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公共医疗资源的分配正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俊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4-89,共6页
作为公共物品的公共医疗资源分配应该体现平等待人的道德理想。在追求这一道德理想时,社会应该将道德上任意的因素排除出对"应得"的道德考量。如果因为道德上任意的因素导致人际之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医疗政策应该区别对待不... 作为公共物品的公共医疗资源分配应该体现平等待人的道德理想。在追求这一道德理想时,社会应该将道德上任意的因素排除出对"应得"的道德考量。如果因为道德上任意的因素导致人际之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医疗政策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境况的人并通过一定程度的"再分配",使得每个人在获得足够水平的公共医疗福利上达到大致的平等。因此,公共医疗资源的分配需要贯彻"差别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医疗资源 分配正义 平等 差异原则
原文传递
德治与法治关系探微
2
作者 戴茂堂 葛梦喆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8年第2期2-11,共10页
在当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环境中,深入探析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涉及自然律、道德律与法律三者之间复杂而多元的张力关系,更涉及法治与德治在价值上谁更优先这个核心话题。如果说法治主要是... 在当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环境中,深入探析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涉及自然律、道德律与法律三者之间复杂而多元的张力关系,更涉及法治与德治在价值上谁更优先这个核心话题。如果说法治主要是从实用性上做出的考量,更多地基于“事实”,那么德治则是从理想性上做出的考量,更多地基于“价值”。从理想性角度看,成为守法的公民是实然性所需,成为道德崇高的人则是应然性所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强调依法治国的根本前提下,对德治的强调是提升社会道德文明水平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法治 价值优先
下载PDF
从人性角度看通识教育
3
作者 舒红跃 《通识教育研究》 2015年第1期58-66,共9页
2014年新学年开学,美国《时代杂志》(Time)9月1日刊登了一篇寄语大学新生的文章《人文学科,太人文学科》('Humanities,All Too Humanities')。该文呼吁,在大学学习中,学生应该多学习'伟大的著作'而不是闻名于世的应用... 2014年新学年开学,美国《时代杂志》(Time)9月1日刊登了一篇寄语大学新生的文章《人文学科,太人文学科》('Humanities,All Too Humanities')。该文呼吁,在大学学习中,学生应该多学习'伟大的著作'而不是闻名于世的应用软件。虽然这篇文章针对的是美国的大学,但文中很多观点对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利主义教育 应试教育 指挥棒 通识教育 人文学科 人文科学 人性
原文传递
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理论探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哲 舒红跃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26-30,共5页
笛卡尔早期把动物比作自动机,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观点,由此从动物界扩展到了整个物质世界,为其机械唯物论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并通过身心二元论的视角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拥有理性的灵魂。在后期,笛卡尔用身心交感说消... 笛卡尔早期把动物比作自动机,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观点,由此从动物界扩展到了整个物质世界,为其机械唯物论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并通过身心二元论的视角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拥有理性的灵魂。在后期,笛卡尔用身心交感说消弭其早年在灵魂与肉体之间划下的鸿沟。笛卡尔的动物观是在充满着矛盾和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发展的,虽然有人提出质疑,但它仍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及后世哲学起到了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内·笛卡尔 动物 机器 身心
下载PDF
全球贫困与制度正义 被引量:1
5
作者 伍志燕 江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9-85,共7页
全球贫困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伦理学话题。从道义的角度来看,济贫是一种道德义务而不仅仅是一种出于同情或怜悯的慈善,并且这种义务视情况既可以是道德上的不完全义务,也可能是完全义务。在道德责任上,全球贫困的消除不仅体现在富有国... 全球贫困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伦理学话题。从道义的角度来看,济贫是一种道德义务而不仅仅是一种出于同情或怜悯的慈善,并且这种义务视情况既可以是道德上的不完全义务,也可能是完全义务。在道德责任上,全球贫困的消除不仅体现在富有国家(或富人)对贫困国家(或穷人)给予不附加条件的补偿及援助,而且还要履行"主动行善"的积极责任及"不伤害"的消极责任。不过,彻底消除全球贫困、实现对贫困国家(或穷人)的终极关怀,需要从制度正义中寻求救治良方。这种制度正义要求提升贫穷国家的社会个体的"综合能力"、加强贫困国家自身的"造血"功能、彻底改变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消除剥削和财产私有制以铲除社会不平等之"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全球贫困 制度正义
下载PDF
当代全球分配正义的理论论辩
6
作者 陈俊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全球分配正义理论是政治哲学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全球分配正义理论的核心关注点是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利益或负担在全球范围内的分配问题,因此,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有权利获得什么,以及谁实际上应该为我们提供那些我们有权获得... 全球分配正义理论是政治哲学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全球分配正义理论的核心关注点是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利益或负担在全球范围内的分配问题,因此,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有权利获得什么,以及谁实际上应该为我们提供那些我们有权获得的东西。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全球分配正义理论论辩的基本框架,即两种区分、四种理论:关系主义和非关系主义理论、平等主义和底限主义理论。关系主义理论试图通过指出"这个世界的某种特征和状况"这样的事实来为全球分配正义的存在提供理由,而非关系主义理论则用强调"人人具有平等的道德地位"这一事实来为正义必须跨越国界提供辩护。底限主义者认为全球分配正义的关注点应该仅仅聚焦到人的基本需要和对严重贫困的缓解上,平等主义者则强调,即使我们缓解了贫困和满足了基本需要,分配正义仍然有正义的理由去反对已有的全球不平等。文章最后分析了底限主义与平等主义从国家责任、平等的公制、民族身份、国家强制等方面就"正义"是否应该跨越国界所展开的论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分配正义 关系主义 非关系主义 底限主义 平等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