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钙素原及T细胞亚群对急性脑梗死后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马丽娜 李兴 +2 位作者 余丹 王良 周治平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644-3645,3648,共3页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及T细胞亚群对急性脑梗死后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根据患者脑梗死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60例)和未感染组(62例)。分别对比两组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及T细胞亚群对急性脑梗死后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根据患者脑梗死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60例)和未感染组(62例)。分别对比两组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体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脑梗死发生部位,降钙素原、CD4、CD8水平,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NIHSS评分为(14.9±5.7)分,明显高于未感染组的(10.6±3.8)分(P<0.01)。感染组脑桥梗死人数占比为35.48%,明显高于未感染组的17.74%(P<0.05)。感染组降钙素原明显高于未感染组,而CD4、CD8水平则明显低于未感染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脑桥梗死、NIHSS评分、降钙素原、CD4及CD8水平。结论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降钙素原与T细胞压群进行检查,有利于预测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 T淋巴细胞亚群 急性病 脑梗死 抗原 CD4 抗原 CD8 感染
下载PDF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许振胜 彭大为 +2 位作者 符芳姿 于伟玲 黄仕思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7年第3期302-304,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间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CT引导下植入^(125)I,术后2个月和6个月时复查胸部CT评估疗效,观察患...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间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CT引导下植入^(125)I,术后2个月和6个月时复查胸部CT评估疗效,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植入病例全部成功,术后13例患者达完全缓解(CR),55例患者部分缓解(PR),20例患者稳定(SD),12例患者为进展(PD),总有效率达到88.0%,1年生存率为59.0%,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2个月。术后并发症:气胸7例,痰中带血9例,胸腔积液9例,白细胞下降4例,经对症处理均好转。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好,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碘 晚期 非小细胞肺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马丽娜 李兴 +2 位作者 余丹 杨国帅 王良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4712-4714,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76例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为A组,76例脑梗死患者为B组,同时期的76例健康体验人群为C组。检测3组研究对象呼吸暂停低...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76例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为A组,76例脑梗死患者为B组,同时期的76例健康体验人群为C组。检测3组研究对象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平静呼吸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低碳酸血症时ETCO2、高碳酸血症时ETCO2,低碳酸血症、高碳酸血症时脑血管储备能力等指标。结果 3组研究对象AHI、LSaO2、脑血管储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同OSAHS严重程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静呼吸ETCO2、低碳酸血症时ETCO2、高碳酸血症时ET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同OSAHS严重程度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碳酸血症、高碳酸血症时,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脑血管储备值与AHI呈负相关(P<0.05),与LSaO2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与患者病情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脑血管储备能力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下载PDF
阿昔替尼联合 DC-CIK 细胞治疗晚期难治性肾癌的疗效
4
作者 许振胜 符芳姿 +2 位作者 王关清 李建旺 张玮芳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797-799,共3页
晚期肾癌(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aRCC)预后差,中位总生存期(OS)<12个月,5年生存率<10%。因此,寻找一种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疗法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将阿昔替尼作为既往接受过一种酪氨酸激酶抑... 晚期肾癌(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aRCC)预后差,中位总生存期(OS)<12个月,5年生存率<10%。因此,寻找一种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疗法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将阿昔替尼作为既往接受过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细胞因子治疗失败的进展期肾癌患者的Ⅰ类推荐,因此对于晚期难治性肾癌首选阿昔替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肾癌 晚期肾癌 细胞治疗 阿昔 carcinoma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疗效 5年生存率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DP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兴 马丽娜 +1 位作者 王美清 崔荣龙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3期3492-3494,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DP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奇偶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DP化疗(多西他赛+顺铂),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DP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奇偶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DP化疗(多西他赛+顺铂),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CT灌注成像参数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通透性(PS)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1年累计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DP化疗可以有效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CT灌注成像能够有效评估肺癌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靶向治疗 DP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许振胜 符芳姿 彭大为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64例晚期肾癌患者,随机双盲对照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观察组给予DC-CIK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索拉非尼治疗,比较...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64例晚期肾癌患者,随机双盲对照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观察组给予DC-CIK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索拉非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客观有效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差异。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1例因经济原因中途退出试验,未进行结果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的DCR分别为83.87%和80.65%,ORR分别为19.35%和19.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2个月和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的Karnofsky评分总提高率分别为90.33%及6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胃纳差、睡眠障碍、疲乏等基本情况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主要表现为手足皮肤综合征、消化道反应、高血压、全身反应、肝功能损害、发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有2例患者出现发热,发生率为6.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DC-CIK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可延长患者的PFS,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索拉非尼 晚期肾癌 免疫治疗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兴 马丽娜 彭大为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4期497-499,共3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8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DCCIK治疗,对照组患者使...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8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DCCIK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收集培养好且细菌检测为阴性的DC-CIK或CIK细胞,应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3次,将Ag-DC致敏后的CIK细胞离心洗涤,用100mL生理盐水、25mL人血清蛋白和20万单位白细胞介素-2(IL-2)重悬细胞,2h内回输给患者,回输前给予患者肌注非那根25mg。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细胞增殖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培养第6天,细胞数明显大于对照组。随培养时间的增加,DC-CIK细胞CD3^+/CD8^+、CD3^+/CD56^+的双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同等条件下的CIK细胞,且DC-CIK细胞的分泌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同等条件下的CIK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CIK细胞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 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