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3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岸带蓝碳的科学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90
1
作者 唐剑武 叶属峰 +5 位作者 陈雪初 杨华蕾 孙晓红 王法明 温泉 陈少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1-670,共10页
海岸带蓝碳广义上指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带高等植物以及浮游植物、藻类和贝类生物等,在自身生长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将大气中的CO_2吸收、转化并长期保存到海岸带底泥中的这部分碳,以及其中一部分从海岸带向近海及大洋输... 海岸带蓝碳广义上指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带高等植物以及浮游植物、藻类和贝类生物等,在自身生长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将大气中的CO_2吸收、转化并长期保存到海岸带底泥中的这部分碳,以及其中一部分从海岸带向近海及大洋输出的有机碳.海岸带蓝碳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远大于陆地碳库.盐沼湿地、红树林、海草床、渔业碳汇和微型生物碳泵等5类海岸带碳汇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固碳机理和调控因子.海岸带蓝碳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碳收支的监测、模拟实验和模型研究.我们可以通过恢复、保护和增加这些碳汇来获取新增碳汇,从而得到碳积分,进而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针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以及中国固碳减排的承诺,我们应加强海岸带蓝碳的科学和政策研究.利用蓝碳原理,保护和恢复盐沼湿地、红树林、海草床,增进微型生物碳泵的储碳功能,并建设可持续性海洋牧场等重要海岸带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蓝碳 生态恢复 盐沼 红树林 海草 微型生物碳泵 渔业碳汇
原文传递
浒苔实验生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8
2
作者 吴洪喜 徐爱光 吴美宁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230-234,共5页
浒苔实验生态研究结果表明∶浒苔对海水温度、盐度、 pH值和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分别为 10~ 30℃、 7.2~ 53.5、 6~ 9、 1 000~ 1 0000 lx;最适范围分别为 15~ 25℃、 20.2~ 26.9、 7~ 9、 5 000~ 6 000 lx。浒苔在睛天室外 (... 浒苔实验生态研究结果表明∶浒苔对海水温度、盐度、 pH值和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分别为 10~ 30℃、 7.2~ 53.5、 6~ 9、 1 000~ 1 0000 lx;最适范围分别为 15~ 25℃、 20.2~ 26.9、 7~ 9、 5 000~ 6 000 lx。浒苔在睛天室外 (光照强度 >7000 lx)干露 24 h仍存活;在阴凉暗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实验生态 干露 附着基 绿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青蛤孵化及幼虫、稚贝存活与生长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58
3
作者 王丹丽 徐善良 +1 位作者 尤仲杰 林少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501,共7页
在9个温度梯度(10-34℃)和10个盐度梯度(盐度3‰-50‰)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青蛤孵化及幼 虫、稚贝生存与生长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蛤孵化和浮游幼虫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4-32℃,最适温度均为26- 30℃,稚贝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2-32℃... 在9个温度梯度(10-34℃)和10个盐度梯度(盐度3‰-50‰)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青蛤孵化及幼 虫、稚贝生存与生长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蛤孵化和浮游幼虫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4-32℃,最适温度均为26- 30℃,稚贝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2-32℃,最适温度为24-30℃。在最适温度下,D形幼虫变态率达80.7%-88.2%, 浮游幼虫和稚贝的存活率分别为86.2%-88.7%和81.5%-84.0%;孵化及浮游幼虫的生长适宜盐度为15‰- 30‰,稚贝为10‰-35‰,最适盐度均为20‰-25‰。在最适盐度下,D形幼虫的成活率、变态率、生长速度皆最高, 分别达到86.9%、77.5%和9.38×11.0μm/d,匍匐幼虫经14-14.5d发育至双管期稚贝,至双管期稚贝的成活率 82.5%-85.0%,日平均生长达13.1μm以上。与大多数滩涂贝类一样,青蛤属于广温广盐性贝类,且稚贝对低盐的 适应能力强于对高盐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幼贝 稚见 温度 盐度 孵化 存活 生长 变态
下载PDF
温度、盐度及体重对条石鲷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63
4
作者 闫茂仓 单乐州 +4 位作者 谢起浪 林少珍 邵鑫斌 刘伟成 黄贤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6-496,共11页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条石鲷幼鱼的呼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盐度和体重对条石鲷幼鱼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30℃时,条石鲷幼鱼随着温度的升...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条石鲷幼鱼的呼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盐度和体重对条石鲷幼鱼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30℃时,条石鲷幼鱼随着温度的升高,排氨率明显升高;S为5-45时,耗氧率先下降再升高,然后再下降,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先下降再升高;条石鲷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O∶N比也随着温度升高和体重增加而升高,不同温度下条石鲷幼鱼平均O∶N比为95.437,呼吸Q10平均值是1.274,排泄Q10平均值是1.585;S为5-45时,O∶N比的范围是41.662-107.736;不同体重的条石鲷幼鱼平均O∶N比为72.083。10-35℃时条石鲷幼鱼主要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能源,蛋白质其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盐度 体重 耗氧率 排氨率 条石鲷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被引量:57
5
作者 张永普 林志华 应雪萍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9-342,共4页
Based on nin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populations of Tegillarca granosa from Guangxi, Zhejiang, Shandong,of China and Lishui, Korea, multivariate morphometric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ir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Based on nin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populations of Tegillarca granosa from Guangxi, Zhejiang, Shandong,of China and Lishui, Korea, multivariate morphometric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ir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among the fou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ANOVA indicated that four populations showed significant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respectively (P <0.01). In the result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wo principal components (PC) were constructed by factor loading, in which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PC1) was affected by shell width, shell height and shell moisture weight, and the PC2 was affected by hinge tooth, and the contributory ratios of two PC were 41.02% and 20.4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chTegillraca granosa from Zhejiang population and Shandong population were similar. The discriminant functions of four population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discriminant accuracy was 90.80%, 80.89%, 71.76%, and 97.46% respectively, so the average discriminant accuracy was 8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 种群 形态差异 判别分析
下载PDF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60
6
作者 刘峰 陈琳 +7 位作者 楼宝 詹炜 陈睿毅 徐冬冬 王立改 徐麒翔 马涛 毛国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5-662,共8页
为了研究野生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繁殖后代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以随机采集的729尾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对每尾个体的体质量(g)和8个形态性状(cm):全长(X1)、体长(X2)、头长(X3)、躯干长(X4)、尾部长(X5)、尾... 为了研究野生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繁殖后代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以随机采集的729尾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对每尾个体的体质量(g)和8个形态性状(cm):全长(X1)、体长(X2)、头长(X3)、躯干长(X4)、尾部长(X5)、尾柄长(X6)、尾柄高(X7)和体高(X8)进行准确测定,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构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获得了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行了养殖小黄鱼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8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它们是影响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体长(通径系数:0.589)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体长(X2)、躯干长(X4)、尾柄高(X7)和体高(X8)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32.377+3.064X2–1.511X4+14.285X7+4.438X8。模型等式中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0.927,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以上分析结果为小黄鱼的选育测量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养殖群体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东海大陆架海域蟹类资源量的评估 被引量:55
7
作者 俞存根 宋海棠 姚光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6,共6页
据1998年5、8、11月和1999年2月4个月在26°~33°N,127°E以西,水深20~120m的东海中北部大陆架海域,使用桁杆拖虾网进行虾蟹类资源调查所获资料,应用资源密度法首次估算了调查海域主要经济蟹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和MSY,... 据1998年5、8、11月和1999年2月4个月在26°~33°N,127°E以西,水深20~120m的东海中北部大陆架海域,使用桁杆拖虾网进行虾蟹类资源调查所获资料,应用资源密度法首次估算了调查海域主要经济蟹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和MSY,结果是:东海调查海域蟹类总资源量约为18.2×10~4t,MSY约为21.9×10~4t。估算出的蟹类现存资源量比当年渔获量略高,表明该海域蟹类资源总体利用不足,尚有一定潜力。文中还讨论了不同蟹类种类资源的不同利用程度,具体是三疣梭子蟹资源已达过度利用,而细点圆趾蟹、锈斑(虫寻)、日本(虫寻)、武士(虫寻)、光掌(虫寻)等蟹类资源则还利用不足,其中细点圆趾蟹是群体数量最大,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一种蟹类资源,MSY约为10.1×10~4t,最高资源密度达3375.0kg·km^(-2),为合理开发利用蟹类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蟹类 资源量 评估 桁杆拖虾网 资源调查 资源密度法
下载PDF
东海区伏季休渔渔业生态效果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7
8
作者 程家骅 严利平 +5 位作者 林龙山 俞连福 刘子藩 周永东 汤建华 仲霞铭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4期81-85,共5页
以1990 ~1998 年我国东海区的海洋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1995 ~1998 年伏季休渔对东海区渔业生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群体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幼鱼的渔获... 以1990 ~1998 年我国东海区的海洋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1995 ~1998 年伏季休渔对东海区渔业生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群体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幼鱼的渔获比例及其资源密度指数有所提高,幼鱼群体养护效果也较明显;渔获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值具有转好的趋势;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量明显增加;渔业资源的种间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年渔获产量明显增加,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伏季休渔 渔业生态
下载PDF
几丁质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9
作者 陈少波 吴根福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8-262,共5页
几丁质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自然资源,广泛存在于海洋中,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用途,几丁质酶除在降解几丁质方面有重要功能外,还在植病防治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几丁质酶产生生物、几丁质酶产生菌筛选方法、酶活的测定... 几丁质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自然资源,广泛存在于海洋中,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用途,几丁质酶除在降解几丁质方面有重要功能外,还在植病防治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几丁质酶产生生物、几丁质酶产生菌筛选方法、酶活的测定方法、酶的种类、酶的性质、酶的用途、几丁质酶基因及基因调节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几丁质酶的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多样性 进展
下载PDF
东海大陆架海域经济蟹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50
10
作者 俞存根 宋海棠 +1 位作者 姚光展 吕华庆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60,共8页
根据1998年5月、8月、11月和1999年2月东海区虾蟹类资源调查结果,用重量资源密度作为经济蟹类数量分布的数量指标,对东海区经济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以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东海调查海区,经... 根据1998年5月、8月、11月和1999年2月东海区虾蟹类资源调查结果,用重量资源密度作为经济蟹类数量分布的数量指标,对东海区经济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以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东海调查海区,经济蟹类主要有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武士蟳Charybdis miles、光掌蟳Charybdis riversandersoni和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等。经济蟹类渔获量约占蟹类总渔获量的62.8%,渔获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年间有二个汛期,一个出现在春夏季,以细点圆趾蟹为主要捕捞对象,兼捕光掌蟳、日本蟳等,渔场的主体分布在东海北部近海,渔场范围较小,蟹群集中,是捕捞生产条件较为理想的渔场;另一个出现在秋冬季,以三疣梭子蟹为主要捕捞对象,兼捕武士蟳、日本蟳、锈斑蟳、红星梭子蟹等。高生物量分布区主要出现在长江口、大沙、舟山渔场20—60m水深海域,是东海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的主要渔场,该渔场也是捕捞条件较为理想的渔场。在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部海域也有经济蟹类的较高生物量分布区,是武士蟳和锈斑蟳的渔场,该渔场具有范围较大,蟹群较分散的特征,所捕捞的品种往往只能作为兼捕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蟹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渔场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区大黄鱼渔业资源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被引量:48
11
作者 徐开达 刘子藩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2-396,共5页
根据近几年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东海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渔业状况、种群结构、生殖特性及种群洄游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东海区大黄鱼渔业投入的捕捞力量和强度过大,... 根据近几年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东海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渔业状况、种群结构、生殖特性及种群洄游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东海区大黄鱼渔业投入的捕捞力量和强度过大,已远远超过了大黄鱼资源的承受能力,大黄鱼资源量快速衰减,过度捕捞使东海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形不成大黄鱼渔汛,渔业部门虽然制订了许多资源保护措施,但至今大黄鱼仍属东海区资源严重衰退的鱼种;大黄鱼群体组成呈现低龄化、小型化趋势,群体优势年龄组和优势体长组分别由20世纪70年代的4~7龄(220~350 mm),减小到90年代以后的1龄(140~160 mm),且初次生殖年龄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大黄鱼 渔业资源 种群结构 洄游分布
下载PDF
基于无信息变量消除法和连续投影算法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白虾种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49
12
作者 吴迪 吴洪喜 +2 位作者 蔡景波 黄振华 何勇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3-427,共5页
应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对可见-近红外光谱区进行有效波长的选择,选择后的波长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白虾属中三种典型种,脊尾白虾、秀丽白虾和东方白虾进行鉴别分类.实验采用Kennard-Stone算法选取... 应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对可见-近红外光谱区进行有效波长的选择,选择后的波长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白虾属中三种典型种,脊尾白虾、秀丽白虾和东方白虾进行鉴别分类.实验采用Kennard-Stone算法选取150个样本作为建模集,50个样本作为预测集,通过UVE-SPA优选了数值分别为392、431、517、551、595、627、676、734、760、861、943和1018 nm的12个波长为LS-SVM的输入变量,建立了白虾种分类模型.该模型对50个预测集样本检验的准确率达到了92.00%.结果表明,采用可见-近红外光谱对白虾种进行鉴别是可行的,UVE-SPA能够有效地进行波长选择,使LS-SVM模型获得最优的分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无信息变量消除 连续投影算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三唑磷农药对鲈鱼等鱼类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40
13
作者 金彩杏 丁跃平 +3 位作者 刘士忠 郭远明 朱敬萍 钟志 《水产科技情报》 2002年第4期156-158,共3页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 ,研究了有机磷农药三唑磷对鲈鱼 (Latealabroxjaponicus )、梭鱼 (Lizahaematocheila )、日本鳗鲡 (Anguillajaponica )苗、大弹涂鱼 (Boleophthalmuspectinirostris )等海洋鱼类的毒性。试验结果 ,获得了三唑磷对上...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 ,研究了有机磷农药三唑磷对鲈鱼 (Latealabroxjaponicus )、梭鱼 (Lizahaematocheila )、日本鳗鲡 (Anguillajaponica )苗、大弹涂鱼 (Boleophthalmuspectinirostris )等海洋鱼类的毒性。试验结果 ,获得了三唑磷对上述四种鱼 2 4h、4 8h和 96h的急性半致死浓度 (分别为 0 .0 89、0 .0 13、0 .5~ 0 .7、0 .0 34mg/L ;0 .0 82、0 .0 0 4、0 .0 90、0 .0 0 9mg/L ;0 .0 31、0 .0 0 2 9mg/L) ,以及这四种鱼对三唑磷耐受力的强弱顺序 (日本鳗鲡苗 >鲈鱼 >大弹涂鱼 >梭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磷农药 鱼类 急性毒性试验 农药中毒
下载PDF
不同饵料饲养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47
14
作者 高露姣 楼宝 +2 位作者 毛国民 史会来 骆季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299,共7页
比较分析了分别投喂小杂鱼和人工饲料的两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旨在为褐牙鲆的营养需求研究及其饲料研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摄食小杂鱼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 比较分析了分别投喂小杂鱼和人工饲料的两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旨在为褐牙鲆的营养需求研究及其饲料研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摄食小杂鱼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粗灰分含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褐牙鲆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1.15和70.47,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摄食小杂鱼组褐牙鲆中检测到11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食人工饲料组中检测到11种SFA、7种MUFA和9种PUFA。摄食小杂鱼组的∑ω3PUFA[(30.39±2.29)%]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34.40±3.32)%](P<0.05),其中小杂鱼组的EPA+DHA的总量为(29.27±2.33)%,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的(33.47±3.36)%(P<0.05);摄食小杂鱼组的∑ω6PUFA为(6.01±0.31)%,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的(5.06±0.37)%(P<0.05)。综合来看,两组褐牙鲆均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成分,摄食小杂鱼组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营养较好,而摄食人工饲料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较好,两者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牙鲆 饵料 肌肉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褶牡蛎人工杂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周茂德 高允田 吴融 《水产学报》 CAS 1982年第3期235-241,共7页
本文介绍了以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为亲本的多种组合杂交试验。试验共分为:近?×太?,太?×近?,褶?×太?,太?×褶?四个试验组进行;另外还有三种牡蛎的三个自交组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几种... 本文介绍了以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为亲本的多种组合杂交试验。试验共分为:近?×太?,太?×近?,褶?×太?,太?×褶?四个试验组进行;另外还有三种牡蛎的三个自交组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几种牡蛎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褶?×长?的受精率较高,而长×近的正反交的受精率均较低。杂交子:代的D型幼虫的大小性状一般表现为母本特征,而且其大小变异范围比亲本自交大。此外,文中对各组合的幼体发育作了比较,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近江牡蛎 褶牡蛎 人工杂交 受精率 幼体发育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 被引量:46
16
作者 徐汉祥 刘子藩 周永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2-327,共6页
根据1986-2000年对东海和南黄海渔获带鱼的生物学基础调查,利用世代分析方法计算了东海带鱼的资源数量,分析了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状况,同时研究了环境与带鱼补充量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压力的增大,东海带鱼的最小成... 根据1986-2000年对东海和南黄海渔获带鱼的生物学基础调查,利用世代分析方法计算了东海带鱼的资源数量,分析了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状况,同时研究了环境与带鱼补充量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压力的增大,东海带鱼的最小成熟体长、产卵亲体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组成进一步缩小,个体繁殖力提高而卵径变小;实行伏季休渔后,东海带鱼的补充群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单位亲体的补充量比伏休前增加45%~60%,证明了伏季休渔的生态效益;带鱼补充群体数量与亲体数量、海中温度、伏休时间成正比。目前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仍显不足,应进一步减少对带鱼的捕捞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带鱼 生殖特征 补充特征 生物学 资源数量 捕捞压力 产卵亲体 体重 个体繁殖力 卵径
下载PDF
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氯霉素和氟苯尼考 被引量:47
17
作者 胡红美 郭远明 +5 位作者 雷科 张小军 严忠雍 何依娜 尤炬炬 刘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31-235,共5页
建立测定水产品中氯霉素和氟苯尼考的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方法.样品通过乙酸乙酯萃取、正己烷初步净化后,经过分散固相萃取进一步净化、硅烷化试剂衍生,再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氯霉素、氟苯尼考分别在... 建立测定水产品中氯霉素和氟苯尼考的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方法.样品通过乙酸乙酯萃取、正己烷初步净化后,经过分散固相萃取进一步净化、硅烷化试剂衍生,再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氯霉素、氟苯尼考分别在1.5~100 μg/L、6~400 μg/L范围内,组分含量与峰面积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 1和0.999 7,检出限分别为0.1、0.3 μg/kg.氯霉素和氟苯尼考在不同基质的水产品(鲫鱼、青蟹、南美白对虾)中不同加标水平回收率分别为82%~106%、87%~111%和91%~9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3%~4.9%、2.4%~4.5%和1.4%~4.1%(n=5).本方法基体干扰小、线性范围宽,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能满足水产品中氯霉素类药物的含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 水产品 氯霉素类药物
下载PDF
育肥时间对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5
18
作者 吴旭干 汪倩 +2 位作者 楼宝 刘智俊 成永旭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0-182,共13页
采用育肥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技术,研究了育肥时间对三疣梭子蟹雌体卵巢发育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1)经90d育肥的雌体卵巢指数显著上升,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育肥30—60d的总可食率达42%以上。(2)育肥时... 采用育肥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技术,研究了育肥时间对三疣梭子蟹雌体卵巢发育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1)经90d育肥的雌体卵巢指数显著上升,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育肥30—60d的总可食率达42%以上。(2)育肥时间对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影响,育肥60d卵巢和肝胰腺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育肥使肝胰腺和卵巢中胆固醇百分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育肥后期卵巢和肝胰腺中的磷脂含量显著上升;就不同组织而言,肝胰腺中的甘油三酯含量最高。(3)育肥使卵巢和肝胰腺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呈上升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变化;整体上,肌肉的脂肪酸营养价值优于肝胰腺和卵巢。(4)育肥早期卵巢中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整个育肥过程中肌肉中的甜味氨基酸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育肥60d后卵巢和肌肉中所有必需氨基酸分值均大于100,无限制性氨基酸。研究表明,生殖蜕壳后的三疣梭子蟹雌体适宜育肥时间为60d,育肥不仅提高了总可食率,且优化了其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育肥时间 卵巢发育 营养品质 脂肪酸 氨基酸
下载PDF
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时空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3
19
作者 彭欣 谢起浪 +4 位作者 陈少波 黄晓林 仇建标 仲伟 陈万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4-589,共6页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64种、8890.76g/m2、3436ind/m2)明显多于秋季航次(121种、3642.10g/m2、1657ind/m2);而从不同底质来看,平均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岩礁断面(分别为54种、8318.78g/m2、3354ind/m2)都明显高于泥质(27种、154.46g/m2、185ind/m2)和沙质断面(8种、64.30g/m2、66ind/m2)。从垂直分布来看,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带明显,平均生物量中潮区(7278.41g/m2)大于低潮区(6684.14g/m2)大于高潮区(4836.7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中潮区(3386ind/m2)大于高潮区(2908ind/m2)大于低潮区(1347ind/m2)各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7-3.10,种丰富度指数为0.54-4.91,均匀度指数为0.48-0.90,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为0.52-0.94。最后通过分析发现,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受栖息的环境、季节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不同程度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时空分布,而且改变了群落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底栖生物 生物量 栖息密度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东海蓝圆鲹的摄食习性 被引量:42
20
作者 蒋日进 徐汉祥 +2 位作者 金海卫 周永东 贺舟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6-227,共12页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叉长范围为52~276 mm的444尾蓝圆鲹为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蓝圆鲹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圆鲹的摄食...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叉长范围为52~276 mm的444尾蓝圆鲹为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蓝圆鲹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圆鲹的摄食种类有80余种,浮游甲壳类(主要包括浮游甲壳类幼体、磷虾和桡足类等)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若按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排序,优势饵料种类最高的是七星底灯鱼(IRI%为40.44%),其次是口虾蛄Alima幼体(IRI%为14.24%)、太平洋磷虾(IRI%为11.26%)等。统计分析检验表明,蓝圆鲹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叉长变化(P<0.01),摄食强度春季最高,秋季和夏季相对较高,而冬季最低;叉长50~99 mm和200~299mm的蓝圆鲹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强度相对较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春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口虾蛄Alima幼体为食,夏季主要以甲壳类幼体为食,秋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太平洋磷虾为主食,冬季食物匮乏,小型桡足类丽隆剑水蚤和糠虾类占其食物组成的很大比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蓝圆鲹叉长200 mm是其摄食取向的拐点,小于这个叉长的蓝圆鲹以浮游甲壳类为主,大于这个叉长的以捕食小型鱼类为主,随着叉长的增大,蓝圆鲹更多的以游泳动物为食。根据蓝圆鲹摄食饵料的类群变化,东海蓝圆鲹的营养级为3.55,属于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混合食性的肉食性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食性 营养级 东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