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4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岸带蓝碳的科学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90
1
作者 唐剑武 叶属峰 +5 位作者 陈雪初 杨华蕾 孙晓红 王法明 温泉 陈少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1-670,共10页
海岸带蓝碳广义上指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带高等植物以及浮游植物、藻类和贝类生物等,在自身生长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将大气中的CO_2吸收、转化并长期保存到海岸带底泥中的这部分碳,以及其中一部分从海岸带向近海及大洋输... 海岸带蓝碳广义上指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带高等植物以及浮游植物、藻类和贝类生物等,在自身生长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将大气中的CO_2吸收、转化并长期保存到海岸带底泥中的这部分碳,以及其中一部分从海岸带向近海及大洋输出的有机碳.海岸带蓝碳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远大于陆地碳库.盐沼湿地、红树林、海草床、渔业碳汇和微型生物碳泵等5类海岸带碳汇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固碳机理和调控因子.海岸带蓝碳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碳收支的监测、模拟实验和模型研究.我们可以通过恢复、保护和增加这些碳汇来获取新增碳汇,从而得到碳积分,进而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针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以及中国固碳减排的承诺,我们应加强海岸带蓝碳的科学和政策研究.利用蓝碳原理,保护和恢复盐沼湿地、红树林、海草床,增进微型生物碳泵的储碳功能,并建设可持续性海洋牧场等重要海岸带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蓝碳 生态恢复 盐沼 红树林 海草 微型生物碳泵 渔业碳汇
原文传递
浒苔实验生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8
2
作者 吴洪喜 徐爱光 吴美宁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230-234,共5页
浒苔实验生态研究结果表明∶浒苔对海水温度、盐度、 pH值和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分别为 10~ 30℃、 7.2~ 53.5、 6~ 9、 1 000~ 1 0000 lx;最适范围分别为 15~ 25℃、 20.2~ 26.9、 7~ 9、 5 000~ 6 000 lx。浒苔在睛天室外 (... 浒苔实验生态研究结果表明∶浒苔对海水温度、盐度、 pH值和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分别为 10~ 30℃、 7.2~ 53.5、 6~ 9、 1 000~ 1 0000 lx;最适范围分别为 15~ 25℃、 20.2~ 26.9、 7~ 9、 5 000~ 6 000 lx。浒苔在睛天室外 (光照强度 >7000 lx)干露 24 h仍存活;在阴凉暗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实验生态 干露 附着基 绿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青蛤孵化及幼虫、稚贝存活与生长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58
3
作者 王丹丽 徐善良 +1 位作者 尤仲杰 林少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501,共7页
在9个温度梯度(10-34℃)和10个盐度梯度(盐度3‰-50‰)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青蛤孵化及幼 虫、稚贝生存与生长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蛤孵化和浮游幼虫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4-32℃,最适温度均为26- 30℃,稚贝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2-32℃... 在9个温度梯度(10-34℃)和10个盐度梯度(盐度3‰-50‰)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青蛤孵化及幼 虫、稚贝生存与生长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蛤孵化和浮游幼虫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4-32℃,最适温度均为26- 30℃,稚贝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2-32℃,最适温度为24-30℃。在最适温度下,D形幼虫变态率达80.7%-88.2%, 浮游幼虫和稚贝的存活率分别为86.2%-88.7%和81.5%-84.0%;孵化及浮游幼虫的生长适宜盐度为15‰- 30‰,稚贝为10‰-35‰,最适盐度均为20‰-25‰。在最适盐度下,D形幼虫的成活率、变态率、生长速度皆最高, 分别达到86.9%、77.5%和9.38×11.0μm/d,匍匐幼虫经14-14.5d发育至双管期稚贝,至双管期稚贝的成活率 82.5%-85.0%,日平均生长达13.1μm以上。与大多数滩涂贝类一样,青蛤属于广温广盐性贝类,且稚贝对低盐的 适应能力强于对高盐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幼贝 稚见 温度 盐度 孵化 存活 生长 变态
下载PDF
温度、盐度及体重对条石鲷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63
4
作者 闫茂仓 单乐州 +4 位作者 谢起浪 林少珍 邵鑫斌 刘伟成 黄贤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6-496,共11页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条石鲷幼鱼的呼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盐度和体重对条石鲷幼鱼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30℃时,条石鲷幼鱼随着温度的升...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条石鲷幼鱼的呼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盐度和体重对条石鲷幼鱼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30℃时,条石鲷幼鱼随着温度的升高,排氨率明显升高;S为5-45时,耗氧率先下降再升高,然后再下降,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先下降再升高;条石鲷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O∶N比也随着温度升高和体重增加而升高,不同温度下条石鲷幼鱼平均O∶N比为95.437,呼吸Q10平均值是1.274,排泄Q10平均值是1.585;S为5-45时,O∶N比的范围是41.662-107.736;不同体重的条石鲷幼鱼平均O∶N比为72.083。10-35℃时条石鲷幼鱼主要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能源,蛋白质其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盐度 体重 耗氧率 排氨率 条石鲷
下载PDF
环境因子及沉水植物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6
5
作者 蔡景波 丁学锋 +3 位作者 彭红云 常会庆 杨肖娥 濮培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4,共4页
通过环境因子(温度、pH、扰动、溶解氧等)及沉水植物对底泥磷释放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环境因子影响底泥磷释放的因素,及不同环境条件下沉水植物影响底泥磷释放的因素,得出了如下结论:溶解氧、pH、温度及扰动等对底泥磷向上覆水体释放都有... 通过环境因子(温度、pH、扰动、溶解氧等)及沉水植物对底泥磷释放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环境因子影响底泥磷释放的因素,及不同环境条件下沉水植物影响底泥磷释放的因素,得出了如下结论:溶解氧、pH、温度及扰动等对底泥磷向上覆水体释放都有一定影响,其中溶解氧和pH值影响较大;湖泊特别浅水型湖泊中,磷对水体富营养化起重要作用;沉水植物在控制湖泊底泥营养向水体扩散、风等外界因素扰动底泥起关键作用;浅水型湖泊中,湖泊底泥受扰动较大适合种植象狐尾藻类多分枝的沉水植物,这样有利于抑制底泥磷向水体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沉水植物 底泥 磷释放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被引量:57
6
作者 张永普 林志华 应雪萍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9-342,共4页
Based on nin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populations of Tegillarca granosa from Guangxi, Zhejiang, Shandong,of China and Lishui, Korea, multivariate morphometric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ir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Based on nin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populations of Tegillarca granosa from Guangxi, Zhejiang, Shandong,of China and Lishui, Korea, multivariate morphometric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ir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among the fou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ANOVA indicated that four populations showed significant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respectively (P <0.01). In the result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wo principal components (PC) were constructed by factor loading, in which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PC1) was affected by shell width, shell height and shell moisture weight, and the PC2 was affected by hinge tooth, and the contributory ratios of two PC were 41.02% and 20.4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chTegillraca granosa from Zhejiang population and Shandong population were similar. The discriminant functions of four population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discriminant accuracy was 90.80%, 80.89%, 71.76%, and 97.46% respectively, so the average discriminant accuracy was 8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 种群 形态差异 判别分析
下载PDF
几丁质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7
作者 陈少波 吴根福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8-262,共5页
几丁质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自然资源,广泛存在于海洋中,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用途,几丁质酶除在降解几丁质方面有重要功能外,还在植病防治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几丁质酶产生生物、几丁质酶产生菌筛选方法、酶活的测定... 几丁质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自然资源,广泛存在于海洋中,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用途,几丁质酶除在降解几丁质方面有重要功能外,还在植病防治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几丁质酶产生生物、几丁质酶产生菌筛选方法、酶活的测定方法、酶的种类、酶的性质、酶的用途、几丁质酶基因及基因调节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几丁质酶的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多样性 进展
下载PDF
基于无信息变量消除法和连续投影算法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白虾种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49
8
作者 吴迪 吴洪喜 +2 位作者 蔡景波 黄振华 何勇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3-427,共5页
应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对可见-近红外光谱区进行有效波长的选择,选择后的波长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白虾属中三种典型种,脊尾白虾、秀丽白虾和东方白虾进行鉴别分类.实验采用Kennard-Stone算法选取... 应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对可见-近红外光谱区进行有效波长的选择,选择后的波长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白虾属中三种典型种,脊尾白虾、秀丽白虾和东方白虾进行鉴别分类.实验采用Kennard-Stone算法选取150个样本作为建模集,50个样本作为预测集,通过UVE-SPA优选了数值分别为392、431、517、551、595、627、676、734、760、861、943和1018 nm的12个波长为LS-SVM的输入变量,建立了白虾种分类模型.该模型对50个预测集样本检验的准确率达到了92.00%.结果表明,采用可见-近红外光谱对白虾种进行鉴别是可行的,UVE-SPA能够有效地进行波长选择,使LS-SVM模型获得最优的分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无信息变量消除 连续投影算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时空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3
9
作者 彭欣 谢起浪 +4 位作者 陈少波 黄晓林 仇建标 仲伟 陈万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4-589,共6页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64种、8890.76g/m2、3436ind/m2)明显多于秋季航次(121种、3642.10g/m2、1657ind/m2);而从不同底质来看,平均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岩礁断面(分别为54种、8318.78g/m2、3354ind/m2)都明显高于泥质(27种、154.46g/m2、185ind/m2)和沙质断面(8种、64.30g/m2、66ind/m2)。从垂直分布来看,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带明显,平均生物量中潮区(7278.41g/m2)大于低潮区(6684.14g/m2)大于高潮区(4836.7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中潮区(3386ind/m2)大于高潮区(2908ind/m2)大于低潮区(1347ind/m2)各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7-3.10,种丰富度指数为0.54-4.91,均匀度指数为0.48-0.90,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为0.52-0.94。最后通过分析发现,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受栖息的环境、季节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不同程度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时空分布,而且改变了群落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底栖生物 生物量 栖息密度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藻养殖及碳汇强度估算 被引量:43
10
作者 权伟 应苗苗 +5 位作者 康华靖 许曹鲁 周庆澔 梁文杰 林振士 蔡景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0-515,共6页
海藻养殖是渔业碳汇的重要形式,碳汇生态功能显著。本实验以1999—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及浙江近海藻类养殖的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固碳强度进行了估算。中国近海海藻养殖以海带、裙带菜、紫菜、江... 海藻养殖是渔业碳汇的重要形式,碳汇生态功能显著。本实验以1999—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及浙江近海藻类养殖的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固碳强度进行了估算。中国近海海藻养殖以海带、裙带菜、紫菜、江蓠等为主,期间年均总产量为141.87万t,各类海藻养殖产量所占比例分别为海带(60.29%)、裙带菜(7.92%)、紫菜(5.67%)、江蓠(5.39%)。浙江近海海藻养殖以紫菜、海带、羊栖菜、苔菜等为主,各类海藻养殖产量所占比例分别为紫菜(51.83%)、海带(27.73%)、羊栖菜(12.72%)、苔菜(1.27%)。浙江近海海藻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份额不高(2.55%),但养殖结构独特,部分种类的海藻养殖产量在全国同种类海藻养殖量中占有较高份额,其中苔菜占83.00%,羊栖菜占68.29%,紫菜占23.53%。1999—2012年,全国海藻年均固碳量为41.85万t/a,固碳量在2012年最高达51.50万t,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海带年均固碳量在各类海藻中最高达26.45万t/a,其次是裙带菜3.23万t/a、紫菜2.24万t/a、江蓠2.01万t/a。浙江近海养殖海藻年均固碳量为1.03万t/a,约占全国年均固碳量的2.47%。为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建议加强近海自然碳汇及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大力发展以海水养殖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开展碳汇渔业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工程研究及海洋生物碳汇功能与碳汇渔业潜力的基础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养殖 养殖产量 养殖结构 碳汇强度
下载PDF
盐度对暗纹东方鲀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40
11
作者 边平江 邱成功 +1 位作者 徐善良 林少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实验比较不同盐度处理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设置6‰、12‰、18‰、24‰和30‰5个盐度处理组,淡水组设为对照组。分别在实验的第1、第5、第10、第15、第20、第30、第40和第50... 实验比较不同盐度处理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设置6‰、12‰、18‰、24‰和30‰5个盐度处理组,淡水组设为对照组。分别在实验的第1、第5、第10、第15、第20、第30、第40和第50天进行取样测定,并进行溶菌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测定。当盐度≤18‰时,鱼的生长受影响较小,而在盐度为24‰和30‰的高盐度组中鱼体生长受到较大抑制,并且死亡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高。经盐度处理后,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先逐渐增加,在达到最高峰后又逐渐降低,在24‰和30‰的高盐度组中,最终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力也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终保持与对照组相似的水平。结果表明,高盐度(24‰和30‰)对暗纹东方鲀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酶活力均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鲀暗纹东方 盐度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酶
下载PDF
海水养殖动物致病弧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2
作者 闫茂仓 陈少波 +1 位作者 单乐州 谢起浪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75-481,共7页
关键词 弧菌 病原 流行病学 诊断技术 防治
下载PDF
负载纳米零价铁铜藻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中Cr(Ⅵ)的研究 被引量:37
13
作者 曾淦宁 武晓 +4 位作者 郑林 伍希 屠美玲 王铁杆 艾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0-536,共7页
以铜藻为原料,采用氯化锌活化法、初湿含浸法制备了负载纳米零价铁铜藻基活性炭(NZVI/SAC),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颗粒以50~150 nm粒径的球形形态负载在铜藻基活性炭上... 以铜藻为原料,采用氯化锌活化法、初湿含浸法制备了负载纳米零价铁铜藻基活性炭(NZVI/SAC),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颗粒以50~150 nm粒径的球形形态负载在铜藻基活性炭上,且NZVI/SAC表面具有一层以铁的氧化物形态存在的核壳结构.对水中Cr(Ⅵ)的去除实验表明,NZVI/SAC是一种适用于高浓度Cr(Ⅵ)废水的处理材料;NZVI/SAC去除水中Cr(Ⅵ)的机制是还原反应与吸附共同作用,p H<4时NZVI/SAC对Cr(Ⅵ)的去除以还原作用为主,p H>4时材料对Cr(Ⅵ)的去除主要以NZVI和SAC的吸附作用决定;当载铁量为30%、p H=2、温度为30℃时,2 g·L-1的NZVI/SAC能将100 mg·L-1Cr(Ⅵ)在10 min内快速降解,此时以还原反应为主,最终去除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活性炭 纳米零价铁 Cr(Ⅵ) 吸附 还原
原文传递
管角螺生态及繁殖习性观察 被引量:37
14
作者 林志华 王铁杆 夏彩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管角螺 生态 繁殖习性 养殖试验
下载PDF
文蛤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被引量:32
15
作者 林志华 单乐州 +5 位作者 柴雪良 应雪萍 杨星星 张永普 方军 王如才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0-514,共5页
应用组织学方法对浙南池塘养殖的文蛤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和肥满度进行了周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文蛤的性腺发育具有典型双壳贝类特征,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时期,并对上述5期的宏观肉眼观... 应用组织学方法对浙南池塘养殖的文蛤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和肥满度进行了周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文蛤的性腺发育具有典型双壳贝类特征,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时期,并对上述5期的宏观肉眼观察特征及微观切片观察特征进行了描述。浙南池塘养殖的文蛤性腺发育过程以1年为1个周期,成熟排放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中旬,水温21.8~31.0℃,繁殖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水温为25.0~30.0℃。月平均肥满度最高为6月份的8.84%,最低为1月份的3.21%。论文还讨论了1龄文蛤性腺发育、文蛤性腺成熟和排放与积温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性腺发育 生殖周期 肥满度
下载PDF
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营养分析比较 被引量:33
16
作者 胡园 周朝生 +6 位作者 胡利华 潘齐存 蒋倩倩 吴越 王瑶华 郑伊诺 戴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0-739,共10页
为了比较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差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海水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和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 为了比较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差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海水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和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均显著性低于肌肉(P<0.05),但鱼皮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肌肉(P<0.05)。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性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0.22%和54.10%,鱼皮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2.56%和45.80%。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呈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显著性高于肌肉(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65.96%—67.51%),并以单不饱和脂肪酸C18:1n9含量为主(38.64%—44.79%)。海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矿物质元素(Fe、Ca、Cu、Na)和鱼皮矿物质元素(Fe、Mn、Na)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但Zn含量显著低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研究表明,不同养殖环境的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丰富,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方面稍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而海水养殖环境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得到较高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海水养殖 淡水养殖 肌肉 鱼皮 营养成分
下载PDF
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7
作者 刘伟成 单乐州 +1 位作者 谢起浪 林少珍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6-459,共4页
生物监测是水环境污染监测的方法之一,是指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具有敏感性、富集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该文综述了目前在实际监测中已经应用的生物监测方法和涉及的水生生物种... 生物监测是水环境污染监测的方法之一,是指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具有敏感性、富集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该文综述了目前在实际监测中已经应用的生物监测方法和涉及的水生生物种类,方法包括生物指数法、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生物毒性试验、生物残毒测定、生态毒理学方法等,涉及的水生生物涵盖单胞藻类、原生动物、底栖生物、鱼类和两栖类,同时,指出生物监测可以作为评价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水污染的生物监测也存在不足,比如监测方法的地域性限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环境监测
下载PDF
采用渔业声学方法和GIS模型对楠溪江鱼类资源量及空间分布的评估 被引量:29
18
作者 陶江平 艾为明 +5 位作者 龚昱田 陈志俭 李尚鲁 谢起浪 陈少波 周志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92-3000,共9页
采用快捷、直接、经济的渔业声学调查方法,结合GIS模型对温州楠溪江4个主要渔业作业区域的鱼类空间分布及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4个区域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55.03±5.44)dB,平均体长约为7cm,范围3—10cm,各区域的鱼类大小... 采用快捷、直接、经济的渔业声学调查方法,结合GIS模型对温州楠溪江4个主要渔业作业区域的鱼类空间分布及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4个区域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55.03±5.44)dB,平均体长约为7cm,范围3—10cm,各区域的鱼类大小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4个区域的鱼类平均密度为8.87ind./1000m3,95%置信区间为1.66—16.09ind./1000m3。其中区域Ⅲ的鱼类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20.06±9.34)ind./1000m3。通过鱼类分布的GIS图形得知,鱼类的空间分布呈现斑块状的分布形式。按照ArcGIS对鱼类密度进行的栅格化数据,并结合各个栅格所代表的水体体积,进行鱼类资源量的估算,结果为4个探测区域的鱼类总尾数为2.5万尾,各个区域的鱼类资源量分别为:3971ind.、11478ind.、6587ind.、2978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声学 地理信息系统(GIS) 楠溪江 空间分布 鱼类资源量
下载PDF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EST-SSR分布特征及引物开发利用 被引量:29
19
作者 刘博 邵艳卿 +2 位作者 滕爽爽 柴雪良 肖国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137,共6页
采用CAP3软件对NCBI上的5296条缢蛏ESTs序列进行了微卫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拼接、去冗得到非冗余EST序列3453条,含SSR位点的EST序列267条,共307个SSR位点,检出率为8.89%,平均每6.83kb出现1个SSR位点。设计了40对EST-SSR引物并进行PC... 采用CAP3软件对NCBI上的5296条缢蛏ESTs序列进行了微卫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拼接、去冗得到非冗余EST序列3453条,含SSR位点的EST序列267条,共307个SSR位点,检出率为8.89%,平均每6.83kb出现1个SSR位点。设计了40对EST-SSR引物并进行PCR扩增,29对引物能扩增出理想的PCR产物,其中多态性引物14对。利用14对多态性引物分析了乐清湾缢蛏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Na)61个,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2个。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和四核苷酸重复是最主要的重复类型,分别占15.96%、37.13%和35.50%。乐清湾缢蛏群体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69、0.490和0.449,表明乐清湾缢蛏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表达序列标签(EST) 简单重复序列(SSR)
下载PDF
硬壳蛤对环境因子适应性试验 被引量:28
20
作者 林志华 柴雪良 +2 位作者 方军 张炯明 谢起浪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02年第1期19-22,共4页
要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对硬壳蛤稚贝及幼贝的生态习性进行详细观察 ,结果表明 :稚贝生存温度为 3~ 30℃ ,以 15~ 2 8℃较适宜 ;盐度适应范围为 16 .0‰~ 4 1.0‰ ;pH适应范围 5 .1~ 9.0 .氨氮对幼贝 (壳长 15~ 18mm)在p... 要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对硬壳蛤稚贝及幼贝的生态习性进行详细观察 ,结果表明 :稚贝生存温度为 3~ 30℃ ,以 15~ 2 8℃较适宜 ;盐度适应范围为 16 .0‰~ 4 1.0‰ ;pH适应范围 5 .1~ 9.0 .氨氮对幼贝 (壳长 15~ 18mm)在pH =8时半致死浓度为 96小时Lc50 =10 .97mg/L ,安全浓度 (SC) =2 .31mg/L ,此时非离子态氨 96小时Lc50 =0 .82 5mg/L ,安全浓度 (SC) =0 .0 82 5mg/L ,耐溶氧最低可测得值为 0 .4 8mg/L .稚贝营底栖生活 ,潜居砂质底 ,依靠水交换滤取食物 ,饵料以各种小型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为主 ,对种类无明显选择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壳蛤 环境因子 适应性试验 底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