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62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427
1
作者 马代夫 李强 +4 位作者 曹清河 钮福祥 谢逸萍 唐君 李洪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9-973,共5页
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调研资料,阐述了中国甘薯产业发展进程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中国甘薯产业发展的趋势;依据国内近年来研究进展,阐述了甘薯产业技术研发现状;综合多年来组织甘薯产业技术研发的经验和理论,提出了中... 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调研资料,阐述了中国甘薯产业发展进程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中国甘薯产业发展的趋势;依据国内近年来研究进展,阐述了甘薯产业技术研发现状;综合多年来组织甘薯产业技术研发的经验和理论,提出了中国甘薯产业技术研发的重点领域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产业发展 产业技术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植物耐干旱胁迫的生物学机理及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92
2
作者 陈善福 舒庆尧 《植物学通报》 CSCD 1999年第5期555-560,共6页
本文介绍了干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生物学机理 基因工程
下载PDF
中国小麦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 被引量:270
3
作者 何中虎 庄巧生 +3 位作者 程顺和 于振文 赵振东 刘旭 《农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文章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的历史进程。小麦生产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1949—1957年恢复性增长、1958—1978年稳定增长、1979—1999年单产快速增长和2000—2016年产量质量同步提升。简要介绍... 文章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的历史进程。小麦生产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1949—1957年恢复性增长、1958—1978年稳定增长、1979—1999年单产快速增长和2000—2016年产量质量同步提升。简要介绍了1949年前的育种起步历史,1950年以后小麦育种取得了巨大进展,经历了抗病稳产早熟、矮化抗倒高产和高产优质高效3个阶段,矮秆基因和1B/1R易位系利用与株型改良起到关键作用,育成了碧蚂1号、泰山4号、扬麦158、豫麦21、济麦22等突破性品种,主产麦区经历了8~9次品种更新换代。黄淮麦区的矮秆高产育种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抗赤霉病育种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概括了种质资源、远缘杂交、矮败小麦、品质改良、兼抗型成株抗性育种、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新进展。小麦栽培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合理密植为核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点研究不同麦区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与高产栽培历程,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各主要麦区栽培技术模式包括精播高产、节水高产等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优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未来产业发展面临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三大挑战,气候变化、病害加重、缺乏优质高效抗病品种制约生产发展,建议加强优质抗病高效品种选育与新技术应用研究,实现栽培研究与植保、土肥、农机等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小麦产业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改良 栽培 历史回顾
下载PDF
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208
4
作者 王欣 李强 +1 位作者 曹清河 马代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3-492,共10页
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本文总结了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成效及问题,分析了国内外甘薯产业和种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目前... 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本文总结了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成效及问题,分析了国内外甘薯产业和种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目前中国甘薯产业稳步发展,种植面积趋于平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10~6 hm~2左右;单产稳步提高,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96倍;产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鲜食市场供应比例不断提高,甘薯逐步实现餐桌化,休闲、保健和功能食品得到适度发展;鲜食消费比例逐年增加,提升了甘薯种植效益;品牌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甘薯种业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动下,初步建立了甘薯分子育种平台,甘薯基因组测序基本完成,构建了高密度分子连锁图谱,开发出一批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和与甘薯淀粉含量等性状相关的主效QTL,发掘出甘薯品质、抗病、耐盐、抗旱等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建立了甘薯主要病虫害抗性评价平台,创制出一批甘薯特异新材料;构建了优质专用甘薯品种评价平台,育成一批甘薯专用型新品种,良种自育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制定了甘薯新品种的DUS测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了种薯种苗市场;完成了脱毒种薯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种薯种苗企业重组。现阶段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优异种质数量少,无法满足育种的需求;二是优质品种评价指标缺乏,专用化品种少,无法满足加工需求;三是脱毒种薯种苗的应用率低,种薯种苗繁育技术和市场不规范;四是甘薯种业尚未形成规模,政府对种薯种苗繁育企业扶持力度较弱,区域性的种薯种苗企业数量少,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未来5—10年,中国应注重资源收集、评价和保存平台建设;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产业 种业 现状 展望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9
5
作者 路文涛 贾志宽 +4 位作者 张鹏 王维 侯贤清 杨保平 李永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2-528,共7页
在宁南旱区通过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在为期3a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中,设置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kg·hm-(2低L)、6000kg·hm-(2中M)、9000... 在宁南旱区通过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在为期3a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中,设置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kg·hm-(2低L)、6000kg·hm-(2中M)、9000kg·hm-2(高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kg·hm-(2低L)、9000kg·hm-(2中M)、13500kg·hm-(2高H)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各处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大小为中、高量秸秆还田>低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同时提高了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重。相关性分析表明,运用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征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变化,比土壤有机碳更具灵敏性。在宁南半旱区采用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活性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银杏光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0
6
作者 陶俊 陈鹏 佘旭东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7-160,共4页
银杏的光饱和点为1062.2μmol·m-2·s-1,光补偿点为33.8μmol·m-2·s-1。银杏光合作用受叶片内部气孔调节和外部空气相对湿度、光量子通量密度等因子影响,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在强光、... 银杏的光饱和点为1062.2μmol·m-2·s-1,光补偿点为33.8μmol·m-2·s-1。银杏光合作用受叶片内部气孔调节和外部空气相对湿度、光量子通量密度等因子影响,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在强光、高温、干燥的晴天呈双峰曲线型,在多云天气呈单峰曲线型。净光合速率的年变化呈双峰曲线型,主峰出现在6月上旬,次峰在9月中旬,5月下旬至7月中旬叶片光合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光合特性 果树
下载PDF
转基因水稻“克螟稻”选育 被引量:124
7
作者 舒庆尧 叶恭银 +2 位作者 崔海瑞 项友斌 高明尉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79-580,共2页
螟虫(二化螟、三化螟等)和稻纵卷叶螟等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每年造成上百亿公斤的稻谷损失和因化学防治而造成的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培育抗螟水稻品种,是预防和控制螟虫和纵卷叶螟为害的重要措施.由于在现有的水稻种质资源中,只有极... 螟虫(二化螟、三化螟等)和稻纵卷叶螟等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每年造成上百亿公斤的稻谷损失和因化学防治而造成的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培育抗螟水稻品种,是预防和控制螟虫和纵卷叶螟为害的重要措施.由于在现有的水稻种质资源中,只有极少数野生水稻对螟虫具有一定抗性,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基因水稻 克螟稻 选育
下载PDF
我国肥料利用现状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 被引量:151
8
作者 杨青林 桑利民 +4 位作者 孙吉茹 季志强 袁文利 郭玉炜 盖颜欣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第7期690-692,共3页
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是目前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我国肥料利用率低、氮肥损失严重的现状,综述了肥料利用率低的原因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推广缓/控释肥料;进行精准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法。
关键词 肥料利用率 缓/控释肥料 精准配方施肥 干旱
下载PDF
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适应性和北移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29
9
作者 孙万仓 马卫国 +14 位作者 雷建民 刘秦 杨仁义 武军艳 王学芳 叶剑 曾军 张亚宏 康艳丽 郭秀娟 魏文惠 杨杰 蒲媛媛 曾潮武 刘红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16-2726,共11页
【目的】对不同冬油菜类型和品种在西北旱寒区的越冬抗寒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方法】在张掖、酒泉等不同生态条件下,对55份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冬油菜品种(系)的抗寒性、经济性状、生育期、含油率、产量表现... 【目的】对不同冬油菜类型和品种在西北旱寒区的越冬抗寒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方法】在张掖、酒泉等不同生态条件下,对55份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冬油菜品种(系)的抗寒性、经济性状、生育期、含油率、产量表现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在西北旱寒区海拔1477~2300m、极端最低气温-22.7~-31.6℃、年平均气温5.9~8.7℃、年平均降水量92.0~630mm、无霜期150~172d的地区,甘蓝型和白菜型两种类型的冬油菜,仅白菜型冬油菜能够越冬,越冬率最高达到100.00%,生长发育正常,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生育期275~295d,含油率40.84%~44.15%,产量1500.0~4400.3kg·ha-1。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和适应性存在巨大差异,越冬率0~100%。根据越冬率与抗寒性,可将参试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划分为超强抗寒性、强抗寒性、抗寒性和弱抗寒性品种(系)4种类型。在乌稍岭以东地区,一般抗寒品种(系)均能越冬,但在河西走廊,只有超强抗寒性品种(系)和强抗寒性品种(系)才能越冬,【结论】在西北旱寒区,发展白菜型冬油菜生产是可行的,从而使冬油菜栽培种植北界向北向西延伸1000多公里,海拔由1000m提高到2300m左右,纬度由35°30′提高到39°46′。冬油菜北移进入中国西北旱寒区种植能够有效地增加该区冬春季植被覆盖度,同时为该区发展一年二熟耕作制创造了条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北方寒区冬油菜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西北旱寒区 适应性 北移
下载PDF
玉米抗旱鉴定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76
10
作者 霍仕平 晏庆九 +1 位作者 宋光英 许明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7-73,共7页
综合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抗旱性是玉米在水分胁迫环境下,体内细胞在结构、生理及生物化学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后,最终在植株形态和产量上的集中表现。因而在干旱条件下,根冠比、植株高度、叶片大小、叶着生姿态,叶片... 综合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抗旱性是玉米在水分胁迫环境下,体内细胞在结构、生理及生物化学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后,最终在植株形态和产量上的集中表现。因而在干旱条件下,根冠比、植株高度、叶片大小、叶着生姿态,叶片及叶片的蜡、角质层厚度,雄穗大小和ASI等形态特征;叶水势、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细胞内SOD、POD、CAT、LOX、PEPcase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V一C、GSH和Pro的变化,均可作为玉米抗旱性鉴定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旱性指标 植株形态 叶水分
下载PDF
去政治的自主性:民办社会组织的生存策略--以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 被引量:128
11
作者 唐文玉 马西恒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8-65,89,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迅速崛起,吸引了学术界关注的目光。然而,对于那种具有"合法"身份的民办社会组织而言,究竟采用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策略,来适应现行的制度环境并持续性地获取社会资源,却是当前学术研究的薄弱之处。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迅速崛起,吸引了学术界关注的目光。然而,对于那种具有"合法"身份的民办社会组织而言,究竟采用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策略,来适应现行的制度环境并持续性地获取社会资源,却是当前学术研究的薄弱之处。从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的个案来看,其采取的生存策略是"去政治的自主性",这是一种适应"选择性支持"的制度环境的有限自主性,是一种主动或有意识地压缩了公共利益表达功能的公共服务提供上的自主性。"去政治的自主性"是当前中国特殊体制下的产物,亦是当前中国民办社会组织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政治的自主性 民办社会组织 生存策略
下载PDF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被引量:108
12
作者 王忠华 贾育林 +1 位作者 吴殿星 夏英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59-1265,共7页
利用已建立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 ta显性分子标记对 30个品系和 1 57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水稻品种进行分子鉴定 ,并采用稻瘟病菌菌株ZN57(IC 1 7)和ZN6 1 (IB 4 9)人工接种试验进行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 ,大部分品系和少数水稻品种含... 利用已建立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 ta显性分子标记对 30个品系和 1 57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水稻品种进行分子鉴定 ,并采用稻瘟病菌菌株ZN57(IC 1 7)和ZN6 1 (IB 4 9)人工接种试验进行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 ,大部分品系和少数水稻品种含抗病基因Pi ta ,且对稻瘟病菌菌株ZN57和ZN6 1表现抗病反应。除此之外 ,利用两对显性分子标记YL1 55 YL87和YL1 83 YL87对 350个杂交F3代株系进行早期筛选 ,得到 1 1 8个抗病基因Pi ta纯合的株系。这些株系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表明 ,抗病基因存在与否与田间抗性相吻合。因Pi ta基因与许多其他抗病基因紧密连锁 ,而使含有Pi ta基因的品种具有广谱抗性 ,由此确立了Pi ta基因显性分子标记在育种辅助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稻瘟病基因Pi-ta 分子标记 辅助选择
下载PDF
利用RVA谱快速鉴别不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早籼稻的淀粉粘滞特性 被引量:91
13
作者 吴殿星 舒庆尧 夏英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59,共3页
采用粘度速测仪分析了浙江省新近培育的早籼稻新品种 (系 )的淀粉粘滞特性 ,结果表明不同品种 (系 )具有特征性 RVA谱。依消减值可有效区分出品种 (系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 AAC)的高低。低 AAC品种 (系 )的消减值一般为负值 ,中等或高 ... 采用粘度速测仪分析了浙江省新近培育的早籼稻新品种 (系 )的淀粉粘滞特性 ,结果表明不同品种 (系 )具有特征性 RVA谱。依消减值可有效区分出品种 (系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 AAC)的高低。低 AAC品种 (系 )的消减值一般为负值 ,中等或高 AAC品种 (系 )的消减值为正值。中等 AAC品种 (系 )间食用品质的优劣 ,可根据消减值和崩解值判断。RVA谱的崩解值与胶稠度和米饭口感相关 ,消减值与米饭质地关联。上述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粘滞特性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水稻 稻米品质 早籼稻
下载PDF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同异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10
14
作者 郭瑞林 杨春玲 +5 位作者 关立 侯军红 王阔 宋志均 何明亮 贾海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60-63,共4页
本文运用联系数学理论 ,提出了一种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的新方法 ,并应用这种方法 ,对1999~ 2 0 0 0年度河南省小麦高肥冬水组区域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安麦 1号 (安 93- 2 2 )为优良品种 ;小偃 5 4、98中 18和周 9119... 本文运用联系数学理论 ,提出了一种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的新方法 ,并应用这种方法 ,对1999~ 2 0 0 0年度河南省小麦高肥冬水组区域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安麦 1号 (安 93- 2 2 )为优良品种 ;小偃 5 4、98中 18和周 91197为较好品种 ;石 4185、开麦 13和豫麦 2 1为一般品种 ;新乡 915 7、洛郊 9133和博农 96- 2为较差品种。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区域试验 同异分析 联系度 权重
下载PDF
溴氰菊酯和甲胺磷引起稻飞虱再猖獗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85
15
作者 王荫长 范加勤 +2 位作者 田学志 高保宗 范岳荣 《昆虫知识》 CSCD 1994年第5期257-262,共6页
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引起稻飞虱再猖獗的现象非常明显,其原因首先是稻飞虱对溴氰菊酯具有极高的自然耐药力,连续施药以后,耐药力还会进一步提高;其次是药剂会使飞虱的产卵量增多,并杀伤天敌。这种再猖獗在用药... 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引起稻飞虱再猖獗的现象非常明显,其原因首先是稻飞虱对溴氰菊酯具有极高的自然耐药力,连续施药以后,耐药力还会进一步提高;其次是药剂会使飞虱的产卵量增多,并杀伤天敌。这种再猖獗在用药量偏低时更为明显。甲胺磷在常用剂量下,对飞虱的再猖獗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菊酯 甲胺磷 褐飞虱 白背飞虱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cryIA(b)和cryIA(c)在水稻中的遗传转化及蛋白表达 被引量:70
16
作者 项友斌 梁竹青 +4 位作者 高明尉 舒庆尧 叶恭银 成雄鹰 I.Altosaar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94-500,共7页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用含有抗潮霉素和 G U S 基因的双元载体将杀虫结晶蛋白基因cry I A( b) 和cry I A(c) 导入到籼、粳稻幼穗愈伤组织中,然后经过在含有不同浓度潮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数次筛选,获得一批 Bt 转基...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用含有抗潮霉素和 G U S 基因的双元载体将杀虫结晶蛋白基因cry I A( b) 和cry I A(c) 导入到籼、粳稻幼穗愈伤组织中,然后经过在含有不同浓度潮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数次筛选,获得一批 Bt 转基因株。经 P C R、 Southern 杂交及 Western 印迹分析证实此二基因已整合进水稻中,饲虫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株具有100 % 杀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农杆菌介导 杀虫基因 杀虫蛋白表达 转基因
下载PDF
转Bt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及害虫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93
17
作者 邓曙东 徐静 +2 位作者 张青文 周世文 徐冠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20 0 0~ 2 0 0 1年 ,在湖北棉区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试验设三个处理 :转Bt化防田 (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害虫 )、转Bt自控田 (仅依靠田间自然天敌控制害虫 )及常规对照棉田 (利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 20 0 0~ 2 0 0 1年 ,在湖北棉区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试验设三个处理 :转Bt化防田 (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害虫 )、转Bt自控田 (仅依靠田间自然天敌控制害虫 )及常规对照棉田 (利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害虫 )。结果表明 ,在转Bt基因棉田中 ,除棉蓟马外 ,其它主要非靶标害虫 (主要是刺吸性害虫 )的种群发生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2 0 0 0年棉蚜发生的总计值 ,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 37 9%和 71 4% ,2 0 0 1年则分别增加92 5 %和 134 9% ;2 0 0 0年朱砂叶螨发生的总计值 ,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 181 1%和 2 98 3% ,2 0 0 1年则分别增加 6 9 9%和 10 5 0 % ;转Bt基因棉对于斜纹夜蛾与烟粉虱这两种近几年来对棉花危害有加重趋势的害虫 ,在大田中没有表现出抗性。天敌的发生种类和数量也都远远高于常规对照棉田 ,几种主要天敌种群发生的总计值及高峰值都明显高于常规对照棉田。 2 0 0 0年蜘蛛类发生的总计值 ,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 6 6 3%和 112 1% ,2 0 0 1年则分别增加 95 1%和 111 7% ;2 0 0 0年龟纹瓢虫发生的总计值 ,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 140 8%和 135 4% ,2 0 0 1年则分别增加 6 7 2 %和 10 9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 非靶标害虫 天敌 种群动态
下载PDF
番茄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85
18
作者 尹贤贵 罗庆熙 +4 位作者 王文强 张贇 潘光辉 杨琦凤 尹诗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62-65,共4页
对 6个有代表性的番茄材料在高温胁迫下植物形态学和生理学的一些变化进行了研究 ,旨在探索快速、可靠、简便的番茄耐热性鉴定技术。调查重庆地区夏季田间种植的不同品种番茄 ,田间对自然高温的反应 ,发现统计座果率、果实商品性、产量... 对 6个有代表性的番茄材料在高温胁迫下植物形态学和生理学的一些变化进行了研究 ,旨在探索快速、可靠、简便的番茄耐热性鉴定技术。调查重庆地区夏季田间种植的不同品种番茄 ,田间对自然高温的反应 ,发现统计座果率、果实商品性、产量、单果种子数等性状是鉴定番茄耐热性最可靠的方法。室内测定花粉活力、细胞膜热稳定性、SOD活性变化、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结合人工模拟高温条件鉴定热害指数 ,能较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耐热 鉴定 座果率 热害指数 产量
下载PDF
湖南省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的分析 被引量:97
19
作者 肖汉乾 罗建新 +5 位作者 王国宝 覃梅 余崇祥 方红 周玉凡 胡卫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0-153,共4页
为了解湖南省植烟土壤养分状况,提供平衡施肥技术,对采集的2320个土样的养分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烟区土壤养分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土壤平均pH值为6.5,有机质35.40g/kg,全氮2.05g/kg,全磷0.75g/kg,全钾14.70g/kg,碱解氮185.30mg... 为了解湖南省植烟土壤养分状况,提供平衡施肥技术,对采集的2320个土样的养分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烟区土壤养分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土壤平均pH值为6.5,有机质35.40g/kg,全氮2.05g/kg,全磷0.75g/kg,全钾14.70g/kg,碱解氮185.30mg/kg,有效磷19.70mg/kg,有效钾118.10mg/kg,有效铜3.10mg/kg,有效铁80.20mg/kg,有效锌2.08mg/kg,有效锰27.92mg/kg,有效硼0.20mg/kg,针对湘南烟区有效钾含量较低,有效硼供应不足的现状,提出了控氮、补磷、增钾,增施硼肥;偏酸性土壤施用适量的石灰和镁肥的建议.针对湘西烟区有效磷含量较低,有效硼供应不足,部分土壤有效锌、锰的含量明显不足的现状,提出了稳氮、增磷、补钾,增施硼肥,对部分土壤补施锌、锰肥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土壤养分 施肥 湖南 烟草 生长发育
下载PDF
茶树EST-SSR的信息分析与标记建立 被引量:86
20
作者 金基强 崔海瑞 +4 位作者 陈文岳 卢美贞 姚艳玲 忻雅 龚晓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23,共7页
在1589条茶树EST中,共发掘出了281个EST-SSR,分布于246条EST中,出现频率是17.68%,平均长度为33.06bp,平均分布频率是1/2.61kb。在茶树EST-SSR中,二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重复类型,出现最多的重复基元类型是AG/CT重复。设计了19对SSR引物,... 在1589条茶树EST中,共发掘出了281个EST-SSR,分布于246条EST中,出现频率是17.68%,平均长度为33.06bp,平均分布频率是1/2.61kb。在茶树EST-SSR中,二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重复类型,出现最多的重复基元类型是AG/CT重复。设计了19对SSR引物,在对引物、dNTP、MgCl2的浓度及退火温度等参数进行测试后,建立了合适的PCR反应体系。以衍生绝大多数EST-SSR的龙井43DNA为模板,对引物进行了筛选,有16对引物显示扩增,可用率为84.2%;进一步在10个茶树品种中进行多态性测试,显现出多态性的引物占可扩增引物的62.5%。本文研究结果证明了根据茶树EST建立SSR标记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EST SSR信息 标记建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