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人群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7
1
作者 沈许德 王雯 庄惠军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6-390,共5页
目的 探讨福建省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情况,分析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建省福州市人群进行GERD症状及危险因素问卷调查.按反流病诊断问卷(RDQ)评分定义,总积分≥12分为GERD组,<12分为非G... 目的 探讨福建省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情况,分析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建省福州市人群进行GERD症状及危险因素问卷调查.按反流病诊断问卷(RDQ)评分定义,总积分≥12分为GERD组,<12分为非GERD组,对两组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共调查1347例对象,GERD患病率为8.76%(118/1347).男女比例为1∶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3,P>0.05).40岁以上人群GERD患病率较40岁以下人群明显增高(P<0.05).不同职业GERD患病率统计显示,商人患病率最高[17.91%(12/67)]、离退休者次之[13.48%(12/89)]、军人最低[2.94%(2/68)].GERD组中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的发生率及喉炎、咽炎、口腔溃疡等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非GERD组(P<0.01).年龄、肥胖、吸烟、常食油腻、进食过饱、常食辛辣食物、常进甜食、常饮咖啡、常饮浓茶和便秘等可能是GERD的危险因素.结论 福建省人群GERD患病率较高,且多种因素与反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流行病学研究 福建
原文传递
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剥离术后溃疡愈合的作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建强 王雯 +6 位作者 王蓉 李达周 张志坚 林克荣 江传燊 李海涛 叶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溃疡愈合效果的作用。方法60例胃黏膜病变ESD术后的Hpylori感染患者,将纳入研究的序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根除Hpylori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于手术4...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溃疡愈合效果的作用。方法60例胃黏膜病变ESD术后的Hpylori感染患者,将纳入研究的序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根除Hpylori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于手术4周、8周、12周后行胃镜检查,对比2组患者的溃疡大小、分期及瘢痕愈合率。结果ESD术后4周、8周复查胃镜,根除/4.pylori组的溃疡最大径、面积均小于对照组溃疡最大径、面积,而且根除H.pylori组的S1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的S1期愈合率,但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ESD术后12周复查内镜,根除Hpylori组溃疡全部愈合,对照组仍有5例溃疡未达到瘢痕愈合,其溃疡最大径(2.0±4.3)mill和面积(21±48)mm2均显著大于根除Hpylori组,而且根除Hpylori组12周溃疡的瘢痕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2组8周和12周的溃疡分期分析,根除Hpylori组的整体溃疡愈合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胃黏膜病变ESD术后的Hpylori感染患者,给予根除Hpylori治疗可有效促进ESD术后溃疡愈合,显著提高溃疡愈合率及溃疡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 螺杆菌 幽门 治疗结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短节段Barrett食管(SSBE)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蓉 王雯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6年第2期124-126,共3页
关键词 短节段Barrett食管(SSBE) 特化型性状上皮化生(SCM)
原文传递
经脐入路内镜诊治腹部创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达周 江传燊 +6 位作者 洪东贵 何小建 杨炳灿 谢娇 梁华东 李胜兰 王雯 《东南国防医药》 2019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经脐入路内镜手术(E-NOTES)诊治腹部创伤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2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体重(19.1±1.47)kg。使用软式内镜经脐制作腹部创伤动物模型,创伤类型包括小肠破裂、肝损伤、脾损伤各5处。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经脐入路内镜手术(E-NOTES)诊治腹部创伤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2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体重(19.1±1.47)kg。使用软式内镜经脐制作腹部创伤动物模型,创伤类型包括小肠破裂、肝损伤、脾损伤各5处。4名实验人员分为造模2名和诊治2名,互相设盲。造模人员完成造模后,诊治人员使用软式内镜经脐进行内镜下腹腔创伤探查及治疗。记录内镜探查的效果及肝、脾及小肠损伤探查、治疗所使用的时间。观察术后2周生存率及一般生存情况。结果12只动物均顺利完成造模并行经脐入路内镜下探查。实验显示内镜在腹腔能够获得良好的视野和操作空间。15处创伤中有14处显示清晰,探查准确率93.3%,其中小肠破裂有1处漏诊。平均探查时间为(13.71±4.69)min。肝损伤、脾损伤模型均成功行内镜下治疗,1处小肠破裂因暴露不佳治疗失败,平均治疗时间为(8.49±4.30)min。术后2周12只犬均存活。饮水、饮食正常,活动度、精神状态佳,未见切口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结论E-NOTES作为诊治腹部创伤的初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为临床腹部创伤的诊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脐入路内镜手术 腹腔探查 腹部创伤 软式内镜
下载PDF
食管腺癌和贲门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叶春荣 王雯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7年第3期195-198,共4页
关键词 食管腺癌(AE) 贲门癌(CGC) 胃食管交界处肿瘤(CGEJ) 生物学标记物(BTM)
原文传递
食管腺癌和贲门癌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叶春荣 王雯 《国际内科学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30-334,共5页
食管腺癌和贲门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两者概念不同,又有重叠之处,特别是食管下段腺癌和贲门癌,临床上常需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比较两者的异同点有一定意义。鉴定于目前国际上对贲门癌的定义尚无... 食管腺癌和贲门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两者概念不同,又有重叠之处,特别是食管下段腺癌和贲门癌,临床上常需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比较两者的异同点有一定意义。鉴定于目前国际上对贲门癌的定义尚无统一的定论,胃食管交界处肿瘤的分类方法较多,根据Siewert的分类方法,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的临床特征、淋巴结播散类型、发病机制和某些生物学标记物表达水平均有些不同,最新的检测技术如细胞角质蛋白染色法、Das-1单克隆抗体反应、硫粘蛋白克隆型表达技术等对两者的鉴别价值尚在确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腺癌 贲门腺癌 胃食管交界处腺癌 生物学标记物
下载PDF
Barrett食管进展到食管腺癌的凋亡机制
7
作者 赖圳宾 王雯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7年第5期330-332,共3页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食管腺癌 凋亡
原文传递
不同内镜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青年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建强 张志坚 +5 位作者 李达周 王雯 林克荣 李海涛 江传燊 林五连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3年第10期560-56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常用内镜治疗方法对胆总管结石青年患者治疗后结石复发的影响以及结石近期复发、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经一次性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成功取石后随访资料完整的胆总管结石青年(21~45岁)患者,按手术... 目的探讨不同的常用内镜治疗方法对胆总管结石青年患者治疗后结石复发的影响以及结石近期复发、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经一次性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成功取石后随访资料完整的胆总管结石青年(21~45岁)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组、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EST(切开〈0.5cm)+EPBD组,进行随访,统计近期(≤3年)及远期(〉3年)结石复发率,并对复发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资料完整的327例患者平均随访76.5个月,54例(16.5%)结石复发,其中近期复发35例(10.7%),远期复发19例(5.8%)。近期胆总管结石复发率EPBD组(11.3%)和EST组(13.2%)均高于EST+EPBD组(8.1%),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远期胆总管结石复发率EPBD组(11.3%)和EST组(6.6%)均显著高于EST+EPBD组(0.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胆囊结石、结石最大径、结石个数、机械碎石与近期结石复发显著相关(P〈0.05),而远期胆总管结石复发则与结石最大径及单纯球囊扩张显著相关(P〈0.05)。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青年患者,单纯EPBD取石固然可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但增加了结石的远期复发风险,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取石可显著降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 括约肌切开术 内窥镜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不同方法注射纳米碳示踪剂在胃癌根治术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小建 柳刚 +7 位作者 张晓兰 王雯 张志坚 林克荣 李达周 王蓉 刘建强 林五连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注射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福州总医院行胃癌D2根治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于术前24h在肿瘤周围黏膜下注射纳米碳混悬液,B组先行黏膜下生...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注射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福州总医院行胃癌D2根治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于术前24h在肿瘤周围黏膜下注射纳米碳混悬液,B组先行黏膜下生理盐水注射,待黏膜抬起后于原注射点注射纳米碳混悬液。操作过程由5位高年资医师和3位低年资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淋巴结检获情况、黑染情况、检出时间及转移率。结果共纳入患者248例,A组和B组分别1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A组共检出淋巴结2975枚,B组检出3855枚,A组平均淋巴结检出数量少于B组[(23.9±7.9)枚比(31.1±3.6)枚,P=0.00]。A组黑染淋巴结检出率为71.3%(2121/2975),低于B组的78.1%(3011/3855,P=0.00)。两组淋巴结检出时间[(24.3±5.7)rain比(23.5±6.2)min]、微小淋巴结检出率(33.1%比34.9%)、淋巴结转移率(27.3%比2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A组低年资医师组淋巴结检出数目[(16.9±4.0)枚比(30.1±3.7)枚]、淋巴结黑染率(61.3%比77.2%)均低于B组低年资医师(P〈0.05),两组高年资医师淋巴结检出数目[(31.1±3.3)枚比(31.5±3.5)枚]、淋巴结黑染率(76.8%比7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低年资医师胃镜下先行黏膜下生理盐水注射后行纳米碳标记,有助于提高胃癌患者术中淋巴结检获数目及淋巴结黑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纳米碳 淋巴结示踪
原文传递
内镜纳米炭标记对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判断及手术的价值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海涛 林燕 +2 位作者 王雯 王蓉 张观坡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34-637,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前行内镜注射纳米炭标记对疗效判断及后续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福州总医院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5~68岁,平均(45.8...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前行内镜注射纳米炭标记对疗效判断及后续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福州总医院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5~68岁,平均(45.8±12.5)岁。患者在新辅助放化疗前均接受内镜下标记,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于肿瘤病灶肛侧距肿瘤边缘1cm处前、后、左、右4个象限正常肠壁黏膜下层多点注射纳米炭混悬液(5mg/处)进行标记;标记后经新辅助放化疗+休息时间共5~11周,平均(8±2)周后,再行外科手术。观察内镜纳米炭标记在判断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肿瘤大小、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术中情况及手术保肛率等变化的效果。结果内镜纳米炭标记操作时间5~15min,平均(10.0±3.5)min,未见不良反应,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全部缩小,其中完全消失7例,占38.9%;病理完全缓解6例,占33.3%;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5~10.0cm,平均(6.4±1.8)cm。术中肠管外可见100%病灶黑染,位置清晰,部分区域淋巴结黑染;行保肛手术8例,手术保肛率44.4%。结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前行内镜注射纳米炭标记既可更好地判断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又有助于手术精准定位,示踪淋巴结,且染色效果持久,有利于后续外科手术或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纳米炭 肿瘤标记
原文传递
青年患者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建强 李达周 +5 位作者 张志坚 王雯 林克荣 江传燊 李海涛 林五连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54-157,共4页
目的 探讨青年患者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后发生胰腺炎(PE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57例行EPBD取石的青年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青年患者发生PE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57例患... 目的 探讨青年患者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后发生胰腺炎(PE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57例行EPBD取石的青年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青年患者发生PE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57例患者中29例(8.1%)发生PEP,其发生与女性,血清总胆红素、AST、γ-GT水平,胆管结石大小,插管次数,导丝进入胰管次数,球囊扩张直径及球囊扩张时间均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结石数量,EPBD术前是否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胰管支架置入等无显著相关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胆红素<17.1 μmol/L、插管>10次、导丝进入胰管>3次、球囊扩张直径≥15 mm、球囊扩张时间≥3 min与EPBD术后并发PEP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胆红素<17.1 μmol/L、球囊扩张时间≥3min是EPBD术后并发PEP的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术前黄疸阴性、球囊扩张时间≥3 min是行EPBD术青年患者发生PEP的危险因素.对于术前无黄疸的女性青年患者应尽量避免大球囊长时间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球囊扩张 胰腺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二次ERCP对初次胆管插管失败患者的价值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建强 李达周 +5 位作者 张志坚 王雯 林克荣 江传燊 李海涛 林五连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72-274,共3页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d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胆胰疾病的一项重要的诊断和微创治疗手段,而胆管插管成功与否是ERCP得以顺利施行的先决条件。当存在着结石嵌顿、小乳头、憩室内乳头或壶腹部肿瘤...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d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胆胰疾病的一项重要的诊断和微创治疗手段,而胆管插管成功与否是ERCP得以顺利施行的先决条件。当存在着结石嵌顿、小乳头、憩室内乳头或壶腹部肿瘤侵犯等情况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乳头插管困难,甚至插管失败,而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插管失败 ERCP 价值评估 患者 初次 并发症发生率 微创治疗
原文传递
内镜切除大肠多发息肉在进退镜中的时机选择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建强 王雯 +6 位作者 张志坚 林克荣 李达周 王蓉 李海涛 陈志平 林五连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22-526,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时机内镜切除大肠多发息肉的漏检率,评价进退镜全程切除多发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例首次肠镜检查确诊为大肠多发息肉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n=101)第2次肠镜检查时只在退镜过程中切除息肉;B组...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时机内镜切除大肠多发息肉的漏检率,评价进退镜全程切除多发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例首次肠镜检查确诊为大肠多发息肉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n=101)第2次肠镜检查时只在退镜过程中切除息肉;B组(n=99)第2次肠镜检查时在进镜过程中切除直径〈10mm的息肉,在退镜过程中发现息肉即行切除。对比分析2组第2次肠镜检查的息肉漏检率、息肉新发现率、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息肉漏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A组首次肠镜检查发现息肉443枚,第2次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其中403枚,新发现并切除息肉11枚,共计切除息肉414枚;B组首次肠镜检查发现息肉437枚,第2次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其中421枚,新发现并切除息肉28枚,共计切除息肉449枚。息肉漏检率A组明显高于B组[8.8%(40/454)比3.4%(16/465),P〈0.001],息肉新发现率A组明显低于B组[2.4%(11/454)比6.0%(28/465),P=0.024],内镜手术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32.2±5.8)min比(25.5±5.0)min,P〈O.001],2组均无一例发生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直径〈10mm的息肉(OR=8。471,95%CI:2.527~28.395)、平坦型息肉(OR=10.865,95%C1-3.360-35.134)和位于左半结肠的息肉(OR=7.631,95%CI:2.361—24.666)容易漏检。结论退镜过程中切除大肠多发息肉存在漏检情况,采取进镜过程中切除直径〈10mm的息肉,而退镜过程中发现息肉即行切除,可减少漏检情况、缩短内镜手术时间,并且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但仍应警惕直径〈10mm、平坦型、分布于左半结肠这几个易发大肠多发息肉漏检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漏检 息肉切除 手术时机
原文传递
单味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动物研究 被引量:55
14
作者 王建平 彭孝纬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45-347,共3页
目的研究单味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方法建立感染H.pyloriSS1株BALB/c小鼠感染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2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黄连、黄芩、大黄、玄胡、紫珠水煎剂组及阿莫西林组(实验组),分... 目的研究单味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方法建立感染H.pyloriSS1株BALB/c小鼠感染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2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黄连、黄芩、大黄、玄胡、紫珠水煎剂组及阿莫西林组(实验组),分别服药2周,停药4周后用胃黏膜组织Giemsa染色法、快速尿素酶试验及H.pylori分离培养方法判断H.pylori是否定植在小鼠胃黏膜中,从而判定H.pylori是否根除,最终评价中西药根除H.pylori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根除率为20%;而实验组小鼠中,黄连、黄芩、大黄组根除率分别为76%、64%、68%,而玄胡、紫珠分别为28%、36%,阿莫西林组H.pylori根除率为80%,黄连、黄芩、大黄组及阿莫西林组与生理盐水有明显差异(P<0.05),而玄胡、紫珠组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黄连、黄芩、大黄及阿莫西林对根除H.pylori效果好,玄胡、紫珠根除H.pylori的疗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单味中药 阿莫西林 小鼠模型 感染
下载PDF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娟 林志辉 《医学综述》 2006年第20期1259-1261,共3页
高脂血症(HL)作为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已被人们认可。所谓的“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一般见于Ⅰ型、Ⅴ型或Ⅳ型的HL患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高水平甘油三酯(TG)分解的游离脂肪酸(FFA)对胰腺的毒性作用和引起其微循环障碍。随着血TG... 高脂血症(HL)作为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已被人们认可。所谓的“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一般见于Ⅰ型、Ⅴ型或Ⅳ型的HL患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高水平甘油三酯(TG)分解的游离脂肪酸(FFA)对胰腺的毒性作用和引起其微循环障碍。随着血TG水平的升高,HL性AP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能也会升高。然而部分HL性AP患者的血尿淀粉酶水平可正常或稍增高。HL性AP的诊断主要依靠AP的临床表现与血TG水平,治疗上也以降低血TG水平为主。本文就HL性AP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胰腺炎 高脂血症 甘油三酯 治疗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诊疗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益娟 戴起宝 +3 位作者 王密 郑贤应 刘新秀 王承党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我国IB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肠道溃疡的重要病因。临床医生对IBD的认知也不断提升。但鉴于IBD病变复杂、缺乏诊断的金标准,...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我国IB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肠道溃疡的重要病因。临床医生对IBD的认知也不断提升。但鉴于IBD病变复杂、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且病程迁延不愈,常出现梗阻、瘘管、出血等并发症,诊治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目前综合医院分科不断细化,各学科间缺乏有效的协作,常常导致患者奔波于各学科之间,乃至不同医院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溃疡 炎症性肠病 肠道炎症性疾病 多学科协作诊疗 临床医生 综合医院 非特异性 INFLAMMATORY
下载PDF
肠白塞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文台 彭孝纬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75-77,85,共4页
白塞病累及胃肠道溃疡者称为肠白塞病,近年来肠白塞病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但国内文献对其报道较少。此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肠白塞病的研究进展,对肠白塞病临床特点进行介绍。
关键词 白塞病 肠白塞病 临床特点
下载PDF
二甲双胍辅助内镜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18
作者 孙东杰 李海涛 +8 位作者 徐桂林 曾祥鹏 陈丽斌 程志成 李达周 叶舟 罗宝祥 周琳鑫 王雯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11期1381-1387,共7页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辅助内镜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二甲双胍组(A组)、低剂量二甲双胍组(B组)及对照组(C组)各16例,三组患者均测量体重、腹围...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辅助内镜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二甲双胍组(A组)、低剂量二甲双胍组(B组)及对照组(C组)各16例,三组患者均测量体重、腹围、BMI后行电子结肠镜检查,于距肛15 cm处行纳米炭标记,切除并记录肠道中所有≥10 mm息肉及标记点肛侧息肉。A组在内镜治疗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500 mg bid,B组在内镜治疗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500 mg qd,C组仅进行内镜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后复查肠镜记录并切除全大肠≥10 mm息肉及标记点肛侧所有息肉,复测体重、腹围、BMI及抽血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比较三组患者全大肠≥10 mm息肉数量、距肛15 cm肛侧息肉数量、不良反应及各项指标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全大肠≥10 mm息肉数量、距肛15 cm内息肉数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A组及B组全大肠≥10 mm息肉数量、距肛15 cm内息肉数量均明显少于C组(P<0.05);A组及B组体重、腹围、BM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C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辅助内镜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可降低患者体重、腹围、BMI,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二甲双胍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伴高脂血症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发病中的变化
19
作者 孔灿灿 吴婷 黄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30-33,共4页
目的复制伴高脂血症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HAP)大鼠模型,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HAP发病中的变化。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n=5)、胰腺炎组(ANP组,n=15)、高脂组(HL组,n=15)、伴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组(HAP组,n=1... 目的复制伴高脂血症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HAP)大鼠模型,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HAP发病中的变化。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n=5)、胰腺炎组(ANP组,n=15)、高脂组(HL组,n=15)、伴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组(HAP组,n=15),采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复制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3.5%牛磺胆酸钠复制胰腺炎模型,于术后4、9和24 h各处死5只大鼠,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改变并评分,检测血清淀粉酶(Amyl)及三酰甘油(TG)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MIF及TNF-α水平。结果高脂饲料组大鼠的血清TG水平明显高于基础饲料组(P<0.01);与C组相比,ANP组和HAP组各时点的血清Amyl、MIF、TNF-α水平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ANP组相比,HAP组TNF-α水平只在24 h明显升高(P<0.01);HAP组各时点MIF水平与ANP组相比无明显升高(P>0.05);ANP组和HAP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与血清MIF、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AP发病早期血清MIF表达增加,提示MIF参与了HAP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急性胰腺炎 TNF-Α 高脂血症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洁 林志辉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37-140,共4页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MAP)和重型(SAP)。轻型病情平稳,病死率低;重型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甚至数小时可死亡,故及早评估AP病情对于判断预后、治疗等至关重要。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评分系统 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