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9
1
作者 伏涤修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7期98-100,共3页
笔者分析了大学语文教学在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教法与考法上存在的诸种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大学语文教学要围绕核心目标对课程进行适当定位,要优化教材建设,整合教材资源,改进大学语文教法与考法,注重学... 笔者分析了大学语文教学在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教法与考法上存在的诸种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大学语文教学要围绕核心目标对课程进行适当定位,要优化教材建设,整合教材资源,改进大学语文教法与考法,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语文习惯的养成,切实提高学生的母体中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程定位 教材建设 教法考法
下载PDF
江南文化的区域界定及诗性精神的维度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兴龙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7,共5页
当前学界对江南文化在区域、界定上过分强调地理学的意义,忽视人的主体性中“内在尺度”的作用,造成江南元叙事中的人文精神的流失和区域范围的狭隘。江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族独特的诗性精神,其维度有二:一是自由审美的维度,既不同于北... 当前学界对江南文化在区域、界定上过分强调地理学的意义,忽视人的主体性中“内在尺度”的作用,造成江南元叙事中的人文精神的流失和区域范围的狭隘。江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族独特的诗性精神,其维度有二:一是自由审美的维度,既不同于北国政治伦理之美,也有别于江南其他区域文化的浪漫之美;二是宗教的维度,其生产于本土巫风和外来佛教的双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化 区域界定 诗性精神 审美 宗教
下载PDF
《聊斋志异》“异史氏曰”略论 被引量:7
3
作者 夏春豪 《青海师专学报》 2002年第4期19-23,共5页
聊斋“异史氏曰”是作家创造意识的自我张扬。对自己孕育的形象世界作论析,每多独特发现,并包含创作与接受的理性机微。其文或议论骇世,或叙事论证生动,或抒情、讽刺多姿多彩,对寓意深邃的象征本文,更能点出文思隐曲之处。其显现原初表... 聊斋“异史氏曰”是作家创造意识的自我张扬。对自己孕育的形象世界作论析,每多独特发现,并包含创作与接受的理性机微。其文或议论骇世,或叙事论证生动,或抒情、讽刺多姿多彩,对寓意深邃的象征本文,更能点出文思隐曲之处。其显现原初表达的特有含义,能加深受众对聊斋本文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异史氏曰" 小说 人物形象 创造意识
下载PDF
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成因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俊霞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83-86,共4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语大量涌现。新词语的特点表现在多个方面:音节上多音节词语占优势;结构上出现了大批系列化复合词语、缩略词语、派生词和字母词;意义上可“望文直解”的新词语大量增加,与经济、信息和科技相关的新词语占相当大的比...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语大量涌现。新词语的特点表现在多个方面:音节上多音节词语占优势;结构上出现了大批系列化复合词语、缩略词语、派生词和字母词;意义上可“望文直解”的新词语大量增加,与经济、信息和科技相关的新词语占相当大的比例;吸收的新词语以来自英语、日语、港台方言和粤方言的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词语 特点 音节 结构 意义
下载PDF
动词做状语的构成方式及语义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朴正实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59-261,共3页
动词做状语是动词的句法功能之一,动词"直接"位于谓语动词前做状语有各种语法表现,主要可以从动词做状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两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动词 语法 状语 语义 构成方式
下载PDF
古代汉语教学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恩建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50-152,共3页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倾向于重业务学习而轻人文素质教育,这一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在校学生不但人文素养贫乏,而且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效应。针对上述情况,我国的高等教育界展开了一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倾向于重业务学习而轻人文素质教育,这一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在校学生不但人文素养贫乏,而且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效应。针对上述情况,我国的高等教育界展开了一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有感于此,本文试就古代汉语教学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略作探讨,以益于开拓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下载PDF
民间视野下的“文革”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景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4-147,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李锐、韩少功的“文革”题材小说以民间视角来反思“文革”历史,具有双重意义内涵:民间苦难与民间伦理是对“文革”意识形态高调的戳穿与消解,民间的藏污纳垢、愚盲昏昧又使之成为“文革”专制和迷信的基础和土壤。这...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李锐、韩少功的“文革”题材小说以民间视角来反思“文革”历史,具有双重意义内涵:民间苦难与民间伦理是对“文革”意识形态高调的戳穿与消解,民间的藏污纳垢、愚盲昏昧又使之成为“文革”专制和迷信的基础和土壤。这样的“文革”叙事走出了80年代道德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局限,揭示了“文革”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此同时,真诚而理性地还原底层社会的生存形态,传达民间的意义和声音,也成为这个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寻找和建立精神归宿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人民 文革叙事 知识分子
下载PDF
“气韵”释义 被引量:4
8
作者 潘繁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64-68,共5页
“气韵”的生成原因应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角度探究,“气韵”作为艺术美学范畴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含义,即: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或内在精神;作家自己的人格性情或内在精神;作品结构的意义和意味。厘清“气韵”的含义对于我们... “气韵”的生成原因应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角度探究,“气韵”作为艺术美学范畴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含义,即: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或内在精神;作家自己的人格性情或内在精神;作品结构的意义和意味。厘清“气韵”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将起到正本清源、明晰分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哲学 人格性情 意味 “气韵”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中的AB/BA式异序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俊霞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5,共7页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AB/BA式异序词。考察《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全部异序词,发现每组中的A1和A2、B1和B2的读音有相同和不同两种情况,意义方面有相同、相近、相关、无关等几种类型,不同的意义类型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且与词性、...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AB/BA式异序词。考察《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全部异序词,发现每组中的A1和A2、B1和B2的读音有相同和不同两种情况,意义方面有相同、相近、相关、无关等几种类型,不同的意义类型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且与词性、结构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序词 语音形式 意义类型
下载PDF
人自身和谐发展语境下的孔子人性论
10
作者 马恒民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0,共3页
孔子的人性论思想,在人的自然属性上主张顺从而不放纵,在人的社会属性上倡导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个人主义”,在人的身与心的和谐方式上追求审美方式,以构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道德诗意共存的和谐,这对当前人的自身和谐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孔子人性和谐
原文传递
《围城》语言变异美论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修志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8-82,共5页
突破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是《围城》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之一。文章着重从词语的拆用、翻造、别解、序换、奇说等5个方面论析《围城》语言的变异美,并揭示相关的修辞原理。
关键词 《围城》 语言特色 变异美 创造手法 修辞原理
下载PDF
文学的思维品格及其功能——对文学存在意义的一种解证 被引量:5
12
作者 傅金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3-79,共7页
文学作为思维,具有广阔无垠的全息思维视域和融汇一切思维方式的统合力。作为人类思维最具普适意义的展现形式,文学从内容和形式上拓展和深化了人类的思维,培育和滋养了人类的智能,使人类的创造性获得了无限的空间与自由度;作为文化母体... 文学作为思维,具有广阔无垠的全息思维视域和融汇一切思维方式的统合力。作为人类思维最具普适意义的展现形式,文学从内容和形式上拓展和深化了人类的思维,培育和滋养了人类的智能,使人类的创造性获得了无限的空间与自由度;作为文化母体,她影响和哺育着众多的文化载体。作为思维,是文学最永恒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维 全息思维视域 思维品格 虚象想像
下载PDF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元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慧玲 《文教资料》 2008年第3期74-76,共3页
<超级女声>、<梦想中国>、<莱卡我型我SHOW(秀)>、<快乐男声>等是"音乐选秀"节目的代表.这些综合性的电视歌唱娱乐节目迅速成为近几年来最为火爆的电视节目.这类节目的元素包括:全民娱乐的主题、想... <超级女声>、<梦想中国>、<莱卡我型我SHOW(秀)>、<快乐男声>等是"音乐选秀"节目的代表.这些综合性的电视歌唱娱乐节目迅速成为近几年来最为火爆的电视节目.这类节目的元素包括:全民娱乐的主题、想唱就唱、逐级淘汰的规则、自娱与娱人的选手、去权威化的评委、奖励设置、去生硬化的主持人.解构、剖析这种节目,可以更好地研究这类节目,促进其健康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 电视音乐选秀 节目元素
下载PDF
正言若反——《老子》的悖异修辞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云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35-237,共3页
《老子》的语言精美洗练,但其末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却让历来读《老子》的人大惑不解,也引来众多的不同解读。其实从修辞角度看,这是用特定的表达形式表现特定内容的问题。《老子》中所阐释的"道"及其蕴涵的... 《老子》的语言精美洗练,但其末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却让历来读《老子》的人大惑不解,也引来众多的不同解读。其实从修辞角度看,这是用特定的表达形式表现特定内容的问题。《老子》中所阐释的"道"及其蕴涵的矛盾统一的辩证思想,用通常的逻辑推论式的正面表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子就用一些看似不合常情常理、背离常形常态的语言来表达,以突破人们思维中的经验性,即"正言若反",也就是悖异修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语言 悖异修辞 正言若反
下载PDF
受害者的施害逻辑与自审——近年来“文革”题材小说的新走向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景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4-97,共4页
近年来的几部“文革”题材小说,翻检那个时代被扭曲的成长记忆,打破童年和青春的纯洁神话,以拟自传体方式对政治恐怖中弱小者的施恶和犯罪进行暴露,在受害者的灵魂寻找施害者的逻辑,并示出类宗教式的忏悔与救赎主题。这种自审式的叙述... 近年来的几部“文革”题材小说,翻检那个时代被扭曲的成长记忆,打破童年和青春的纯洁神话,以拟自传体方式对政治恐怖中弱小者的施恶和犯罪进行暴露,在受害者的灵魂寻找施害者的逻辑,并示出类宗教式的忏悔与救赎主题。这种自审式的叙述显示了新的叙事倾向,并通过自我批判达到更为深邃的历史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叙事 人性蜕变 童心迷失 自审
下载PDF
《歧路灯》栾校补正二则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恩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03-105,共3页
本文利用《歧路灯》语料,参较其他文献,考释词语两条:老苗、长班。
关键词 《歧路灯》 词语校注 补正
下载PDF
儒、道美学思想的共通性与差异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文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美学思想 共通性 差异性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基于“道德个人主义”之上的人文关怀——再论《论语》、《礼记》中的“元典道德”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恒民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54,共3页
在儒家学说上升为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基于生产上的原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以及思考的深邃性,《论语》和《礼记》成为中华民族元典的代表,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其对于主体与客体隔阂消解的要义基于元典道德中的核心命题... 在儒家学说上升为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基于生产上的原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以及思考的深邃性,《论语》和《礼记》成为中华民族元典的代表,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其对于主体与客体隔阂消解的要义基于元典道德中的核心命题——"道德个人主义"。对于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精髓的人文精神,在当下的继承、吸取过程中,应该追本溯源,进一步深化对"道德个人主义"价值的体认,加大对"个体人"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礼记》元典道德 人文关怀 道德个人主义
原文传递
汉字形体的修辞运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俊霞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74,共3页
关键词 修辞运用 汉字形体 语言文字 表达效果 修辞活动 说写者 书面语 词语
下载PDF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繁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4,共5页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的“中国特色”的表述,其目的在于区分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类型的美学意境。“我”特指意志认知主体或主体的意志认知,存在“美术”中的认知主体从结果看均属“静观”纯粹认知主...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的“中国特色”的表述,其目的在于区分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类型的美学意境。“我”特指意志认知主体或主体的意志认知,存在“美术”中的认知主体从结果看均属“静观”纯粹认知主体,即无意志认知主体,也即审美认知主体;“优美”与“壮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观审心理经验过程,它们构成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不同审美内涵。仅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解释“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未免失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叔本华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优美 壮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