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饮用纯净水对大鼠心肾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舒为群 李国平 +3 位作者 赵清 郭乔楠 郭劲松 龙腾锐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6-708,共3页
目的 观察长期饮用纯净水后大鼠心脏及肾脏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变 ,并与饮用传统自来水的大鼠比较。方法 Wistar大鼠自出生前 2周就分别给予纯净水及自来水 ,直至出生后 2 0周。实验结束时观察体重 ,心肾器官重量 ,血液学指标 ,相关的临... 目的 观察长期饮用纯净水后大鼠心脏及肾脏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变 ,并与饮用传统自来水的大鼠比较。方法 Wistar大鼠自出生前 2周就分别给予纯净水及自来水 ,直至出生后 2 0周。实验结束时观察体重 ,心肾器官重量 ,血液学指标 ,相关的临床生物化学指标以及心肾脏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同性别饮用自来水的大鼠相比较 ,饮用纯净水的大鼠雄性平均体重明显增加 (P <0 0 5) ,雌性血中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 (两者P <0 0 5) ;同时雄性血中肌酐和尿素氮明显下降 (两者P <0 0 1 ) ,血尿酸和磷水平下降 (两者P <0 0 5) ,雌性血磷水平有明显下降(P <0 0 5)。另外 ,在纯净水组大鼠发现心肌细胞病变及肾小管透明管型改变。结论 与饮用自来水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净水 心脏 肾脏 血液学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P物质刺激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中磷酸化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和c-fos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恒 周占松 +2 位作者 刘丽梅 杨忠 宋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2163-2166,共4页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作用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P-P38MAPK)和c-fos的表达,及P38MAPK磷酸化对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施加SP刺激,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作用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P-P38MAPK)和c-fos的表达,及P38MAPK磷酸化对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施加SP刺激,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P38MAPK磷酸化和c-fos表达的变化,ELISA法检测SB203580阻断P38MAPK磷酸化对炎性因子TNF-α、IL-1β、NO分泌的影响。结果在SP(10-7mol/L)刺激下,P38MAKP在15、30、45、60min时均明显磷酸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磷酸化高峰在45min;SP(10-7mol/L)作用下c-fos表达明显,30min、1、3、6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3h达到高峰;SP(10-7mol/L)刺激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分泌炎性因子IL-1β、TNF-α和NO(P<0.01),SB203580阻断P38MAKP信号通路后TNF-α和NO的分泌下降(P<0.01),IL-1β的分泌在阻断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P作用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P38MAPK和c-fos信号通路激活,P38MAPK磷酸化参与了SP作用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炎性因子的分泌,与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中枢对痛觉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慢性疼痛 SP IL-1β NO TNF—α P38MAPK c-fns
下载PDF
低氧习服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供应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8
3
作者 黄庆愿 高钰琪 +3 位作者 史景泉 刘福玉 曹利飞 孙秉庸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0-223,230,共5页
目的 :观察大鼠在低氧习服过程中 ,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供应的变化规律。方法 :大鼠在模拟海拔5 0 0 0m低氧 5、15和 30d后 ,用肌球蛋白ATP酶 (mATPase)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骨骼肌Ⅰ、Ⅱ型纤维和毛细血管并进行图像分析 ;用放射性微... 目的 :观察大鼠在低氧习服过程中 ,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供应的变化规律。方法 :大鼠在模拟海拔5 0 0 0m低氧 5、15和 30d后 ,用肌球蛋白ATP酶 (mATPase)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骨骼肌Ⅰ、Ⅱ型纤维和毛细血管并进行图像分析 ;用放射性微球法测定骨骼肌血流量。结果 :低氧 5d组大鼠骨骼肌纤维即出现明显萎缩 ,15d和 30d组大鼠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高 ,但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 /肌纤维数 (C/F )的比值无明显变化。在所观测的时间内 ,各组大鼠骨骼肌血流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大鼠在低氧习服过程中 ,毛细血管并未发生真正的增生 ,而由于骨骼肌纤维出现萎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骨骼肌 毛细血管 血流量 习服 高原
下载PDF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三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姚丽青 季天海 +4 位作者 邓军 张哉根 余英豪 刘庆宏 曾玲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6-87,共2页
关键词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DSRCT 病理 诊断 治疗 消化道
原文传递
病理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5
5
作者 姚小红 卞修武 《西北医学教育》 2014年第3期520-522,共3页
近年来,为了改变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的现象,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这些改革都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 近年来,为了改变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的现象,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这些改革都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作者及团队认为,"LBL+PBL"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上述需求,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病理学的本科生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模式 LBL PBL
下载PDF
低氧习服过程中大鼠心脏的适应性改变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庆愿 高钰琪 +4 位作者 史景泉 刘福玉 陈健 曹利飞 孙秉庸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06-609,共4页
目的 :观察在低氧习服过程中 ,大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血流供应和心脏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大鼠在 5 0 0 0m模拟高原低氧 5、15d和 30d后 ,用碱性磷酸酶 (ALP)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心肌毛细血管并进行图象分析 ;用放射性微球法测定心肌血... 目的 :观察在低氧习服过程中 ,大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血流供应和心脏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大鼠在 5 0 0 0m模拟高原低氧 5、15d和 30d后 ,用碱性磷酸酶 (ALP)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心肌毛细血管并进行图象分析 ;用放射性微球法测定心肌血流量 ;用心导管技术测定左、右心室功能。结果 :在低氧习服过程中 ,整个右室心肌血流量显著增加 ,功能显著增强。低氧 15d后 ,右室心肌毛细血管密度虽无明显变化 ,但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与肌纤维数的比值 (C/M)显著增高。低氧 5d时左室心肌血流量虽显著增加 ,但左室功能明显降低 ;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 ,左室心肌血流量和左室功能恢复正常。在低氧 30d时 ,左室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和C/M比值均显著增高。结论 :大鼠在对低氧习服过程中 ,右室心肌血流量持续增加、心肌肥大并伴有毛细血管增生及功能增强 ;左室先有心肌血流量增多和心功能降低 ,后来心肌血流量恢复并出现毛细血管增生 ,同时左室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大鼠 心脏适应性 习服 心肌肥大 毛细血管增生
下载PDF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1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聪 董志华 陈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27-728,共2页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充质的恶性肿瘤,病因不明,多发于20~6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80%以上发生于右心房,66%~89%的患者发现时已有广泛转移,主要转移部位为纵隔淋巴结、肺和脊椎[2]。现将2010年5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充质的恶性肿瘤,病因不明,多发于20~6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80%以上发生于右心房,66%~89%的患者发现时已有广泛转移,主要转移部位为纵隔淋巴结、肺和脊椎[2]。现将2010年5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1例心脏血管肉瘤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肉瘤 原发性 临床分析 心脏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纵隔淋巴结 恶性肿瘤 病因不明
下载PDF
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季天海 姚丽青 +4 位作者 史景泉 柳凤轩 余英豪 黎洪展 邓波荣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9-130,共2页
关键词 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原文传递
缺氧及缺氧复合运动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及机制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庆愿 高钰琪 +3 位作者 史景泉 刘福玉 曹利飞 孙秉庸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 观察缺氧及在缺氧条件下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KDR的影响。方法 用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法对大鼠腓肠肌毛细血管和Ⅰ、Ⅱ型肌纤维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骨骼... 目的 观察缺氧及在缺氧条件下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KDR的影响。方法 用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法对大鼠腓肠肌毛细血管和Ⅰ、Ⅱ型肌纤维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骨骼肌组织中VEGF和KDR进行染色。结果 单纯慢性缺氧动物骨骼肌纤维萎缩 ,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 ,毛细血管 肌纤维 (C F)的比值无明显变化 ;动物在缺氧条件下运动 5周 (1h d ,6d 周 )后 ,骨骼肌纤维不发生萎缩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C F明显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 ,VEGF主要分布于组织间隙中 ,在微血管周围较为明显 ;单纯缺氧大鼠骨骼肌VEGF无明显变化 ,而在缺氧条件下复合运动时 ,骨骼肌组织中VEGF明显增加。KDR主要分布于骨骼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各组间KDR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单纯缺氧时 ,骨骼肌毛细血管没有真正增生 ;缺氧条件下复合运动时 ,骨骼肌毛细血管显著增生 ,其机制可能与VEGF及其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复合运动 新生血管化 VEGF KDR 大鼠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39
10
作者 牟江洪 阎晓初 +5 位作者 李增鹏 王东 段光杰 向德兵 肖华亮 张沁宏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8-352,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增殖状态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lanin对96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并分别与Ki-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增殖状态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lanin对96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并分别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淋巴管和血管增殖活性,结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分析。结果结直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结直肠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51.2±25.5)及较正常结直肠组织(29.4±9.0)和肿瘤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1),并且其淋巴管内皮Ki67指数(0.23±0.17)也较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5)。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0.01或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且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对评估其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判断可能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临床病理意义 淋巴管生成 podoplanin 淋巴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KI-67指数 淋巴结转移 临床病理参数 染色检测 微血管密度 边缘区 淋巴管内皮 新生淋巴管 直肠癌组织 癌细胞转移 增殖状态 正常组织 血管检测 CD34
原文传递
近交系小鼠微卫星DNA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张树辉 魏泓 史景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75-378,共4页
随机选择位于小鼠不同染色体上的微卫星引物42对 ,用PCR技术对C3H、C57、BALB/c、DBA、TA2、T739、B615、BACB/c -nu -nu和SCID等9种实验室常用近交系小鼠微卫星DNA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信息的40对引物中 ,9种近交系小鼠在各基... 随机选择位于小鼠不同染色体上的微卫星引物42对 ,用PCR技术对C3H、C57、BALB/c、DBA、TA2、T739、B615、BACB/c -nu -nu和SCID等9种实验室常用近交系小鼠微卫星DNA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信息的40对引物中 ,9种近交系小鼠在各基因座上均出现一条清晰条带 ,28个基因座表现为多态性。其中D3Mit22、D7Nds1、D11Mit12、D12Nds2、D15Mit17、D16Mit3、D16Mit4基因座表现为显著多态性。T739、B615和TA2的遗传背景相近 ,其相似系数分别为90 %和85 % ;其次为TA2、SCID和B615 ,其相似系数分别为80 %和82.5 %。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小鼠符合近交要求 ,筛选出的引物能典型地反映9个近交系小鼠的品系特异性和遗传背景 ,可用于常规检测小鼠品系来源和遗传背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DNA 近交系小鼠 遗传检测
下载PDF
正常血管和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2
作者 孙慧勤 邹仲敏 +2 位作者 卞修武 陈意生 史景泉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4-226,共3页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 正常血管 调节机制
原文传递
对肿瘤血管生成研究之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异质性的思考 被引量:24
13
作者 卞修武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9-131,共3页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机制 微血管构筑 抗血管生成治疗 肿瘤生物学行为 异质性 治疗性血管生成 表型 治疗效果 分子遗传学 微血管内皮
原文传递
8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 被引量:25
14
作者 谢文全 郭德玉 +6 位作者 阎晓初 孙慧勤 冯俊明 章容 辛榕 于冬梅 柳凤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801-1804,共4页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收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病例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31~62岁,平均45.3岁。发生部位包括纵隔...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收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病例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31~62岁,平均45.3岁。发生部位包括纵隔、鼻腔、腮腺、口腔、眼眶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主要病理学改变:肿瘤直径1.5~25.0cm,大部分边界清楚,表面包膜完整;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细胞质红染,核圆形、卵圆形,无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细胞排列呈束状、编制状、漩涡状、席纹状或不规则状,可见大量胶原纤维,瘤细胞可分布于其间,间质部分玻璃样及黏液变性,散在炎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阳性8例,CD34阳性7例,bcl-2阳性6例,CD99阳性7例,SMA阳性4例,S-100阳性1例。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大多数是良性梭形细胞肿瘤,结合临床特点和病理镜下表现以及免疫组化能做出准确诊断,少数有低度恶性可能,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组织学构像并不能完全精确的预测其预后,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34 BCL-2 预后
下载PDF
P物质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炎性因子IL-1β、TNF-α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恒 周占松 +2 位作者 刘丽梅 杨忠 宋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81-684,共4页
目的探讨P物质(P substance,SP)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分泌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施加SP刺激后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 目的探讨P物质(P substance,SP)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分泌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施加SP刺激后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mRNA和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分泌的变化.结果10^-7mol/L SP的作用下,星形胶质细胞GF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0~72 h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SP在10^-9~10^-6mol/L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分泌TNF-α、IL-1β(12 h),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P<0.05),但IL-1β在SP 10^-6mol/L作用组下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P刺激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活化,分泌炎性致痛因子TNF-α、IL-1β增多,表明周围慢性疼痛可能通过致痛递质SP介导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引起脊髓中枢神经炎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慢性疼痛 SP IL-1Β TNF-α
下载PDF
对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被引量:22
16
作者 周小鸽 张燕林 +23 位作者 谢建兰 黄雨华 郑媛媛 李文生 陈浩 刘芳 潘华雄 韦萍 王哲 胡余昌 杨开颜 肖华亮 吴梅娟 尹为华 梅开勇 陈刚 阎晓初 孟刚 徐钢 李娟 田素芳 朱军 宋玉琴 张伟京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17-821,共5页
近年来,有关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的文章越来越多,EBV+LPD被使用越来越广。然而,其中所指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由此引发了理解的困惑和交流的障碍。为此,我们通过文献复习和实际病例观察对EBV+LPD的概念进行... 近年来,有关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的文章越来越多,EBV+LPD被使用越来越广。然而,其中所指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由此引发了理解的困惑和交流的障碍。为此,我们通过文献复习和实际病例观察对EBV+LPD的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并阐述我们对EBV+LPD的理解和认识。总体而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EBV+LPD是指EBV感染的一组具有谱系的淋巴组织疾病,其中包括增生性、交界性、肿瘤性疾病。根据这个概念,EBV+LPD不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急性重症EBV感染(EBV+嗜血细胞综合征、爆发性IM、致死性IM、爆发性EBV+T-LPD等),也不包括已经明确命名的EBV+淋巴瘤(如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EBV+LPD目前包括:(1)EBV+B细胞-LPD:淋巴瘤样肉芽肿、EBV+免疫缺陷相关LPD、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B细胞型、老年性EBV+B细胞-LPD等。(2)EBV+T/NK细胞-LPD:CAEBV-T/NK细胞型、种痘样水疱病、蚊叮超敏反应等。根据EBV+T/NK细胞-LPD的发展进程,通常可分为1级、2级和3级三个级别。第1级为增生性疾病,第2级为交界性疾病,第3级为肿瘤性疾病。EBV+LPD不同于单纯的增生性疾病(如IM)但又有重叠,也不同于典型的肿瘤性疾病(如NK/T细胞淋巴瘤)但也有重叠。临床上提高警惕,尽早识别与EBV+LPD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的苗头,从而及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在并发症发生后积极治疗挽救生命,应作为管控这类疾病更重要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疱疹病毒4型
原文传递
β-链接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结直肠腺瘤腺癌组织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18
17
作者 段光杰 阎晓初 +2 位作者 卞修武 李军 陈鑫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8-522,共5页
目的 探讨 β 链接素 (β cat)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7(MMP 7)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制作结直肠腺瘤 腺癌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β cat和MMP 7在结直肠腺瘤 腺癌组织的表达。结果  (1) β cat胞核异常表... 目的 探讨 β 链接素 (β cat)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7(MMP 7)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制作结直肠腺瘤 腺癌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β cat和MMP 7在结直肠腺瘤 腺癌组织的表达。结果  (1) β cat胞核异常表达率在腺瘤癌变组织 (35 9% )显著高于腺瘤(16 7% )及腺癌组织 (19 7% ,P <0 0 5 )。 (2 )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者 β cat胞质、胞核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轻度者 (P <0 0 5 )。 (3)溃疡型、淋巴结转移阳性及C D期腺癌组 β cat胞核异常表达率均显著高于隆起型、淋巴结阴性及A B期组 (P <0 0 5或P <0 0 1)。 (4)MMP 7阳性表达率在腺癌组织(6 9 2 % )显著高于正常黏膜 (15 0 % )、腺瘤 (35 0 % )及癌变组织 (46 2 % ,P <0 0 5或P <0 0 1)。(5 )溃疡型、淋巴结转移阳性及C D期腺癌组MMP 7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隆起型、淋巴结阴性及A B期腺癌组 (P <0 0 5 )。 (6 ) β cat胞质、胞核异常表达与MMP 7阳性表达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β cat胞质及胞核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同时 β cat还可能通过胞核易位增强其下游靶基因MMP 7的降解作用促进结直肠癌浸润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癌 MMP-7 癌组织 结直肠腺瘤 结直肠癌 表达率 Β-链接素 胞质 癌变组织 降解作用
原文传递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基础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意生 史景泉 《创伤外科杂志》 2001年第1期72-75,共4页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或感染后同时或先后出现 2个或 2个以上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或衰竭。本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分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研究进展作了复习 。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病理学 病理 分型
下载PDF
脂多糖对枯否细胞中CD14、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9
作者 冯俊明 史景泉 刘友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0-351,共2页
目的 探讨脂多糖 (LPS)对枯否细胞 (KC)CD14和ToLL样受体 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 (10mg/L~ 1μg/L)或同一浓度 (10mg/L)的LPS在不同时间 (0 .5 2 4.0h)刺激培养大鼠 48h的KC并测定其CD14和TLR4、肿瘤坏死因子 (TNF)... 目的 探讨脂多糖 (LPS)对枯否细胞 (KC)CD14和ToLL样受体 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 (10mg/L~ 1μg/L)或同一浓度 (10mg/L)的LPS在不同时间 (0 .5 2 4.0h)刺激培养大鼠 48h的KC并测定其CD14和TLR4、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白细胞介素 6(IL 6)表达的变化。结果 LPS能明显上调KC中CD14、TLR4表达 ,且其表达量与LPS浓度 (10mg/L ,CD14 /GAPDH =0 .73 ,TLR4/GAPDH =0 .63 )及时间呈正相关 ,其中CD14的表达在 3~ 6h左右达到高峰CD14 /GAPDH =0 .86) ;同时 ,KC产生的活性介质能明显上调其CD14、TLR4的表达(CD14 /GAPDH =0 .70 ,TLR4/GAPDH =0 .5 9)。结论 LPS及其刺激KC后产生的活性介质与CD14、TLR4表达密切相关 ,在 1 3h的CD14、TLR4表达的增强可能主要由LPS引起 ,而此后的进一步增强可能与KC释放的细胞因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枯否细胞 CD14 影响 TOLL样受体
原文传递
VEGF和nm2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20
作者 于冬梅 阎晓初 +2 位作者 郭德玉 柳凤轩 刘丽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2180-2182,共3页
目的探讨VEGF和nm2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nm23和CD34蛋白的表达,并根据CD34染色结果计算肿瘤的微血管密度。结果55例膀胱移... 目的探讨VEGF和nm2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nm23和CD34蛋白的表达,并根据CD34染色结果计算肿瘤的微血管密度。结果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47.3%,其表达与脉管侵袭及其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阳性组M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63.3%,其表达与脉管侵袭及其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nm23阳性组MVD低于阴性组(P<0.05);VEGF与nm23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0·647,P<0.01),VEGF阳性表达伴nm23阴性表达者易发生转移。结论VEGF可能是膀胱癌的主要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肿瘤的生成、发展及预后相关。联合检测VEGF和nm23蛋白可以作为预测膀胱癌转移及其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NM23蛋白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