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豳王家族与元代西北边防 被引量:28
1
作者 杨富学 张海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36,147-148,共16页
蒙古豳王家族崛起于13世纪后期,始祖为由西域东归投奔忽必烈汗的察合台系出伯、合班兄弟,于14世纪初期形成豳王、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四个乌鲁斯,分别驻牧于酒泉、瓜州、沙州和哈密。豳王家族据守西北一隅,有效地抵御了窝阔台后王... 蒙古豳王家族崛起于13世纪后期,始祖为由西域东归投奔忽必烈汗的察合台系出伯、合班兄弟,于14世纪初期形成豳王、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四个乌鲁斯,分别驻牧于酒泉、瓜州、沙州和哈密。豳王家族据守西北一隅,有效地抵御了窝阔台后王海都和察合台后王都哇等西域反叛势力对西域东部及河西走廊的侵扰,使河西及西域东部地区免受战火的蹂躏。为了巩固西北边防,豳王家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尤其是屯垦以保障供给,整饬驿站以疏通驿路,同时大力支持佛教,借以抵御伊斯兰教势力的东侵。这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从而确保了西北地区社会的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豳王家族 西北边防
原文传递
黑水城出土夏金榷场贸易文书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杨富学 陈爱峰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99,共23页
在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献中,有15件特别重要的汉文文书,反映了西夏对外贸易问题,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这些文书均剥离自西夏文佛经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封套裱纸,但由于刊布较晚,尚未引起史学界应有的关注。本文在全面校录文献的基础... 在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献中,有15件特别重要的汉文文书,反映了西夏对外贸易问题,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这些文书均剥离自西夏文佛经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封套裱纸,但由于刊布较晚,尚未引起史学界应有的关注。本文在全面校录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年代应为西夏仁宗大庆三年(1142),性质为西夏南边榷场使处理对金朝榷场贸易事务的文书。西夏与金贸易货物种类繁多,以丝毛织品居多,此外还有食用品和书写用品等。在西夏与金朝的榷场贸易中,西凉府和镇夷郡是重要的货物供应地。南边榷场使应即西夏文《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的卓边中转运司使,同时又兼任榷场货物集散地凉州的"榷货"之职,既负责榷场货物的筹备,同时又负责榷来之货物在河西等地的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金朝 文书 贸易 历史
原文传递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的断代及其与回鹘之关系 被引量:30
3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125-126,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四地菩萨,北壁左侧9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十地菩萨之装饰,右侧的当为九地菩萨。藉由回鹘文题记,十地菩萨绘画内容第一次在敦煌石窟中得到确认。通过逐字对译,可以明显看出,这三段回鹘文标注内容皆来自胜光法师译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第4卷。故可定,三榜题皆为胜光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之摘抄。这一发现,结合该窟发现的回鹘文写本与其他题记,可以证明莫高窟第464窟甬道与前室为元代末期的回鹘窟,而后室壁画可以确定为元代遗墨,但早于甬道与前室之壁画,可定为元代早期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 回鹘 十地菩萨 北凉 西夏 元代
下载PDF
林瞪及其在中国摩尼教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25
4
作者 杨富学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24,共16页
林瞪是北宋时代福建省霞浦县上万村龙首寺(乐山堂)的第二代寺主,其事迹在霞浦等地发现的摩尼教文物、文献中都有所反映,从中可以看出,林瞪对于闽、浙摩尼教的发展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载,林瞪以善于祈雨著称,一生造福乡邻,积极推动... 林瞪是北宋时代福建省霞浦县上万村龙首寺(乐山堂)的第二代寺主,其事迹在霞浦等地发现的摩尼教文物、文献中都有所反映,从中可以看出,林瞪对于闽、浙摩尼教的发展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载,林瞪以善于祈雨著称,一生造福乡邻,积极推动摩尼教的民间化,使摩尼教的发展获得了适宜的土壤,又通过比较完善的祖师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了霞浦摩尼教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秘密民间法门——"明教门"。以其巨大贡献和影响力而被闽浙诸地摩尼教徒共奉为教主,历宋元明清诸代,至今仍祭祀不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瞪 霞浦文献 摩尼教 北宋
原文传递
敦煌文献P.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 被引量:22
5
作者 杨富学 王书庆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89,共24页
敦煌文献P.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 敦煌文献P.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及保存现状等,大都可以稽考。十九塔中,除曾经存在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崇教寺塔、敦煌市西大乘寺塔、武威姑臧寺塔及四川崇州怀远镇晋原县塔失考外,其余十五座都有遗迹可寻。这些塔据说都是根据印度阿育王塔原型仿制的。根据敦煌石窟壁画、云冈石窟雕塑,尤其是鄮县阿育王寺阿育王塔及近期于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阿育王塔的原型应为宝箧印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舍利塔 阿育王塔 佛教 考古
下载PDF
酒泉文殊山:回鹘佛教文化的最后一方净土 被引量:22
6
作者 杨富学 《河西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6,共6页
由于蒙古豳王家族的庇佑,河西地区的回鹘佛教文化得以持续流行。学界一般确认酒泉文殊沟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是时代最晚的一件回鹘文文献,但最新的研究成果却证明此说不确,酒泉文殊山万佛洞发现的回鹘文题名,有的甚至比这一文献... 由于蒙古豳王家族的庇佑,河西地区的回鹘佛教文化得以持续流行。学界一般确认酒泉文殊沟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是时代最晚的一件回鹘文文献,但最新的研究成果却证明此说不确,酒泉文殊山万佛洞发现的回鹘文题名,有的甚至比这一文献时代更为靠后,证明至少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止,河西西部酒泉至敦煌一带地区仍然存在着回鹘佛教集团,继续行用回鹘文。这一发现,确证明清时期回鹘佛教文化在酒泉文殊山一带的流行,这里成为回鹘佛教文化的最后一方净土。回鹘佛教与佛教文化的保留,为后来裕固族佛教的繁荣和传统文化的长期保持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蒙古 裕固族 回鹘文文献 佛教文化
下载PDF
河西多体文字六字真言私臆 被引量:21
7
作者 杨富学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9-93,221,共5页
中国境内六字真言题字很多见,其中以梵、汉、藏、八思巴4种文字居多,一般都是单体存在,采用多种文字合璧者独见于河西地区,迄今所知者仅有4例,其中3例可见于敦煌莫高窟,一例见于甘肃永昌御山圣容寺,而且都与统治河西及西域东部的豳王出... 中国境内六字真言题字很多见,其中以梵、汉、藏、八思巴4种文字居多,一般都是单体存在,采用多种文字合璧者独见于河西地区,迄今所知者仅有4例,其中3例可见于敦煌莫高窟,一例见于甘肃永昌御山圣容寺,而且都与统治河西及西域东部的豳王出伯家族有关。这种奇特现象的出现很可能与统治河西的出伯家族所奉行的民族政策有关,意在通过使用多体文字六字真言这种简单方式,表达出其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以团结当地诸族;以藏传佛教及其所尊崇的六字真言为纽带,更容易凝聚当地不同民族对同样尊崇藏传佛教的元中央王朝的向心力,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来自中亚伊斯兰教旗帜下的蒙古诸王反叛势力的侵扰,以期达到戍疆固边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六字真言 蒙古 敦煌 河西
原文传递
蒙古豳王家族与河西西域佛教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海娟 杨富学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97,共14页
豳王为元代诸王之一,始祖为察合台系的出伯、合班兄弟,形成于14世纪初期,包括豳王、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分别驻牧于酒泉、瓜州、敦煌和哈密。豳王家族虔信佛教,但史书了无记载,幸赖敦煌、酒泉等地发现的各种文献,依稀可以考见豳... 豳王为元代诸王之一,始祖为察合台系的出伯、合班兄弟,形成于14世纪初期,包括豳王、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分别驻牧于酒泉、瓜州、敦煌和哈密。豳王家族虔信佛教,但史书了无记载,幸赖敦煌、酒泉等地发现的各种文献,依稀可以考见豳王家族事佛活动之一斑。从中可以看到,豳王家族不仅对西域至敦煌间的佛教活动进行保护,而且常以供养人的身份出资兴建佛寺、修缮洞窟、塑造佛像、抄写佛经,尤其是对酒泉文殊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之多处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受其影响,西域至敦煌间的佛教在当时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使河西石窟的营建活动在元末渐趋高涨,莫高窟、榆林窟现存的14处元代洞窟大都为元朝晚期之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豳王家族 河西 西域 佛教 石窟
下载PDF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回鹘米副侯墓志》考释 被引量:20
9
作者 杨富学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8-86,125,共9页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方《回鹘米副侯墓志》,内容简单,却有重要意义。从志文可以看出,墓主米公为回鹘摩尼教大师,作为回鹘使者常住于唐都长安,于唐穆宗长庆癸卯年(823)亡故,享年73岁。米姓本为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后裔,志文称米公...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方《回鹘米副侯墓志》,内容简单,却有重要意义。从志文可以看出,墓主米公为回鹘摩尼教大师,作为回鹘使者常住于唐都长安,于唐穆宗长庆癸卯年(823)亡故,享年73岁。米姓本为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后裔,志文称米公为"回鹘云麾将军试左金吾卫大将军",说明该米姓粟特人,经过融合与同化,有可能已变成回鹘大家庭之一员了。米公的去世,受到唐政府的重视与优抚,体现了唐与回鹘间非同寻常的友好关系。志文称墓主生有四男二女,可证回鹘摩尼僧是拥有家室的,有妻子儿女,与华化景教徒的舍俗姓传统迥然有别。通过考订此一墓志的相关问题,说明其对回鹘摩尼教及其与粟特的关系,乃至唐与回鹘之关系的研究,都是颇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米副侯墓志 回鹘 粟特 摩尼教 唐朝
原文传递
元代敦煌伊斯兰文化觅踪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共11页
学术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敦煌文化尽管丰富多彩,但与伊斯兰教无关,马可波罗所言敦煌少量穆斯林的记载也被视为不实之辞。其实,这一观点未必正确。1276年,原本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豳王家族成员脱离中亚察合台汗国而投奔元朝,受命驻扎河西... 学术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敦煌文化尽管丰富多彩,但与伊斯兰教无关,马可波罗所言敦煌少量穆斯林的记载也被视为不实之辞。其实,这一观点未必正确。1276年,原本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豳王家族成员脱离中亚察合台汗国而投奔元朝,受命驻扎河西以对抗察合台汗国之侵扰。敦煌之《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和《重修皇庆寺记》就是该家族于元朝晚期勒立的,功德主速来蛮、速丹沙等明显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肃镇华夷志》言其回回出身,二者相合;莫高窟北区出土回鹘文佛教诗歌中竟有称颂穆斯林和阿拉伯帝国的内容;瓜州锁阳城、玉门西域城、赤金城西北角都为圆形角台,具有明显伊斯兰建筑特点,意在表示对麦加克尔白天房的敬奉。这些足证元代晚期伊斯兰文化在敦煌一带是真实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豳王家族 伊斯兰文化 敦煌石窟 回鹘文文献 瓜州锁阳城
下载PDF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6-57,共12页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关系重大。在沙州回鹘国时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归义军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鹘的主导下掀起营造高潮,新开、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营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鹘裔裕固族佛...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关系重大。在沙州回鹘国时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归义军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鹘的主导下掀起营造高潮,新开、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营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鹘裔裕固族佛教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术界所谓的"西夏窟",除榆林窟第29窟外,其余大多应为元窟,莫高窟北区和东千佛洞很可能分别为豳王家族沙州西宁王系和瓜州肃王系之王家寺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 回鹘 蒙古 西夏窟 莫高窟北区
下载PDF
回鹘摩尼僧开教福建补说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富学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9-117,139,共9页
福建摩尼教开教者呼禄法师一般被学界视作中古波斯语xrwhxw’n(呼嚧唤)之音译,然呼嚧唤为摩尼教低级官号,不具授徒资格,且官号不能与"法师"二字搭配使用。"呼禄"实为回鹘语Qutluγ(吉祥)之音译。福建各地发现的摩... 福建摩尼教开教者呼禄法师一般被学界视作中古波斯语xrwhxw’n(呼嚧唤)之音译,然呼嚧唤为摩尼教低级官号,不具授徒资格,且官号不能与"法师"二字搭配使用。"呼禄"实为回鹘语Qutluγ(吉祥)之音译。福建各地发现的摩尼教八字偈语,与回鹘文献所见一致,而不同于西亚诸语文献所见。从霞浦新发现的摩尼教文献看,其始祖为呼禄法师,可证霞浦摩尼教是由回鹘僧直接传入的。有一种意见认为福建摩尼教系经由海路传自西亚,另有一种意见认为早在会昌法难以前即已出现,这些都纯属推想,得不到确证,既与当时摩尼教流行的历史背景不符,也与历史记载相违,难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尼教 回鹘 泉州 霞浦 回鹘文文献 呼禄法师
原文传递
西夏圣容寺及其相关问题考证 被引量:16
13
作者 梁松涛 杨富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69,共4页
关于西夏时期圣容寺位置的问题学界多有争论。根据新译出的西夏文《宫廷诗集》第七首《御驾西行烧香歌》所记述的资料可以断定,西夏时期的圣容寺位于凉州盘禾瑞像所在的北御山,即今甘肃省永昌县瑞像所在地;西行皇帝即西夏仁宗;其西行时... 关于西夏时期圣容寺位置的问题学界多有争论。根据新译出的西夏文《宫廷诗集》第七首《御驾西行烧香歌》所记述的资料可以断定,西夏时期的圣容寺位于凉州盘禾瑞像所在的北御山,即今甘肃省永昌县瑞像所在地;西行皇帝即西夏仁宗;其西行时间与路线为:乾祐七年(1176年)正月从兴庆府出发,六月抵凉州圣容寺烧香,七八月间驻跸张掖,行香大佛寺与马蹄寺,继而亲幸黑水桥,然后又可能继续西行到达瓜州榆林窟。仁宗皇帝西行的具体路线为:兴庆府→凉州圣容寺→张掖大佛寺→张掖马蹄寺→张掖黑水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容寺 佛教 西夏 西夏文诗歌 凉州
下载PDF
西夏五台山信仰斟议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杨富学 《西夏研究》 2010年第1期14-22,共9页
西夏统治时期,文殊信仰流行,尤其是文殊信仰所具有的护国、护王功能,对西夏统治者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成为包括西夏在内东亚地区佛教信徒所崇拜的对象。五台山信仰在西夏建国之前即已流行,德明、元昊都曾... 西夏统治时期,文殊信仰流行,尤其是文殊信仰所具有的护国、护王功能,对西夏统治者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成为包括西夏在内东亚地区佛教信徒所崇拜的对象。五台山信仰在西夏建国之前即已流行,德明、元昊都曾遣使朝拜五台山。1038年,元昊脱离宋朝自立,建立大夏国。此后,夏宋对峙,时常处于战争状态,西夏统治者无法再朝拜五台山,即使西夏僧徒前往五台山朝拜也会困难重重。于是,西夏统治者效法辽朝及朝鲜、日本将五台山移入本境的做法,依据五台山寺庙的样式,在贺兰山中新建北五台山寺。该寺具体地址史无记载,但考古学证据显示,其地大致在贺兰山拜寺口双塔一带,建成时间当在元昊统治时期。作为西夏皇家寺院,该寺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名僧,编集并翻译了多种佛教典籍。其中,北五台山寺高僧杨智幢被称作"国师",体现了该寺所享有的崇高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五台山 北五台山寺 佛教 文殊菩萨
下载PDF
唐代仆固部世系考——以蒙古国新出仆固氏墓志铭为中心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富学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6,143-144,共8页
新近在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北土拉河东岸出土的汉文《仆固氏墓志铭》,保存完好,内容重要,有助于厘清史书记载十分模糊的回鹘"外九部"之一仆固部的世系问题。关于该部世系,两《唐书》仅列出三世,即歌滥拔延→乙李啜拔→仆固怀恩,... 新近在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北土拉河东岸出土的汉文《仆固氏墓志铭》,保存完好,内容重要,有助于厘清史书记载十分模糊的回鹘"外九部"之一仆固部的世系问题。关于该部世系,两《唐书》仅列出三世,即歌滥拔延→乙李啜拔→仆固怀恩,而且张冠李戴,混乱不清。根据墓志,结合史书的相关记载进行排比,可知应历九世,即歌滥拔延→思匐→乙突→佚名→设支→曳勒歌→勺磨→乙李啜拔→仆固怀恩。仆固怀恩生年,史书虽未载,但依据新出墓志及有关史料,可推定在716~718年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仆固部 仆固怀恩 乙突
原文传递
蒙古豳王家族与裕固族的形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富学 张海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43,共7页
13世纪后半叶,西域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八剌发动反对元中央王朝的叛乱,察合台曾孙出伯、合班兄弟率骑兵万人于1276年率众东归,投奔忽必烈,受到重用,出镇河西与新疆东部地区,被封为豳王,后又派生出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蒙古豳... 13世纪后半叶,西域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八剌发动反对元中央王朝的叛乱,察合台曾孙出伯、合班兄弟率骑兵万人于1276年率众东归,投奔忽必烈,受到重用,出镇河西与新疆东部地区,被封为豳王,后又派生出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蒙古豳王家族优渥境内诸族,与回鹘关系极为密切,奉行佛教以抵御来自西域的伊斯兰教的渗透,促进了回鹘佛教文化在河西西部地区的持续繁荣,为裕固族佛教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蒙古豳王家族与回鹘关系密切,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共同体——裕固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的形成 蒙古 豳王家族 回鹘
下载PDF
沙州贞元四年陷蕃考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正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8-103,共6页
沙州陷蕃年代,诸说不一,各有其理,然而均属推论,悉难坐实。考北新0822号《毗尼心一卷》报恩寺僧离烦题记称:"唐贞元三年十月廿日造。"既用唐朔纪年,知贞元三年十月廿日(公历787年12月4日)沙州尚属唐土;S.2729《吐蕃辰年三月... 沙州陷蕃年代,诸说不一,各有其理,然而均属推论,悉难坐实。考北新0822号《毗尼心一卷》报恩寺僧离烦题记称:"唐贞元三年十月廿日造。"既用唐朔纪年,知贞元三年十月廿日(公历787年12月4日)沙州尚属唐土;S.2729《吐蕃辰年三月五日算使论悉诺罗接谟勘牌子历》所署"辰年",诸家皆断为贞元四年戊辰,即公元788年。知是年三月五日(公元788年4月15日)沙州已属蕃朝。证之以P.4660李颛撰《李和尚写真赞》"敦煌沦陷,甲子云期"及P.2716《残诗》"可昔〔惜〕沙州好川愿〔原〕,字〔自〕从破落六十年"之语,自沙州光复之大中二年(788)上推六十年,为贞元四年(788),则知贞元四年即沙州沦陷之年。上与北新0822号题记之"唐贞元三年"恰相衔接;下同S.2729"吐蕃辰年"之款年契合不二。沙州陷蕃之年由此可定论为贞元四年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州 陷蕃 甲子云期 破落六十年 年代考
下载PDF
文殊山万佛洞西夏说献疑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富学 《西夏研究》 2015年第1期25-33,共9页
文殊山万佛洞一般被推定为西夏洞窟,首要证据是窟内上师像与瓜州榆林窟第29窟西夏国师像非常近似,尤其是二者所佩戴的莲花帽。这种莲花帽不惟西夏有,元明清宁玛派上师同样佩戴,不足为证。值得注意的是,西夏僧俗着装均右衽,而万佛洞上师... 文殊山万佛洞一般被推定为西夏洞窟,首要证据是窟内上师像与瓜州榆林窟第29窟西夏国师像非常近似,尤其是二者所佩戴的莲花帽。这种莲花帽不惟西夏有,元明清宁玛派上师同样佩戴,不足为证。值得注意的是,西夏僧俗着装均右衽,而万佛洞上师却为左衽,全然不同。元《重修文殊寺碑》记北魏、元代对文殊山的修葺,而全然不及西夏。文殊山石窟的基本规模大致就是在元朝后期豳王家族统辖河西时期底定的,万佛洞今存壁画应为元代遗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山万佛洞 西夏 蒙古豳王 上师像 敦煌石窟
下载PDF
裕固族东迁地西至哈至为沙州瓜州说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富学 《河西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10,共10页
裕固族传说称其祖先来自西至哈至,当今学界一般将其解释为西州火州(高昌)。稽诸该传说之原始,与今天的说法迥然有别。裕固族现在传唱的叙事民歌《尧乎尔来自西至哈至》是1963年以后的改编本,违背了原歌词的本意,歪曲了裕固族传说的历史... 裕固族传说称其祖先来自西至哈至,当今学界一般将其解释为西州火州(高昌)。稽诸该传说之原始,与今天的说法迥然有别。裕固族现在传唱的叙事民歌《尧乎尔来自西至哈至》是1963年以后的改编本,违背了原歌词的本意,歪曲了裕固族传说的历史记忆,误导了人们对西至哈至的解读与认识。结合史实,可证传说中的西至哈至实指沙州和瓜州二地,裕固族东迁就是分别从沙州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和瓜州万佛峡(瓜州榆林窟)出发的,向东迁徙至酒泉一带。与之相仿的是新疆东部的哈密豳王后裔,在难以自立时也是东迁至至肃州一带避难,而这里正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有意思的是,不管他们来自沙州还是哈密,当遇到困难时,其民众都会东迁至酒泉西400里处的苦峪。这些迁徙虽然都是受到外部压力的结果,但在东迁过程中,却不曾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乃至战争。说明明代中叶裕固族的东迁实际上是在明政府支持下和蒙古豳王家族统领下,辖区内部有序而目的明确的民族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 回鹘文文献 西至哈至 沙州 瓜州
下载PDF
从霞浦本《摩尼光佛》看摩尼教对佛教的依托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富学 包朗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6-266,共11页
《摩尼光佛》是新近于福建霞浦发现的宋代或宋元之交摩尼教文献之一,由长达83页的文字组成,主题在于请福和度亡。文中反复唱举大圣那罗延佛、苏路支佛、摩尼光佛、释迦文佛及夷数和佛等,从外表看,应为佛教内容,但由表及里仔细分析却发... 《摩尼光佛》是新近于福建霞浦发现的宋代或宋元之交摩尼教文献之一,由长达83页的文字组成,主题在于请福和度亡。文中反复唱举大圣那罗延佛、苏路支佛、摩尼光佛、释迦文佛及夷数和佛等,从外表看,应为佛教内容,但由表及里仔细分析却发现这些颂赞中保留了摩尼教的高度独立性,其中举唱的五佛,释迦文佛、那罗延佛和摩尼光佛都与佛教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苏路支佛与夷数和佛,虽分别来自祆教和基督教,但亦与佛教密不可分;《摩尼光佛》大量借用佛教术语,其中有的保留了佛教原意,有的杂入了摩尼教新意,还有一些既可做佛教解释又可作摩尼教的理解,具有二属性质。此外,文献中还借用佛教典故,甚至还借用佛教的艺术表现符号。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的借用,使摩尼教顺理成章地披上了佛教的外衣,不仅有利于求得自存,而且藉由佛教的巨大影响力更有利于取信于民,从而达到弘扬摩尼教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尼光佛 霞浦 摩尼教 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