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45
1
作者 冯科冉 李伟霞 +6 位作者 王晓艳 吴娅丽 张辉 刘现磊 陈毓龙 李琨 唐进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9-618,共10页
丹参因含丹参酮类、丹酚酸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含氮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具有抗凝血、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抗肿瘤、保护脏器的作用,并在中药复方配伍和相关制剂中成为常用中药。在丹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基础上,从成分特有性、... 丹参因含丹参酮类、丹酚酸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含氮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具有抗凝血、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抗肿瘤、保护脏器的作用,并在中药复方配伍和相关制剂中成为常用中药。在丹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基础上,从成分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可入血成分及网络药理学预测5个不同角度对丹参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分析预测,建议将6种酚酸类(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B)和4种丹参酮类(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作为丹参Q-Marker的选择参考,以期为解决丹参质量问题建立更加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制定高水平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质量标志物 丹参素 原儿茶醛 迷迭香酸 紫草酸 丹酚酸 二氢丹参酮I 隐丹参酮 丹参酮 抗凝血 抗炎 抗氧化
原文传递
中药配方颗粒:历史、现状及“后试点时代”的发展展望 被引量:38
2
作者 路露 施钧瀚 +6 位作者 侯富国 王小鹏 谢梦迪 岳佑凇 桂新景 李学林 刘瑞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08-2014,共7页
中药配方颗粒是我国中药传统汤剂剂型积极“转型”的适配产物,相较传统饮片有携带、储存方便等众多优点,且在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应用形式。随着2021年2月《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的... 中药配方颗粒是我国中药传统汤剂剂型积极“转型”的适配产物,相较传统饮片有携带、储存方便等众多优点,且在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应用形式。随着2021年2月《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的发布并于同年11月正式实施,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由此踏入新征程,整体步入全面竞争的“后试点时代”,其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质量问题和标准问题是未来发展仍需应对的两大挑战。该研究梳理了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线,并对其技术进展、国内市场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简要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其“后试点时代”的发展提出探讨性建议和展望,以期为其合理应用及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配方颗粒 演变历程 现状分析 后试点时代 行业发展
原文传递
196种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的主要特点分析及实践探讨 被引量:13
3
作者 路露 施钧瀚 +7 位作者 张迪 麻利杰 张璐 侯富国 苗妍 桂新景 李学林 刘瑞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4536-4544,共9页
随着国家《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政策的落地及实施,中药配方颗粒标准问题成为行业发展关注的焦点和重点。截至目前国家已公布196种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促进了其生产质量的稳定发展,然而国家标准的合理应用、品种... 随着国家《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政策的落地及实施,中药配方颗粒标准问题成为行业发展关注的焦点和重点。截至目前国家已公布196种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促进了其生产质量的稳定发展,然而国家标准的合理应用、品种的丰富与完善等方面仍是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该研究通过分析已颁布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基本内容,并对比其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对应饮片的质量标准规定,探讨各药品原料出膏率、“量-质”传递、当量比等主要特点,使配方颗粒国标特点更加清晰,以期为中药配方颗粒实现统一的质量控制和达到整体的质量要求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配方颗粒 国家药品标准 《中国药典》 主要特点 实践探讨
原文传递
基于苦味阈值浓度的药物分子苦度定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高晓洁 白明学 +7 位作者 桂新景 王艳丽 王君明 姚静 张璐 施钧瀚 李学林 刘瑞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6-703,共8页
目的建立仅与药物分子属性有关的药物分子苦度(molecule bitterness,MB)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口尝法,以盐酸小檗碱为标准苦味物质,以不同浓度的盐酸小檗碱、奎宁、苦参碱、延胡索乙素、穿心莲内酯、栀子苷、葛根素、柚皮苷、L-精氨酸、... 目的建立仅与药物分子属性有关的药物分子苦度(molecule bitterness,MB)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口尝法,以盐酸小檗碱为标准苦味物质,以不同浓度的盐酸小檗碱、奎宁、苦参碱、延胡索乙素、穿心莲内酯、栀子苷、葛根素、柚皮苷、L-精氨酸、熊果苷、益母草碱、柠檬苦素、獐牙菜苦苷、芦荟苷、龙胆苦苷、盐酸青藤碱、氧化苦参碱、京尼平苷、槐定碱的水溶液为载体,采用"最小极限法"预测苦味阈值浓度(bitterness threshold concentration,BTC),并基于此计算其MB;以盐酸小檗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穿心莲内酯、葛根素的水溶液为载体,采用电子舌测得不同浓度溶液的响应值,基于口尝法测得的盐酸小檗碱的BTC,预测其他4种苦味单体的BTC,进而预测其MB。结果采用口尝法,测得感知到苦味的人数比例与苦味单体的浓度之间符合威布尔曲线关系,然后由拟合的曲线计算出BTC,进而测得了19种苦味单体的MB;在BTC试验的测定范围内,电子舌传感器仅对盐酸小檗碱和苦参碱的测定得到有效数据,但对其产生响应的传感器不同,不同传感器之间信息相互独立,基于电子舌未能得到苦参碱的BTC。结论采用口尝法建立了基于BTC的MB的测定方法,并测定出19种苦味单体的MB;虽未能建立基于电子舌的MB预测方法,但是为后续苦度定量方法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极限法 苦味阈值浓度 分子苦度 口尝法 电子舌 盐酸小檗碱 苦参碱
原文传递
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对比研究进展与有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岳佑凇 张璐 +7 位作者 王艳丽 谢梦迪 李海洋 麻利杰 侯富国 路露 刘瑞新 李学林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33-1038,共6页
2021年《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的发布,标志着源于1993年的我国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结束。随着国家级、省级中药配方颗粒相关标准的相继出台,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不断提高,配方颗粒产业也随着“后试点时代”的到来进入新... 2021年《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的发布,标志着源于1993年的我国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结束。随着国家级、省级中药配方颗粒相关标准的相继出台,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不断提高,配方颗粒产业也随着“后试点时代”的到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配方颗粒汤剂和传统汤剂间的差异性、差异程度的研究,临床应用的规范化等问题不一定能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而得到解决,因此仍需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该文通过对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间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总结现有对比研究中理论层面设计思路所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方法应用的不合理之处,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方法和建议,以期为两者对比研究提供更开阔思路和更多技术层面选择,进而为实现配方颗粒在临床的合理应用及行业规范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配方颗粒汤剂 传统汤剂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感官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五味药性二分类辨识方法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任延娜 冯文豪 +6 位作者 李涵 范雪花 李海洋 姚静 王艳丽 刘瑞新 李学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80-3092,共13页
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感官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用于中药五味药性二分类辨识方法的可行性,为中药药性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借鉴。方法 选取122种仅含单一味不含兼味的5类代表性中药饮片(源自《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14种常用的食品类样本,使用PEN... 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感官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用于中药五味药性二分类辨识方法的可行性,为中药药性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借鉴。方法 选取122种仅含单一味不含兼味的5类代表性中药饮片(源自《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14种常用的食品类样本,使用PEN3型电子鼻及ASTREE、SA402B型电子舌采集136种样本的智能感官信息,以得到的信息矩阵作为自变量(X),药典项下的性味描述等作为标杆信息(Y),利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2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基于单一型号智能感官设备(单源)和多智能感官信息融合(多源)建立五味二分类(酸/非酸、咸/非咸、辛/非辛、甘/非甘、苦/非苦)辨识模型Y=F(X),以交互验证的正判率作为模型优选指标。结果 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基于单源信息的五味二分类模型中最大正判率分别是98.53%(ASTREE/PCA-DA、LS-SVM)、97.06%(ASTREE/PCA-DA)、84.56%(ASTREE/LS-SVM)、89.71%(ASTREE/LS-SVM)、84.56%(ASTREE/LS-SVM),基于多源信息的五味二分类辨识模型的最大正判率分别是99.26%[(ASTREE+SA402B)/PCA-DA]、99.26%[(ASTREE+SA402B、PEN3+ASTREE+SA402B)/PCA-DA]、88.97%[(PEN3+ASTREE+SA402B)/LS-SVM]、91.91%[(PEN3+ASTREE+SA402B)/PCA-DA]、86.76%[(ASTREE+SA402B)/PCA-DA],多源信息融合后模型的正判率有所提高,平均提高2.35%(P<0.01)。结论 ASTREE型电子舌对于中药五味二分类辨识方面表现良好;多源信息融合后模型的正判率较单独使用任一电子鼻或电子舌均有所提高,为中药五味药性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 药性 二分类 智能感官 多源信息融合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的甘草缓解补骨脂所致肝损伤的药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吴娅丽 王晓艳 +6 位作者 张辉 陈毓龙 张明亮 陈小菲 牛璐 李伟霞 唐进法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6-187,共12页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分析甘草对补骨脂所致肝损伤的缓解作用及作用机制。首先通过中医百科全书、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及文献补充获取补骨脂和甘草活性成分,根据SwissADME平台进一步筛选得到补骨...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分析甘草对补骨脂所致肝损伤的缓解作用及作用机制。首先通过中医百科全书、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及文献补充获取补骨脂和甘草活性成分,根据SwissADME平台进一步筛选得到补骨脂潜在毒性成分25个、甘草黄酮类活性成分29个,并经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MalaCards数据库筛选肝损伤相关靶点818个,Venny数据库获取补骨脂、甘草成分及肝损伤的共有靶点91个;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采用Metascape平台分析共有靶点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Cytoscape软件构建甘草缓解补骨脂肝损伤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终预测核心靶点包括原癌基因酪氨酸受体激酶(proto-oncogene tyrosine-protein kinase,SRC)、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亚基(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sphosphate 3-kinase subunit alpha,PIK3CA)、RAC-alpha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等,主要涉及PI3K-AKT、MAPK、凋亡、Toll样受体、NF-κB等信号通路。筛选主要毒性和药效成分,细胞实验考察药效作用,结果表明甘草查尔酮A主要缓解补骨脂甲素所致肝损伤,甘草查尔酮B可缓解补骨脂甲素、补骨脂定肝损伤,刺甘草查尔酮主要降低补骨脂乙素、补骨脂酚肝损伤现象。该研究初步揭示甘草对补骨脂肝损伤的缓解作用并预测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合理配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甘草 肝损伤 网络药理学 药效作用
原文传递
基于经典人群口尝法的苦味药物“比苦度”定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晨旭 任延娜 +6 位作者 姚静 王艳丽 高晓洁 李涵 郭晓帆 刘瑞新 李学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58-2764,共7页
目的建立苦味药物比苦度(ratio of bitterness,ROB)的测定及计算方法,实现不同苦味药物之间的苦度定量比较,为实现复方制剂中的苦味药物定向掩蔽奠定基础。方法以0.134 mmol/L的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为参比,将其ROB... 目的建立苦味药物比苦度(ratio of bitterness,ROB)的测定及计算方法,实现不同苦味药物之间的苦度定量比较,为实现复方制剂中的苦味药物定向掩蔽奠定基础。方法以0.134 mmol/L的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为参比,将其ROB定为1,以穿心莲内酯、葛根素、苦参碱、盐酸青藤碱、芦荟苷、氧化苦参碱6种苦味药物单体为模型药物,基于经典人群口尝法(traditional human taste panel method,THTPM),参照“比甜度”的表示方法,结合课题组前期已建立的苦味化合物标准表观苦度(standard apparent bitterness,SAB)的测定方法,反推出6种模型药物SAB=3时的浓度,并根据公式计算出其ROB。结果采用THTPM法测得不同浓度模型药物的口尝SAB值,建立了6种模型药物的威布尔模型与对数模型。根据最优模型计算出了6种模型药物的ROB分别为0.017、0.031、0.208、0.250、0.500、0.714。结论建立了基于THTPM的ROB定量方法,并成功测定了6种苦味药物单体的ROB,为不同苦味药物单体之间的苦度比较提供了新的苦度标尺,丰富了药物苦度比较标尺的研究,为苦度评价与苦味掩蔽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药物 经典人群口感评价 中药掩味 标准表观苦度 比苦度 盐酸小檗碱 穿心莲内酯 葛根素 苦参碱 盐酸青藤碱 芦荟苷 氧化苦参碱 苦度评价 苦味掩蔽评价
原文传递
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一致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4
9
作者 麻利杰 姚静 +6 位作者 路露 侯富国 岳佑凇 谢梦迪 王艳丽 李学林 刘瑞新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39-1048,共10页
开展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一致性评价是解决二者是否等效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从化学成分、入血成分等多方面对比了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一致性。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流程和明确的评价标准,二者的一致... 开展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一致性评价是解决二者是否等效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从化学成分、入血成分等多方面对比了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一致性。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流程和明确的评价标准,二者的一致性评价出现了评价层次和指标的选取缺乏系统性、数据处理方法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该文以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一致性评价流程为脉络,梳理二者一致性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评价对象和方法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建立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中药配方颗粒汤剂或其他仿制类中药剂型一致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中药配方颗粒及其他相关中药剂型的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配方颗粒汤剂 传统汤剂 一致性评价
下载PDF
中药性味辨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曼文 施钧瀚 +5 位作者 王艳丽 桂新景 姚静 张璐 李学林 刘瑞新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1-707,共7页
中药的性味包括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药性味的辨识与确定是正确指导中医药性实践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上主要通过口尝、取... 中药的性味包括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药性味的辨识与确定是正确指导中医药性实践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上主要通过口尝、取象比类、以药物效应反推等方法辨识中药四气五味,现代中医药工作者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从不同侧面对四气五味药性规律进行探讨,为揭示中药药性本质提供了新视角。该文通过梳理中药性味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中药性味辨识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总结归纳中药性味的辨识方法,为继承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提供新方法,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四气 五味 辨识
下载PDF
《中药饮片临床应用规范》对中药饮片处方审核的指导作用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麻利杰 张博 +6 位作者 侯富国 王小鹏 姚静 桂新景 杨国营 刘瑞新 李学林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6-370,共5页
中药饮片处方审核是中药饮片调剂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中药饮片合理应用的重要手段。《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明确了处方审核的重要性,规范了中西药处方审核的基本依据,但相较于西药的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导原则等多样化的审核依据,中药... 中药饮片处方审核是中药饮片调剂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中药饮片合理应用的重要手段。《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明确了处方审核的重要性,规范了中西药处方审核的基本依据,但相较于西药的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导原则等多样化的审核依据,中药饮片处方审核依据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学相关著作和部分法规等,无法满足临床需求。2021年6月30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团体标准《中药饮片临床应用规范》,为中药饮片处方审核增加了新的参考依据。该文梳理《中药饮片临床应用规范》中有关中药饮片处方审核内容,总结该规范对中药饮片处方审核的指导作用,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中药饮片处方审核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饮片 临床应用规范 处方审核
下载PDF
砂仁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6
12
作者 桂新景 范雪花 +4 位作者 马蕊 陈灵丽 侯富国 刘瑞新 李学林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62-1768,共7页
本文通过对砂仁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为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中药砂仁的名称、基原、道地产区、采收加工和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演变进行系统的本草... 本文通过对砂仁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为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中药砂仁的名称、基原、道地产区、采收加工和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演变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砂仁药用历史悠久,经考证,其原名为缩砂蜜,唐代《药性论》始有记载,为进口药物;宋代发现国产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明清时期砂仁产地在岭南地区;现以阳春砂为主流品种,以广东阳春为道地产区。本草记载砂仁在七、八月果实成熟时采收,炮制方法现为临方炮制“用时捣碎”。历代医家对砂仁药性的认识变化较大;功效古今记载基本一致,现已发展得相对完善,但仍有深入挖掘和拓展的潜力,将为进一步扩大砂仁的临床应用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仁 名称 基原 药性 功效 本草考证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热毒宁注射液与青霉素注射液联用致类过敏反应的潜在致敏原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毓龙 翟优 +11 位作者 王晓艳 李伟霞 张辉 吴娅丽 杨柳青 陈小菲 张书琦 牛璐 冯科冉 李琨 唐进法 张明亮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2-394,共13页
本研究基于代谢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的策略分析热毒宁注射液与青霉素注射液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pseudo-allergic reactions,PARs)的潜在致敏原及作用机制。所有动物实验操作和福利均遵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实验动物伦理与动物福利委... 本研究基于代谢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的策略分析热毒宁注射液与青霉素注射液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pseudo-allergic reactions,PARs)的潜在致敏原及作用机制。所有动物实验操作和福利均遵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实验动物伦理与动物福利委员会要求(批号:YFYDW2020002)。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软件在热毒宁与青霉素混合注射液中共鉴定得到21种化合物。进一步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其10种与类过敏原受体MrgprX2激动剂位点具有强烈结合活性的潜在致敏原。采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花生四烯酸、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前列腺素类以及白三烯类等34个内源性代谢物为热毒宁注射液与青霉素注射液联用引发PARs的差异代谢物。通过对“潜在致敏原-靶标-差异代谢物”交互网络分析获得二者联用时药液中的绿原酸类(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等)以及β-内酰胺类致敏原可能主要通过调控PLD1、PLA2G12A和CYP1A1这三种上游信号靶标,主要激活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使肥大细胞的脱颗粒,释放下游的内源性炎性介质,继而诱发P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药联用 类过敏反应 热毒宁注射液 注射用青霉素钠 代谢组学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AHP-熵权法结合均匀设计优选毅力含片的醇提工艺 被引量:1
14
作者 岳亚楠 牛晓静 +3 位作者 吴延娆 许玲 徐立然 段晓颖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 优选中药复方毅力含片中红参、红景天、三七的醇提工艺。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醇提工艺提取次数;以乙醇浓度、加醇倍数、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红景天苷、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b_(1)、人参皂苷Re、三七皂苷R_(1)的含量为... 目的 优选中药复方毅力含片中红参、红景天、三七的醇提工艺。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醇提工艺提取次数;以乙醇浓度、加醇倍数、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红景天苷、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b_(1)、人参皂苷Re、三七皂苷R_(1)的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结合层次分析-熵权法优选醇提工艺。结果 最佳醇提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5%,料液比为1∶5,提取时间90min,提取次数3次。结论 优选得到的毅力含片醇提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为后续毅力含片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毅力含片 层次分析-熵权法 均匀设计 醇提工艺
原文传递
计算机模拟在中药汤剂掩味研究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李晨旭 姚静 +7 位作者 张璞 戴幸星 侯富国 施钧瀚 桂新景 张璐 刘瑞新 李学林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7-1111,共5页
目前中药汤剂掩味研究多集中于通过口尝或智能感官设备进行宏观研究,难以阐释其微观内在机制。计算机模拟(CS)可从介观或微观视角描述物质作用机制,在材料科学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汤剂是由多种类型的苦味或非苦味小分子组成的复杂体系... 目前中药汤剂掩味研究多集中于通过口尝或智能感官设备进行宏观研究,难以阐释其微观内在机制。计算机模拟(CS)可从介观或微观视角描述物质作用机制,在材料科学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汤剂是由多种类型的苦味或非苦味小分子组成的复杂体系,直接应用CS虽难度较大,但在当前汤剂掩味技术的基础上,仍可利用CS对掩味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该文介绍汤剂掩味概况和CS技术,借鉴CS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从苦味分子与掩味剂分子、苦味分子与苦味受体、掩味剂分子与苦味受体、苦味分子/掩味剂复合物与苦味受体等两元、三元甚至多元体系的相互作用角度入手,对CS在中药汤剂呈苦机制及掩味机制研究领域具有的优势和未来应用的方向进行探讨,可为探索中药汤剂掩味新方法提供思路,丰富中药掩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汤剂 计算机模拟 掩味机制 微观
下载PDF
补骨脂醇提物对免疫应激模型大鼠的特异质肝损伤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小菲 王晓艳 +9 位作者 李伟霞 张辉 张明亮 吴娅丽 张书琦 泥文娟 陈毓龙 李琨 冯科冉 唐进法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1,共7页
目的:基于免疫应激大鼠模型,研究补骨脂特异质肝损伤属性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补骨脂3.6 g/kg组、脂多糖模型对照组、补骨脂3.6 g/kg+脂多糖模型组。药物组灌胃相应药物,造模大鼠在灌胃2 h后尾静脉注射2 mg/kg... 目的:基于免疫应激大鼠模型,研究补骨脂特异质肝损伤属性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补骨脂3.6 g/kg组、脂多糖模型对照组、补骨脂3.6 g/kg+脂多糖模型组。药物组灌胃相应药物,造模大鼠在灌胃2 h后尾静脉注射2 mg/kg的脂多糖,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10 h时麻醉取血,取大鼠肝脏。通过生化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活力,采用HE染色法检测肝脏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α(IL-1α)、IL-1β、IL-4、IL-5、IL-6、IL-10、IL-18、表皮生长因子(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NF-γ)等多项指标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IgM及补体C3、C4等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中免疫细胞数量及能量代谢相关指标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LKB1)、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CREB分子调节转录共激活剂1(TORC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可明显升高血清IL-1α、IL-1β、IL-6、IL-18含量(P<0.05或P<0.01),升高全血CD4^(+)/CD3^(+)比例、CD4^(+)CD25+/CD3^(+)比例、CD4^(+)/CD8^(+)比值(P<0.05或P<0.01),升高肝脏CD3^(+)、CD8^(+)、AMPK、TORC1蛋白阳性表达(P<0.05或P<0.01);降低血清C4含量、全血淋巴细胞总数、全血CD8^(+)/CD3^(+)比例,肝脏CD4^(+)/CD8^(+)比值(P<0.01),肝脏LKB1的蛋白阳性表达(P<0.01);与脂多糖致免疫应激大鼠模型比较,补骨脂3.6 g/kg+脂多糖模型组血清ALT、AST活力明显升高(P<0.05或P<0.01),肝脏切片可见明显的病理损伤;血清IL-1α、IL-1β、IL-18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补体C4含量明显降低(P<0.05);全血CD8^(+)/CD3^(+)比例明显降低,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肝脏组织中CD3^(+)、CD8^(+)、TORC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了补骨脂特异质肝损伤的属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应激与能量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特异质肝损伤 免疫应激 能量代谢
原文传递
中成药安慰剂辅料、制备与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啸鹏 姚静 +7 位作者 施钧瀚 桂新景 王盼盼 李涵 任延娜 董峰宇 杨霄 刘瑞新 《药物评价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2-641,共10页
安慰剂对照试验是新药研发最常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之一,但目前中成药安慰剂的制备存在诸多困难,其难点在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且中药“气味、味道、颜色”较化学药、药用辅料及食品更为突出独特,而用于模拟味道和气味的辅料种类较少... 安慰剂对照试验是新药研发最常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之一,但目前中成药安慰剂的制备存在诸多困难,其难点在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且中药“气味、味道、颜色”较化学药、药用辅料及食品更为突出独特,而用于模拟味道和气味的辅料种类较少,且尚无完善的“气味、味道、颜色”模拟辅料的统计与归纳,因此模拟难度较大。针对中成药安慰剂制备难点,整理归纳出可用于模拟“气味、味道、颜色”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或药食两用物质及香料等辅料,并对现有的制备和评价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中成药安慰剂的辅料、制备、评价方法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安慰剂 药用辅料 新药研发 制剂 添加剂
原文传递
SARS-CoV-2 Mpro抑制剂筛选体系的构建及临床常用抗病毒中药制剂的初步筛选
18
作者 韩冰 张岱 +12 位作者 陈小菲 李伟霞 吴娅丽 王晓艳 张辉 汪彬 蒋雪松 贾金浩 纪秋如 孟高全 孟伟亭 王炜 唐进法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4,共7页
目的: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构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SARS-CoV-2 Mpro)中药抑制剂的体外筛选方法。方法:构建Mpro及筛选探针原核表达的工程质粒pGEX-4T-1-Mpro、pET-28a(+)-Ls-mK。使用... 目的: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构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SARS-CoV-2 Mpro)中药抑制剂的体外筛选方法。方法:构建Mpro及筛选探针原核表达的工程质粒pGEX-4T-1-Mpro、pET-28a(+)-Ls-mK。使用荧光探针Ls-mK检测Mpro的生物活性及酶动力学参数,并对筛选条件进行优化。采用阳性药物GC-376及阴性对照PLpro(Papain-like protease)和TEV酶(Tobacco Etch Virus Proteinase)评价荧光探针Ls-mK的特异性及检测能力与商业化探针的差异。根据所构建的筛选体系考察五种中药制剂筛选热毒宁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抗病毒口服液和蒲地蓝口服液对Mpro的抑制能力。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原核表达的工程质粒并获得纯度为90%左右的重组蛋白荧光探针Ls-mK及Mpro。荧光探针Ls-mK可成功产生FRET现象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Mpro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本研究所构建的筛选体系具有与商业化探针相同的检测能力,对五种中药制剂考察发现仅喜炎平注射液对Mpro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IC_(50)值为(3.32±0.03)mg/mL。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基于荧光蛋白SARS-CoV-2 Mpro的简便、灵敏和低成本的筛选体系,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抑制剂的筛选与发现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主蛋白酶抑制剂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抗病毒中药制剂 生物探针
原文传递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白及与黄花白及辨识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范雪花 王艳丽 +6 位作者 侯富国 李涵 李海洋 姚静 施钧瀚 桂新景 刘瑞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90-3998,共9页
目的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与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进行辨识研究。方法采用Shim-pack GIST C_(18)-AQ(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nm;体积流... 目的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与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进行辨识研究。方法采用Shim-pack GIST C_(18)-AQ(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nm;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采用Chem Pattern TM软件对白及、黄花白及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SIMCA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二者进行定性辨识研究。结果在相似度分析中,45批白及的相似度为0.74~0.97,相似度较好,29批黄花白及的相似度为0.44~0.83,部分黄花白及与白及较为相似;聚类分析与PCA分析结果较为一致,部分样品可分为2类;PLS-DA分析分类效果显著,模型参数Q^(2)为0.80,R^(2)Y为0.85,完全能将两者区分开。通过PLS-DA分析结合VIP值筛选出了影响白及与黄花白及质量差异的8个共有峰,对这8个共有峰进行分析,二者之间除15号峰(militarine)峰面积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7个共有峰峰面积白及均显著小于黄花白及(P<0.01)。结论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实现白及与黄花白及的鉴别,可为白及饮片的质量辨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黄花白及 指纹图谱 化学计量学 1 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 天麻素 质量辨识
原文传递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快速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海洋 桂新景 +8 位作者 侯富国 岳佑凇 姚静 施钧瀚 李学林 李振国 王青晓 王海波 刘瑞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26-1038,共13页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其质量问题关乎临床用药的疗效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作为中药产业的重要支柱,其质量问题尤为重要。尽管国家在监管政策层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其造假、掺伪现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整...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其质量问题关乎临床用药的疗效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作为中药产业的重要支柱,其质量问题尤为重要。尽管国家在监管政策层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其造假、掺伪现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整体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为保障中药质量安全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产物,快速检测技术是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剂,中药领域也不例外。因此,该文对现阶段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常用的快速鉴定技术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现有的快速鉴定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性和时效性,初步总结了快速检测技术的若干共性特点及实现策略,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设想,以为中药快速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中药饮片 快速鉴定 真伪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