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膊”补说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航 《辞书研究》 202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赤膊”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裸露上身”“裸露的上身”两个义项,训释并不完善。基于对历时文献和当代方言的考察归纳,文章指出“赤膊”有四个义项:“裸露胳膊”“裸露(的)上身”“裸体”“无附加部分的;无所遮饰的”。在此基础... “赤膊”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裸露上身”“裸露的上身”两个义项,训释并不完善。基于对历时文献和当代方言的考察归纳,文章指出“赤膊”有四个义项:“裸露胳膊”“裸露(的)上身”“裸体”“无附加部分的;无所遮饰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辞书“赤膊”词条的修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膊 汉语大词典 辞书订补
下载PDF
基于微观史的六世纪上半叶河北“汉儿”口语考察——以侯景会话为中心
2
作者 真大成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第2期28-44,125,共18页
文章以《南史》增补史料、《梁书·侯景传》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基本材料,试图以这些材料载录的侯景会话为核心,从微观层面举述其中大体能够反映当时口语的词汇语法成分,以期探察世纪上半叶以河北一带为中心区域的“汉儿”口语之一斑... 文章以《南史》增补史料、《梁书·侯景传》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基本材料,试图以这些材料载录的侯景会话为核心,从微观层面举述其中大体能够反映当时口语的词汇语法成分,以期探察世纪上半叶以河北一带为中心区域的“汉儿”口语之一斑。文章在依据侯景会话列举、分析个口语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并尝试建议从微观史角度抓取并分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口语,从而呈现汉语口语史的细节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史侯景 汉儿 口语
下载PDF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来源及演变
3
作者 汪航 葛平平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0,共13页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来源于元代北方汉语与蒙古语的语言接触。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前身是元代的程度副词“哏”。元亡之后,因语言政策制约,程度副词“哏”在明代书面文献中消失,但其用法长期保留于北方汉语底层口语中,在少数文...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来源于元代北方汉语与蒙古语的语言接触。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前身是元代的程度副词“哏”。元亡之后,因语言政策制约,程度副词“哏”在明代书面文献中消失,但其用法长期保留于北方汉语底层口语中,在少数文献中以“狠”的面貌出现。清中期以后,由于语言明确性的要求,文字功能开始分化,出现程度副词“很”,逐渐取代“狠”为专职程度副词。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经历了不同的字形变化,元代为“哏”,明代为“狠”,清中后期“很”和“狠”混用,最终在现代汉语中“很”专职担任程度副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度副词 “很” 语言接触 语言政策 历时演变
原文传递
吴语表“插”义的本字
4
作者 陈思捷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现代吴语及邻近方言里有一个核心义为“插”的动词,一般写作“扦”。本文从音韵地位、词义联系和字形关系三个方面论证其本字是“籤”。通过这一个案,本文主张考求方言本字应力争找到文字的初形,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将死的文字同活的... 现代吴语及邻近方言里有一个核心义为“插”的动词,一般写作“扦”。本文从音韵地位、词义联系和字形关系三个方面论证其本字是“籤”。通过这一个案,本文主张考求方言本字应力争找到文字的初形,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将死的文字同活的语言贯通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语 咸山摄三四等 方言本字 字俗字
原文传递
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匡正玄应《一切经音义》考辨
5
作者 真大成 雷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4年第2期26-32,共7页
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是一部偏重辨析佛经写本中疑难字、同形字、生僻字的大型音义书。在编纂过程中可洪十分注重参考已有的音义材料,尤其是玄应《一切经音义》,其引用类型包括字形、注音、释义等,同时又经常对玄应解释中的疏误... 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是一部偏重辨析佛经写本中疑难字、同形字、生僻字的大型音义书。在编纂过程中可洪十分注重参考已有的音义材料,尤其是玄应《一切经音义》,其引用类型包括字形、注音、释义等,同时又经常对玄应解释中的疏误予以匡正。但由于字际关系失察及对佛经经意的不当释读,《可洪音义》中也存在玄应不误而可洪妄改之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 玄应《一切经音义》 匡正 误改
原文传递
敦煌医药写本P.4038与羽043草书考辨五则
6
作者 吴昌政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7,126,127,共14页
法藏敦煌写本P.4038与日藏敦煌写本羽043的形制、内容、体例及字迹相类,原本当属同一件医药文书。目前学界对其校录注释已相对完善,但由于原卷多以行草书写就,部分字形简省难辨,加之敦煌医药文献语言成分复杂,诸家校释仍有可商可补之处... 法藏敦煌写本P.4038与日藏敦煌写本羽043的形制、内容、体例及字迹相类,原本当属同一件医药文书。目前学界对其校录注释已相对完善,但由于原卷多以行草书写就,部分字形简省难辨,加之敦煌医药文献语言成分复杂,诸家校释仍有可商可补之处。文章综合字形与文意文例,联系相关出土与传世文献,对其中“■”“■”“■”“■”“■”等疑难字形进行考辨分析,指出这两件医药写本在汉字史与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并就涉及的草书写本校释问题试作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写本 医药文献 P.4038 羽043 草书
原文传递
汉语词尾“了”是先时标记吗?
7
作者 许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8,共10页
汉语词尾“了”并非先时标记。一方面,“了”在最简结构句中不一定编码句子的过去时意义;另一方面,“了”不具备独立表达相对过去时意义的语法功能。因此,无论从绝对时还是相对时的角度来看,词尾“了”都不能被定义为先时标记。在此基础... 汉语词尾“了”并非先时标记。一方面,“了”在最简结构句中不一定编码句子的过去时意义;另一方面,“了”不具备独立表达相对过去时意义的语法功能。因此,无论从绝对时还是相对时的角度来看,词尾“了”都不能被定义为先时标记。在此基础上,从体貌角度对“了”的功能进一步探讨,指出“了”起到了将概念情状转化为现实情状的实现体功能,并对转换的机制和类型进行了分析,为研究时间结构与时体特征这两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做好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情状
下载PDF
再谈“给(gěi)”的来源——与赵葵欣先生商榷兼论字词关系的复杂性 被引量:3
8
作者 汪维辉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7-283,共17页
现代汉语常用词“给(gěi)”的来源问题学界异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重申来自“过与”合音说,主要针对赵葵欣(2021)提出三点商讨意见,重点讨论了“过与”的使用频率问题:补充了众多新例证,把“过与”的始见时代提前至十六国时期;分析了... 现代汉语常用词“给(gěi)”的来源问题学界异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重申来自“过与”合音说,主要针对赵葵欣(2021)提出三点商讨意见,重点讨论了“过与”的使用频率问题:补充了众多新例证,把“过与”的始见时代提前至十六国时期;分析了“过与”使用频率不如“与”的六点原因,认为文献中“过与”出现频率低并不意味着它在实际口语中不常用因而不具备合音的条件;勾勒了给予义动词在中古近代汉语时期的演变链,并依据《老乞大》的四种版本梳理了“给”替换“与”的过程。“给”的个案反映了字词关系的复杂性:有些同形字很隐蔽,必须摆脱“当代语感干扰”,破除字形的外衣,深入到语言里的词(音义结合体),才能了解其实质,探明其来源。我们要研究的是古代的活语言(有声语言),正确的语言文字观事关全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gěi) 来源 合音 轻读 同形字 汉语词汇史
原文传递
江西安远(龙布)客家话的双及物结构 被引量:2
9
作者 叶雁鹏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6-202,共7页
本文讨论江西安远(龙布)客家话的双及物结构的格局和句法分布。与周边赣南客家话相比较,安远(龙布)话有“V+Ot+Or”式而没有介宾补语式,这是一种特殊的类型。本文还讨论了赣南客家话不同类型的双及物结构之间的演变关系。
关键词 江西安远(龙布) 客家话 双及物结构 演变关系
原文传递
《汉语大词典》“动物”“植物”条商榷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思捷 《辞书研究》 2023年第1期109-115,共7页
《汉语大词典》“动物”“植物”条所引书证存在问题,义项分合也不甚合理。原因有二:(1)对书证释读有误;(2)对两词的来源未形成正确认识。文章首先对相关书证进行辨析,然后通过分析指出“动物”和“植物”都是日源词,最后尝试提出修改... 《汉语大词典》“动物”“植物”条所引书证存在问题,义项分合也不甚合理。原因有二:(1)对书证释读有误;(2)对两词的来源未形成正确认识。文章首先对相关书证进行辨析,然后通过分析指出“动物”和“植物”都是日源词,最后尝试提出修改意见。文章强调,权威辞书援引书证应该审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植物 《汉语大词典》 书证 日源词
下载PDF
从出土文献看上古汉语{娶}的及物性与综合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史文磊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3-583,639,共12页
本文针对以往提出的上古汉语{娶}是准他动词、综合性动词等观点,结合出土文献重新加以探讨。本文的考察,第一,深化了对上古汉语动词{娶}的及物性与综合性的认识。结合出土文献来看,在殷商至西汉末很长一段时期里,{娶}只写作“取”,且一... 本文针对以往提出的上古汉语{娶}是准他动词、综合性动词等观点,结合出土文献重新加以探讨。本文的考察,第一,深化了对上古汉语动词{娶}的及物性与综合性的认识。结合出土文献来看,在殷商至西汉末很长一段时期里,{娶}只写作“取”,且一直是典型的及物动词,并非准他动词或综合性动词;写作“娶”则是晚至西汉末才开始出现的,并且一出现就作不及物动词。第二,区分了N_(范畴)和N_(区别)这两类名词性成分。{娶}(写作“娶”)的不及物或综合性用法体现在N_(范畴)作受事时没有专门形式表达。这一区分不仅有助于准确揭示{娶}的及物性与综合性之间的关联,对于准确刻画以往所说的对象自足动词,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三,从及物性的角度辨析了“娶”和“取(取妻)”的字际关系,强调在考察孳乳字、古今字等字际关系时,不应只是关注基本词义,还应将词的语法等层面的信息纳入考察视野。同时强调,在利用《左传》《论语》等传世文献语料时,需作审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娶/取(取妻)” 上古汉语 出土文献 及物性 综合性
原文传递
赵元任语言学思想述要
12
作者 汪维辉 《殷都学刊》 2023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的语言学思想博大精深,本文初步归纳为六个方面:(1)研究口语;(2)尊重事实;(3)系统思维;(4)经世致用;(5)重视科技;(6)金针度人。最后指出:赵元任的语言学思想是发展的,他早年的一些观念存在错误,不足为怪,我们... 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的语言学思想博大精深,本文初步归纳为六个方面:(1)研究口语;(2)尊重事实;(3)系统思维;(4)经世致用;(5)重视科技;(6)金针度人。最后指出:赵元任的语言学思想是发展的,他早年的一些观念存在错误,不足为怪,我们实事求是地指出来,也无损于他的语言学思想的整体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元任 语言学思想 汉语研究 口语
下载PDF
汉字与汉语关系二题
13
作者 汪维辉 陈思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2,共12页
汉字与汉语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汉字汉语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目前学界对此看法分歧,存在种种错误或模糊的认识。“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是一个大题目,本文只谈其中的两个问题:(1)汉字是汉族人的“第二语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汉... 汉字与汉语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汉字汉语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目前学界对此看法分歧,存在种种错误或模糊的认识。“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是一个大题目,本文只谈其中的两个问题:(1)汉字是汉族人的“第二语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汉字跟拼音文字一样,只有通过语音才能表意;(2)汉字对汉语有哪些影响?文章提出三个方面的影响并举例加以说明:一是汉字对汉语有补充作用,二是汉字改变口语读音,三是汉字对日源词的借入具有助推作用。除了这三点,汉字对汉语的影响应该还有其他方面,值得继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汉语 关系 形音转换 音节-语素文字 汉字对汉语的影响
下载PDF
《说文解字注》所涉异时用字问题探析
14
作者 真大成 雷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3-29,共17页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极为关注文献异时用字现象,对此有着大量论述,为汉语字词关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类聚异时用字形式、考察用字历史及演变过程、揭示特殊的用字演变现象等方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还可从学理层面提炼段玉裁对...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极为关注文献异时用字现象,对此有着大量论述,为汉语字词关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类聚异时用字形式、考察用字历史及演变过程、揭示特殊的用字演变现象等方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还可从学理层面提炼段玉裁对文献异时用字的认识和学术思想。不必讳言的是,《说文解字注》对部分字际关系及字词关系的判断也有不足乃至错误,在以《说文解字注》为用字研究的参考材料时,应持审慎态度,同时应自觉地广泛地利用出土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异时用字 演变
下载PDF
真积力久,学而不止——《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修订版第二版读后
15
作者 真大成 卢佳琦 《辞书研究》 2023年第6期108-116,共9页
玄应、慧琳、希麟所撰《一切经音义》具有重要的语言、文献、辞书及文化等价值,《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网罗海内外众多版本,对三种《一切经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校勘和注释。在初版的基础上,徐时仪教授增订出版了修订版第二版。此版... 玄应、慧琳、希麟所撰《一切经音义》具有重要的语言、文献、辞书及文化等价值,《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网罗海内外众多版本,对三种《一切经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校勘和注释。在初版的基础上,徐时仪教授增订出版了修订版第二版。此版补充《〈一切经音义〉及其所释佛经中部分常见俗写异体字》七十余个,修改正文字头字形及释文字形近千处,更大程度还原底本用字原貌;综合利用多种校勘方法,补充校记近九百则,校正诸多底本讹误;掌握最新成果,补充《佛经音义研究著作目录》三百余条,以学界新见订补过往疏失。此次修订使本书体例前后一贯,校勘注释更为精审,品质更上层楼,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十分可靠的整理考斠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 修订版第二版 价值 书评
下载PDF
从安世高译经词语构成、首创词管窥其词汇特点
16
作者 方一新 李妍 《中国训诂学报》 2023年第1期245-257,共13页
东汉安世高译经是极具研究价值的早期译经,本文在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对经文的词汇概貌进行描述,对首创词及其沿用情况进行考察,举出有代表性的词条进行论述,略窥安译佛经的词汇特点。
关键词 安世高 译经 首创词 词汇特点
原文传递
高邮王氏训诂方法的科学性及其局限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维辉 《现代语文》 2022年第8期4-11,F0002,共9页
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举世公认的清代乾嘉学派最杰出代表,《高邮王氏四种》中,精彩的校勘、训诂实例举不胜举,其间贯穿着他们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梁启超将王氏父子的治学方法总结为六点:注意、虚己、立说、搜证、断案和推论。这... 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举世公认的清代乾嘉学派最杰出代表,《高邮王氏四种》中,精彩的校勘、训诂实例举不胜举,其间贯穿着他们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梁启超将王氏父子的治学方法总结为六点:注意、虚己、立说、搜证、断案和推论。这已涵括了王氏父子“科学的研究法”之大要。不过,其中有的并非“研究法”,比如“立说”和“断案”;有的则语焉而未详,尚可补充,如“搜证”。“搜证”首先要寻绎文理,其次还要有系统的观念,即掌握一部书或一个时代遣词造句的“通例”。这两点都是王氏父子所最擅长者。在对梁启超所列的六条列举实例加以阐释和补充的同时,多以俞樾的相关研究做比较。指出王氏父子的局限性,正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念孙 王引之 训诂方法 科学性 局限
下载PDF
《资治通鉴》“魏纪”“晋纪”胡注释词辨正
18
作者 真大成 《中国训诂学报》 2023年第1期16-30,共15页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体大思精,解释词语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资治通鉴》“魏纪”以后部分由于所据原史本无注解,基本上出于胡三省自注。从总体上看,这部分的胡注释词类皆精核,兼具较为丰富的古籍注释学和训诂学的研究意义;不过仍有...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体大思精,解释词语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资治通鉴》“魏纪”以后部分由于所据原史本无注解,基本上出于胡三省自注。从总体上看,这部分的胡注释词类皆精核,兼具较为丰富的古籍注释学和训诂学的研究意义;不过仍有一些条目未尽准确,可待辨析。本文选取《资治通鉴》“魏纪”“晋纪”部分的胡注释词38条逐一辨析,对明显错误者试作辨正,对诠释未圆者进一步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 释词 辨正
原文传递
《高丽大藏经》初雕本与再雕本用字差异的初步调查
19
作者 真大成 《辞书研究》 2022年第6期27-45,I0003,共20页
文章选取《修行道地经》《六度集经》《杂宝藏经》《佛本行集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的若干卷为调查样本,考察这五部佛经的《高丽藏》初雕本和再雕本之间的用字差异。通过考察发现,相较初雕本,再雕本的用字发生了较大变化,具有规范化和... 文章选取《修行道地经》《六度集经》《杂宝藏经》《佛本行集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的若干卷为调查样本,考察这五部佛经的《高丽藏》初雕本和再雕本之间的用字差异。通过考察发现,相较初雕本,再雕本的用字发生了较大变化,具有规范化和当代化两个特点。进一步与唐五代佛经音义所记载的用字相比较后,观察到初雕本用字与唐五代写本佛经用字比较一致,再雕本用字则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与资福藏本相较,初雕本与资福藏本用字基本一致,而再雕本与资福藏本存在较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雕本 再雕本 用字 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