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优势菌株的筛选与菌落PCR鉴定 被引量:2
1
作者 肖之奇 林占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9-888,共10页
【目的】进一步研究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情况,以期筛选出其根际土壤中的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株。【方法】通过对种植了菌草“绿洲一号”和未种植菌草“绿洲一号”的盐碱地分别进行土壤取样,运用16sDNA高通量... 【目的】进一步研究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情况,以期筛选出其根际土壤中的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株。【方法】通过对种植了菌草“绿洲一号”和未种植菌草“绿洲一号”的盐碱地分别进行土壤取样,运用16sDNA高通量测序对其进行微生物种群测序,明确两者之间的微生物种群差异,从而筛选出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株,对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群进行分离培养及菌落PCR鉴定。【结果】实验地段中的土壤微生物种群丰度要远远高于空白地段,同时实验地段中的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组成相较于空白地段也具有明显变化,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株为酸杆菌和鞘氨醇单胞菌。对其进行分离培养之后,菌落PCR鉴定表明优势菌株被成功分离培养。【结论】本文通过对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株进行筛选培养,为利用菌草“绿洲一号”改良盐碱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绿洲一号” 16sDNA高通量测序 根际土壤微生物 酸杆菌 鞘氨醇单胞菌 分离培养 菌落PCR
下载PDF
菌草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42
2
作者 周晶 林兴生 +3 位作者 林辉 林冬梅 阳伏林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2,共8页
从发展历史、分子鉴定、种植技术、培育食(药)用菌、生态治理、菌糟再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这7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菌草研究与应用进展.菌草不仅可以作为食(药)用菌培养基,还可以作为防治水土流失、改良盐碱地等的生态建设草种,并且在新能... 从发展历史、分子鉴定、种植技术、培育食(药)用菌、生态治理、菌糟再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这7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菌草研究与应用进展.菌草不仅可以作为食(药)用菌培养基,还可以作为防治水土流失、改良盐碱地等的生态建设草种,并且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种质资源 栽培 食(药)用菌 生态治理 菌物饲料 生物质能源开发
下载PDF
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3
作者 郑华坤 林雄杰 +3 位作者 林辉 李晶 鲁国东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1-687,共7页
巨菌草是一种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狼尾草属植物.巨菌草自引进、驯化成功后,已在食药用菌栽培、动物饲养和生态治理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通过综述近10年来巨菌草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 巨菌草是一种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狼尾草属植物.巨菌草自引进、驯化成功后,已在食药用菌栽培、动物饲养和生态治理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通过综述近10年来巨菌草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巨菌草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将来巨菌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生物学特征 生理生化特性 生态治理
下载PDF
巨菌草对生态脆弱区治理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4
作者 刘凤山 林辉 +3 位作者 林兴生 郑丹 苏德伟 林占熺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巨菌草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和产量高的草本植物。为巨菌草在生态综合治理中应用提供参考,从巨菌草治理重金属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方面对其治理和修复生态脆弱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提高其生态治理有效性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 巨菌草 重金属污染 水土流失 崩岗 荒漠化 砒砂岩 生态治理
下载PDF
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挥发性风味组分及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洪家丽 李秋艺 +9 位作者 潘雨阳 郭伟灵 黄梓芮 赵立娜 钱敏 白卫东 倪莉 饶平凡 刘斌 吕旭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7-144,共8页
为探究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系统比较传统酿造初期、中期和末期3 个时期酒醅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为探究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系统比较传统酿造初期、中期和末期3 个时期酒醅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传统酿造过程不同时期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变化显著,优势菌群-挥发性风味组分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大多与传统酿造中、末期中的优势菌群呈正相关。研究结果阐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香气组分形成与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确定与关键香气组分形成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类型,为红曲黄酒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发酵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黄酒 挥发性风味组分 菌群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下载PDF
红曲黄酒传统酿造用曲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吕旭聪 蒋雅君 +6 位作者 胡荣康 郭伟灵 周文斌 李燕 饶平凡 陈劲星 倪莉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2-233,共12页
红曲黄酒为中国黄酒中特色鲜明的一类黄酒,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添加红曲和药白曲作为糖化发酵剂,经多种微生物酿造而成。传统酿造用曲(红曲和药白曲)对红曲黄酒的风味特征和风味品质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提取... 红曲黄酒为中国黄酒中特色鲜明的一类黄酒,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添加红曲和药白曲作为糖化发酵剂,经多种微生物酿造而成。传统酿造用曲(红曲和药白曲)对红曲黄酒的风味特征和风味品质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提取福建红曲黄酒传统酿造常用的4种不同地区的酒曲(古田红曲、乌衣红曲、龙岩药曲、南平白曲)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结合谱库检索技术对其中主要化合物进行鉴定。研究发现: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最适合于萃取红曲黄酒酿造用酒曲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从这4种酒曲中共鉴定出62种匹配度≥80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醇类17种、醛酮类9种、酚类4种、酯类8种、酸类11种、吡嗪类5种和其它化合物8种。对不同酒曲中挥发性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风味特征贡献度分析,找出不同酿造用曲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发现古田红曲和乌衣红曲香气组成差异显著,而龙岩药曲和南平白曲香气组成较为接近。本研究结果对于了解红曲黄酒传统酿造机理,提升红曲黄酒风味品质和改良红曲黄酒传统酿造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黄酒 传统酒曲 风味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技术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乳酸菌对红曲黄酒酿造过程酵母菌生长及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洪家丽 陈敏 +8 位作者 周文斌 郭伟灵 李路 黄梓芮 刘斌 白卫东 倪莉 饶平凡 吕旭聪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100,共10页
比较了巴氏葡萄球菌、肠膜明串珠菌、戊糖片球菌、乳酸乳球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6种乳酸菌对红曲黄酒酿造体系中酵母菌生长及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干酪乳杆菌外,其它乳酸菌均能促进酵母菌的生长;添加乳酸菌虽然对酿造... 比较了巴氏葡萄球菌、肠膜明串珠菌、戊糖片球菌、乳酸乳球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6种乳酸菌对红曲黄酒酿造体系中酵母菌生长及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干酪乳杆菌外,其它乳酸菌均能促进酵母菌的生长;添加乳酸菌虽然对酿造终产物中还原糖与乙醇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都能显著提高其有机酸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鉴定出34种挥发性成分,并对发酵终产物进行感官评定,结果发现正丁酸、苯乙醛、2-苯乙醇、乙酸异戊酯、正丙醇和1-壬醇与感官总分呈正相关,乙酸丁酯、辛酸、乳酸乙酯、癸酸乙酯、辛酸乙酯、正丁醇和5-甲基糖醛与感官总分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酿造体系中添加植物乳杆菌或干酪乳杆菌均会对红曲黄酒品质产生不利影响,而戊糖片球菌对红曲黄酒品质有一定提升,是潜在可应用于酿造红曲黄酒中的优良乳酸菌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红曲黄酒 酵母菌 挥发性组分 感官评定
下载PDF
黄河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林占熺 苏德伟 +6 位作者 林辉 林兴生 林冬梅 郑丹 蔡杨星 余世葵 罗宗志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3-812,共10页
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类型的生态脆弱问题,在黄河上、中、下游的洪积扇区、沙漠区、砒砂岩区、河滩地水土流失区、盐碱地开展菌草生态治理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高寒地区菌草生态治理后,植被恢复快.巨菌草生长92 d,鲜草产量达到178.05 t·... 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类型的生态脆弱问题,在黄河上、中、下游的洪积扇区、沙漠区、砒砂岩区、河滩地水土流失区、盐碱地开展菌草生态治理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高寒地区菌草生态治理后,植被恢复快.巨菌草生长92 d,鲜草产量达到178.05 t·hm^-2,鲜根重31.35 t·hm^-2;洪积扇扇缘鲜草产量达到162.45 t·hm^-2,鲜根重26.85 t·hm^-2,洪积扇区域地表水的流失量比对照(CK)下降97.45%;流动沙地菌草生态治理后,巨菌草生长55 d,即可有效重建沙地植被,其根系形成网络状,防风阻沙固沙效果显著.巨菌草作为饲用作物栽培,鲜草产量达183.45 t·hm^-2.砒砂岩菌草生态治理后,绿洲1号、巨菌草成苗率分别为98.8%、93.5%,显著高于沙棘、杨柳、杨树.巨菌草植被恢复效果最好,鲜草产量达到62.25 t·hm^-2,鲜根重13.05 t·hm^-2,有效减缓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沟头发育.黄土高原黄土阶地区河滩地水土流失菌草生态治理后,绿洲1号种植2 a后,越冬成活率达到98%,株高616.73 cm,平均分蘖44.35个,鲜草产量173.1 t·hm^-2,能发挥长效的保水固土作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菌草改良盐碱地效果明显,pH降低,有机质、全氮、全磷、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含量升高,河滩地菌草植被恢复效果好,菌草生长121 d,收割2茬,鲜草产量达269.25 t·hm^-2.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在黄河沿岸建设菌草生态屏障技术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黄河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治理
下载PDF
苹果酸和嗜酸乳杆菌对圆叶决明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娟 史文娇 +6 位作者 韩雪林 张磊 李苏涛 冯启贤 李妍 阳伏林 周晶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941-6952,共12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苹果酸和嗜酸乳杆菌对圆叶决明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亚热带地区豆科牧草青贮饲料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对照组(CK组,无添加)、嗜酸乳杆菌组(试验Ⅰ组,添加1×106CFU/g嗜酸乳杆菌)、苹果酸组... 本试验旨在探究苹果酸和嗜酸乳杆菌对圆叶决明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亚热带地区豆科牧草青贮饲料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对照组(CK组,无添加)、嗜酸乳杆菌组(试验Ⅰ组,添加1×106CFU/g嗜酸乳杆菌)、苹果酸组(试验Ⅱ组,添加1%苹果酸)、苹果酸和嗜酸乳杆菌组(试验Ⅲ组,添加1%苹果+1×10^(6)CFU/g嗜酸乳杆菌),每组3个重复。厌氧发酵60 d。结果表明:1)与CK组相比,各试验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和Ⅲ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Ⅲ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2)与CK组相比,各试验组pH和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试验Ⅱ和Ⅲ组氨态氮和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CK组相比,试验Ⅱ和Ⅲ组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试验Ⅲ组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与CK组相比,试验Ⅰ和Ⅱ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各试验组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和Ⅲ组未被定义叶绿体(unidentified_(c)hloroplast)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试验Ⅲ组普氏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添加苹果酸和嗜酸乳杆菌均能够有效改善圆叶决明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其中单独添加嗜酸乳杆菌青贮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叶决明 青贮 苹果酸 嗜酸乳杆菌 微生物
下载PDF
红曲和药白曲对红曲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路 郭伟灵 +7 位作者 周文斌 林怡辰 洪家丽 刘绘鹏 刘斌 倪莉 饶平凡 吕旭聪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5-211,共7页
目的:探究红曲和药白曲对红曲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筛选不同酿造用曲酿造的酒样中的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 目的:探究红曲和药白曲对红曲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筛选不同酿造用曲酿造的酒样中的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A酒(红曲+药白曲)与B酒(红曲)的显著性差异挥发性物质有10种,而A酒(红曲+药白曲)与C酒(药白曲)以及B酒(红曲)与C酒(药白曲)的显著性差异挥发性物质相同,各有8种。结论:红曲对红曲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贡献作用最为显著,而药白曲对其挥发性物质形成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黄酒 红曲 药白曲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DNA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朋虎 林冬梅 +1 位作者 林占熺 李晶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130-1133,共4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测序、重测序,RNA测序,宏基因组,DNA甲基化等方面的应用。第一代测序技术以Sanger测序法为代表,操作繁琐、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大...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测序、重测序,RNA测序,宏基因组,DNA甲基化等方面的应用。第一代测序技术以Sanger测序法为代表,操作繁琐、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大规模测序的需要。第二代测序技术以高通量、低成本为主要特点,主要包括Illumina公司的Solexa测序技术、罗氏公司的454测序技术和ABI公司的SOLiD测序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第三代测序技术以单分子测序为主要特点,目前已经初见端倪,但是还没有被大规模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测序技术 第二代测序技术 第三代测序技术 高通量 基因组学
下载PDF
镉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朋虎 赖瑞联 +2 位作者 陈华 王义祥 翁伯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9-428,共10页
在食用菌产品重金属污染中,镉超标所占的比例相对突出。生产实践表明,镉在食用菌中的富集不仅会导致其减产并影响其品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危害人体健康。文章在分析不同食用菌品种对重金属镉的响应的基础上,重点综述镉的污染途... 在食用菌产品重金属污染中,镉超标所占的比例相对突出。生产实践表明,镉在食用菌中的富集不仅会导致其减产并影响其品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危害人体健康。文章在分析不同食用菌品种对重金属镉的响应的基础上,重点综述镉的污染途径及相关富集机制,主要包括不同品种差异、生产环境影响、不同阈值效应、要素交互作用、梯度激发响应等内在规律,阐述相关食用菌品种具有富集甚至超富集镉元素的生理特性,发现金属硫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活体内且比较容易被重金属、激素和各种细胞因子诱导的低分子量金属结合蛋白物质;金属硫蛋白在菇体内的生物功能,主要表现为与重金属结合,包括形成螯合物,改变重金属离子赋存形态,从而降低重金属离子毒害程度。文章也关注防控食用菌生产过程对镉富集的技术研究进展,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合理选择品种、添加有益元素、优化栽培方式、优选生产材料、合理选择土壤等技术对策,以求为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镉污染 富集机制 防控技术 重金属
下载PDF
日本红枫‘青龙’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孙红英 辛全伟 +5 位作者 林兴生 罗海凌 林辉 马志慧 严少娟 兰思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4-47,共4页
以青龙半木质化枝条为外植体,采用丛生芽诱导途径,建立起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最佳启动培养基为WPM+0.05mg/LTDZ+30g/L蔗糖+6.5g/L琼脂,启动率为96.1%;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0.06mg/LTDZ+0.3mg/LIBA+6.5g/L琼脂+30g/L蔗糖,继代周期30d... 以青龙半木质化枝条为外植体,采用丛生芽诱导途径,建立起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最佳启动培养基为WPM+0.05mg/LTDZ+30g/L蔗糖+6.5g/L琼脂,启动率为96.1%;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0.06mg/LTDZ+0.3mg/LIBA+6.5g/L琼脂+30g/L蔗糖,继代周期30d,增殖系数高达4.8;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0.3mg/LNAA+6.5g/L琼脂+30g/L蔗糖,培养30d,其生根率达96.7%。炼苗后,移栽到珍珠岩∶蛭石∶泥炭土体积比为1∶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红枫'青龙’ 组织培养 最佳培养基 快速繁殖
下载PDF
菌草竹荪子实体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苏德伟 宋飞飞 +3 位作者 林辉 苏冠凤 罗海凌 林占熺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33-139,共7页
以泰宁和顺昌产地菌草栽培的竹荪为试材,以竹屑栽培的竹荪为对照(CK),采用国际通用方法,研究了菌草竹荪的营养成分,并对其子实体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泰宁和顺昌菌草竹荪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2.79%、24.01%,均高于竹屑... 以泰宁和顺昌产地菌草栽培的竹荪为试材,以竹屑栽培的竹荪为对照(CK),采用国际通用方法,研究了菌草竹荪的营养成分,并对其子实体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泰宁和顺昌菌草竹荪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2.79%、24.01%,均高于竹屑竹荪18.53%、19.47%;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88%及2.01%,均低于竹屑竹荪2.23%及2.38%;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5.44、16.27 g·(100g)^-1,均高于竹屑竹荪10.83、11.38 g·(100g)^-1。对2个产地菌草竹荪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发现其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低于竹屑竹荪,但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与竹屑竹荪相一致,均为蛋氨酸+胱氨酸;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营养指数(NI)及氨基酸相对比值(EAARR)均高于竹屑竹荪;泰宁产菌草竹荪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高于竹屑竹荪,但顺昌产菌草竹荪与之相反。通过模糊识别法得出,菌草竹荪与全鸡蛋白贴近度分别为0.82、0.80,高于竹屑竹荪的0.79、0.78。菌草栽培竹荪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多种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竹荪 蛋白质 氨基酸 营养价值
原文传递
^(60)Co与紫外复合诱变选育姬松茸新品种—福姬77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朋虎 江枝和 +2 位作者 雷锦桂 王义祥 翁伯琦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5-370,共6页
福姬77是以姬松茸J1为原始菌株,采用60Co-紫外复合诱变技术选育的姬松茸新品种,2013年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在福建省多点区试和测定结果表明:与姬松茸J1相比,该品种增产23.12%~38.76%,粗蛋白、粗纤维含量分别提高... 福姬77是以姬松茸J1为原始菌株,采用60Co-紫外复合诱变技术选育的姬松茸新品种,2013年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在福建省多点区试和测定结果表明:与姬松茸J1相比,该品种增产23.12%~38.76%,粗蛋白、粗纤维含量分别提高25.16%、10.17%,脂肪酸C18:1、C18:2含量分别提高17.86%、8.73%,而汞、镉、铅含量分别降低17.65%、87.69%和28.57%。福姬77产量高、遗传稳定、品质优良、重金属含量低,适合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松茸 诱变育种 60Co-γ射线 紫外线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菌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叶文雨 廖海萍 +5 位作者 许钰滢 谢序泽 倪明月 胡红莉 余文英 鲁国东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83-1788,共6页
为详细了解福州菌草基地巨菌草和绿洲一号2种菌草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本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巨菌草和绿洲一号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菌草根际土检测到细菌类群主要的优势菌门为酸杆菌门(Acidobac... 为详细了解福州菌草基地巨菌草和绿洲一号2种菌草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本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巨菌草和绿洲一号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菌草根际土检测到细菌类群主要的优势菌门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门(Nitrospirae)、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主要的优势菌纲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纲(Bacilli)、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6)、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ia)、纤线杆菌纲(Ktedon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主要的优势属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沙雷氏菌属(Serrati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绿洲一号、巨菌草及其对照根际土壤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9.05、8.733、7.61;巨菌草、绿洲一号及其对照根际土壤细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1、0.014、0.037;巨菌草、绿洲一号及其对照根际土壤细菌Chao1指数分别为3145.320、3647.482、2329.344。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在3个土壤样品中,绿洲一号根际土Shannon指数最大,对照土壤Shannon指数最小,对照土壤Simpson指数最大,绿洲一号Simpson指数最小,说明菌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非根际土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绿洲一号根际土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略高于巨菌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基于形态和基因组证据的禾本科新种——巨菌草 被引量:13
17
作者 林占熺 林冬梅 +1 位作者 刘仲健 兰思仁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4-520,共7页
基于形态、质体基因组、核基因组和群体遗传学证据描述了禾本科黍亚科一新种——巨菌草(Cenchrus fungigraminus Z.X.Lin&D.M.Lin&S.R.Lan sp.nov.)。巨菌草是蒺藜草属(Cenchrus L.)的一个成员,植株高5~10 m,茎上部的节具分支,... 基于形态、质体基因组、核基因组和群体遗传学证据描述了禾本科黍亚科一新种——巨菌草(Cenchrus fungigraminus Z.X.Lin&D.M.Lin&S.R.Lan sp.nov.)。巨菌草是蒺藜草属(Cenchrus L.)的一个成员,植株高5~10 m,茎上部的节具分支,叶宽1.8~4.8 cm;花序每厘米簇生伞房花序6~15个,具很多刚毛,刚毛密被长毛。这些特征可区别于蒺藜草属所有已知的其他物种。形态、基因组、质体基因组和群体遗传学证据强烈支持巨菌草是一个未被描述的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草 分子系统发育 黍亚科 新种 巨菌草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胡荣康 吴林秀 +3 位作者 陈明军 林满红 赵慧 刘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324-328,334,共6页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制备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的方法,论述了壳聚糖在生物医药、食品和农业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开发和应用壳聚糖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及壳聚糖在各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分子量 壳聚糖 制备方法 应用前景
下载PDF
RS3型抗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曾超 刘艺琳 +2 位作者 肖嵋方 刘斌 曾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38-344,共7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与饮食相关代谢紊乱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大。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型膳食纤维,能显著影响人体代谢,改善因膳食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代谢综合症。抗性淀粉又称抗酶解淀粉,不能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与饮食相关代谢紊乱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大。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型膳食纤维,能显著影响人体代谢,改善因膳食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代谢综合症。抗性淀粉又称抗酶解淀粉,不能被人体胃和小肠的消化酶分解吸收,但可被结肠有益菌发酵产生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等功能。作为RS3型抗性淀粉的回生淀粉(老化淀粉),与其他类型的抗性淀粉相比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且色泽白皙、无异味、持水性低、口感细腻,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RS3的制备方法、结构特性、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RS3型抗性淀粉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3 制备方法 结构特性 生理功能 应用
下载PDF
种植密度与施肥对巨菌草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林兴生 林辉 +3 位作者 林冬梅 罗海凌 胡应平 林占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5-1528,共4页
以巨菌草为试验草种,通过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对其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探明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大,巨菌草分蘖数、茎粗减小,株高、鲜草产量先升后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株行距80cm&#... 以巨菌草为试验草种,通过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对其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探明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大,巨菌草分蘖数、茎粗减小,株高、鲜草产量先升后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株行距80cm×60cm(20 833丛·hm^(-2));以有机肥或废菌料作基肥,适宜施肥量为3 000kg·hm^(-2);在基肥基础上进行尿素或复合肥追肥,适宜追肥量为75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种植密度 施肥 农艺性状 生产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