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圆孔未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青年缺血性卒中一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谢子珍 李常红 +1 位作者 孟晓梅 于逢春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11期973-977,共5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7岁,因“头晕伴左侧偏身麻木11 h”于2014年9月28日入院。入院前11 h,患者安静状态下突然出现头晕、左侧偏身麻木,无眩晕、恶心、呕吐,无偏侧肢体无力。发病30 min就诊于北京市海淀医院急诊神经内科,行头颅...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7岁,因“头晕伴左侧偏身麻木11 h”于2014年9月28日入院。入院前11 h,患者安静状态下突然出现头晕、左侧偏身麻木,无眩晕、恶心、呕吐,无偏侧肢体无力。发病30 min就诊于北京市海淀医院急诊神经内科,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示未见明显异常,拒绝溶栓治疗,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治疗、改善循环后,以“缺血性卒中”收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缺血性卒中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反常栓塞
下载PDF
日间嗜睡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子珍 李常红 +1 位作者 孟晓梅 于逢春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11期918-922,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日间嗜睡及急性期神经功能转归情况,探索日间嗜睡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2015年9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8 h内的住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包括...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日间嗜睡及急性期神经功能转归情况,探索日间嗜睡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2015年9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8 h内的住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入院时及发病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入院时日间嗜睡量表[爱波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评分等,回顾性评估患者发病前一个月的ESS评分,分析其与患者基线特点、入院NIHSS评分、入院ESS评分、发病14 d NIHSS评分、发病14 d与发病时NIHSS评分差值(△NIHSS)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发病前ESS评分将患者分为嗜睡组和无嗜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NIHSS、发病14 d NIHSS、△NIHSS及入院时ESS评分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结果显示:(1)发病前ES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14 d NIHSS评分及入院时ESS评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199、0.276及0.407,P值分别为0.041、0.004及<0.001;发病前ESS评分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9,P=0.042;(2)嗜睡组28例,非嗜睡组78例,嗜睡组入院时NIHSS、发病14 d NIHSS及入院时ESS评分明显高于非嗜睡组,P值分别为0.033、0.043和<0.001。嗜睡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非嗜睡组,P=0.046。结论发病前存在日间嗜睡的患者在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入院时及发病14 d病情更加严重,短期预后更差,并且卒中后日间嗜睡程度会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嗜睡 缺血性卒中 急性期
下载PDF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26
3
作者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 +2 位作者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学分会 于逢春 张晨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6,共10页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研究证实,卒中患者一旦合并睡眠障碍将影响预后。而国内外尚缺乏关于SSD评估与管理的共识及指南。本共识结合文献研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SSD的概念,对于各种类型SSD(包括失...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研究证实,卒中患者一旦合并睡眠障碍将影响预后。而国内外尚缺乏关于SSD评估与管理的共识及指南。本共识结合文献研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SSD的概念,对于各种类型SSD(包括失眠、日间思睡、睡眠呼吸障碍、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不宁腿综合征/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的评估及管理提出推荐意见,以期对SSD的临床规范化处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卒中 实践指南
原文传递
急性期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44
4
作者 刘永珍 尹静 +1 位作者 赵翠竹 于逢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期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期首发缺血性... 目的探讨急性期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期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3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非PSD组77例,PSD组26例。又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分为非PSCI组30例,PSCI组73例,评估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损伤,记录人口学资料和临床指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SD和PSCI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 PSD组冠心病、同型半胱氨酸、前部病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MoCA<21分比例明显高于非PSD组[38.5%vs 19.5%,P=0.04;(20.12±12.96)μmol/L vs(14.73±6.41)μmol/L,P=0.01;84.6%vs61.0%,P=0.02;(12.04±9.95)分vs(3.35±2.79)分,P=0.00;65.4%vs 42.9%,P=0.04]。PSCI组年龄、独居比例明显高于非PSCI组,男性、中学以上教育程度、吸烟、饮酒、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PS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AMA、同型半胱氨酸为PSD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期首发PSD和PSCI的相关性不明确,两者有各自独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抑郁 认知障碍 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 焦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于逢春 周正宏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11期966-972,共7页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疾病。不仅损害人体身体健康,同时影响认知功能、降低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睡眠障碍 认知功能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颈动脉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杨兴东 曾一君 +5 位作者 唐晓梅 冯研 史冬梅 刘磊 余秋瑾 于逢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1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无认知障碍组86例,认知障碍组85例。2...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1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无认知障碍组86例,认知障碍组85例。2组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易损斑块、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无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易损斑块比例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随着颈动脉易损斑块数目增多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认知障碍患病率明显增多(OR=2.866,95%CI:1.360~6.042,P=0.006;OR=3.373,95%CI:1.356~8.391,P=0.009)。进一步调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以及心房颤动等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2个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第4分位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仍较高(OR=2.870,95%CI:1.339~6.153,P=0.007;OR=3.622,95%CI:1.431~9.169,P=0.007)。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数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认知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认知障碍 C反应蛋白质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专题综述:卒中与睡眠障碍 被引量:8
7
作者 于逢春 周正宏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11期905-911,共7页
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其中致死率位居我国第一。卒中后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过度睡眠、... 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其中致死率位居我国第一。卒中后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过度睡眠、异态睡眠、不宁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卒中患者合并睡眠障碍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神经功能康复,甚至增加卒中复发与死亡率。反之,各种睡眠障碍也会增加卒中的发病率。但是目前国内外对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关注度仍较低,对睡眠障碍的治疗也不够积极。梳理卒中与睡眠障碍方面的研究以深刻认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防治卒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睡眠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评估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朱惠萍 李常红 +2 位作者 张燕辉 冯浩 于逢春 《北京医学》 CAS 2014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CDU)、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血管评估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16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CDU)、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血管评估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16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86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30例),均行颈动脉CDU、TCD及头颈联合CTA检查,比较两组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结果 CTA显示157例(72.7%)298条脑血管异常;后循环血管病变以椎动脉V1段(21.5%)和V4段(17.4%)狭窄最为多见,狭窄程度以重度(47.0%)为主;脑梗死组血管病变发生率为80.2%,高于TIA组的67.7%,脑梗死组血管重度狭窄的比例亦高于TIA组(47.4%vs.25.4%),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2例(61.1%)颈动脉CDU异常;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7.4%,高于TIA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8例(68.5%)TCD检查异常;脑梗死组侧支循环开放率较TIA组明显减少(19.8%vs.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患者的主要血管病变部位在椎动脉V1段和V4段;颈动脉CDU、TCD和CTA联合应用可为PCI的血管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彩色多普勒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兴东 曾一君 +4 位作者 唐晓梅 冯研 史冬梅 刘磊 于逢春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5期422-426,共5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海淀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LI诊断标准的患者171例,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海淀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LI诊断标准的患者171例,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对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2对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有独立影响(OR 2.843,95%CI 1.301~6.216,P =0.008)。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数≥2也是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OR 2.899,95%CI 1.311~6.409,P =0.008)。结论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颈动脉数增加,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颈动脉斑块 超声
下载PDF
脑卒中所致老年急诊头晕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伟 于逢春 +4 位作者 亓爱芹 张慧英 孟晓梅 冯浩 朱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61-963,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所致老年急诊头晕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73例年龄≥60岁的急诊头晕患者,根据诊断分为脑卒中组37例和非脑卒中组136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脑卒中组患者发病时血压≥140/90mm Hg(1m... 目的探讨脑卒中所致老年急诊头晕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73例年龄≥60岁的急诊头晕患者,根据诊断分为脑卒中组37例和非脑卒中组136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脑卒中组患者发病时血压≥140/90mm Hg(1mm Hg=0.133kPa)、不伴肢体无力的语言障碍、偏侧肢体无力、肢体和(或)躯干共济失调、视野缺损和(或)视物成双的发生率及症状持续时间≥60min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高血压(OR=8.383,95%CI:2.006-35.035)、发病时血压≥140/90mm Hg(OR=10.497,95%CI:2.014-54.710)、不伴肢体无力的语言障碍(OR=9.315,95%CI:1.493-58.131)、偏侧肢体无力(OR=2.821,95%CI:1.271-6.260)、肢体和(或)躯干共济失调(OR=9.917,95%CI:1.995-49.287)、视野缺损和(或)视物成双(OR=6.288,95%CI:1.455-27.172)和症状持续时间≥60min(OR=10.340,95%CI:1.950-54.811)是预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发病时血压升高、不伴肢体无力的语言障碍、偏侧肢体无力、肢体和(或)躯干共济失调、视野缺损和(或)视物成双及症状持续时间对评估老年头晕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头晕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对继发性癫痫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代金东 刘磊 +1 位作者 王静娟 张国君 《慢性病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水平变化对继发性癫痫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298例脑梗...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水平变化对继发性癫痫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29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出现癫痫发作42例,无癫痫发作256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血清HIF-1α、HMGB1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HIF-1α、HMGB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与无癫痫患者间脑梗死部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血清HIF-1α、HMGB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部位及血清HIF-1α、HMGB1水平均为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脑梗死部位及血清HIF-1α、HMGB1水平预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22、0.762、0.813,三者联合为0.902,均高于单一参数(P<0.05)。结论血清HIF-1α、HMGB1水平可用于预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与脑梗死部位联合可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癫痫 缺氧诱导因子-1Α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原文传递
缺血性卒中血清叶酸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伟 冯浩 +3 位作者 刘磊 冯研 史冬梅 于逢春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5期527-531,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血清叶酸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9月30日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48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血清叶酸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9月30日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48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入院7 d内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END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4例患者,男性209例(68.8%),平均年龄67.2±13.9岁,血清叶酸水平为15.4(11.3~21.9)nmol/L。其中END组患者42例(13.8%),非END组患者262例(86.2%)。与非END组相比,END组患者具有更高的年龄(P=0.008)、糖尿病史(P=0.002)、基线NIHSS评分(P=0.022)和更低的基线叶酸水平(P=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长1岁:OR 1.033,95%CI 1.001~1.066,P=0.041)和糖尿病史(OR 2.724,95%CI 1.339~5.539,P=0.006)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较高的血清叶酸水平(OR 0.463,95%CI 0.225~0.952,P=0.036)是END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增加和糖尿病史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较高的血清叶酸水平是END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缺血性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觉醒型卒中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伟 周正宏 +5 位作者 史冬梅 刘磊 谢子珍 翟安琪 于逢春 樊东升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11期912-917,共6页
目的讨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与觉醒型卒中(wake-up stroke,WU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夜间睡眠监测检查,分为WUS组和非WU... 目的讨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与觉醒型卒中(wake-up stroke,WU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夜间睡眠监测检查,分为WUS组和非WUS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睡眠呼吸参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共入组96例患者,其中WUS组22例,非WUS组74例,WUS组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P=0.030)、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P=0.001)、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ODI)(P=0.001)均显著高于非WUS组,平均血氧饱和度(P=0.002)显著低于非WUS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HI增高[比值比(odds ratio,OR)1.16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7~1.341]是WU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MI、AHI、ODI和平均血氧饱和度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WUS有关,其中AHI是WU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觉醒型卒中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下载PDF
脑卒中所致头晕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伟 亓爱芹 +3 位作者 于逢春 孟晓梅 朱健 冯浩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8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所致急诊头晕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264例就诊于急诊的头晕患者,分为脑卒中和非脑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脑卒中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时症状[血压升高、偏侧肢体无力、肢体... 目的探讨脑卒中所致急诊头晕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264例就诊于急诊的头晕患者,分为脑卒中和非脑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脑卒中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时症状[血压升高、偏侧肢体无力、肢体和(或)躯干共济失调、视野缺损和(或)视物成双]以及症状持续时间和非脑卒中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高血压病史、偏侧肢体无力、肢体和(或)躯干共济失调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是预测头晕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偏侧肢体无力、肢体和(或)躯干共济失调、症状持续时间长,是预测头晕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脑卒中 临床特点 急诊
下载PDF
急诊室采用ABCD^2评分识别脑卒中所致头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伟 于逢春 +2 位作者 孟晓梅 朱健 冯浩 《北京医学》 CAS 2014年第5期403-404,共2页
头晕是急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之一。美国平均每年因头晕就诊急诊室的患者约占同期急诊量的3.3%.其中4%为急性脑卒中患者。一项国际调查显示.42%的急诊科医生在进行临床决策时首先选择“识别中枢性或严重眩晕”。因此.寻找一种有... 头晕是急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之一。美国平均每年因头晕就诊急诊室的患者约占同期急诊量的3.3%.其中4%为急性脑卒中患者。一项国际调查显示.42%的急诊科医生在进行临床决策时首先选择“识别中枢性或严重眩晕”。因此.寻找一种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头晕患者的临床工具是众多急诊科医生的迫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早期识别 急诊室 头晕 临床观察 评分 急诊患者 临床决策
下载PDF
慢波睡眠的基础与临床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群彦 周正宏 +1 位作者 刘伟 于逢春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9年第1期84-87,共4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波睡眠具有重要的神经生理作用,如参与能量贮备、激素释放、调节免疫和清除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代谢产物等。慢波睡眠可以选择性地改善可陈述性记忆,慢波睡眠障碍与Aβ40明显升高有关。在临床方面,慢波睡眠障碍常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波睡眠具有重要的神经生理作用,如参与能量贮备、激素释放、调节免疫和清除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代谢产物等。慢波睡眠可以选择性地改善可陈述性记忆,慢波睡眠障碍与Aβ40明显升高有关。在临床方面,慢波睡眠障碍常见于异态睡眠、痴呆和纤维性肌痛等疾病。现从电生理特点、生理功能和临床角度介绍慢波睡眠,以及一些可用于调节慢波睡眠的方法,以更好地诊治慢波睡眠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波睡眠 睡眠障碍 综述
原文传递
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与其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刘伟 史冬梅 +3 位作者 冯浩 刘磊 冯研 于逢春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0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讨论血清叶酸水平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9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住院符合标准的83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血管危险因... 目的讨论血清叶酸水平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9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住院符合标准的83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血管危险因素、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住院期间合并症、住院期间抗栓药物治疗等。根据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1例,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组(32例,mRS评分≥3分),比较两组间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叶酸水平的差异。所有患者入院次日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叶酸水平。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4.0(3.0,6.0)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3.0(2.0,4.0)分;Z=-2.951,P=0.003],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叶酸水平[11.3(9.9,16.7)μg/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5.6(11.5,22.8)μg/L;Z=2.732,P=0.006]。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NIHSS评分升高是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25,95%CI:1.043~2.231,P=0.030),基线血清叶酸水平升高是功能性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OR=0.729,95%CI:0.554~0.960,P=0.024)。结论基线血清叶酸水平升高是功能性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小动脉闭塞性 血清叶酸 功能预后
原文传递
神经系统线粒体疾病的特点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燕辉 于逢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887-888,共2页
随着近二十几年对线粒体研究的深入,线粒体疾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线粒体最主要的功能是氧化磷酸化,产生ATP。线粒体疾病是线粒体基因异常或核基因异常引起能量生成不足所致的疾病。线粒体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关键词 线粒体 线粒体肌病 线粒体脑肌病 眼肌麻痹 慢性进行性外侧 突变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睡眠呼吸暂停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伟 周正宏 +1 位作者 康健 郑磊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7期717-720,共4页
目的讨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呼吸暂停(sleepapnea,SA)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47例发病在72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讨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呼吸暂停(sleepapnea,SA)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47例发病在72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对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进行评价。按照AHI<15次/h和AHI≥15次/h分为无-轻度SA以及中-重度SA。根据是否在入院7d内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END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A与END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合并无-轻度SA的患者159例(64.4%),合并中-重度SA的患者88例(35.6%);END组35例,非END组212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106,95%CI 1.007~1.216,P=0.036)和中-重度SA(OR=2.992,95%CI 1.407~6.361,P=0.004)是END风险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S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END风险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相关患者的早期干预,并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手运动功能定量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燕辉 陈彪 于逢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726-729,共4页
目的分析验证运动功能的电脑软件及装置对帕金森病患者手动作缓慢和肌肉僵直的检测能力,并分析其与不同运动时段以及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英国脑库标准诊断的70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帕金森病组,60例健康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分析验证运动功能的电脑软件及装置对帕金森病患者手动作缓慢和肌肉僵直的检测能力,并分析其与不同运动时段以及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英国脑库标准诊断的70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帕金森病组,60例健康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应用设计的电脑软件,进行手指轮替试验和水平移动试验运动时间来定量检测受试者手的运动功能。结果帕金森病组不同运动时段随着运动次数的增加,移动试验时间和轮替试验运动平均时间均有所延长(P<0.05)。帕金森病组在"关"状态下比"开"状态下移动试验运动时间[非优势手(0.897±0.455)s vs(0.467±0.216)s,优势手(0.790±0.336)s vs(0.453±0.195)s,P<0.01]和轮替试验运动时间[非优势手(0.773±0.317)s vs(0.362±0.102)s,优势手(0.575±0.327)s vs(0.346±0.095)s,P<0.01]显著延长。结论所设计的手运动功能测定装置是针对帕金森病患者手运动功能的改变有效检测方法。测试结果与帕金森病患者的不同运动时段以及用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震颤 运动障碍 运动机能减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