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表面化学蚀刻增强基板上类金刚石薄膜的结合力与透光率
1
作者 刘源 熊春荣 +3 位作者 贺建雄 周咏柳 姜宏 宋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4-772,共9页
本研究采用一种新方法来改善类金刚石(DLC)薄膜在玻璃表面结合力弱的问题。首先通过反胶束微乳液刻蚀法在玻璃表面蚀刻出致密连续的微米凹坑,然后采用磁控溅射依次镀制SiO_(2)、SiOC过渡膜及DLC膜。由于薄膜物质嵌在连续的微米凹坑里形... 本研究采用一种新方法来改善类金刚石(DLC)薄膜在玻璃表面结合力弱的问题。首先通过反胶束微乳液刻蚀法在玻璃表面蚀刻出致密连续的微米凹坑,然后采用磁控溅射依次镀制SiO_(2)、SiOC过渡膜及DLC膜。由于薄膜物质嵌在连续的微米凹坑里形成波浪状的3D膜层,不仅可将应用在膜上的作用力分解释放,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玻璃表面与膜的接触面积,从而显著增强DLC薄膜在玻璃表面的结合。为了改善薄膜在可见光区的透光性能,镀膜前,在玻璃球形凹坑的玻璃表面进行二次化学蚀刻,在凹坑里生成纳米孔结构,减少反射,提高可见光透过率。本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纳米力学综合测试系统、显微硬度仪及铅笔硬度测试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SiO_(2)、SiOC过渡层可以使玻璃基板与DLC薄膜之间结合力,从(28.82±0.62)mN提高到(53.32±0.78)mN,提高近1倍。在相同的DLC膜镀制条件下,玻璃表面的微米凹坑可进一步使DLC的膜基结合力再提高1倍,从(53.32±0.78)mN提高到(106.32±0.82)mN。显微硬度从543.7 HV提高到735.5 HV,铅笔硬度从6 H提高到7 H。通过二次化学蚀刻产生的纳米孔可使镀膜玻璃的可见光平均透过率提高约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胶束微乳液 微米坑 DLC薄膜 磁控溅射 膜基结合力 可见光透光率
下载PDF
CuO-SiO_(2)气凝胶@TiO_(2)纳米纤维无牺牲剂光催化还原CO_(2) 被引量:3
2
作者 文曼 任贝贝 +2 位作者 叶祥志 贺建雄 熊春荣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81-987,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O-SiO_(2)复合气凝胶,通过在气凝胶孔道内填充TiCl4,然后将其气相水解,得到了在CuO-SiO_(2)气凝胶表面生长了高结晶度的TiO_(2)纳米纤维(CuO-SiO_(2)@TiO_(2)),纤维直径~16 nm。通过XPS、UPS、UV-Vis DRS、荧光光...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O-SiO_(2)复合气凝胶,通过在气凝胶孔道内填充TiCl4,然后将其气相水解,得到了在CuO-SiO_(2)气凝胶表面生长了高结晶度的TiO_(2)纳米纤维(CuO-SiO_(2)@TiO_(2)),纤维直径~16 nm。通过XPS、UPS、UV-Vis DRS、荧光光谱(PL)等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及光电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CuO-SiO_(2)@TiO_(2)对可见光有明显吸收,且荧光强度较商用Ti O_(2)(P25)大幅降低,光生电子-空穴对更加稳定。再在纳米纤维上负载CuO,所得CuO-SiO_(2)@TiO_(2)/CuO在可见光区的荧光强度进一步增强。以300W氙灯为光源,分别以CuO-SiO_(2)@TiO_(2)及CuO-SiO_(2)@Ti O_(2)/CuO为催化剂,无牺牲剂条件下光催化还原CO_(2),4 h后甲醇产率分别为1304.0及1589.0μmol/g-cat,转换频率(TOF)分别为0.038及0.046 h^(–1)。循环实验表明,纳米纤维具有较好的光催化稳定性,经过4次光催化循环实验后,CuO-SiO_(2)@TiO_(2)/CuO的保留率~94%,甲醇产率可达1472.0μmol/g-cat,TOF为0.042 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纳米纤维 光催化 CO_(2)还原 无牺牲剂 可见光 催化技术
下载PDF
玻璃球负载非晶态有机钛聚合物提高光催化还原CO_(2)的转换频率
3
作者 叶祥志 邓云水 +3 位作者 刘源 周咏柳 贺建雄 熊春荣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54-1563,共10页
化学蚀刻玻璃球,表面产生纳米孔缝,再通过溶剂热法在孔缝内制备了非晶态有机钛聚合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荧光光谱(PL)、有机元素分析(O... 化学蚀刻玻璃球,表面产生纳米孔缝,再通过溶剂热法在孔缝内制备了非晶态有机钛聚合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荧光光谱(PL)、有机元素分析(OEA)、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及光电性能。结果表明,负载的非晶态有机钛聚合物对可见光有明显的吸收,且荧光强度较NH_(2)-MIL-125(Ti)大幅度降低,光生电子-空穴对更加稳定。玻璃球负载的非晶态有机钛聚合物为催化剂,300 W氙灯为光源催化还原CO_(2),反应4 h后,甲醇的产量达941.6μmol,相应的转换频率(TOF)值为46.4 h^(−1)。使用具有相同有机配体及金属离子的NH_(2)-MIL-125(Ti)及P25为对比催化剂,在相同的光催化条件下,其相应的TOF分别为0.28和0.019 h^(−1)。催化剂热处理实验表明玻璃球载体对有机钛聚合物的化学稳定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经过300℃处理,负载的有机钛聚合物光催化性能仍然稳定,而NH_(2)-MIL-125(Ti)的光催化活性衰减了54%,这是由于其化学结构及晶体结构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球 负载 非晶态有机钛聚合物 光催化 二氧化碳还原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夏景全 任瑜潇 +3 位作者 陈煜 吴钟启悦 李秀保 王爱民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23-33,共11页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以石珊瑚骨骼为主要框架形成的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海水富营养化、过度渔业等原因导致珊瑚礁退化不断加剧,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礁出现显著的退化.截止...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以石珊瑚骨骼为主要框架形成的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海水富营养化、过度渔业等原因导致珊瑚礁退化不断加剧,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礁出现显著的退化.截止到2017年西大西洋珊瑚礁覆盖率下降53%,大堡礁下降50%.我国珊瑚礁退化情况极为严峻,南海区域珊瑚覆盖率近三十年内下降80%.本文不仅系统梳理了珊瑚礁生态修复的主要流程,还详细论述了现阶段国内外珊瑚礁生态修复的主要进展和修复技术.最后,结合实例介绍了我国在海南岛、华南大陆沿岸、南海诸岛珊瑚礁修复工作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我国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生态修复 珊瑚保护 生态系统 修复技术
下载PDF
红螯螯虾形态性状与其体质量、腹肉质量和腹肉率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东宇 潘志 +4 位作者 顾志峰 袁显春 刘旭成 张孟才 魏淼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9-17,共9页
为确定影响红螯螯虾体质量、腹肉质量和腹肉率(即虾腹部肌肉质量占总体质量的比例)的主要形态性状,通过测量60尾雄虾和90尾雌虾的性状参数,开展其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相关分析显示,红螯螯虾各形态性... 为确定影响红螯螯虾体质量、腹肉质量和腹肉率(即虾腹部肌肉质量占总体质量的比例)的主要形态性状,通过测量60尾雄虾和90尾雌虾的性状参数,开展其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相关分析显示,红螯螯虾各形态性状之间以及形态性状与其体质量和腹肉质量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表明:红螯螯虾体长和头胸甲长、宽是影响其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雌性红螯螯虾的体质量对其腹肉质量有决定性作用,雄性红螯螯虾的腹节全长和第一腹节高是影响其腹肉质量的主要性状;螯长对红螯螯虾腹肉率的直接作用最大且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 形态性状 体质量 腹肉质量 腹肉率 通径分析
下载PDF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中草药防治药物筛选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吴梦晓 郭伟良 +4 位作者 胡文婷 王世锋 孙云 谢珍玉 周永灿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7-674,共8页
为开发安全、高效、价廉的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新药,以从海南患病养殖罗非鱼分离获得的4株无乳链球菌致病菌株和无乳链球菌标准株CICC10465为供试菌株,采用微孔板法结合琼脂扩散法筛选对供试菌株有体外抑制活性的中草药提取液,将筛出的... 为开发安全、高效、价廉的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新药,以从海南患病养殖罗非鱼分离获得的4株无乳链球菌致病菌株和无乳链球菌标准株CICC10465为供试菌株,采用微孔板法结合琼脂扩散法筛选对供试菌株有体外抑制活性的中草药提取液,将筛出的中草药提取液拌料投喂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考察其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疗效。结果显示,微孔板法从80种中草药醇提液和水提液中筛选出抑菌率达10%以上的中草药水提液22种、醇提液10种。质量浓度为150mg/mL的黄柏、绞股蓝、虎杖和石榴皮水提液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69±0.72)^(15.88±0.41)、0^(6.72±0.12)、0^(6.27±0.05)和(6.23±0.12)^(7.90±0.17)mm;质量浓度为333 mg/mL的黄柏、冬凌草和贯众醇提液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83±0.33)^(19.50±0.50)、(8.99±0.46)^(15.10±0.21)和(7.53±0.13)^(9.37±0.32)mm。其中,黄柏(树皮)醇提液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值最低(3.64~9.09mg/mL),将其按质量比为20g/kg的量拌料投喂给药对患病罗非鱼的保护率可达3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中药学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中草药 筛选
下载PDF
饲料磷水平对虎龙杂交斑生长、骨矿化及肝脏、血液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7
作者 周智愚 邓银生 +2 位作者 张金枫 梁程锦 吴小易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本文旨在探究饲料不同磷(P)水平对虎龙杂交斑生长、骨矿化及肝脏、血液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了7组以干物质计,其等能(以每100 g计)、等蛋白、等脂分别为1421.2 kJ、47%、8%的实验饲料,饲料中磷的实测值分别为1.05%、1.10%、... 本文旨在探究饲料不同磷(P)水平对虎龙杂交斑生长、骨矿化及肝脏、血液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了7组以干物质计,其等能(以每100 g计)、等蛋白、等脂分别为1421.2 kJ、47%、8%的实验饲料,饲料中磷的实测值分别为1.05%、1.10%、1.20%、1.37%、1.52%、1.59%和1.70%,相应缩写为P1.05、P1.10、P1.20、P1.37、P1.52、P1.59及P1.70,每组3个平行。实验鱼[初始体质量(12.14±0.05)g]每日表观饱食投喂两次(8:00和16:30),养殖周期为6周。分析结果显示,P1.05组体质量增长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CF)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1),蛋白质增长值(PPV)在P1.05和P1.10组高于其他实验组,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磷水平升高,P1.05组血浆及肝脏碱性磷酸酶(ALP)、甘油三酯(TG)含量高于其他实验组,而全鱼灰分以及血浆、肝脏总胆固醇(TC)含量呈现相反趋势。P1.05组血浆钙(Ca)含量在各实验组中最高,而磷含量最低,脊椎骨Ca、P含量在P1.05组均低于其他实验组。P1.05组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w=1.05%饲料磷水平已满足虎龙杂交斑幼鱼生长的需要,过高磷水平则会导致实验鱼生长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龙杂交斑 饲料磷水平 生长 骨矿化
微塑料对黑海参(Holothuria atra)免疫和消化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孟玲 高菲 +3 位作者 王新元 魏一凡 许强 刘春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为了研究微塑料对黑海参(Holothuria atra)免疫及消化生理的影响,将体重为(47.61±6.97)g的黑海参暴露于添加了不同浓度(0、10~2、10~4、10~6粒/L)聚苯乙烯微塑料的海水中,分析了黑海参的免疫和消化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微塑料对黑海参(Holothuria atra)免疫及消化生理的影响,将体重为(47.61±6.97)g的黑海参暴露于添加了不同浓度(0、10~2、10~4、10~6粒/L)聚苯乙烯微塑料的海水中,分析了黑海参的免疫和消化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海水中的微塑料浓度对黑海参体腔细胞的数量和吞噬活性,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微塑料浓度升高,黑海参的体腔细胞数量以及体腔液中ACP、LZM和SOD活性呈先持续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体腔细胞数量、体腔液中ACP活性均在104粒/L浓度达到峰值,体腔液中LZM和SOD活性则在10~2粒/L浓度达到峰值;而体腔细胞的吞噬活性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黑海参消化道内的淀粉酶受海水中的微塑料浓度的影响显著(P<0.05),胰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随着微塑料浓度升高,黑海参肠道淀粉酶活性呈先持续增加,在10~4粒/L浓度达到峰值,而后又降低;胰蛋白酶活性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增加持续增加;而三种微塑料浓度下黑海参的脂肪酶活性均低于空白组。由此可见,海水中添加微塑料后,黑海参体内产生了免疫防御反应,并倾向于优先消化淀粉和蛋白质以快速获取能量从而适应周围环境的改变;海水中高浓度的微塑料可能对黑海参的体腔细胞结构产生损伤,导致其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黑海参 免疫 消化
下载PDF
虾酱中益生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潜在益生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田亮金 朱薇薇 +5 位作者 蔡岩 张冬冬 姜柳 张倩 关博元 王世锋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69-279,共11页
为了获得具有潜在促生长及拮抗病原菌能力的水产动物益生菌,本研究在分离和筛选的基础上,从虾酱中获得6株菌,经测序和分子鉴定后,进一步评估了其耐人工胃肠液性能、自凝集率、表面疏水活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表明:这6株菌均产酸和不溶... 为了获得具有潜在促生长及拮抗病原菌能力的水产动物益生菌,本研究在分离和筛选的基础上,从虾酱中获得6株菌,经测序和分子鉴定后,进一步评估了其耐人工胃肠液性能、自凝集率、表面疏水活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表明:这6株菌均产酸和不溶血,其中A20、B3、B47和B89的产酸能力较好,可使发酵液pH降低1.5;A20、A27、A35、B47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菌株,水解圈大小在4 mm以上;A20和B3对5种鱼类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抗菌圈直径H(mm)和菌落直径C(mm)的比值H/C超过1.5;16S rRNA测序鉴定表明,A20、A27、B3和B89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A35和B47则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和弯曲芽孢杆菌(B.flexus).进一步的实验表明:A20、A27、B47和B89具有较强的耐人工胃液能力,菌株存活率在60%左右,A27在肠液处理后的存活率高达90%;A20和A27于各个时间段的自凝集率都高于其他菌株,24 h时达到了98%;A35和B89在三种溶剂中都表现出较高的疏水活性;A20对21种抗生素敏感,敏感率最高为80.7%.综合以上结果,巨大芽孢杆菌A20具有优良的益生潜能,可将其用于后续益生菌制剂的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酱 益生菌 芽孢杆菌 产酶能力 病原菌拮抗
下载PDF
橘色海菊蛤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10
作者 孙云超 羊玉梅 +3 位作者 刘春胜 杨毅 王爱民 顾志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1,共8页
本研究以野生橘色海菊蛤(Spondylus aurantius)为材料,观察了橘色海菊蛤的亲体催熟、胚胎及稚贝的发育过程,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及不同材质和采苗深度对海菊蛤附着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橘色海菊蛤在养殖池经自然催熟... 本研究以野生橘色海菊蛤(Spondylus aurantius)为材料,观察了橘色海菊蛤的亲体催熟、胚胎及稚贝的发育过程,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及不同材质和采苗深度对海菊蛤附着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橘色海菊蛤在养殖池经自然催熟后性腺饱满,发育成熟;采用“晾干+流水+高温”刺激获得了橘色海菊蛤优质精卵,并成功完成了受精;受精卵通过不均等卵裂,依次发育为多细胞卵裂期、囊胚、担轮幼虫、D形幼虫、壳顶幼虫、匍匐幼虫和稚贝,累计耗时25~27 d。受精卵在温度为28℃和32℃时均可发育至稚贝,且在水温为32℃时,胚胎各个阶段发育速度均快于28℃。室内不同水层采苗结果显示,底层采苗器附着密度要显著高于上层(P<0.05);不同附着基材质附着密度结果显示,室内采苗阶段黑蝶贝壳附着效果最好,而后依次为海菊蛤壳>牡蛎壳>混凝土饼>黑色遮阳网>绿色聚乙烯网片。在自然海区养殖30d后,海菊蛤壳和牡蛎壳附着及生长效果最优。本研究首次成功开展了橘色海菊蛤人工繁育,获得了其胚胎和稚贝发育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物种在南海人工规模化养殖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色海菊蛤 人工繁育 胚胎发育 稚贝 附着基
下载PDF
基于质量谱模型评估捕捞对蜈支洲岛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
11
作者 乔家乐 栗小东 +3 位作者 李建龙 夏锴铭 刘琦 王迎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6,共13页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构以及种间相互作用,以评估捕捞对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研究通过对两种管理策略(单物种管理和多物种管理)的模拟,分析特定种类的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影响,并利用群落总生物量、质量谱斜率、平均最大质量、平均质量和大型鱼类指数5种群落生态指标监测了鱼类群落的特征状态。单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呈现下行控制效应,肉食性鱼类对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存在着强烈的调控作用。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后,不同物种间竞争捕食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营养级联效应。多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灰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的捕捞死亡系数对群落质量谱斜率影响最大,大头狗母鱼(Trachiocephalus myops)和灰海鳗的捕捞死亡系数对鱼类群落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对于保护和维持鱼类群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潜在影响,从而根据物种对渔业的重要性制定可行且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谱模型 海洋牧场 管理策略 生态指标 营养级联
下载PDF
海蜇胚胎发育和变态过程超微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春胜 万逸 +3 位作者 高菲 陈四清 王爱民 顾志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9-1026,共8页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蛋白银染色等方法研究了海蜇胚胎发育和变态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1)海蜇自受精卵至原肠期阶段细胞均等分裂,细胞间存在大量连接,细胞形态相近,未出现显著分化;(2)海蜇自早期浮浪游虫阶段,其外胚...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蛋白银染色等方法研究了海蜇胚胎发育和变态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1)海蜇自受精卵至原肠期阶段细胞均等分裂,细胞间存在大量连接,细胞形态相近,未出现显著分化;(2)海蜇自早期浮浪游虫阶段,其外胚层细胞开始出现空泡化,至4触手螅状体阶段外胚层细胞空泡体积逐渐增大,而内胚层细胞仅在4触手螅状体阶段才出现空泡化。伴随着外胚层细胞空泡化比例的增大,杯状体和4触手螅状体阶段出现疑似凋亡小体结构;(3)刺细胞分化于早期浮浪游虫期的外胚层近中胶层区域,而后逐渐向外转移,至4触手螅状体阶段发育成熟并转移至表面;(4)纤毛形成于早期浮浪幼虫,在杯状体阶段逐渐退化,并于4触手螅状体阶段完全消失;(5)在海蜇早期发育各个阶段,其内部均发现大量着色较深的卵黄体,且在浮浪游虫阶段首次发现了海蜇外层细胞主动吞噬细菌现象,表明海蜇早期发育营养来自内源性和外源性两部分。研究结果可为阐明刺胞动物早期发育模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胚胎发育 变态 细胞超微结构 发育模式
下载PDF
射频等离子体飞行熔化制备石英玻璃微球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广雷 谢俊 +3 位作者 蔡棋 谷洛兵 徐凯 韩建军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42-1948,1959,共8页
为了探究等离子体在玻璃熔制中的应用,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对二氧化硅原料进行熔化,制备石英玻璃微球,研究了不同原料粒径、进料速率、分散气体流量下原料的熔化情况。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超景深三维显微镜、综合热分析(TG... 为了探究等离子体在玻璃熔制中的应用,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对二氧化硅原料进行熔化,制备石英玻璃微球,研究了不同原料粒径、进料速率、分散气体流量下原料的熔化情况。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超景深三维显微镜、综合热分析(TG-DSC)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较高的原料进料速率和较大的原料粒径导致样品的玻璃化程度和球化率降低,1 L/min的分散气体流量有利于玻璃化程度和球化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等离子体 二氧化硅 熔化 玻璃微球
下载PDF
纳米Au修饰煤基活性炭固载葡萄糖氧化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原子 丁春华 +2 位作者 肖宇 姜宏 张松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9-133,共5页
采用置换法将电沉积在煤基活性炭上的Co粒子全部置换为40~100 nm之间的纳米Au,并物理吸附葡萄糖氧化酶(GOx)用作生物传感器。利用SEM、EDS、UV-Vis对Au修饰的活性炭表面形貌及其上活力100 units/mg的GOx固载效果进行了表征,利用计时安... 采用置换法将电沉积在煤基活性炭上的Co粒子全部置换为40~100 nm之间的纳米Au,并物理吸附葡萄糖氧化酶(GOx)用作生物传感器。利用SEM、EDS、UV-Vis对Au修饰的活性炭表面形貌及其上活力100 units/mg的GOx固载效果进行了表征,利用计时安培法和循环伏安法测试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Au对GOx的吸附提高了GOx在载体上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GOx活性位点和电极之间的电子传输速率。该传感器对葡萄糖选择性能好,0.05 mol/L的尿酸和抗坏血酸干扰因素未引起显著的电流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Au 煤基活性炭 葡萄糖氧化酶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盐度和氨氮对方斑东风螺存活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建聪 顾志峰 +5 位作者 叶丙聪 刘闯 羊玉梅 刘春胜 王爱民 石耀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4-112,共9页
为了探究盐度和氨氮对方斑东风螺生理代谢的影响,本文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氨氮浓度条件下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存活以及能量收支变化。结果显示,方斑东风螺的存活率随着盐度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 为了探究盐度和氨氮对方斑东风螺生理代谢的影响,本文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氨氮浓度条件下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存活以及能量收支变化。结果显示,方斑东风螺的存活率随着盐度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盐度为25和30时,方斑东风螺的存活率为100%,低盐96 h LC50为10.14,高盐为44.36;方斑东风螺存活率随氨氮浓度上升逐渐下降,当氨氮质量浓度为0~20 mg/L时,存活率均为100%;氨氮96 h LC50为253.83 mg/L。盐度和氨氮对方斑东风螺的摄食率、排粪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实验中,方斑东风螺的摄食率、排粪率和排氨率在盐度30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50、8.62和0.07 mg/(g·h),耗氧率在盐度35时达到最大值,为1.84 mg/(g·h)。氨氮实验中,摄食率和排粪率在10 mg/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58和10.42 mg/(g·h),耗氧率和排氨率在20 mg/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9和0.13 mg/(g·h)。通过能量收支方程发现,随着盐度和氨氮浓度的上升,方斑东风螺生长能占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在盐度30和氨氮浓度5mg/L时达到最大值。本研究首次从能量收支角度出发,探讨了盐度和氨氮对方斑东风螺生理代谢的影响,可为其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盐度 氨氮 存活率 能量收支
下载PDF
亚临界干燥法制备透明SiO2气凝胶及干燥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松 丁春华 +1 位作者 姜宏 何原子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为溶剂,盐酸和氨水为催化剂,通过酸/碱两步溶胶-凝胶法制得SiO2醇凝胶,经过老化、溶剂置换等后续工艺,在亚临界条件下干燥制备了块状SiO2气凝胶,并对其干燥机理进行分析。采用XRD、SEM、TEM、BET...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为溶剂,盐酸和氨水为催化剂,通过酸/碱两步溶胶-凝胶法制得SiO2醇凝胶,经过老化、溶剂置换等后续工艺,在亚临界条件下干燥制备了块状SiO2气凝胶,并对其干燥机理进行分析。采用XRD、SEM、TEM、BET、FT-IR及DSC-TG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干燥温度为220℃、干燥压力为3.5MPa时,制备的样品性能最佳,该样品气凝胶为无定型结构,表观密度为0.221g/cm3,比表面积达973.68m2/g,孔容为2.1cm3/g。经过600℃高温煅烧3h前后对比,孔型和孔径分布基本无变化,比表面积仍高达850.59m2/g,孔容为1.6cm3/g。本研究采用亚临界干燥方法,大大简化了气凝胶的干燥工艺,制备的气凝胶开裂收缩小,透明度高,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气凝胶 亚临界干燥 热稳定性 干燥机理
下载PDF
银修饰WO_(3-x)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原子 丁春华 +2 位作者 姜宏 张松 文曼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9-133,共5页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了非化学计量比的WO_(3-x)薄膜,并进一步在WO_(3-x)表面负载了不同含量的银(Ag)纳米粒子。采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方法对...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了非化学计量比的WO_(3-x)薄膜,并进一步在WO_(3-x)表面负载了不同含量的银(Ag)纳米粒子。采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可见光条件下以催化降解亚甲基蓝为探针反应考察了Ag含量对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下制备的样品表面粗糙度较大,呈非晶态。负载适量Ag后,薄膜吸收可见光能力显著增强,光生电子-空穴对更加稳定。Ag修饰量为6.2%时,WO_(3-x)/Ag薄膜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最高,反应2h后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到93.6%,比纯WO_(3-x)降解率提高23%,反应常数k为1.249h^(-1),是纯WO_(3-x)反应速率的2.0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氧化钨 氧空位 银修饰 亚甲基蓝
下载PDF
室内外培养对大溪地等鞭金藻细胞生长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布 叶丙聪 +4 位作者 周建聪 李曦 王爱民 顾志峰 郑兴 《水产养殖》 CAS 2021年第10期1-5,共5页
试验对比分析了室内和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的生长规律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水分、灰分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最高密度为4.95×10^(3)cells/L,显著高于室内条件培养的藻类密度(P<0.05);此... 试验对比分析了室内和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的生长规律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水分、灰分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最高密度为4.95×10^(3)cells/L,显著高于室内条件培养的藻类密度(P<0.05);此外,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叶绿素a、叶绿素c和类胡萝卜素的最大质量浓度分别为0.78,0.28和14.15 mg/L,均显著高于室内条件培养的藻类(P<0.05);在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灰分含量为82.57%,也高于室内条件培养的藻类。综上,研究认为室外培养条件更有利于大溪地等鞭金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溪地等鞭金藻 培养条件 细胞生长 藻细胞密度 色素
下载PDF
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提取条件优化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正祎 刘二田 +4 位作者 顾志峰 石耀华 王爱民 吴川良 刘春胜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77,共7页
以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实验对象,通过单因素对比实验对其外套膜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薄层层析色谱法对色素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丙酮和乙醇为适宜的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提取剂;使用丙酮为提取剂时,浸提时间... 以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实验对象,通过单因素对比实验对其外套膜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薄层层析色谱法对色素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丙酮和乙醇为适宜的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提取剂;使用丙酮为提取剂时,浸提时间为 4 h,提取温度为 25℃,料液比为 1 40。使用乙醇为提取剂时,浸提时间为 4 h,提取温度为 30℃,料液比为 1 200;利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外套膜颜色为蓝色和红棕色的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后发现,蓝色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由 9 种色素组分构成,红棕色个体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由 10 种色素组分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 外套膜色素 提取条件 薄层层析色谱
下载PDF
补充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对黑神仙鱼稚鱼的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曦 吝思琪 +4 位作者 李娇妮 VASQUEZ Herbert Ely 王爱民 郑兴 顾志峰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5期423-428,共6页
为探讨添加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对黑神仙鱼稚鱼的养殖效果,开展了为期26 d的养殖实验。以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组投喂为对照组(A),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补充卤虫无节幼体投喂为实验组(MA)开展生长研究。结果表明:补充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可显著提... 为探讨添加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对黑神仙鱼稚鱼的养殖效果,开展了为期26 d的养殖实验。以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组投喂为对照组(A),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补充卤虫无节幼体投喂为实验组(MA)开展生长研究。结果表明:补充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可显著提高黑神仙鱼稚鱼存活率,并一定程度提高特定生长率。MA组和A组存活率分别为(95.53±3.21)%、(82.50±4.32)%;特定生长率分别为(8.50±1.47)%·d^(−1)、(6.92±1.06)%·d^(−1)。补充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其质量性状、形态性状的生长,提高体长增长量、肥满度和鱼群体长均质度、体质量均质度。养殖结束后黑神仙鱼稚鱼体长、体高、腹鳍长、背鳍高和尾鳍长分别为25、12、22、10和5 mm;体长增长量、肥满度分别为12 mm和3%;鱼群体长均质度、体质量均质度分别为92%和90%。使用卤虫无节幼体配合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进行补充投喂对黑神仙鱼稚鱼中间培育阶段的生长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可作为优化黑神仙鱼稚鱼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神仙鱼 稚鱼 卤虫无节幼体 补充投喂 存活 生长 鱼群均质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