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的医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探索研究
1
作者 胡月新 张娜 +1 位作者 王振宇 卢敏南 《云南科技管理》 2021年第6期45-50,共6页
目的了解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特质倾向现状,探讨批判性思维的正确养成对医学生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观念建立的作用。方法选取医科院校选修学术诚信课程的本科生和新入学研究生共404人,以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中文版)(CTDI-CV)作为测评工具... 目的了解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特质倾向现状,探讨批判性思维的正确养成对医学生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观念建立的作用。方法选取医科院校选修学术诚信课程的本科生和新入学研究生共404人,以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中文版)(CTDI-CV)作为测评工具,评价批判性思维特质倾向以及128名接受学术诚信案例教学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378名研究对象总分显示39.7%为倾向矛盾,60.3%为倾向正性,总体而言批判性思维特质未出现倾向较低的情况。不同学历和不同性别学生的总分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施案例教学后,总分和各维度平均得分高于教学前,各维度倾向负性的比率均降低,除分析能力维度外,其余各维度倾向正性的比率升高,开放思想、分析能力和自信心等3个维度教学后无负性倾向。与教学前相比,医学专业学生教学后的CTDI-CV得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随着我国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特质倾向已得到较大提升,有利于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学术诚信的课堂教学。在学术诚信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科研全过程不同环节中的已发案例和虚拟案例相结合的批判性思考,有助于预防医学生在今后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中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学术诚信教育 医学生
下载PDF
龙血竭凝胶对兔耳痤疮模型TNF-α、IL-6和MFGE8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媛 张荣平 +4 位作者 张志毕 杨晖 杨丽晗 王元 唐莹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探讨龙血竭凝胶对兔耳痤疮模型TNF-α、IL-6和MFGE8的作用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4只和模型组20只,模型组以煤焦油涂抹和痤疮丙酸杆菌接种制备兔耳痤疮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龙血竭凝胶高、中、低剂量... 目的探讨龙血竭凝胶对兔耳痤疮模型TNF-α、IL-6和MFGE8的作用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4只和模型组20只,模型组以煤焦油涂抹和痤疮丙酸杆菌接种制备兔耳痤疮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龙血竭凝胶高、中、低剂量组[根据对痤疮丙酸杆菌(P.acne)、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的MIC确定],每组4只,涂抹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空白凝胶基质,持续14 d。观察兔耳厚度及病理组织结构,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耳片组织中MFGE8表达。结果龙血竭凝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62.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25 mg/mL,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为31.25 mg/mL。故以31.25、62.5、125 mg/mL为低、中、高剂量给药,14 d后发现,中、高剂量龙血竭凝胶可不同程度改善大鼠耳廓痤疮模表皮角化、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及脓性丘疹。阳性对照组和龙血竭凝胶高剂量组兔耳厚度与模型相比均有降低(P<0.05),兔血清中TNF-α、IL-6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降低(P<0.01),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组耳片组织中MFGE8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外用涂擦龙血竭125 mg/mL、62.5 mg/mL凝胶对兔耳痤疮有改善作用,这可能与其能够降低其血清中TNF-α、IL-6水平,恢复痤疮模型兔耳组织中MFGE8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血竭凝胶 痤疮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Ⅷ
下载PDF
云南9种特种木本油脂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继光 吴万富 +2 位作者 杨学芳 李悦 吕世懂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4-101,109,共9页
为深入了解云南特种木本油脂的营养价值和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对云南9种特种木本油脂(铁核桃油、青刺果油、澳洲坚果油、美藤果油、辣木籽油、漆树籽油、橡胶籽油、普洱茶叶籽油、牛油果油)中的脂肪... 为深入了解云南特种木本油脂的营养价值和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对云南9种特种木本油脂(铁核桃油、青刺果油、澳洲坚果油、美藤果油、辣木籽油、漆树籽油、橡胶籽油、普洱茶叶籽油、牛油果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用橄榄油作为对照,比较了它们在脂肪酸组成及角鲨烯含量上的差异,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来进一步比较它们之间的聚类及相似情况。在所有的9种特种木本油脂中共检出脂肪酸组分17种,共有成分8种,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α-亚麻酸等为主,各种油脂之间脂肪酸组成及比例差异较大,各具特色;除了漆树籽油中以饱和脂肪酸为主,质量分数为77.2%,其他油脂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质量分数均不低于70.0%,其中美藤果油和铁核桃油甚至超过90.0%。9种特种木本油脂中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普洱茶叶籽油、牛油果油和澳洲坚果油中含有较高含量的角鲨烯,铁核桃油和青刺果油中含量稍低,而美藤果油、辣木籽油、漆树籽油和橡胶籽油中角鲨烯含量均小于10 mg/kg。结合脂肪酸组分及比例,PCA和CA能实现9种特种木本油脂之间各自的较好区分,并进一步分析发现澳洲坚果油与辣木籽油;铁核桃油与美藤果油;漆树籽油与牛油果油;普洱茶叶籽油与橄榄油、青刺果油、橡胶籽油,它们之间在聚类图上相似距离较近。总之,云南9种特种木本油脂都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能为繁荣我国食用油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和人民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种木本油脂脂肪酸组成 角鲨烯 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质谱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南瓜籽油中角鲨烯含量及特征指标比较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学芳 张继光 +1 位作者 吴万富 吕世懂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7-223,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和化学滴定法等手段,对我国不同产地的10个南瓜籽油的特征指标(碘值、皂化值、相对密度、折光指数、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和其他特种木本油脂中的角鲨烯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南瓜籽油相... 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和化学滴定法等手段,对我国不同产地的10个南瓜籽油的特征指标(碘值、皂化值、相对密度、折光指数、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和其他特种木本油脂中的角鲨烯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南瓜籽油相对密度范围为0.9188~0.9215;折光指数为1.4560~1.4669;碘值为108.4~116.2 g/100 g;皂化值为188.9~192.4 mg/g;共检出14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亚油酸含量在44.7%~55.5%,油酸含量在23.8%~33.1%,10个南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78.2%;南瓜籽油中角鲨烯含量较高(310~4446 mg/kg),与橄榄油相当,明显高于茶叶籽油、澳洲坚果油、核桃油、牛油果油等。综合考虑油脂色泽、角鲨烯含量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猜测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和油脂的制取工艺有关,部分南瓜籽油在深加工过程中损失了角鲨烯。南瓜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该研究对进一步挖掘南瓜籽开发应用前景,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籽油 特征指标 角鲨烯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背阔肌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创面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杨晓敏 何永静 +6 位作者 张娟 吕乐春 朱礼昆 张威 樊荣 王鹏 王继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418-422,共5页
目的观察背阔肌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鳞癌)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探讨两种皮瓣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头皮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CT检查... 目的观察背阔肌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鳞癌)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探讨两种皮瓣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头皮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CT检查,未见癌转移,未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无血管疾病,实施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对2种皮瓣的术中血管变异情况,吻合血管直径,血管蒂的长度,皮瓣切取面积、切取时间,吻合血管时间,手术时间,供区和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测量或记录。结果共纳入21例病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2~61岁。其中11例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0例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随访1~2年,21例皮瓣全部成活。背阔肌肌皮瓣组无血管变异病例,而股前外侧皮瓣组有2例血管变异。背阔肌肌皮瓣组吻合动脉血管直径为(2.14±0.09)mm,静脉为(2.49±0.10)mm;血管蒂的长度为(6.14±0.28)cm;皮瓣切取面积(135.0±20.8)cm^(2)、切取时间(114.8±3.0)min;吻合血管时间(20.8±0.8)min;手术时间(6.5±0.2)h。股前外侧皮瓣组吻合动脉血管直径为(2.15±0.14)mm,静脉为(2.45±0.15)mm;血管蒂的长度(6.80±0.31)cm;皮瓣切取面积(159.9±16.4)cm^(2)、切取时间(119.8±3.6)min;吻合血管时间(21.5±0.9)min;手术时间(6.9±0.2)h。2种皮瓣手术中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背阔肌肌皮瓣组供区总体并发症发生(7例)较股前外侧皮瓣组(4例)多;受区总体并发症发生(1例)较股前外侧皮瓣组(2例)少。结论背阔肌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皮鳞癌切除后创面均能取得良好效果。背阔肌肌皮瓣血管恒定,手术相对简单、风险低,更适合初学者;股前外侧皮瓣较薄,供区并发症发生少,患者易接受,并可在仰卧位下完成手术操作,更适合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游离组织瓣 肿瘤 鳞状细胞 肌皮瓣 背阔肌 股前外侧皮瓣
原文传递
miR-541-3p靶向SPOCD1基因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9
6
作者 戴睿 林萍 +3 位作者 宋精玲 周莹 杨耘 唐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4-699,共6页
目的:探讨miR-541-3p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miR-con、miR-541-3p、anti-miR-con、anti-miR-541-3p、si-con、si-SPOCD1分别转染至MCF-7细胞中,分别记为miR-con组、miR-541-3p组、anti-miRcon组、an... 目的:探讨miR-541-3p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miR-con、miR-541-3p、anti-miR-con、anti-miR-541-3p、si-con、si-SPOCD1分别转染至MCF-7细胞中,分别记为miR-con组、miR-541-3p组、anti-miRcon组、anti-miR-541-3p组、si-con组、si-SPOCD1组;将miR-541-3p质粒分别与pcDNA-con、pcDNA-SPOCD1共转染至MCF-7细胞中,分别记为miR-541-3p+pcDNA-con组、miR-541-3p+pcDNA-SPOCD1组;转染均采用脂质体法。RT-qPCR检测miR-541-3p和SPOCD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包含1个基因的SPOC结构域(SPOCD1)、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MTT检测细胞存活率;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541-3p和SPOCD1的靶向关系。结果: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相比,乳腺癌细胞MCF-7、T47D、Bcap-37中miR-541-3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SPOCD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iR-541-3p过表达和敲减SPOCD1可降低细胞存活率和细胞迁移、侵袭数量,降低CyclinD1、MMP2、MMP9表达水平。miR-541-3p靶向调控SPOCD1并且SPOCD1高表达能部分逆转miR-541-3p高表达对细胞MCF-7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miR-541-3p过表达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SPOCD1高表达能部分逆转miR-541-3p高表达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结论:miR-541-3p过表达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SPOCD1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并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541-3p SPOCD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乳腺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品种柑橘皮中总黄酮含量 被引量:8
7
作者 邓菊庆 柏春玲 +2 位作者 杨学芳 胡月新 吴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9期210-211,252,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5种柑橘皮中总黄酮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5种柑橘皮中总黄酮的含量,并对此方法进行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等结果的考察。[结果]5种柑橘皮中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是脐橙,其含量是2.53%,其次是...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5种柑橘皮中总黄酮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5种柑橘皮中总黄酮的含量,并对此方法进行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等结果的考察。[结果]5种柑橘皮中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是脐橙,其含量是2.53%,其次是柳橙和丑柑,分别是2.24%和1.82%,含量较低的是血橙和广柑,分别是1.48%和1.27%,方法学考察结果认为该方法是一种简单稳定、重复性好的测定方法。[结论]该研究为柑橘皮中黄酮的提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柑橘皮 总黄酮 含量
下载PDF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红兰 吴怡 +1 位作者 胡滔 王玉明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89-95,共7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确诊的宫颈癌... 目的探讨外周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确诊的宫颈癌患者53例、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58例、健康体检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HPV检测试剂盒对各组人群HPV感染进行检测与基因分型;宫颈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评估及分型;同时取各组人群血清标本,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G6PD的活性;结合临床资料及G6PD活性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循证分析。结果宫颈癌组中外周血G6PD的活性最高,与CIN组、健康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CIN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患者外周血中G6PD的活性改变与患者的疾病病程恶化密切相关;宫颈癌组与CIN组外周血中G6PD的活性都与患者HPV16/18型感染的状态契合;HPV 16/18感染宫颈癌患者OS曲线与外周血G6PD活性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G6PD活性高的患者5 a生存率显著下降(P<0.05)。HPV 16/18感染检测与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在CIN及宫颈癌的循证实验诊断中价值较高,其中G6PD活性检测对于CIN的诊断价值优于HPV16/18检测。结论G6PD活性与宫颈癌患者病程进展相关,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可作为高危型HPV尤其是HPV 16/18型感染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6PD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预后 循证诊断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茶树籽油的特征指标与脂肪酸组成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吴万富 吕世懂 +2 位作者 杨学芳 李悦 张继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3-470,共8页
采用化学滴定及气相色谱等手段,对产自云南普洱的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及8个常见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指标(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折光指数为1.4629~1.4634;相对密度为0.91... 采用化学滴定及气相色谱等手段,对产自云南普洱的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及8个常见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指标(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折光指数为1.4629~1.4634;相对密度为0.9148~0.9167;碘值为859~903 g·kg^(-1);皂化值为189.0~193.2 g·kg^(-1);棕榈酸含量为14.29%~15.75%;油酸含量为57.83%~61.41%;亚油酸含量为18.81%~23.11%;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6%~19.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2%~82.4%。大叶种茶树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油茶籽油、橄榄油较为接近,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接近1∶3∶1,脂肪酸的组成比例较为均衡,极具研发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树籽油 气相色谱 特征指标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聚氨酯材料修复周围神经的新思路与机遇
10
作者 蓝晓倩 冯光力 +2 位作者 覃诗忆 钟莲梅 李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6127-6137,共11页
背景:聚氨酯材料因优异的理化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基于聚氨酯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进行仿生设计和功能化修饰,有望进一步解决神经再生修复难题。目的:综述基于聚氨酯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的应用现... 背景:聚氨酯材料因优异的理化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基于聚氨酯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进行仿生设计和功能化修饰,有望进一步解决神经再生修复难题。目的:综述基于聚氨酯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的应用现状及进展。方法:设置英文检索词为“polyurethane,PU,polyurethane material,polyurethane biomaterials,nerve regeneration,peripheral nerve injury,nerve repair,nerve scaffold,nerve guidance conduit,nerve conduits”,中文检索词为“聚氨酯,PU,聚氨酯材料,聚氨酯生物材料,神经再生,周围神经损伤,神经修复,神经支架,神经导管”,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14-2024年发表的文献,最终纳入6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成分仿生是提高聚氨酯神经导管生物活性的有效策略。通过结构仿生优化聚氨酯神经导管,能够为神经组织再生提供生物引导线索。生物力学仿生聚氨酯神经导管可能在免疫调节和促进轴突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优化聚氨酯材料的导电微环境,有助于重建神经电信号传导通路。聚氨酯神经导管可作为药物载体,发挥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联合应用多种设计策略优化聚氨酯神经导管虽然可以在多方面改善受损神经的功能,但由于神经复杂的结构和动态变化的病理生理微环境,神经导管设计策略仍旧有待完善。未来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神经仿生设计策略,有望为神经组织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周围神经修复 神经导管 组织工程 功能优化 导管设计 工程化神经 工程化生物材料
基于脂肪酸组成结合主成分分析识别不同比例大豆油和菜籽油调配的调和油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世懂 张慧君 +2 位作者 杨学芳 吴万富 张继光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8,共9页
结合脂肪酸组成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大豆油、菜籽油及其不同比例的二元调和油的识别进行基础研究,并分析不同比例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油和菜籽油中,共检出脂肪酸组分17种,主要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亚麻酸为主... 结合脂肪酸组成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大豆油、菜籽油及其不同比例的二元调和油的识别进行基础研究,并分析不同比例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油和菜籽油中,共检出脂肪酸组分17种,主要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亚麻酸为主。在以不同比例低芥酸菜籽油和大豆油调配的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随调和比例的改变而呈现一定趋势的增加或减小。结合脂肪酸组成,对所有的139个样品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大豆油和菜籽油可以互相实现区分,不同比例的调和油样品分布在调配的溯源样品之间,基本按照比例关系分布成一条直线。研究通过对菜籽油、大豆油及其不同比例调配的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它们之间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手段进行一些识别分析,为规范调和油的生产和保障公平有序的调和油市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菜籽油 调和油 脂肪酸组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学芳 肖蓉 +3 位作者 廖顺杉 蔡德洪 张志毕 刘建昆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20-27,共8页
目的研究辣木叶水提取物(extract of Moringa oleifera leaves,EMO)对奥氮平(olanzapine,OLA)诱导的小鼠代谢紊乱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90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OLA,3 mg/kg)、阳性药组[二甲双胍(MET)+OLA,75 mg/kg+3 mg/... 目的研究辣木叶水提取物(extract of Moringa oleifera leaves,EMO)对奥氮平(olanzapine,OLA)诱导的小鼠代谢紊乱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90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OLA,3 mg/kg)、阳性药组[二甲双胍(MET)+OLA,75 mg/kg+3 mg/kg]、EMO组(400、200、100 mg/kg)、OLA+EMO组(OLA+EMO-H/M/L,3 mg/kg+400、200、100 mg/kg)组。各组灌胃处理14 d,检测小鼠体重增量、进食量、饮水量、空腹血糖浓度(fasting blood-glucose,FBG)、血脂(TCH、TG、HDL-C、LDL-C)含量、血清瘦素、胃饥饿素、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Px)活力、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和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ipose differentiation-related protein,ADRP)基因mRNA表达、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LA组摄食量显著增加(P<0.01),FBG和THC、TG、LDL-C含量显著的升高(P<0.05或P<0.01),血清瘦素和胃饥饿素含量显著增加(P<0.01),肝脏FAS和ADRP基因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或P<0.01),血清GSH-Px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肝脏组织损伤严重。与OLA组比较,OLA+EMOH/M组进食、饮水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体重增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清FBG和THC、TG、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瘦素和胃饥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FAS和ADRP基因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血清SOD和GSH-Px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损伤显著改善。EMO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辣木叶能够部分逆转奥氮平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其作用机制一方面是辣木叶的抗氧化作用保护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减少瘦素和胃饥饿素的分泌,减轻暴饮暴食症状;另一方面,辣木叶保护肝脏组织细胞功能,下调脂肪酸合成和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血脂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叶 奥氮平 代谢紊乱 抗氧化
下载PDF
沙棘油特征指标的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学芳 吴万富 +1 位作者 吕世懂 张继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2-46,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和化学滴定等手段,对不同产地的13个成品沙棘油及3份实验室提取的沙棘油(分籽油、全果油、果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特征指标(相对密度、折光指数、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6份沙棘... 采用气相色谱和化学滴定等手段,对不同产地的13个成品沙棘油及3份实验室提取的沙棘油(分籽油、全果油、果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特征指标(相对密度、折光指数、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6份沙棘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折光指数(n40)、相对密度(d2020)、碘值3个特征指标基本是按籽油、果油、全果油的顺序依次减小,皂化值则较为接近。沙棘籽油以亚油酸、亚麻酸、油酸、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7.4%~88.1%;全果油以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9%~70.4%;果油以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1.9%~89.1%。沙棘油与3个进口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但在比例与含量上有很大差异。研究表明沙棘油是一种营养丰富、极具开发潜力的植物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油 特征指标 脂肪酸组成 气相色谱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和马齿苋多糖合用的抗炎功效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金凤 陈影 +2 位作者 杨万松 张钰雯 陈真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24年第2期89-93,共5页
为了探讨不同质量浓度下三七总皂苷和马齿苋多糖的协同抗炎组方,将不同质量浓度的三七总皂苷(1、5、25、125μg/mL)和马齿苋多糖(2、10、50、250μg/mL)两两复配,以100μg/mL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通过测定炎症因子TNF-α的抑制率评估16... 为了探讨不同质量浓度下三七总皂苷和马齿苋多糖的协同抗炎组方,将不同质量浓度的三七总皂苷(1、5、25、125μg/mL)和马齿苋多糖(2、10、50、250μg/mL)两两复配,以100μg/mL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通过测定炎症因子TNF-α的抑制率评估16种复配组合物的抗炎功效,并采用协同分数(synergy score值)系统定量评价复配组合物中2种成分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当质量浓度为125μg/mL的三七总皂苷与50μg/mL或250μg/mL的马齿苋多糖复配时,均对TNF-α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抑制率分别为45.18%和61.42%,其抑制作用与100μg/mL的地塞米松(抑制率为53.17%)无显著性差异(P>0.05),synergy score值分别为15.58和26.44。综上,125μg/mL的三七总皂苷与50μg/mL或250μg/mL的马齿苋多糖合用时协同抑制TNF-α的产生,但其余14种更低剂量的复配组合仅表现为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作用 三七总皂苷 马齿苋多糖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莹 高虹 +5 位作者 张翠香 陈泽莹 邹红群 李丽琼 杨巨品 胡月新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103-106,共4页
目的了解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门诊528例上腹痛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并研究感染与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的相关性;为儿童H.pylori感染和ID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选取2019年1月至... 目的了解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门诊528例上腹痛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并研究感染与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的相关性;为儿童H.pylori感染和ID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门诊因上腹痛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的3~13岁患儿共计528例,对被检测小儿的性别、民族进行问卷调查分析;(2)其中H.pylori阳性患儿共119例作为观察组,H.pylori阴性患儿共40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同时进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red blood cell volume,MCV)、血清铁(serum iron,SI)、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检测,观察IDA的发生情况,并分析H.pylori感染与IDA的相关性。结果(1)528名受检儿童H.pylori总感染率为22.53%,其中男女儿童H.pylori感染阳性率分别22.88%和22.22%,男女儿童H.pylori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05);受检儿童中汉族、白族、藏族、其他少数民族儿童H.pylori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7.95%、20.69%、64.29%、26.92%。H.pylori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659,P<0.01);(2)观察组Hb、MCV、SI、S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TI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pylori感染率与性别无关,并且存在明显民族聚集现象;(2)H.pylori感染与儿童IDA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H.pylori感染可能是IDA的一个致病因素。故临床治疗IDA时应常规进行H.pylori监测,必要时进行抗H.pylori治疗,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幽门螺杆菌 感染概况 缺铁性贫血
下载PDF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评价
16
作者 杨鹃溶 周思言 +3 位作者 赵雪娟 阳剑 张国莉 李璠 《中国药物评价》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现有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进行量化评价,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应用ROST CM 6.0文本挖掘法对20... 目的: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现有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进行量化评价,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应用ROST CM 6.0文本挖掘法对2019-2023年国家和各省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12份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文件进行处理,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PMC指数评价模型,并通过10个一级变量和40个二级变量对12项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分析。结果:在12项政策中,优秀级8项,良好级4项。PMC指数平均值为7.17,总体处于优秀水平,但仍有改进空间。通过对比发现,其中2项PMC指数平均值较低的政策主要在政策目标、政策重点、激励措施等变量上得分较低。优秀政策为P1,P2,P3,P9,P4,P8,P12,P7。结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质量较高,在激励措施的财政投入、研发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表现优秀,还可从明确发展目标、知识产权保护、全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评价 PMC指数模型 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政策评价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大鼠不同脑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艳 李恒希 +6 位作者 李佳丽 凌腾晗 尹爱平 周莹 杨莉 吴海鹰 李坪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28-1832,1840,共6页
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脑区之间的差异变化。方法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法制备大鼠TBI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模型组(TBI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和RT-qPCR... 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脑区之间的差异变化。方法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法制备大鼠TBI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模型组(TBI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和RT-qPCR实验方法,观察TBI后不同脑区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及GFAP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TBI右侧各脑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均发生激活,并且波及到对侧(左侧)的脑区仅有皮质1区和中脑区。RT-qPCR结果显示,TBI右侧各脑区GFAP的mRNA均出现高表达,并波及到对侧的皮质和中脑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BI右侧各脑区GFAP蛋白均出现高表达,并波及到对侧的中脑区。结论TBI会引起右侧各脑区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以及GFAP表达增多,同时会累及对侧(左侧)的皮质1区和中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星形胶质细胞 GFAP 皮质 中脑 大鼠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诺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含量 被引量:3
18
作者 荣娜娜 李玉凤 +1 位作者 任李玥 胡月新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35-39,共5页
目的建立诺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选择色谱柱为(SHISEIDO C18-MGⅡ5μm 4.6×250 mm),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醋酸铵:水,流动相比例为70∶15∶15,流速为1.0 mL/min,进样体积为20μL,柱温为35℃... 目的建立诺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选择色谱柱为(SHISEIDO C18-MGⅡ5μm 4.6×250 mm),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醋酸铵:水,流动相比例为70∶15∶15,流速为1.0 mL/min,进样体积为20μL,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54 nm,采用三氯化铁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反应形成螯合物后对其进行测定。结果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峰与其他色谱峰分离度良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在2.0326~200.3260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7),平均回收率为98.11%(n=9)。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专属性强、精密度高、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诺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诺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公共科研实验平台上医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的长效机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怡 杨学芳 +5 位作者 邓菊庆 陈波 胡月新 马彩玲 李堂玺 李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54-161,共8页
目的科教结合,创新培养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实验动手能力;探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公共科研实验平台组织与实施的长效机制。方法依托校级公共科研实验平台,开设本科生选修课《大学生科研训练理论与实践》,对医科大学本科生,进行... 目的科教结合,创新培养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实验动手能力;探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公共科研实验平台组织与实施的长效机制。方法依托校级公共科研实验平台,开设本科生选修课《大学生科研训练理论与实践》,对医科大学本科生,进行相关实验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课题设计及论文撰写培训;随机抽取105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部分老师同学的个人访谈与追踪调查。结果合计96.9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自身需求符合,课程具有实用价值。97.98%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对将来研究生学习有帮助;95.96%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为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94.9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有助于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合计47.47%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大创项目的创新意识有帮助;合计23.23%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大创项目的申请流程有帮助;合计29.29%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大创项目的实验仪器操作有帮助。合计62.63%的学生愿意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P<0.05)。结论该课程依托校级公共科研实验平台的创新培养模式为本科生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方法指导;提高了医科大学本科生运用科研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培养 科教结合 公共科研实验平台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长效机制
下载PDF
祛痘类化妆品研发与备案功效评价的医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枢贤 陈影 +2 位作者 胡月新 杨万松 陈真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23年第1期107-115,共9页
基于医学理论分析祛痘类护肤品在研发与备案中的功效评价的方法。根据痤疮的医学治疗理论,针对祛痘类护肤品在实际研发和备案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清洁、去角质、抗菌、抗炎、修复和预防复发的各种功效评价方法进行综述比较。人体功效评价... 基于医学理论分析祛痘类护肤品在研发与备案中的功效评价的方法。根据痤疮的医学治疗理论,针对祛痘类护肤品在实际研发和备案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清洁、去角质、抗菌、抗炎、修复和预防复发的各种功效评价方法进行综述比较。人体功效评价方法具有直观、科学、准确、可靠的优势,但仅针对表观结果,不利于横向对比,对受试者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且周期长,投入大;实验室评价方法医学理论的针对性更强,安全性高,周期短,但是却不能直观反映真实使用状态下的对人体皮肤的改善情况。实验室评价方法适用于化妆品新原料的开发与备案,以及化妆品研发过程中的配方、工艺筛选;人体功效评价适用于化妆品新品市场准入前的备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痘化妆品 功效评价 研发 备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