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技术理论: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身体、物质与符号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永强 吴宏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76-90,158,共16页
文化的生成离不开技术性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文化技术研究,将技术维度引入文化研究视野,凸显文化的具身性、物质性与操作性。文化技术不仅涉及对符号的运用,更涵盖了身体技术与器具技术。符号、身体与物质之间的交织... 文化的生成离不开技术性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文化技术研究,将技术维度引入文化研究视野,凸显文化的具身性、物质性与操作性。文化技术不仅涉及对符号的运用,更涵盖了身体技术与器具技术。符号、身体与物质之间的交织与互动共同编织、塑造并改变着文化的意义之网。作为一种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文化技术弥合了文化与技术之间的对立,解构了以"造物之人"自居的人类中心主义幻觉,强调人类文化自始便由人类与非人类的耦合互动中生成。文化技术理论不仅在数字人文时代为重新审视"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厘清人与符号、人与器物、技术与文化等关系设置了全新的理论坐标。本文从文化技术理论的思想源流、理论图景、范式建构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技术 后人文主义 物质文化 文化的技术性 德国媒介理论
下载PDF
《梓人遗制》所载“罗机子”结构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蔡欣 单珊珊 +2 位作者 陈晓风 薛梅梅 朱小行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113,共9页
《梓人遗制》是目前有关“罗机子”的唯一直接文献,狄特·库恩等学者曾深入分析机构,文章从库恩研究的未尽之处切入,旨在破解机构配合问题,为复原织罗技艺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综合文献... 《梓人遗制》是目前有关“罗机子”的唯一直接文献,狄特·库恩等学者曾深入分析机构,文章从库恩研究的未尽之处切入,旨在破解机构配合问题,为复原织罗技艺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综合文献、图像、考古发现、民间遗存等多重证据,论证罗机结构与构件功能,并立足纺织技艺视角,结合织机和织物展开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大泛扇椿子”为平综柱、“小扇椿子”为绞综柱,以单经轴无筘为特征的“罗机子”只能配以斫刀和纹杆用于织无固定绞组的罗,“鸦儿”等构件数量须视具体织物而定,以织制四经绞素罗情况为例图释各机构配合情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人遗制》 纺织技艺 织罗 罗机子 结构
下载PDF
论数字启蒙的生成逻辑——文化技术理论视角下的数字人文
3
作者 刘永强 吴宏宇 《数字人文研究》 2021年第3期3-10,共8页
作为反思数字文化的重要学术资源,德国媒介理论近十余年来经由北美学界译介而获得日益广泛的国际关注."文化技术",无疑为其中最有趣、最多产的范式之一,它为理解数字文化、审视数字人文提供了全新的考察视角,开启了更为广阔... 作为反思数字文化的重要学术资源,德国媒介理论近十余年来经由北美学界译介而获得日益广泛的国际关注."文化技术",无疑为其中最有趣、最多产的范式之一,它为理解数字文化、审视数字人文提供了全新的考察视角,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学术想象空间.聚焦基特勒、克莱默尔和克拉耶夫斯基等德语学界文化技术研究者的理论思辨和研究成果,概述这一理论视角下对于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人文展开的探索,可发挥这一理论的应用潜能,为数字人文学科的相关讨论丰富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学科 文化技术 德国媒介理论 数字启蒙
原文传递
“知识”理论及德语文学研究模式
4
作者 范捷平 《国际学术动态》 2012年第1期6-7,共2页
2011年6月4日,“知识”理论及德语文学研究模式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拉开帷幕。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举办,吸引了众多中德德语文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前来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 2011年6月4日,“知识”理论及德语文学研究模式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拉开帷幕。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举办,吸引了众多中德德语文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前来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炳钧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浙江大学副秘书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德语 知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 浙江大学 国际研讨会 研究所 国际交流
下载PDF
普世伦理与移民文化
5
作者 范捷平 《国际学术动态》 2013年第1期30-32,共3页
2012年5月19-21日,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和985工程三期“跨文化研究”平台主办的浙江大学普世伦理与移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德国卡塞尔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西班牙庞贝法布拉大学、温州大学、瑞安文化馆和浙... 2012年5月19-21日,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和985工程三期“跨文化研究”平台主办的浙江大学普世伦理与移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德国卡塞尔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西班牙庞贝法布拉大学、温州大学、瑞安文化馆和浙江大学等学校及相关单位的50余名专家、青年学者、博士生参加了研讨会。在进行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之后,参会者考察了浙江温州乐清著名侨乡和侨企,访谈了当地侨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文化 伦理 浙江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温州大学 985工程 青年学者 学术交流
下载PDF
文明社会批判和重返自然——评克莱斯特中篇小说《智利地震》 被引量:1
6
作者 庄玮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克莱斯特深受同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文明批判论、自然主义学说以及伏尔泰和爱尔维修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影响。1807年,其创作的中篇小说《智利地震》出版。该小说以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演绎了作为革命隐喻的地震前后“城市—... 克莱斯特深受同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文明批判论、自然主义学说以及伏尔泰和爱尔维修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影响。1807年,其创作的中篇小说《智利地震》出版。该小说以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演绎了作为革命隐喻的地震前后“城市—山谷—城市”这一空间转换过程中人们道德意识和社会秩序的变迁,嘲讽了各式人物针对该偶然性自然事件基于神正论所做出的宗教性阐释和行为,批判了以私有制和等级制为基础的人类文明社会使本性纯良的民众道德堕落的虚伪本质,抨击了反人性的社会规范和天主教教会及世俗政权等社会权力机构对个体自然爱欲和自由平等诉求的压迫和异化。然而,作者否认了人类摆脱社会制约重返自然状态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斯特 《智利地震》 文明社会批判 重返自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