行調查,共工作九天,調查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遺址共九处(图一)。現簡要地报导于后。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 尖底瓶 遗址 庙底沟 罐口 灰陶 河南 二期文化
原文传递
河南偃师商代和西周遗址調查簡报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芝荃 高天麟 《考古》 1963年第12期649-653,共5页
偃师县与洛阳市同位于洛阳平原。平原四面环山,境内有伊、洛、■、涧四水。伊河以南是1962年的主要调查地区。这里地势平坦,从嵩山北麓流下来的小河颇多,小河两岸有许多二里头类型、商代和西周遗址。二里头类型遗址计有八处,偃师的程氏... 偃师县与洛阳市同位于洛阳平原。平原四面环山,境内有伊、洛、■、涧四水。伊河以南是1962年的主要调查地区。这里地势平坦,从嵩山北麓流下来的小河颇多,小河两岸有许多二里头类型、商代和西周遗址。二里头类型遗址计有八处,偃师的程氏沟、砦湾、夏后寺、高崖、灰咀、沙沟、孙家湾和巩县的稍柴;商代二里岗期遗址有偃师的高崖、西口孜、滑城和巩县的赵城、稍柴等五处;商代晚期遗址有偃师的盆窑一处;西周遗址有偃师的苗湾、西口孜、夏后寺、孙家湾与巩县赵城等五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 西周 二里岗期 遗址 西口 大口尊 赵城 河南 巩县 晚期
原文传递
伊河下游几处新石器遺址的調查
16
作者 高天麟 《考古》 1964年第1期13-18,7,共7页
伊河出龙門,經洛阳,东北流入偃师县,至楊村附近汇入洛河。伊河北为洛河,中間地势低洼,通称夹河滩。北部高地二里头村(图一)附近有仰韶文化遺址。偃师东北洛河沿岸,有湯泉仰韶文化遺址和孙家灣、小訾殿龙山文化遺址。伊河南岸是黄土台地... 伊河出龙門,經洛阳,东北流入偃师县,至楊村附近汇入洛河。伊河北为洛河,中間地势低洼,通称夹河滩。北部高地二里头村(图一)附近有仰韶文化遺址。偃师东北洛河沿岸,有湯泉仰韶文化遺址和孙家灣、小訾殿龙山文化遺址。伊河南岸是黄土台地,从高崖至苗灣沿岸新石器时代遺址延續有四、五公里,較大的有高崖、南砦、苗灣仰韶文化遺址和高崖、半个砦龙山文化遺址,堆积极为丰富。黄土台地以南小河与土沟頗多,古代遺址和古代墓葬相当密集,屬于仰韶文化的有赵城、滑城、任才村、酒流沟和灰嘴五处;屬于龙山文化的灰嘴和砦灣二处。現将伊河以南的較大遺址介紹如下,其它从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伊河 黄土台地 尖底瓶 赵城 洛阳 二里头 新石器时代 泥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