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玉米穗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优势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孙华 郭宁 +3 位作者 石洁 张海剑 马红霞 刘树森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7-583,共7页
为了阐明海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种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83份病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最终获得12种病原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粘团镰孢(F.subglutinans)、木... 为了阐明海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种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83份病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最终获得12种病原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粘团镰孢(F.subglutinans)、木贼镰孢(F.equiseti)、新知镰孢(F.andiyazi)、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拟康宁木霉(T.koningiopsis)、卵孢木霉(T.ovalisporum)、喙刚毛球腔菌(Exserohilum rostratum)、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其中,拟轮枝镰孢分离频率占65.06%,为优势种。以拟轮枝镰孢的EF-1α、histone 3和β-tubulin基因序列为基础进行多基因家系分析,以明确海南省与内陆部分省份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海南省内菌株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海南省和内陆省份菌株之间存在高频率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 拟轮枝镰孢 遗传多样性 基因交流
原文传递
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拌种防治麦蚜的田间药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耀发 党志红 +1 位作者 潘文亮 高占林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89-691,共3页
[目的]明确噻虫胺拌种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并研究其作为吡虫啉替代药剂拌种控制麦蚜。[方法]室内采用浸虫法,测定噻虫胺对麦长管蚜室内毒力;田间采用拌种法,进一步探明噻虫胺对小麦苗期安全性及其全生育期控制麦蚜... [目的]明确噻虫胺拌种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并研究其作为吡虫啉替代药剂拌种控制麦蚜。[方法]室内采用浸虫法,测定噻虫胺对麦长管蚜室内毒力;田间采用拌种法,进一步探明噻虫胺对小麦苗期安全性及其全生育期控制麦蚜效果。[结果]噻虫胺对麦蚜室内毒力水平高于吡虫啉;20%噻虫胺SC拌种处理对小麦植株安全,对全生育期麦蚜种群控制作用与吡虫啉拌种对麦蚜防效基本相当。[结论]噻虫胺有望成为吡虫啉替代药剂用于拌种防治麦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吡虫啉 小麦 麦蚜 拌种 防治效果
原文传递
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灰葡萄孢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赵建江 王文桥 +3 位作者 马志强 孟润杰 毕秋艳 韩秀英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明确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黄瓜子叶喷雾法测定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及其不同配比对灰葡萄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进行评价,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啶酰菌胺与吡... [目的]明确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黄瓜子叶喷雾法测定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及其不同配比对灰葡萄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进行评价,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质量比2:1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在田间试验中,增效组合(2:1)在240~300 g a.i./hm2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76.63%~88.03%。[结论]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2:1进行混配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在田间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酰菌胺 吡唑醚菌酯 灰葡萄孢 增效作用 防效
原文传递
ywbB基因对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生物膜形成和根际定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郭庆港 吴园园 +3 位作者 李社增 鹿秀云 王洪港 马平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明确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CD-2菌株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及其在生物膜形成、根际定殖中的作用,采用转座子插入技术,从4000余株NCD-2突变子中获得6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的突变子。在生物膜形成能力丧失的突变子M3中,转座子以... 为明确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CD-2菌株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及其在生物膜形成、根际定殖中的作用,采用转座子插入技术,从4000余株NCD-2突变子中获得6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的突变子。在生物膜形成能力丧失的突变子M3中,转座子以单拷贝的形式插入到ywbB基因内部。通过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对ywbB基因进行缺失突变,获得ywbB基因缺失突变菌株NCD-2(ΔywbB),与野生菌株相比,突变子丧失了生物膜形成能力。进一步比较发现,突变菌株NCD-2(ΔywbB)显著降低了在棉花根际的群体数量,同时也降低了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证明,ywbB是NCD-2菌株生物膜形成途径中的重要基因,且生物膜形成与NCD-2菌株根际定殖和生防效果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生物膜 定殖 转座子
原文传递
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毕秋艳 马志强 +3 位作者 韩秀英 张小风 王文桥 赵建江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4-409,共6页
为验证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用平板倒扣法和固体平板扩散法—打孔法测定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抗真菌蛋白对禾谷镰孢霉的抑菌活性,观察抗真菌蛋白对禾谷镰孢霉菌丝形态的影响,并用刚果红染色... 为验证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用平板倒扣法和固体平板扩散法—打孔法测定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抗真菌蛋白对禾谷镰孢霉的抑菌活性,观察抗真菌蛋白对禾谷镰孢霉菌丝形态的影响,并用刚果红染色法测定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菌药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最高抑菌活性可达74.44%,表现增效和持效作用;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和抗真菌蛋白分别与氟环唑联用均可增强禾谷镰孢霉抑菌活性;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纤维素酶活性提高。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的增效机制是增强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对禾谷镰孢霉的抑菌活性,抗真菌蛋白活性的提高加强了禾谷镰孢霉菌丝溶解的程度,纤维素酶活性的增强提高了禾谷镰孢霉空间竞争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禾谷镰孢霉 氟环唑 联用 增效机制
原文传递
甘薯蚁象对不同甘薯品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嗅觉反应 被引量:12
6
作者 贾小俭 马娟 +4 位作者 高波 李秀花 张涛 陈书龙 王容燕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85-1291,共7页
【目的】为筛选对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有引诱作用的植物挥发性物质。【方法】采用顶空气体采样法收集5个甘薯品种的植物挥发物,通过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鉴定及定量分析,测定甘薯蚁象成虫对候选挥发物的... 【目的】为筛选对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有引诱作用的植物挥发性物质。【方法】采用顶空气体采样法收集5个甘薯品种的植物挥发物,通过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鉴定及定量分析,测定甘薯蚁象成虫对候选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趋向选择行为。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甘薯蚁象成虫对5个甘薯品种茎叶的嗅觉反应。【结果】5种甘薯品种的植物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有所差异。7种候选挥发物(罗勒烯、柠檬烯、壬醛、β-石竹烯、葎草烯、法尼烯和乙酸-顺-3-己烯酯)均引起甘薯蚁象雌、雄成虫的EAG反应。其中,雌虫对柠檬烯、壬醛和β-石竹烯的反应相对值较大;而引起雄虫反应相对值较大的挥发物为罗勒烯、柠檬烯、葎草烯。在趋向行为反应中,柠檬烯和壬醛对甘薯蚁象雄虫的吸引作用高于对照,而雌虫对葎草烯、柠檬烯有极显著的趋向选择。甘薯蚁象成虫对5种茎叶的反应率为40.90%~65.21%,且5个甘薯品种的茎叶挥发物均没有显著的引诱作用(P>0.05)。【结论】甘薯蚁象雌、雄成虫对甘薯植物挥发物具有不同的EAG及趋向行为反应,气味化合物柠檬烯与甘薯蚁象偏爱选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蚁象 寄主植物 甘薯 植物挥发物 EAG反应 嗅觉反应
下载PDF
性信息素迷向法对梨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0
7
作者 冉红凡 路子云 +2 位作者 刘文旭 马爱红 李建成 《河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44-46,50,共4页
为了明确国产迷向丝和进口迷向丝对梨园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2016~2017年连续2 a对河北省赵县梨园内的梨小食心虫进行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比较了国产迷向丝与进口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迷向能有效防治梨园... 为了明确国产迷向丝和进口迷向丝对梨园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2016~2017年连续2 a对河北省赵县梨园内的梨小食心虫进行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比较了国产迷向丝与进口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迷向能有效防治梨园中的梨小食心虫,其中,2016年2种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均达到了95%,2017年二者的迷向率均升高至97%以上。国产迷向丝和进口迷向丝均对梨小食心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二者的迷向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 梨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 迷向干扰
下载PDF
噻呋酰胺与嘧菌酯混配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增效作用及其田间防效 被引量:10
8
作者 孟润杰 王文桥 +3 位作者 吴杰 韩秀英 周大伟 宁昭玉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7-372,共6页
为明确噻呋酰胺与嘧菌酯混配对马铃薯黑痣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增效作用及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二者混配组合对其的联合毒力,分别用Wadley法和Abbott法评价混配组合的增效作用,并比较拌... 为明确噻呋酰胺与嘧菌酯混配对马铃薯黑痣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增效作用及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二者混配组合对其的联合毒力,分别用Wadley法和Abbott法评价混配组合的增效作用,并比较拌种、沟施及苗期茎基部喷淋3种施药方式对黑痣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噻呋酰胺与嘧菌酯以质量比3∶1、2∶1、1∶1和1∶2进行混配时抑制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生长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7、2.7、2.5和1.9,其中2∶1和1∶1的混配组合增效作用较为明显。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与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1桶混以240 g(a.i.)/hm^2沟施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优于拌种和苗期茎基部喷淋的防效,沟施方式下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为65.3%,对薯块黑痣病的防效为71.6%,增效系数为1.1,表现增效作用。表明噻呋酰胺与嘧菌酯有效成分质量比1∶1的混配组合以240 g(a.i.)/hm^2为推荐剂量沟施可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呋酰胺 嘧菌酯 混配 马铃薯黑痣病菌 增效作用
原文传递
啶酰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牛慧慧 赵建江 +3 位作者 韩秀英 王文桥 毕秋艳 马志强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明确啶酰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药不同配比对灰葡萄孢的毒力;采用孢子萌发法和离体叶片法测定最佳组合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 2者以6∶1复配时增效最明... [目的]明确啶酰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药不同配比对灰葡萄孢的毒力;采用孢子萌发法和离体叶片法测定最佳组合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 2者以6∶1复配时增效最明显,对孢子萌发和其他菌株的菌落扩展,对灰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均显示增效;在剂量为250~350 g a.i./hm^2时,对灰霉病的防效高于80%。[结论]啶酰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灰霉病防效高,可用于灰霉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啶酰菌胺 烯肟菌酯 混配 增效作用
原文传递
金针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筛选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耀发 党志红 +2 位作者 高占林 潘小花 潘文亮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56-1361,共6页
【目的】为了探索适用于金针虫的防治药剂室内毒力测定方法。【方法】笔者以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icollis Miwa 3龄幼虫为试虫,分别采用浸虫法、土壤混药法和食料浸渍法,测定了多种杀虫剂对试虫的室内毒力。并从试验方法的灵敏性、试... 【目的】为了探索适用于金针虫的防治药剂室内毒力测定方法。【方法】笔者以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icollis Miwa 3龄幼虫为试虫,分别采用浸虫法、土壤混药法和食料浸渍法,测定了多种杀虫剂对试虫的室内毒力。并从试验方法的灵敏性、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和可重复性,以及试验操作过程的简便性等方面,全面分析和比较了3种毒力测定方法的优、缺点,评价了3种毒力测定方法在地下害虫金针虫室内毒力测定方面的应用前景。【结果】3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土壤混药法灵敏性高,但操作过程复杂,试虫死亡与否不易辨别;食料浸渍法结果可靠,但对食料的要求非常严格;浸虫法灵敏性稍低,但可重复性强,操作简便易行,死亡标准易确定,并可同时处理较大量试虫。【结论】3种毒力测定方法均可用于该虫的毒力测定,而从应用前景方面来看,浸虫法更易得到推广应用。但还应根据试验目的和供试药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毒力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害虫 金针虫 生物测定 浸虫法 土壤混药法 食料浸渍法
原文传递
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对梨树主要病害的协同增效作用及减量施药流程制定 被引量:8
11
作者 毕秋艳 赵建江 +3 位作者 王文桥 吴杰 路粉 韩秀英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43-1356,共14页
为明确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对梨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的协同增效作用,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叶片法与田间有效剂量药效验证法研究杀菌剂协同增效组合对靶标病原菌的毒力、对靶标病害的防效及其田间应用效果,并制定梨... 为明确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对梨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的协同增效作用,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叶片法与田间有效剂量药效验证法研究杀菌剂协同增效组合对靶标病原菌的毒力、对靶标病害的防效及其田间应用效果,并制定梨树主要病害关键防治时期的减量用药流程。结果显示,针对梨树3种主要病害共筛选到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协同增效组合10个(体积比):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氟菌唑(4∶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噻肟菌酯(1∶1)、辛菌胺醋酸盐+噻肟菌酯(1∶5)、苯醚甲环唑+噻肟菌酯(1∶1)、硝苯菌酯+氟硅唑(1∶4)、醚菌酯+氟硅唑(1∶1)、苯菌酮+四氟醚唑(1∶1)、氟吡菌酰胺+嘧菌酯(1∶1)、丙硫菌唑+嘧菌酯(1∶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吩嗪α-2羧酸(1∶6),增效系数分别为2.15、2.87、3.46、3.89、2.36、3.62、3.21、4.39、2.87、2.64;确定杀菌剂与杀虫剂协同增效组合1个:12.5μg/mL丙硫菌唑+12.5μg/mL嘧菌酯+7.2μg/mL阿维菌素,用药1次后10 d防效为96.74%,用药3次后50 d防效为70.31%;确定杀菌剂与助剂协同减量增效组合6个:100μg/mL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25μg/mL氟菌唑+0.1%NF-100、60μg/mL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10μg/mL吩嗪α-2羧酸+0.1%Tmax、40μg/mL醚菌酯+40μg/mL氟硅唑+0.1%NF-100,连续用药3次对梨褐斑病的持效期可达50 d;40μg/mL醚菌酯+40μg/mL氟硅唑+0.025%N280(或0.1%迈道或0.1%Tmax),对梨黑星病和梨白粉病的持效期可达30 d。根据协同增效组合与病害对应关系,可制定以上述协同增效组合为关键技术的梨树主要病害减量用药综合防控体系,防效最高达93.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树病害 协同增效 减量用药 杀菌剂 助剂
原文传递
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彭建红 李耀发 +3 位作者 高占林 党志红 安静杰 潘文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96,共6页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拒食作用的差异,通过铷标记法、蜜露法以及两种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铷标记法和蜜露法测定的新烟碱类...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拒食作用的差异,通过铷标记法、蜜露法以及两种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铷标记法和蜜露法测定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的拒食率均在80%以上,而对棉蚜的拒食率均在25%以下。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后麦长管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而棉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三种方法测定结果一致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具有很强的拒食作用,而对棉蚜没有明显的拒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棉蚜 新烟碱类杀虫剂 拒食作用
下载PDF
山东省和河北省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抗性监测 被引量:8
13
作者 路粉 吴杰 +5 位作者 王会君 孟润杰 赵建江 韩秀英 马志强 王文桥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6-674,共9页
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及这两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了2011~2016年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采用茎叶喷雾... 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及这两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了2011~2016年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抗性频率分别为88.5%和34.3%,供试菌株中对烯酰吗啉的低抗菌株及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菌株占优势,平均抗性倍数分别为8.92和2.44,抗性指数分别为0.42和0.27。黄瓜霜霉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频率、抗性倍数及抗性指数随着监测年限及地域的不同而波动。在河北定兴和山东寿光日光温室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药剂田间推荐剂量喷施4次,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效(85%以上),与两地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产生低抗、对双炔酰菌胺敏感的监测结果一致。由此推断,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可在对甲霜灵(或精甲霜灵)、噁霜灵及嘧菌酯普遍产生抗性的地区,作为58%甲霜灵·代森锰锌WP、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64%噁霜灵·代森锰锌WP和250 g·L^(-1)嘧菌酯SC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用,防治黄瓜霜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烯酰吗啉 双炔酰菌胺 抗性 防效
原文传递
甘薯蚁象气味结合蛋白CforOBP8的基因表达谱及配体结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贾小俭 高波 +3 位作者 马娟 李秀花 陈书龙 王容燕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5-283,共9页
【目的】明确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 OBP8的基因表达谱及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方法】基于甘薯蚁象成虫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方法从甘薯蚁象成虫触角中克隆了气味结合蛋白OBP8基因... 【目的】明确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 OBP8的基因表达谱及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方法】基于甘薯蚁象成虫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方法从甘薯蚁象成虫触角中克隆了气味结合蛋白OBP8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方法测定该基因在甘薯蚁象成虫触角、口器、翅和跗节中的表达谱;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测定纯化的重组蛋白与16种配体化合物(1种性信息素和15种植物挥发物)的结合特性。【结果】获得甘薯蚁象气味结合蛋白基因CforOBP8(GenBank登录号:MH549528)的完整编码序列,其开放阅读框长414 bp,编码13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5.56 kD,等电点为4.71,N末端具有2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蛋白序列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CforOBP8属于Minus-C OBPs亚家族。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forOBP8在甘薯蚁象成虫触角中特异性表达,在其他组织中微量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融合蛋白成功表达。CforOBP8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力测试表明,CforOBP8与性信息素(E)-2-丁烯酸顺-(Z)-3十二烯基酯结合能力最强,解离常数K_i为4.13μmol/L;其次与5种植物挥发物也有一定的结合能力,依次为乙酸顺-3-己烯酯(K_i=7.54μmol/L)、柠檬烯(K_i=15.23μmol/L)、橙花醇(K_i=16.31μmol/L)、壬醛(K_i=28.71μmol/L)和苯乙醛(K_i=29.54μmol/L)。【结论】CforOBP8可能是甘薯蚁象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并且在感受性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过程中都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蚁象 气味结合蛋白 性信息素 表达谱 荧光竞争结合实验
下载PDF
桃红颈天牛发生为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韩明利 马爱红 +3 位作者 路子云 刘文旭 李建成 冉红凡 《河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47-50,共4页
桃红颈天牛为害桃、杏、李等核果类果树,是主要的蛀干害虫。幼虫为害树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为害部位隐蔽,防治困难。近年来,桃红颈天牛在保定顺平桃园发生频繁,为害严重,加强该虫研究刻不容缓。对桃红颈天牛的分布范围、发生为害特点、... 桃红颈天牛为害桃、杏、李等核果类果树,是主要的蛀干害虫。幼虫为害树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为害部位隐蔽,防治困难。近年来,桃红颈天牛在保定顺平桃园发生频繁,为害严重,加强该虫研究刻不容缓。对桃红颈天牛的分布范围、发生为害特点、生活习性和防治技术等进行阐述,旨为相关研究以及生产上高效防治该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颈天牛 为害 生活习性 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防治斜纹夜蛾高效药剂及复配配方筛选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容燕 马娟 +2 位作者 李秀花 高波 陈书龙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3-605,618,共4页
[目的]筛选防治斜纹夜蛾的高效药剂,为其防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浸虫和浸叶饲喂的方法,测定10种药剂对重庆巫山甘薯田斜纹夜蛾种群的触杀和胃毒毒力,并筛选高效复配药剂组合。[结果]对斜纹夜蛾具有高效触杀和胃毒作用的药... [目的]筛选防治斜纹夜蛾的高效药剂,为其防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浸虫和浸叶饲喂的方法,测定10种药剂对重庆巫山甘薯田斜纹夜蛾种群的触杀和胃毒毒力,并筛选高效复配药剂组合。[结果]对斜纹夜蛾具有高效触杀和胃毒作用的药剂有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其触杀毒力的LC50值分别为2.6540、3.1166、6.9146 mg/L,胃毒毒力的LC50值分别为6.7751、2.9687、0.3668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斜纹夜蛾幼虫胃毒毒力较好,LC50值分别为1.6658 mg/L,但触杀毒力稍差。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配比在质量比(1~14)∶1范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以4∶1配比增效作用最高。[结论]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斜纹夜蛾具有高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4∶1配比防治斜纹夜蛾增效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杀虫剂 筛选 复配
原文传递
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抗性及常规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文桥 韩秀英 +3 位作者 吴杰 赵建江 孟润杰 路粉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5-392,共8页
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对氟吡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2011—2016年从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采集1 821株霜霉病菌,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供试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估5种常规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 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对氟吡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2011—2016年从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采集1 821株霜霉病菌,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供试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估5种常规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已普遍产生了低度抗性,平均抗性倍数为5.86;所有供试菌株的抗性频率为51.89%,其中低抗菌株及中抗菌株分别占36.18%和15.71%;平均抗性指数为0.34,每年检测的抗性频率、抗性倍数及抗性指数呈增长趋势,且随着监测区域的变化而变化。在河北省定兴县和山东省寿光市进行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按推荐剂量喷施,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对黄瓜霜霉病防效显著高于常规对照药剂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58%甲霜灵·代森锰锌WP、80%代森锰锌WP及250 g/L嘧菌酯SC的防效,但防效明显下降,由2011年的92.58%~93.31%降至2016年的80.07%~80.82%。表明需要制定和实施抗药性治理对策,如限制山东和河北2省黄瓜的每个生长季节中687.5 g/L氟菌·霜霉威SC的使用不超过2次,而且要与不同作用机理的卵菌杀菌剂交替使用防治黄瓜霜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氟吡菌胺 抗性 时空动态 田间防效
原文传递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大葱害虫田间药效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耀发 党志红 +2 位作者 马云华 潘文亮 高占林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明确10%溴氰虫酰胺OD防治大葱主要害虫大葱葱斑潜蝇、蓟马和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为大葱害虫的综合治理和该农药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的方法,于害虫发生期对大葱进行10%溴氰虫酰胺OD不同剂量的...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明确10%溴氰虫酰胺OD防治大葱主要害虫大葱葱斑潜蝇、蓟马和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为大葱害虫的综合治理和该农药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的方法,于害虫发生期对大葱进行10%溴氰虫酰胺OD不同剂量的喷雾处理。[结果]10%溴氰虫酰胺OD对大葱斑潜蝇、蓟马和甜菜夜蛾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剂量36.0、27.0、21.0 g a.i./hm2处理均在第7天对葱斑潜蝇防效达到最高;在第5天对蓟马和甜菜夜蛾的防效均达到最高,防效均在80%以上。[结论]供试药剂10%溴氰虫酰胺OD对大葱斑潜蝇、蓟马和甜菜夜蛾可达到兼治的目的,且持效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虫酰胺 大葱 斑潜蝇 蓟马 甜菜夜蛾 田间试验
原文传递
河北省甘薯主产区蛴螬的发生为害调查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容燕 高波 +2 位作者 李秀花 马娟 陈书龙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23-26,共4页
2010-2012年对河北省甘薯主产区易县和雄县甘薯田蛴螬的发生和为害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蛴螬在易县和雄县甘薯田普遍发生,主要种类为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黄褐丽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一般地块蛴螬对甘薯的为害率20%,最高可达... 2010-2012年对河北省甘薯主产区易县和雄县甘薯田蛴螬的发生和为害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蛴螬在易县和雄县甘薯田普遍发生,主要种类为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黄褐丽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一般地块蛴螬对甘薯的为害率20%,最高可达49.1%。易县暗黑鳃金龟成虫的发生高峰期为7月,铜绿丽金龟成虫的发生高峰期为6月下旬-7月下旬,黄褐丽金龟成虫的发生高峰期为6月下旬-7月上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甘薯蛴螬 发生 为害
下载PDF
木醋液与噻唑膦联合应用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效果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娟 王容燕 +2 位作者 高波 李秀花 陈书龙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82-686,共5页
[目的]明确木醋液与噻唑膦联合使用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室内测试木醋液、噻唑膦原药及2者复配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生物活性,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验证防治效果。[结果]不同来源木醋液对噻唑膦具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 [目的]明确木醋液与噻唑膦联合使用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室内测试木醋液、噻唑膦原药及2者复配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生物活性,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验证防治效果。[结果]不同来源木醋液对噻唑膦具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木醋液对甘薯茎线虫病田间防治效果都不高;10%噻唑膦颗粒剂与木醋液组合使用,可显著增加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效;10%噻唑膦颗粒剂(制剂用量15 kg/hm^(2))与木醋液(22.5 L/hm^(2))组合使用后防效为86.33%,与单独使用10%噻唑膦GR 30 kg/hm^(2)的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种药剂组合使用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茎线虫病 噻唑膦 木醋液 增效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