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 |
伏涤修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7 |
9
|
|
2
|
江南文化的区域界定及诗性精神的维度 |
张兴龙
|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3
|
《聊斋志异》“异史氏曰”略论 |
夏春豪
|
《青海师专学报》
|
2002 |
7
|
|
4
|
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成因 |
王俊霞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
6
|
|
5
|
动词做状语的构成方式及语义特征 |
朴正实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6
|
古代汉语教学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
王恩建
|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04 |
9
|
|
7
|
民间视野下的“文革” |
张景兰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8
|
“气韵”释义 |
潘繁生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4
|
|
9
|
现代汉语中的AB/BA式异序词 |
王俊霞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0
|
人自身和谐发展语境下的孔子人性论 |
马恒民
|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1
|
《围城》语言变异美论析 |
王修志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12
|
文学的思维品格及其功能——对文学存在意义的一种解证 |
傅金祥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13
|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元素分析 |
周慧玲
|
《文教资料》
|
2008 |
5
|
|
14
|
正言若反——《老子》的悖异修辞 |
刘云汉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5
|
受害者的施害逻辑与自审——近年来“文革”题材小说的新走向 |
张景兰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6
|
《歧路灯》栾校补正二则 |
王恩建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17
|
儒、道美学思想的共通性与差异 |
张文成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2
|
|
18
|
基于“道德个人主义”之上的人文关怀——再论《论语》、《礼记》中的“元典道德” |
马恒民
|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9
|
汉字形体的修辞运用 |
王俊霞
|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20
|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 |
潘繁生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