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松弛素D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和内向整流性钾通道4.1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杜文佳 汪玉良 +5 位作者 党跃修 雷栓虎 黄良增 汪静 马靖琳 安丽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6-62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细胞松弛素D(CytD)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骨架重构,水通道蛋白(AQP)1、AQP4及内向整流性钾通道4.1(Kir4.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加CytD 0.05μg/ml、0.10μg/ml、0.20μg/ml、0.40μg/ml...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细胞松弛素D(CytD)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骨架重构,水通道蛋白(AQP)1、AQP4及内向整流性钾通道4.1(Kir4.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加CytD 0.05μg/ml、0.10μg/ml、0.20μg/ml、0.40μg/ml、0.80μg/ml和1.00μg/ml共培养2 h、12 h和24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鬼笔环肽联合Hoechst 33342套染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2 h后细胞骨架重构情况;RT-PCR法检测共培养2 h时AQP1、AQP4和Kir4.1 mRNA表达水平。结果细胞生存率随CytD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减少。CytD使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微丝发生解聚、弯曲,但极性未失。CytD 0.05μg/ml、0.10μg/ml、0.20μg/ml和0.40μg/ml上调AQP1、AQP4和Kir4.1 mRNA表达。结论适当浓度CytD可以重建星形胶质细胞骨架,上调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QP1、AQP4和Kir4.1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松弛素 细胞骨架 水通道蛋白 内向整流性钾通道 脊髓 大鼠
下载PDF
微丝聚合剂重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骨架对水通道蛋白4与K+通道蛋白4.1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杜文佳 党跃修 +5 位作者 汪玉良 雷栓虎 黄良增 汪静 马靖琳 安丽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5-56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微丝聚合剂(Jasplakinolide,JSK)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s-4,AQP4)和K+通道蛋白4.1(potassium ion channel protein-4.1,Kir4.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并鉴定,...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微丝聚合剂(Jasplakinolide,JSK)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s-4,AQP4)和K+通道蛋白4.1(potassium ion channel protein-4.1,Kir4.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并鉴定,采用浓度为0.05μg/ml、0.10μg/ml、0.20μg/ml、0.40μg/ml的JSK干预细胞2h。噻唑蓝比色法(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和Real-time PCR法检测AQP4和Kir4.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0.05μg/ml、0.10μg/ml、0.20μg/ml和0.40μg/ml浓度的JSK在干预细胞2h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差异(P>0.05),各浓度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0.05μg/ml、0.10μg/ml和0.20μg/ml浓度的JSK可以使得微丝空间结构发生重构,而0.40μg/ml浓度则使细胞微丝发生破坏。Real-time PCR检测显示,0.05μg/ml、0.10μg/ml、0.20μg/ml和0.40μg/ml浓度的JSK均能显著降低AQP4和Kir4.1基因的表达,并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0.05μg/ml、0.10μg/ml、0.20μg/ml和0.40μg/ml浓度间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05μg/ml、0.10μg/ml和0.20μg/ml浓度的JSK可使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微丝发生重构且可以下调AQP4和Kir4.1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微丝 增殖
下载PDF
淫羊藿苷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睿 杨信信 +4 位作者 张小辉 马崇文 姜金 吴萌 夏亚一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88-1092,共5页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及脊柱等部位的慢性关节疾病,其病因复杂,至今尚未阐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关节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2015年统计数据发现我国大陆地区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约为13%。目前临床上...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及脊柱等部位的慢性关节疾病,其病因复杂,至今尚未阐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关节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2015年统计数据发现我国大陆地区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约为13%。目前临床上针对骨性关节炎有保守及手术等疗法,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保守治疗也可行单髁置换、胫骨高位截骨及双间室置换等手术疗法,手术治疗创伤大,费用高,远期效果并非一劳永逸。而现有的保守疗法远期效果并不显著,所以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药物显得更为迫切。近年来研究发现淫羊藿苷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它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及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有效修复骨性关节炎所致的软骨病损;可抑制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延缓骨关节炎所致的软骨组织破坏;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在骨性关节炎早期促进成骨及解除矿化障碍,阻止软骨下骨的进一步病变;可抑制破骨细胞的破骨作用,达到保护软骨下骨的目的;还可抑制炎症因子所致的滑膜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炎所致疼痛等症状。总之,淫羊藿苷可有效治疗骨性关节炎,尤以早期为著。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组织细胞及动物实验,为明确淫羊藿苷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的临床型研究予以证实,这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淫羊藿苷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软骨下骨
下载PDF
MAPK家族ERK5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盛晓赟 夏亚一 《医学综述》 2012年第19期3145-3147,共3页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其亚族主要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近年来研究发现,ERK5对细...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其亚族主要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近年来研究发现,ERK5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调节细胞功能有重要作用,并参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故阐明ERK5通路的作用机制,将为一些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现重点对ERK5的蛋白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超前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姚长江 夏亚一 +1 位作者 吴萌 韵向东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术期疼痛及康复的影响。方法:105例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为A组(36例)、B组(32例)、C组(37例)。B组术前给予塞来昔布治疗,C组术前给予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治疗,A组为空白对照组。观察术后疼痛程...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术期疼痛及康复的影响。方法:105例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为A组(36例)、B组(32例)、C组(37例)。B组术前给予塞来昔布治疗,C组术前给予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治疗,A组为空白对照组。观察术后疼痛程度、膝关节主动屈曲最大角度及并发症;结果:与A组相比,B、C组患者术后疼痛控制较好、屈膝功能锻炼较早、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较大(P<0.05)。C组患者第5天静息痛明显低于A、B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给予超前镇痛有助于围术期疼痛控制及早期功能锻炼。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是一种方便、可靠的超前镇痛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超前镇痛 丁丙诺啡 塞来昔布
下载PDF
骨重建过程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RANK/RANKL/OPG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诗尧 许少策 +3 位作者 师政伟 武建超 雷栓虎 汪玉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1-515,共5页
目的总结骨重建过程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目的总结骨重建过程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信号系统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骨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来骨重建过程中CGRP与RANK/RANKL/OPG信号系统相关文献,并加以分析总结。结果骨重建过程中,CGRP与RANK/RANKL/OPG信号系统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结论目前对于骨重建过程中CGRP与RANK/RANKL/OPG信号系统的作用机制研究仍不够深入,需进一步研究二者在骨重建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方式、相互联系,明确作用机制,为临床上骨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重建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蛋白
原文传递
阻断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伟 刘鹏 +4 位作者 袁媛 张义宝 张少博 马靖琳 汪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8-203,共6页
目的探讨阻断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首次Longa神经功能评分1-3分者为模型建立成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 目的探讨阻断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首次Longa神经功能评分1-3分者为模型建立成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再灌注0 h和1 h给药组,每组各6只。MCAO模型组为栓线穿过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并达大脑前动脉近端;假手术组为栓线至颈总动脉内,不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再灌注0 h给药组为拔出栓线后立即腹腔注射L-蛋氨酸砜亚胺(MSO)50 mg/kg;再灌注1 h给药组为拔出栓线再灌注1 h后,腹腔注射MSO 50 mg/kg。拔出栓线24 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脑梗死体积测定、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正常,脑组织内均未见梗死灶及凋亡细胞,GS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AO模型组GS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6.7±2.8)×10^3U/g比(1 9 8.8±1.2)×10^3U/g和(1 9 6.1±2.6)×10^3U/g,均P〈0.0 1]。再灌注0 h和1 h给药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比、GS活性、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与MCAO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0.4)分和(1.3±0.8)分比(2.5±0.6)分,(10.0±2.0)%和(20.9±1.1)%比(26.8±1.5)%,(22.2±1.2)×10^3U/g和(22.0±1.2)×10-3U/g比(176.7±2.8)×10^3U/g,(2.35±0.23)%和(4.36±0.30)%比(7.85±0.27)%,均P〈0.05];再灌注1 h给药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比、GS活性与再灌注0 h给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0 h和1 h给药组凋亡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抑制GS酶活性,可阻断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谷氨酰胺连接酶 细胞凋亡 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 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 脑梗死体积
下载PDF
神经毡蛋白-1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伴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争争 赵军伟 +3 位作者 罗伟 李康 雷栓虎 汪玉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观察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神经毡蛋白-1(neuropilin-1,Nrp-1)及其受体脑信号蛋白3A(semaphorin 3A,Sema3A)、VEGF在胫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变化,探讨Nrp-1在神经损伤后病理性骨痂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雌... 目的:观察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神经毡蛋白-1(neuropilin-1,Nrp-1)及其受体脑信号蛋白3A(semaphorin 3A,Sema3A)、VEGF在胫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变化,探讨Nrp-1在神经损伤后病理性骨痂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192只,8~10周龄,体重220~250 g,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胫骨骨折组(F组)、TBI组、TBI合并胫骨骨折组(TBI+F组),每组48只。每组术后3,5,7,14,21及28 d处死8只大鼠取材。对骨痂中的Nrp-1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定位、定量检测,对Sema3A及VEGF行Western印迹定量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Nrp-1在TBI+F组骨外膜成骨区域及软骨内成骨区域的软骨细胞中的表达较F组增高,尤其在术后7,14和21d(均P<0.05);Nrp-1在F组新生骨小梁周围成骨细胞中的表达较TBI+F组高,尤其在术后14和21 d(均P<0.05);Western印迹检测表明:Nrp-1,Sema3A和VEGF在TBI+F组、F组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趋势相同,但在各时间点TBI+F组Nrp-1表达量高于F组,下降缓慢,尤其在术后14,21和28 d(均P<0.05),同时TBI+F组Sema3A/VEGF比率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损伤后Nrp-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呈异常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软骨细胞分化与增殖、阻止神经纤维在软骨痂的长入、降低成骨细胞分化,参与神经损伤后病理性骨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骨折愈合 神经毡蛋白-1 软骨细胞 神经纤维 成骨细胞
下载PDF
神经肽Y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永刚 王栓科 +5 位作者 时培晟 王东敏 汪静 王翠芳 马靖琳 周海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63-666,共4页
目的:探讨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的表达及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30例有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L4/5或L5/S1需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取出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作为实验组,同时收集20例尸体L4/5椎间盘... 目的:探讨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的表达及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30例有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L4/5或L5/S1需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取出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作为实验组,同时收集20例尸体L4/5椎间盘组织作为对照组。将取出标本固定后切片染色,观察正常和病变椎间盘组织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内NPY染色阳性的神经纤维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突出椎间盘的髓核组织中,少数细胞位于丰富的基质中。细胞膜不清楚,可见胞质内圆形细胞核及胞质内空泡。髓核中透明软骨细胞核大而胞浆深染,多聚集成团。突出的髓核组织中NPY的表达高于正常髓核组织,有显著性差异(t=17.617,P<0.05)。结论:在突出腰椎间盘的髓核组织中有大量的NPY表达。这说明交感神经纤维已经侵入到中央的髓核组织,释放出NPY递质,可能是椎间盘突出患者早期下腰痛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Y 椎间盘位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骨细胞及骨折愈合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滕飞 路凡 +6 位作者 何良志 李睿 张小辉 滕元君 王红 汉华 夏亚一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673-1676,共4页
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LIPUS)作为一种新型且效果理想的促进骨折愈合的超声治疗手段,现在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以较低的能量强度以及脉冲波形式输出为特点,主要通过热效应及机械效应对人体产生作用。在... 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LIPUS)作为一种新型且效果理想的促进骨折愈合的超声治疗手段,现在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以较低的能量强度以及脉冲波形式输出为特点,主要通过热效应及机械效应对人体产生作用。在促进骨折愈合的过程中,LIPUS对主要的骨细胞都可以产生一定作用。本文主要对LIPUS对骨细胞以及骨折愈合的作用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脉冲超声 骨细胞 骨折愈合 研究进展 综述
原文传递
髌骨脱位相关预测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信信 李睿 +4 位作者 耿彬 马崇文 张小辉 盛晓赟 夏亚一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078-2082,共5页
本文归纳总结近年来有关髌骨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让读者系统了解各个测量指标及其意义,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TT-TG、TT-PCL、TT-TG/TW、TT-TG/PW、Q角、PT-TG及TT-TG指数等测量指标对髌骨脱位都有各自的意义,而CBCT这种新型CT对TT... 本文归纳总结近年来有关髌骨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让读者系统了解各个测量指标及其意义,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TT-TG、TT-PCL、TT-TG/TW、TT-TG/PW、Q角、PT-TG及TT-TG指数等测量指标对髌骨脱位都有各自的意义,而CBCT这种新型CT对TT-TG的测量更加精确。TT-TG不但与髌骨脱位有关,还与髌骨疼痛及髌股关节炎有关。尽管各个测量指标都对髌骨脱位有一定意义,但是在针对具体患者时应该具体考虑。虽然这些指标研究已颇多,但是缺陷仍然存在,今后应当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建立个体化的数据库及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髌骨不稳 胫骨结节至滑车沟距离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方法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雷栓虎 岳海源 +1 位作者 汪静 汪玉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101-1106,共6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分化潜能,移植入体内后可分化为骨、软骨、肌肉、脂肪、肝脏和神经等多种细胞。目的:综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最新方法进展。方法:分别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诱导分化&qu...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分化潜能,移植入体内后可分化为骨、软骨、肌肉、脂肪、肝脏和神经等多种细胞。目的:综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最新方法进展。方法:分别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诱导分化"、"bonemesenchymalstemcells,osteoblastcells,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5至2011年有关文章。纳入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献。排除内容重复和缺乏原创性文献。保留34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生长因子诱导下可以快速地向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需要特定的诱导条件、优良的诱导剂以及合适的剂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受许多自身调控因素(控制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和环境调控因素(分泌因素、细胞外基质,化学因素、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调控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诱导分化 调控 综述文献 省级基金
下载PDF
带浅动脉桡骨远端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宝 张苍宇 +2 位作者 邢帅 党跃修 万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7期774-775,共2页
目的探讨带第1、2伸肌支持带浅动脉蒂桡骨远端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7-01采用带第1、2伸肌支持带浅动脉蒂桡骨远端骨瓣移植治疗的17例陈旧性腕舟骨骨折。以第1、2伸肌支持带... 目的探讨带第1、2伸肌支持带浅动脉蒂桡骨远端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7-01采用带第1、2伸肌支持带浅动脉蒂桡骨远端骨瓣移植治疗的17例陈旧性腕舟骨骨折。以第1、2伸肌支持带浅动脉为中心切取植骨块,尽量确保移植骨切取的大小和植骨受区大小一致,移植骨以蒂部与关节囊及周围骨膜相连。将带血管的移植骨块横行植入新鲜化的骨折区,用1枚Herbert螺钉固定植骨块及骨折。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6~24)个月。16例骨折在术后6个月内愈合,囊性变区域骨质密度增高;1例骨折不愈合,植骨吸收,骨折断端密度降低。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平均97.1分,其中优13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采用带第1、2伸肌支持带浅动脉蒂桡骨远端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腕舟骨骨折 第1 2伸肌支持带浅动脉 桡骨远端骨瓣 HERBERT螺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宏维 吴卓 王栓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261-2263,共3页
舟状骨骨折是腕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在临床诊断中由于常被延误或未被诊断,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舟状骨骨折的愈合效果,导致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发生率较高。国内外学者通过临床实验探索多种可治疗和减少舟状骨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手... 舟状骨骨折是腕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在临床诊断中由于常被延误或未被诊断,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舟状骨骨折的愈合效果,导致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发生率较高。国内外学者通过临床实验探索多种可治疗和减少舟状骨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手术方法,其中有些手术方法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具体手术治疗方式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探索手术治疗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的最佳途径,以期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不愈合 促进愈合 骨瓣
原文传递
肘内侧切口治疗Gartland 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文忠 董平 +1 位作者 任小军 陈永刚 《中国综合临床》 2014年第4期429-430,共2页
目的 探讨肘内侧切口治疗Gartland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 3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行肘内侧入路手术切开复位后应用克氏针交叉固定.随访6~18个月,拍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根据Flynn功能评定标准,综合肘关节屈伸... 目的 探讨肘内侧切口治疗Gartland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 3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行肘内侧入路手术切开复位后应用克氏针交叉固定.随访6~18个月,拍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根据Flynn功能评定标准,综合肘关节屈伸功能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患儿术后平均住院6d.3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骨折4~6周均临床愈合.术前神经损伤者术后3个月均恢复.无一例出现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及肘内、外翻畸形.综合屈伸功能评价结果:优23例,良9例,一般2例,优良率94.12% (32/34).结论 Gartland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行肘内侧切口切开复位为一种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内侧切口 GARTLAND Ⅲ型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原文传递
基质金属蛋白酶-2,3在退变颈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颢 王永刚 周海宇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68-71,75,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退变颈椎间盘髓核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3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55例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的颈椎病患者髓核标本作为实验组,30例颈椎间盘切除术的颈椎外伤患者髓核标本作为... 目的通过观察退变颈椎间盘髓核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3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55例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的颈椎病患者髓核标本作为实验组,30例颈椎间盘切除术的颈椎外伤患者髓核标本作为对照组。将取出的标本固定后切片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内MMP-2和MMP-3染色阳性的细胞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观察其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髓核细胞和软骨细胞的胞浆中MMP-2和MMP-3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8.18%和70.9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MP-2和MMP-3在退变颈椎间盘中高表达,二者可能在颈椎间盘退变巾发挥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3
下载PDF
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在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康 罗伟 +3 位作者 许少策 王诗尧 雷栓虎 汪玉良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评估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6年8月,笔者科室收治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29例(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例,髋臼骨折5例)并行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22例,双极人工股骨... 目的评估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6年8月,笔者科室收治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29例(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例,髋臼骨折5例)并行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22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52~82岁,平均(64.33±8.9)岁。内固定手术与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间隔时间1~47年,平均(7.18±12.23)年。结果 1例术后1年死于心脏疾病,1例末次随访时失访,其余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20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平均(41.93±14.4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8.80±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下肢短缩术前平均(2.17±1.18)cm,末次随访时平均(0.80±0.4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是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挽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内固定 关节置换
下载PDF
肉毒毒素A对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疼痛中P物质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彦强 王永平 +2 位作者 杨同群 周斌 张海鸿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6年第11期1517-1524,共8页
目的探索肉毒毒素A(Bo NT-A)对慢性神经源性疼痛的镇痛效应和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疼痛模型组(结扎左侧L5、L6脊神经,结扎3 d后于同侧足底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肉毒毒素干预组(结扎左侧L5、L6脊神经,结... 目的探索肉毒毒素A(Bo NT-A)对慢性神经源性疼痛的镇痛效应和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疼痛模型组(结扎左侧L5、L6脊神经,结扎3 d后于同侧足底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肉毒毒素干预组(结扎左侧L5、L6脊神经,结扎3 d后同侧足底皮下注射Bo NT-A 30 U/kg)。根据处死时间不同将各组分为1 d、3 d和1周(1 w)组。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物质(S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表达情况,原位杂交及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其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SNL后大鼠脊髓炎性细胞浸润,并随着结扎时间的增长浸润程度加重。与对照组比较,疼痛模型组1 d、3 d和1周时SP、IL-6和TNF-α的蛋白、mRNA表达均显著上升(P<0.05);与疼痛模型组比较,肉毒毒素干预组1 d、3 d和1周时SP、IL-6和TNF-α的蛋白、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Bo NT-A对慢性神经源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SP和炎性介质IL-6、TNF-α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神经源性疼痛 肉毒毒素A P物质 IL-6 TNF-Α
下载PDF
智能手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测量髋臼假体植入角度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景 徐瑞 +1 位作者 康学文 张海鸿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智能手机角度测量软件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测量髋臼假体植入角度的准确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9月,在50例患者THA术中利用智能手机的角度测量软件测定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 目的探讨利用智能手机角度测量软件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测量髋臼假体植入角度的准确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9月,在50例患者THA术中利用智能手机的角度测量软件测定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男24例,女26例;年龄37~83岁,平均71岁。左髋22例,右髋28例。关节置换原因: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例。均排除髋臼发育异常。术后1周摄骨盆正位X线片,利用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观察者自身测量的可靠性,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术中手机测量及术后PACS系统测量结果差异;定义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角度大于手机测量值为+,反之为-,计算术中及术后角度测量误差范围。结果术中手机测量及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4。术中手机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4.02±1.33)°,前倾角为(17.62±2.20)°;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4.74±4.05)°,前倾角为(17.22±5.57)°;两种方法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77,P=0.482;Z=-0.368,P=0.713)。术后PACS系统测量44例髋臼假体角度在安全区范围内;6例前倾角超出安全区范围1~5°,外展角超出安全区范围1~3°。髋臼假体前倾角术中及术后测量前倾角偏差为-21^+10°、外展角为-10^+9°,提示与术后PACS系统测量值比较,术中手机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偏大,外展角偏小。结论 THA术中利用智能手机的角度测量软件确定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及外展角方便、快捷、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臼假体 智能手机 前倾角 外展角
原文传递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6
20
作者 盛晓赟 许田恩 +5 位作者 赵良功 徐立虎 滕元君 张成俊 夏亚一 吴萌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4期78-83,共6页
目的探讨单侧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关节外科收住的7例骨关节炎患者单侧TKA后感染病例,其中1例为急性感染,5例为亚急性感染,1例为慢性感染。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单侧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关节外科收住的7例骨关节炎患者单侧TKA后感染病例,其中1例为急性感染,5例为亚急性感染,1例为慢性感染。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有持续的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或有切口窦道,且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均增高;排除标准为有持续的疼痛但ESR、CRP均低于正常值。男性1例,女性6例,年龄54-70岁,平均(63±6)岁,其中2例行膝关节融合术,4例行Ⅰ期旷置、Ⅱ期翻修术,1例行Ⅰ期清创垫片更换术。手术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CRP、ESR、中性粒细胞比率(NE%)等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2例Ⅰ期关节融合患者与4例Ⅰ期旷置、Ⅱ期翻修术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术前、术后CRP(t=6.87,P〈0.01)、ESR(t=3.75,P〈0.05)、NE%(t=8.34,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疼痛明显消除。7例患者翻修术前膝关节平均屈曲度为(73±18)°(45°-90°),伸直平均角度为(177.86±3.93)°(170°-180°)。末次随访4例Ⅰ期旷置、Ⅱ期翻修患者膝关节平均屈曲度为(75±15)°(60°-95°),平均伸直角度(178.75±2.50)°(175°-180°),2例膝关节行关节融合术,关节无活动度。1例Ⅰ期更换垫片患者于术后4个月再次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并再次培养出细菌,感染未能完全控制。结论CRP、ESR、NE%可作为诊断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敏感指标,膝关节融合术及Ⅰ期旷置、Ⅱ期翻修术均可有效控制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但前者牺牲了膝关节功能,Ⅰ期旷置、Ⅱ期翻修在治愈感染的同时保留了膝关节的功能,可以作为此类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感染 诊断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