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项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比较研究 被引量:62
1
作者 蔡卫民 张彬彬 +4 位作者 翁红雷 胡中荣 闾军 郑敏 刘荣华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19-222,共4页
目的 比较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黏连蛋白(LN)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 目的 比较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黏连蛋白(LN)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TIMP-1 mRNA、MMP-1 mRNA在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常规肝穿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RT-PCR检测PBMCs中MMP-1 mRNA、TIMP-1 mRNA水平;酶标法检测血清PDGF-BB、TGF-β_1、TIMP-1和MMP-1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A、PCⅢ、C-Ⅳ和LN含量。结果 经ROC曲线分析,血清PDGF-BB、TIMP-1、HA、PCⅢ、C-Ⅳ、LN和TIMP-1 mRNA的AUC分别为0.985、0.726、0.318、0.728、0.727、0.583、0.463、0.876,血清PDGF-BB和PBMCs中TIMP-1 mRN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5%,73.7%、100%;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95.0%。结论 八项指标中,血清PDGF-BB的诊断价值最大。在筛选肝纤维化患者时,以血清PDGF-BB、PBMC中TIMP-1 mRNA联合检测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血清标志物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基质金属蛋白酶-1 透明质酸
原文传递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74
2
作者 蔡卫民 郑敏 +1 位作者 翁红雷 刘荣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48-451,共4页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 [血清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Ⅳ C)、层黏蛋白 (LN) ]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对 2 6 0 0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 ,用放免法检测血清HA、PCⅢ、Ⅳ C、LN ,并对其中的 ...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 [血清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Ⅳ C)、层黏蛋白 (LN) ]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对 2 6 0 0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 ,用放免法检测血清HA、PCⅢ、Ⅳ C、LN ,并对其中的 2 80例进行肝穿刺标本病理组织学检查 ,作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肝纤维化程度分期及慢性肝炎病理组织学分度 ,探讨它们与纤维化指标之间关系。结果 2 6 0 0例轻、中、重度慢性肝炎患者 ,4项指标之间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1)。这 4项指标均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肝纤维化程度分期及慢性肝炎的分度有关。相关系数HA分别为 0 5 44、0 5 48和 0 46 8;PCⅢ为 0 495、0 42和 0 335 ;Ⅳ C为 0 40 6、0 40 4和 0 412 ;LN为 0 2 14、0 2 0 4和 0 184。结论 血清学检测对慢性肝炎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指导作用 ,但对某一患者评价这些指标的意义时 ,应结合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及临床表现 ,作全面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炎 血清学诊断 纤维化 HA PCⅢ Ⅳ-C LN
原文传递
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7
3
作者 蔡卫民 陶君 +1 位作者 翁红雷 刘荣华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患者血清纤维化4项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IV)和层黏连蛋白(LN)]的影响因素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A、PCⅢ、LN、CⅣ,并将他们分为不一致组...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患者血清纤维化4项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IV)和层黏连蛋白(LN)]的影响因素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A、PCⅢ、LN、CⅣ,并将他们分为不一致组和一致组。肝活检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肝功能,B超检查肝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门部脾静脉内径及腋中线处脾脏厚度。结果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不一致患者16例(14.16%),血清纤维化指标不一致的产生与肝纤维化程度分期无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有关(X2=12.07,P<0.05)。不一致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从89.28±64.25、66.10±42.30、86.26±70.36、32.13±5.18下降至49.31±26.75(t=2.45,P<0.05)、40.83±22.40(t=2.33,P<0.05)、48.99±29.96(t=2.08,P<0.05)、28.05±3.47(t=3.03,P<0.01)。白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则明显升高,分别从42.34±4.81、1.35±0.28上升至46.19±3.61(t=3.06,P<0.01)、1.63±0.26(t=3.70,P<0.01)。血清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总蛋白无明显改变,肝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门部脾静脉内径及腋中线处脾脏厚度也无明显改变。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纤维化指标 影响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诊断
原文传递
分类及鉴别细菌的新靶标——gyrB基因 被引量:46
4
作者 侯晓丽 陈智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关键词 RB基因 新靶标 细菌分类 鉴别研究 细菌鉴别 临床 靶分子 菌系 核苷酸序列 变异性
下载PDF
HIV、HBV、HCV重叠感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5
作者 朱彪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2年第6期330-333,共4页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传插途径相似,在静脉注射毒品者、性混乱者和血友病患者等人群中可引起严重的重叠感染,并可导致病毒生物学行为改变,使感染者临床表现复杂化,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本文对...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传插途径相似,在静脉注射毒品者、性混乱者和血友病患者等人群中可引起严重的重叠感染,并可导致病毒生物学行为改变,使感染者临床表现复杂化,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本文对HIV、HBV、HCV重叠感染的流行病学、病毒生物学行为变化、致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感染 研究进展 艾滋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防治
下载PDF
ROC曲线评价血清纤维化指标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 被引量:45
6
作者 郑敏 蔡卫民 +1 位作者 翁红雷 刘荣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 明确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14例肝穿病理确诊的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 ,同时用放射免疫法进行血清Ⅲ型胶原的前胶原氨端肽原 (PⅢNP)、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C Ⅳ ... 目的 明确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14例肝穿病理确诊的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 ,同时用放射免疫法进行血清Ⅲ型胶原的前胶原氨端肽原 (PⅢNP)、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C Ⅳ )、层黏蛋白 (LN)的检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方法 ,以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作为金标准对以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诊断肝纤维化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ROC分析 ,PⅢNP、HA、PCⅢ、C Ⅳ、LN的曲线下的面积 (AUC)分别为 0 .80 0、0 .72 8、0 .72 7、0 .5 83和 0 .46 3。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特异性 ,但灵敏度尚不高。结论 血清纤维化指标对于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尚不能代替肝活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ROC曲线 肝纤维化 诊断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cccDNA研究现状 被引量:33
7
作者 陈智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0,共3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CCCDNA HBV感染 肝细胞周期
原文传递
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与B7-CD28及IL-12、IL-10的相关性 被引量:33
8
作者 黄茵 陈智 +3 位作者 徐承槐 李敏伟 蔡玲斐 金建华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2-455,共4页
目的 研究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与B7 CD2 8分子及IL 1 2、IL 1 0的相关性。方法 分离并培养乙肝疫苗强应答和无、弱应答者PBMCs ,以PHA或rHBsAg刺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CD80、CD86及CD2 8的表达 ;酶标法检测上清IL 1 2、IL 1 0... 目的 研究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与B7 CD2 8分子及IL 1 2、IL 1 0的相关性。方法 分离并培养乙肝疫苗强应答和无、弱应答者PBMCs ,以PHA或rHBsAg刺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CD80、CD86及CD2 8的表达 ;酶标法检测上清IL 1 2、IL 1 0的水平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反应。结果 rHBsAg刺激后 ,无、弱应答组与强应答组比较 ,CD80和CD86的表达率、IL 1 2和IL 1 0水平、细胞增殖反应均降低 ,差异显著 ;但CD4+、CD8+细胞CD2 8的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HA刺激后 ,上述指标在2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一般的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抗 HBs低下与CD80、CD86表达及IL 1 2、IL 1 0产生不足等有关 ,但无T细胞C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应答 流式细胞术 乙肝疫苗 B7-CD28 IL-12 IL-10 细胞培养
下载PDF
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初免后24-25年追踪观察 被引量:33
9
作者 王树巧 陈志慧 +6 位作者 谢广中 俞素珍 朱琦平 王立成 戴斌 吴霆 王信子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 对1973年在浙江省诸暨县(市)建立的麻疹免疫持久性观察基地进行麻疹疫苗初免后24~25年的血清抗体追踪观察。方法 对各年份血清学资料完整的326名观察对象采集微量血,测定HI抗体,同时对HI<1:2的对象用细胞中和法(SN)进行... 目的 对1973年在浙江省诸暨县(市)建立的麻疹免疫持久性观察基地进行麻疹疫苗初免后24~25年的血清抗体追踪观察。方法 对各年份血清学资料完整的326名观察对象采集微量血,测定HI抗体,同时对HI<1:2的对象用细胞中和法(SN)进行复测。结果 初免后24-25年抗体阳性率为53.66%-84.48%。不同剂量免后HI的GMT和累积阴转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不同免疫途径免疫的抗体持久性均与野病毒感染基本一致,但HI<1:2者用SN法复测抗体阳性率可达92.23%。结论 麻疹疫苗HI抗体阳性率随免疫时间推移降低,但细胞中和抗体阳性率仍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疫苗 免疫持久性 血清抗体 检测 追踪观察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Ⅰ型和Ⅲ型胶原动态变化及干扰素-γ对其的作用 被引量:26
10
作者 翁红雷 蔡卫民 杨艳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肝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以及γ 干扰素 (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取 8只病兔肝脏 ,作常规石蜡切片 ,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α SMA染色、伊...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肝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以及γ 干扰素 (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取 8只病兔肝脏 ,作常规石蜡切片 ,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α SMA染色、伊红染色和天狼红染色 ,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分布情况 ,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胶原含量。感染 16wk后 ,给予吡喹酮治疗 ,IFN γ治疗 8wk ,停药观察 4wk。观察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沉积的降解作用。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的病兔Ⅰ型胶原在第 8周时占总面积百分比的 5 73± 3 40 ,至第2 8周时达总面积百分比的 40 14± 17 0 0 ,约增加了 7倍 ;Ⅲ型胶原则由第 8周时总面积百分比的 1 15± 1 34增加到6 80± 5 19。α SMA阳性细胞表达数则由 2 8± 1 0增加至 7 3± 1 5。自血吸虫感染 16wk开始采用IFN γ治疗 ,8wk后 ,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分别由原来的 18 5 1± 7 5 2和 4 63± 3 64下降为 2 4wk时的3 0 9± 1 5 4和 0 40± 0 37(P <0 0 1) ,模型对照组和吡喹酮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停药 4wk后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均有所回升 (P <0 0 5 )。结论 IFN γ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新西兰兔肝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Γ-干扰素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日本血吸虫感染
下载PDF
认识肝纤维化与晚期血吸虫病的过去与未来 被引量:32
11
作者 蔡卫民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35-238,共4页
关键词 晚期血吸虫病 肝纤维化 美国肝病学会 肝脏病学 会议报道 愈合反应 病理机制 细胞损害
下载PDF
IL-18重组体联合HBVS基因核酸疫苗免疫小鼠的实验 被引量:21
12
作者 陈建忠 朱海红 +1 位作者 刘克洲 陈智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6-159,共4页
目的 研究IL 18重组体对HBVS基因核酸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以探求HBV核酸疫苗免疫预防和治疗的新策略。方法 将 pcDNA3 S单独或联合pcDNA3 18免疫Balb/c小鼠 ,检测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 目的 研究IL 18重组体对HBVS基因核酸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以探求HBV核酸疫苗免疫预防和治疗的新策略。方法 将 pcDNA3 S单独或联合pcDNA3 18免疫Balb/c小鼠 ,检测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反应 ,并作HBsAg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特异性细胞因子诱导试验。结果 与pcDNA3 S免疫组比较 ,pcDNA3 18和pcDNA3 S联合免疫组小鼠的抗 HBs水平略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特异性CTL活性显著升高 (P <0 .0 5 )。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体外经特异性抗原HBsAg刺激后 ,联合免疫组脾细胞上清液中IFN γ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 ,IL 4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联合免疫组特异性HBsAg作用后脾细胞的刺激指数 (SI)高于 pcDNA3 S免疫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IL 18重组体联合HBVS基因核酸疫苗免疫小鼠 ,可促进机体诱导特异性TH1细胞和CTL细胞反应 ,增强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8重组体 HBV S基因核酸疫苗 HBV感染 动物实验 联合免疫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疫苗母婴阻断失败与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 被引量:26
13
作者 徐陈槐 黄晓燕 +4 位作者 刘克洲 陈智 李筠 王培鑫 章明太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探讨母亲感染HBV基因变异在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PCR直接测定母婴HBVS基因序列 ,对婴儿存在HBVS基因变异而母亲未发现者 ,进一步通过克隆筛选法对母亲所感染的HBV进行S基因亚群分析。结果 ... 目的 探讨母亲感染HBV基因变异在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PCR直接测定母婴HBVS基因序列 ,对婴儿存在HBVS基因变异而母亲未发现者 ,进一步通过克隆筛选法对母亲所感染的HBV进行S基因亚群分析。结果  11例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中有 3例幼儿存在S基因“a”决定簇的氨基酸变异 ,其中 1例幼儿母亲也存在相同的变异。对另 2例母亲所感染的HBV进行S基因亚群分析发现 ,1例母亲 9个克隆所测序列与其原序列完全一致 ;另 1例母亲 8个克隆中 ,有 6个克隆与其原序列一致 ,另 2个克隆与其幼儿所感染的HBV序列一致。结论 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感染的HBVS基因变异株可能早已存在于母亲体内 ,通过免疫选择传染给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S基因变异 乙型肝炎疫苗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和DNA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 被引量:28
14
作者 陈晓明 杨美芳 +4 位作者 薛寒 胡敏君 陈离伟 范骏 沃健儿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05-407,共3页
HBV是嗜肝DNA病毒,其S基因编码3种外膜蛋白,分别是主蛋白、中蛋白和大蛋白。近年研究表明HBV大蛋白(HBV-LP)与病毒侵入、组装和复制等密切相关,Bruss等研究发现,HBV-LP在病毒进入肝细胞时作为受体蛋白起作用,在病毒组装时,则是... HBV是嗜肝DNA病毒,其S基因编码3种外膜蛋白,分别是主蛋白、中蛋白和大蛋白。近年研究表明HBV大蛋白(HBV-LP)与病毒侵入、组装和复制等密切相关,Bruss等研究发现,HBV-LP在病毒进入肝细胞时作为受体蛋白起作用,在病毒组装时,则是基质类似蛋白,同时还行使调节功能。而且这种多功能性依赖于HBV-LP前S区独特的双重拓扑结构。同时研究还表明,HBV-LP对HBV复制过程具有反式激活作用,并与病毒颗粒从细胞内释放调节有关。HBV—LP存在于感染性颗粒(Dane颗粒)和亚病毒管状颗粒上,是病毒形成完整外膜的重要标志,与血清HBVDNA拷贝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反映患者机体内HBV复制情况。魏红山等研究表明,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肝DNA病毒 抗病毒治疗 外膜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HBV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EAG阴性 反式激活作用
原文传递
丙型肝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陈智 潘修成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6-237,共2页
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是丙型肝炎患者肝外自身免疫现象主要表现之一。此外还可伴有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症、干燥综合征(sjogren’s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扁平苔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自身免疫性... 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是丙型肝炎患者肝外自身免疫现象主要表现之一。此外还可伴有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症、干燥综合征(sjogren’s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扁平苔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发生于老年、女性、HCV持续感染及伴有肝硬化的患者,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治疗策略也是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自身免疫疾病
原文传递
脱氧核酶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沃健儿 吴晓玲 +3 位作者 朱海红 周林福 姚航平 陈离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s基因和 c基因特异性的脱氧核酶 (DNAzyme)对 HBV表面抗原 (HB-s Ag)和 e抗原 (HBe Ag)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 HBV s基因 ORF A157UG、e基因 ORF A1816UG的DNAzyme Drz BS、Drz BC,在 2 .2 ...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s基因和 c基因特异性的脱氧核酶 (DNAzyme)对 HBV表面抗原 (HB-s Ag)和 e抗原 (HBe Ag)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 HBV s基因 ORF A157UG、e基因 ORF A1816UG的DNAzyme Drz BS、Drz BC,在 2 .2 .15细胞上观察其对 HBV s基因、c基因的表达抑制效应。结果 :Drz BS、Drz BC作用于 2 .2 .15细胞后 ,可显著抑制 HBV s基因、c基因的表达 ,有效浓度为 0 .1~ 2 .5μmol/ L并呈剂量依赖性 ,最高抑制率分别为 94 .2 %和 91.8% ;有效抑制持续时间可达 72 h;Drz BS、Drz BC在细胞内对 Hbs Ag、Hbe Ag表达的抑制效率 ,明显高于作为对照的反义寡核苷酸 As BS、As BC,有效浓度较后者低至少 10倍。其对 2 .2 .15细胞的 HBVDNA复制无明显影响 ,亦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 :在 2 .2 .15 HBV细胞模型系统 ,Drz BS、Drz BC能高效阻断 HBV s基因、e基因的表达 ,是一种特异性的、高效的抗 HBV基因治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酶 抑制效应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表达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形成机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黄茵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1年第2期57-60,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易形成慢性化,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机制是宿主对HBV的各种抗原产生完全或不完全性免疫耐受。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发展过程中有三个连续的免疫病理阶段,宿主对HBV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有许多环节可能形成免疫耐受。近...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易形成慢性化,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机制是宿主对HBV的各种抗原产生完全或不完全性免疫耐受。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发展过程中有三个连续的免疫病理阶段,宿主对HBV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有许多环节可能形成免疫耐受。近几年对HBV持续感染免疫耐受形成机制的研究为确定有效的抗病毒策略、结束慢性HBV感染或降低肝细胞损害的免疫治疗措施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耐受 形成机制 免疫病理学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价值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吴福生 郑树森 +5 位作者 吴灵娇 丁伟 马志敏 王照明 滕理送 赵文和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03-608,共6页
目的研究肝癌切除前、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动态变化及其受体c met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GF/c met对手术切除后肝癌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25例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及组织标本,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术前1d、术后第3... 目的研究肝癌切除前、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动态变化及其受体c met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GF/c met对手术切除后肝癌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25例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及组织标本,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术前1d、术后第3、7、10天血清HGF浓度,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c met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析术前血清HGF水平及癌组织中c met表达程度与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手术后血清HGF水平变化的因素。以20例健康献血员为正常对照组,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ChildB或C级)患者作为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失代偿组。结果肝癌患者血清HGF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慢性乙肝组[(1.03±0.09)ng/ml比(0.69±0.02)、(0.74±0.09)ng/ml,P<0.05],但与肝硬化失代偿组[(1.04±0.11)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HGF浓度上升高峰出现在术后第3天,术后第7、10天逐渐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术前、术后各组的血清HGF组间比较,仅术后第3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术前血清HGF水平的主要因素有:肿瘤直径>5cm、伴有结节肝硬化、门静脉癌栓、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400μg/L。从术前到术后第3天,大区段切除比小区段切除者的血清HGF浓度上升更明显(P=0.047)。中度和强阳性c met蛋白表达在肝癌组织中(21/2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25)。高表达的c metmRNA见于所有肝癌组织中,在癌旁组织中仅6例有高表达。癌组织中c met蛋白表达的强度与有无合并门静脉癌栓有关,与肿瘤大小、血清AFP水平、血清HGF水平、有无肝硬化及肝癌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但在癌旁组织,合并肝硬化组c met蛋白表达高于无肝硬化组。术后有肿瘤复发或转移的病例,其术前血清HGF水平及肿瘤组织中c met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无复发或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细胞生长因子 原癌基因蛋白质C-MET 肝切除术
原文传递
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甙调控LX-2细胞因子分泌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淑萍 许晓燕 +5 位作者 孙箴 周林福 羊正纲 陈峰 朱海红 陈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43-548,共6页
目的:用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甙对LX-2细胞分泌的与纤维化相关的主要细胞因子进行研究,以探讨黄芪抗纤维化的确切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和黄芪甙作用于LX-2细胞,以Real Time Cell Electronics Sensing技术实时检测细胞增殖状态... 目的:用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甙对LX-2细胞分泌的与纤维化相关的主要细胞因子进行研究,以探讨黄芪抗纤维化的确切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和黄芪甙作用于LX-2细胞,以Real Time Cell Electronics Sensing技术实时检测细胞增殖状态;分别再以25μg/ml和300μg/ml的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甙作用LX-2细胞24 h,提取细胞mRNA,以荧光定量PCR测定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的变化。结果:300μg/ml的黄芪多糖可抑制LX-2的增殖(P<0.05,94.7 h),但不同浓度的黄芪总甙对LX-2细胞均有促进增殖的作用(P<0.05);25μg/ml的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甙在TGF-β1促进分泌的同时,也上调其它抗纤维化因子,其中黄芪多糖对MMP2的上调(104.9倍)、黄芪总甙对IL-10的上调(550.65倍)最为显著;300μg/ml的黄芪多糖可抑制TGF-β1及HGF、MMP9、IL-10的表达,但仍然上调MMP2的表达,300μg/ml的黄芪总甙也可抑制TGF-β1的表达,但对抗纤维化因子MMP2、MMP9及IL-10仍有明显的上调作用。结论:低浓度(25μg/ml)和高浓度(300μg/ml)的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甙可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调控肝星状细胞因子的分泌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黄芪多糖主要以促进MMP2分泌为主,而黄芪总甙则主要通过上调MMP2、MMP9及IL-10的分泌而发挥作用。高剂量的黄芪多糖和总甙抗纤维化效果优于低剂量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投药和剂量 黄芪甙/投药和剂量 细胞因子类 LX-2细胞 细胞因子 肝纤维化
下载PDF
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LR诱导大鼠肾细胞凋亡的方法 被引量:17
20
作者 傅文宇 李敏伟 +1 位作者 陈加平 徐立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2,共2页
关键词 检测 微囊藻毒素 大鼠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