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魏铁松 朱维芳 +3 位作者 庞民好 刘颖超 王振营 董金皋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6-118,123,共4页
以华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浚单20为供试品种,研究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后对玉米穗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量大、环境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而在降水量小、环境相对湿... 以华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浚单20为供试品种,研究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后对玉米穗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量大、环境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而在降水量小、环境相对湿度低的条件下,棉铃虫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相同害虫危害条件下,降水量大、相对湿度高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玉米穗腐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玉米螟 玉米穗腐病
原文传递
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星 张利辉 +3 位作者 郑超 张金林 韩建民 董金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07-914,共8页
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外来植物黄顶菊入侵对非耕地和耕地,以及对玉米根系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旨在揭示黄顶菊入侵农田和贫瘠荒地的机制。本试验比较了距根系不同距离土壤的微生态变化;分析了根系土壤3大微生物... 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外来植物黄顶菊入侵对非耕地和耕地,以及对玉米根系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旨在揭示黄顶菊入侵农田和贫瘠荒地的机制。本试验比较了距根系不同距离土壤的微生态变化;分析了根系土壤3大微生物类群结构、5种土壤理化性质以及5种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非耕地黄顶菊根表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对照的4.44、6.88、2.64倍,耕地土壤中分别为对照的5.31、13.78、7.56倍;非耕地黄顶菊根表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对照的13.23、6.67、21.40倍,耕地中分别为对照的9.27、2.15、2.24倍,可见黄顶菊对非耕地土壤中可培养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更为明显;非耕地中黄顶菊根表土壤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脲酶、脱氢酶、蔗糖酶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9.44、5.39、1.64、1.74、4.62倍,说明细菌非常活跃,耕地中分别为对照的2.26、3.45、1.53、0.95、4.89倍。另外在玉米与黄顶菊互作时,其根表土壤速效氮、磷、钾分别为非互作条件下的63.54%、64.70%、80.71%,黄顶菊入侵明显降低了玉米根表速效养分。综上,黄顶菊入侵增加了其根系周围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降低了附近玉米根表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速效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黄顶菊 土壤速效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高渗胁迫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及STK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梅娟 李坡 +3 位作者 吴敏 范永山 谷守芹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3965-3970,共6页
【目的】观测高渗胁迫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甘油是否为病菌细胞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分析STK1在高渗胁迫下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2种高渗胁迫条件处理玉米大斑病菌,分析高渗胁迫对病菌生长发育的影... 【目的】观测高渗胁迫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甘油是否为病菌细胞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分析STK1在高渗胁迫下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2种高渗胁迫条件处理玉米大斑病菌,分析高渗胁迫对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检测高渗胁迫下菌丝细胞中甘油含量的变化,明确甘油是否为病菌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高渗胁迫条件下STK1表达规律。【结果】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细胞的等渗液浓度为0.78 mol.L-1;在高渗胁迫条件下,菌落颜色均发生显著变化。1 mol.L-1NaCl处理后菌落呈红褐色,菌落的生长速率也受到到明显的抑制;在1 mol.L-1NaCl胁迫下菌丝细胞中原生质体浓缩,出现明显的浓缩颗粒;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和渗透胁迫物质浓度的增加,细胞中甘油含量显著增加;STK1在高渗胁迫48 h内表达量稳定增加。【结论】高渗胁迫抑制玉米大斑病菌菌落生长,改变菌落颜色,使菌丝细胞中原生质体高度浓缩,部分菌丝膨大呈球状;甘油是病菌细胞中的一种渗透调节物质;STK1参与调控病菌的渗透胁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高渗胁迫反应 甘油 STK1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申珅 王晶晶 +3 位作者 佟亚萌 李坡 郝志敏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1-888,共8页
【目的】获得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cAMP信号转导途径中腺苷酸环化酶基因(StAC),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明确其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应用简并引物PCR和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玉米大斑病菌腺苷酸环化酶基因(StAC)DN... 【目的】获得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cAMP信号转导途径中腺苷酸环化酶基因(StAC),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明确其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应用简并引物PCR和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玉米大斑病菌腺苷酸环化酶基因(StA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Southern blotting验证基因拷贝数;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创制StAC的缺失突变体,研究玉米大斑病菌cAMP信号转导途径中StAC的功能。【结果】StAC的DNA全长为6 816 bp,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ORF为6 018 bp,编码2 005个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发现StAC与小麦黄斑叶枯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的AC基因有96%的同源性;Southern blotting证明StAC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基因功能分析表明,StAC缺失突变菌株Δstac气生菌丝灰白色,不产生分生孢子,毒素活性明显减弱,致病力下降,且在渗透胁迫条件下,菌株的抗逆能力增强,色素合成发生了改变。【结论】StAC主要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的产孢、致病性、高渗胁迫反应、毒素活性及色素的合成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腺苷酸环化酶 致病性 渗透胁迫
下载PDF
2A型蛋白磷酸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体发育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申珅 王晶晶 +6 位作者 郝志敏 李坡 李志勇 孙志颖 郝杰 佟亚萌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49,共7页
【目的】明确2A型蛋白磷酸酶(PP2A)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研发新型杀真菌制剂和探讨植物病害防治新策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cantharidin)处理玉米大斑病菌,研究在该抑制剂作... 【目的】明确2A型蛋白磷酸酶(PP2A)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研发新型杀真菌制剂和探讨植物病害防治新策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cantharidin)处理玉米大斑病菌,研究在该抑制剂作用下玉米大斑病菌的菌落生长、分生孢子产量、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黑色素合成及HT-毒素活性。【结果】随着斑蝥素浓度的增加,其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当达到160μmol.L-1时,培养8 d的菌落平均直径仅为对照的41.7%;同时,处理组产孢量均高于对照组,160μmol.L-1斑蝥素处理组产孢量达到了对照组的15.5倍。分析斑蝥素对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附着胞形成及侵染的影响表明,上述3个阶段对斑蝥素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附着胞形成>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侵染;此外,对照组的胞内黑色素含量为0.13 g.L-1,处理组的胞内黑色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斑蝥素浓度的增加不断升高。【结论】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对玉米大斑病菌菌落生长、附着胞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分生孢子产生及胞内黑色素的合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PP2A 斑蝥素 孢子萌发 附着胞 黑色素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大斑病菌转化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娇 谷守芹 +2 位作者 李青为 韩建民 董金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5-88,108,共5页
为构建大规模的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本研究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大斑病菌的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共培养温度与时间、孢子萌发时间、转化受体材料、共培养介质等。结果表明:头孢噻肟钠和羧苄青霉素浓度为200/200μg/mL时可有... 为构建大规模的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本研究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大斑病菌的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共培养温度与时间、孢子萌发时间、转化受体材料、共培养介质等。结果表明:头孢噻肟钠和羧苄青霉素浓度为200/200μg/mL时可有效抑制根癌农杆菌的生长;当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24 h后,在20℃条件下与根癌农杆菌共培养48 h,共培养介质为微孔滤膜时转化效果最佳,转化效率可达到90~110个转化子/105个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下载PDF
不同毒性玉米大斑病菌侵染对感病玉米叶片PAL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晓玉 张温典 +4 位作者 田兰 巩校东 张运峰 谷守芹 范永山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4-158,共5页
利用从自然界中分离纯化的156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中筛选得到的强毒菌株YC和弱毒菌株01—23T分别接种感病玉米叶片,测定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强毒菌株YC1~2d时,玉米叶片PA... 利用从自然界中分离纯化的156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中筛选得到的强毒菌株YC和弱毒菌株01—23T分别接种感病玉米叶片,测定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强毒菌株YC1~2d时,玉米叶片PAL活性显著降低;接种3~4d时,PAL活性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接种5d时,PAL活性又显著降低。接种弱毒菌株01-23T1-2d时,玉米叶片PAL活性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接种3~5d时,PAL活性上升但差异仍不显著。PAL是玉米抵抗玉米大斑病的一种重要防御酶,在侵染初期,只有降低玉米叶片的PAL活性玉米大斑病菌才能达到成功定殖的目的,可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生化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强毒菌株 弱毒菌株 苯丙氨酸解氨酶
原文传递
拟南芥开花抑制因子TFL1与GRFs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袁敏 邢继红 +3 位作者 王莉 葛伟娜 郭棣 张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72-1780,共9页
【目的】研究拟南芥开花抑制因子TFL1与2个GRFs家族成员GRF4和GRF7之间的互作关系,为进一步解析TFL1抑制植物开花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拟南芥cDNA作为模板,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克隆TFL1、GRF4和GRF7,分别连接入门载体pCR8,经... 【目的】研究拟南芥开花抑制因子TFL1与2个GRFs家族成员GRF4和GRF7之间的互作关系,为进一步解析TFL1抑制植物开花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拟南芥cDNA作为模板,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克隆TFL1、GRF4和GRF7,分别连接入门载体pCR8,经菌落PCR扩增和测序鉴定分别获得这3个基因的入门载体TFL1-pCR8、GRF4-pCR8和GRF7-pCR8。利用LR重组的方法将上述3个入门载体分别与目标载体pGADT7和pGBKT7重组获得酵母双杂交试验载体TFL1-BD、GRF4-AD和GRF7-AD。将TFL1-BD载体分别与GRF4-AD或GRF7-AD载体共同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于双缺(-Leu/-Trp)培养基上30℃培养2—3d直至长出酵母克隆,选取合适大小的酵母菌落转移到双缺(-Leu/-Trp)和四缺(-Leu/-Trp/-His/-Ade)缺陷培养基上,通过观察酵母菌落的生长情况判断TFL1与GRFs之间的互作关系。利用LR重组的方法将上述3个入门载体分别与目标载体px-nYFP和px-cYFP重组获得TFL1-nYFP、TFL1-cYFP、GRFs-nYFP、GRFs-cYFP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载体,并分别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将转化TFL1-nYFP或TFL1-cYFP载体的农杆菌分别与转化GRFs-nYFP或GRFs-cYFP载体的农杆菌共注射烟草叶片,培养48h后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烟草细胞中YFP荧光的表达情况。通过YFP荧光信号的有无来判断TFL1与GRFs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成功克隆到拟南芥中的3个基因,分别是534bp的TFL1、888bp的GRF4和798bp的GRF7,并分别获得其入门载体(TFL1-pCR8、GRF4-pCR8和GRF7-pCR8)、酵母双杂交试验载体(TFL1-BD、GRF4-AD和GRF7-AD)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载体(TFL1-nYFP、TFL1-cYFP、GRFs-nYFP和GRFs-cYFP)。在酵母双杂交试验中,相较于阴性对照组,共同转化TFL1-BD与GRFs载体的酵母菌落在双缺(-Leu/-Trp)和四缺(-Leu/-Trp/-His/-Ade)培养基上都生长较好,结果表明TFL1与GRF4、GRF7在酵母中直接相互作用。在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中,相较于阴性对照组,将转化TFL1-cYFP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TFL1 GRFs 酵母双杂交 双分子荧光互补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Stga-2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郝志敏 申珅 +1 位作者 李志勇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705-3712,共8页
【目的】克隆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Gα亚基(Heterotrimeric Gproteinalpha subunit)基因及其启动子,并对其进行异源表达,为深入研究Gα基因的表达规律、基因功能和编码蛋白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通过简并引物PCR... 【目的】克隆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Gα亚基(Heterotrimeric Gproteinalpha subunit)基因及其启动子,并对其进行异源表达,为深入研究Gα基因的表达规律、基因功能和编码蛋白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通过简并引物PCR法获得Gα基因的同源片段,再利用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片段的5′端和3′端侧翼序列,最后采用RT-PCR法扩增基因全长,并对基因结构和上游调控元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pET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基因的编码产物。【结果】获得1个玉米大斑病菌Gα基因—Stga-2的全长序列及其上游部分启动子区,并利用pET原核表达系统对Stga-2成功进行了异源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tga-2全长1318bp,由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组成,编码产物包含356个氨基酸残基。在347bp的上游侧翼序列中未发现典型的TATA-box及CAAT-box,但在起始密码子上游30bp处发现了转录起始子特征序列及位于其上游能够起始真菌基因转录的C+T丰富区域,同时还有转录因子Sp1的识别位点、CCA基序(CCAmotif)及CCG重复基序(CCG repeats)等顺式作用元件。【结论】玉米大斑病菌Stga-2及其启动子的成功克隆与表达进一步丰富了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为深入了解植物病原真菌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异三聚体G蛋白 GENOME WALKING 启动子 原核表达
下载PDF
拟南芥AtBT4对灰葡萄孢的抗性机制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郝丛丛 杨萍 +6 位作者 陈展 贾娇 赵斌 司贺龙 韩建民 邢继红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56-1761,共6页
【目的】揭示AtBT4在拟南芥抗灰葡萄孢中与SA、JA信号途经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用SA、SA类似物BTH、JA、ACC及灰葡萄孢处理拟南芥野生型Col-0后其AtBT4的表达情况;检测经SA和JA处理后拟南芥SA、JA途径相关突变体AtBT... 【目的】揭示AtBT4在拟南芥抗灰葡萄孢中与SA、JA信号途经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用SA、SA类似物BTH、JA、ACC及灰葡萄孢处理拟南芥野生型Col-0后其AtBT4的表达情况;检测经SA和JA处理后拟南芥SA、JA途径相关突变体AtBT4的表达情况;并检测接种灰葡萄孢后拟南芥野生型Col-0、bt4突变体和回复突变体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JA处理和接种灰葡萄孢后,拟南芥野生型Col-0中AtBT4的表达明显增强。但经JA处理后,JA不敏感突变体jar1的AtBT4表达变化趋势与野生型明显不同,AtBT4的表达水平不受JA诱导。SA信号途径相关突变体eds5、sid2和npr1中AtBT4的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但变化趋势与野生型基本一致。bt4突变体中抗病相关基因PR1、PR4、PDF1.2和BIK1的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和回复突变体。【结论】AtBT4的表达受JA和灰葡萄孢的诱导,AtBT4突变影响抗病相关基因PR1、PR4、PDF1.2和BIK1的表达,AtBT4可能通过SA、JA信号途径影响拟南芥对灰葡萄孢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BT4 拟南芥 灰葡萄孢 抗病信号途径
下载PDF
鸭梨几丁质PbChiIV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朋朋 刘宁 +2 位作者 张玉星 彭建营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79-2286,共8页
【目的】从鸭梨果实中克隆Pb Chi IV的全长c DNA序列,检测Pb Chi IV在根、茎、叶、果实以及在水杨酸(SA)和梨轮纹病菌诱导下的表达特性,以探讨该基因与SA信号转导及抗梨轮纹病菌的相关性。【方法】设计特异引物,克隆Pb Chi IV的全长序列... 【目的】从鸭梨果实中克隆Pb Chi IV的全长c DNA序列,检测Pb Chi IV在根、茎、叶、果实以及在水杨酸(SA)和梨轮纹病菌诱导下的表达特性,以探讨该基因与SA信号转导及抗梨轮纹病菌的相关性。【方法】设计特异引物,克隆Pb Chi IV的全长序列,将测序得到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在NCBI上用BLAST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利用Biot Edit软件对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利用MEGA6.0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梨不同组织以及在SA和梨轮纹病菌诱导下的表达。【结果】克隆了Pb Chi IV的c DNA序列为819 bp,Gen 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KJ872676。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b Chi IV编码272个氨基酸,与沙梨的同源性达100%,与毛果杨(XP_006376418.1)、葡萄(NP001268173.1)、拟南芥(CAA74930.1)、紫花苜蓿(ACL36992.1)、蒺藜苜蓿(AAR87869.1)、豇豆(CAA61281.1)、榛子(AEM97876.1)、东方山羊豆(AAP03085.1)、葡萄(NP_001268075.1)、华东葡萄(ABY66958.1)、葡萄(AAB65777.1)、烟草(BAF44533.1)和海岛棉(AER29902.1)的同源性分别为79%、73%、73%、72%、72%、72%、69%、68%、67%、67%、65%、67%和62%,属于第IV类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分析表明,Pb Chi IV在根中的表达量最大,分别是茎和叶的4.32和2.96倍,其次是在果实中的表达量,分别是茎和叶的2.48和1.70倍,在叶片和茎中的表达相对较低。在鸭梨幼果和成熟期果实中,SA和梨轮纹病菌均可诱导该基因表达。SA处理后基因的最大表达量是对照的2.83和3.8倍,病原菌处理后基因的最大表达量是对照的1.82和1.66倍,SA、病原菌处理后基因的最大表达量是对照的2.49和3.43倍,表达量分别在72、24和72 h达到最大值。【结论】Pb Chi IV可能参与SA介导的植物抗病防卫反应的信号通路,推测其参与梨轮纹病菌引起的防卫反应,在鸭梨抗病过程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梨 PbChiIV 表达模式 SA 梨轮纹病菌
下载PDF
拟南芥T1N6_22在抵抗Pst DC3000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郝丛丛 郑会欣 +6 位作者 贾娇 司贺龙 陈展 赵斌 张靖 邢继红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8-685,共8页
【目的】明确拟南芥抗灰霉病基因T1N6_22在抗Pst DC3000过程中的功能,分析T1N6_22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原因。【方法】对t1n6_22突变体和转基因回复突变体(t1n6_22/T1N6_22)接种Pst DC3000,检测其症状;采用间苯胺蓝染色法检测... 【目的】明确拟南芥抗灰霉病基因T1N6_22在抗Pst DC3000过程中的功能,分析T1N6_22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原因。【方法】对t1n6_22突变体和转基因回复突变体(t1n6_22/T1N6_22)接种Pst DC3000,检测其症状;采用间苯胺蓝染色法检测接种突变体中胼胝质的积累情况;测定接种叶片中Pst DC3000的生长量,明确T1N6_22在拟南芥抗Pst DC3000过程中的功能。利用RT-PCR技术,检测SA、JA和ET对T1N6_22表达的影响及T1N6_22对抗病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Pst DC3000对T1N6_22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T1N6_22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原因。【结果】t1n6_22突变体接种Pst DC3000后表现明显的抗病症状,而回复突变体t1n6_22/T1N6_22和拟南芥野生型表现明显的感病症状。SA处理拟南芥野生型,T1N6_22的表达量明显增强,经JA和ACC处理,该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t1n6_22突变体中,PAL、PR4、PPO、SOD和CAT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野生型Col-0和转基因回复植株。接种Pst DC3000后,拟南芥野生型中T1N6_22及抗病相关基因PR1、PR3、PR5和PDF1.2的表达量明显增强。【结论】T1N6_22在拟南芥抗Pst DC3000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T1N6_22的表达受SA诱导,可能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泌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N6_22 拟南芥 PST DC3000 抗病信号途径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的胞外黑色素种类及影响其产量的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楠 李青为 +3 位作者 曹志艳 张娇 郝志敏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7-933,共7页
【目的】对玉米大斑病菌胞外黑色素的种类进行确定,探索影响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胞外黑色素产量的因素。【方法】利用酸碱沉淀法提取玉米大斑病菌01-23(野生型)菌株和1,3,8-三羟基萘还原酶(3HNR)基因缺失突变菌株ΔSt3hnr-3的胞外黑... 【目的】对玉米大斑病菌胞外黑色素的种类进行确定,探索影响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胞外黑色素产量的因素。【方法】利用酸碱沉淀法提取玉米大斑病菌01-23(野生型)菌株和1,3,8-三羟基萘还原酶(3HNR)基因缺失突变菌株ΔSt3hnr-3的胞外黑色素,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确定黑色素的种类。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物质,确定影响胞外黑色素产量的因素。【结果】玉米大斑病菌胞外黑色素不同于DHN黑色素,2种黑色素的理化性质相似,溶解于热碱溶液,且与FeCl3反应产生沉淀。在振荡培养条件下,加入酪氨酸和三环唑分别使胞外黑色素的产量提高了2倍和1.5倍,而Cu2+浓度低于0.5μmol.L-1利于胞外黑色素的合成,反之则表现抑制作用;pH值为6时较利于对胞外黑色素分泌。【结论】玉米大斑病菌胞外黑色素为DOPA黑色素类型,酪氨酸和三环唑对胞外黑色素的产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DOPA黑色素 红外光谱
下载PDF
灰葡萄孢BC7-3菌株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利辉 冯江兰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477-3484,共8页
【目的】探讨灰葡萄孢BC7-3菌株固体发酵的基本条件以提高其除草活性物质的产量。【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优化的培养基组合,并结合生长抑制法测定外加碳源、氮源等因素对除草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 【目的】探讨灰葡萄孢BC7-3菌株固体发酵的基本条件以提高其除草活性物质的产量。【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优化的培养基组合,并结合生长抑制法测定外加碳源、氮源等因素对除草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确定了小米5 g、高粱5 g、麦麸5 g、玉米秸秆2.5 g为最佳复合培养基质;明确了该菌株在加入1%硝酸铵、1%蔗糖的培养基中,20℃黑暗条件下,接种量8%、含水量80%、静置培养15 d,得到的除草活性物质活性最强。【结论】固体发酵适合于灰葡萄孢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物质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固体发酵 除草活性 黄顶菊
下载PDF
马铃薯AS2基因家族的鉴定与逆境胁迫表达 被引量:2
15
作者 梅超 刘玉卫 +4 位作者 孙蕾 王慧杰 董雪 李欣 冯瑞云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98-1507,共10页
高盐、干旱、高温、低温等非生物胁迫是造成马铃薯减产的重要因素,鉴定和探究马铃薯逆境胁迫应答相关基因对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意义.ASYMMETRIC LEAVES2(AS2)基因家族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逆境胁... 高盐、干旱、高温、低温等非生物胁迫是造成马铃薯减产的重要因素,鉴定和探究马铃薯逆境胁迫应答相关基因对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意义.ASYMMETRIC LEAVES2(AS2)基因家族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鉴定得到43个马铃薯AS2基因家族成员.结果显示,根据保守结构域的差异将AS2基因家族分为ClassⅠ、ClassⅡ两类,其中ClassⅠ分为Ⅰa、Ⅰb、Ⅰc、Ⅰd、Ⅰe共5个亚类,ClassⅡ分为Ⅱa、Ⅱb两个亚类.马铃薯AS2蛋白主要以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两种二级结构组成,定位在细胞核中.通过对马铃薯植株进行高盐、干旱、低温和高温胁迫处理,并对叶片和根中部分AS2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ClassⅠ类和ClassⅡ类中大部分成员均参与逆境胁迫应答,但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高盐胁迫下,叶片中StAS2-7和根中StAS2-27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的10倍;干旱胁迫下,除StAS2-4外的其余成员在叶片和根部表达量明显上调;高温胁迫下,叶片中StAS2-15表达量下调,其余成员表达上调;低温胁迫下,大部分StAS2成员表达量变化上调.本研究表明马铃薯AS2基因家族成员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保守性与物种特异性,可以通过响应逆境胁迫维持马铃薯体内的正常代谢,增强马铃薯抵御非生物胁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AS2基因家族 系统发育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原文传递
拟南芥MPK3、MPK4、MPK6在酵母hog1Δ中的渗透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坡 谷守芹 +4 位作者 杨阳 吴敏 王梅娟 张长志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18-1424,共7页
【目的】研究拟南芥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基因MPK3、MPK4、MPK6的功能,明确其在渗透调节中的作用。【方法】构建拟南芥MPK3、MPK4、MPK6的酿酒酵母表达载体,遗传转化酿酒酵母渗透调节功能丧失的hog1?突变体,筛选得到阳性转化子,并分... 【目的】研究拟南芥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基因MPK3、MPK4、MPK6的功能,明确其在渗透调节中的作用。【方法】构建拟南芥MPK3、MPK4、MPK6的酿酒酵母表达载体,遗传转化酿酒酵母渗透调节功能丧失的hog1?突变体,筛选得到阳性转化子,并分析其在渗透胁迫下的表型特征。【结果】扩增得到了拟南芥MPK3、MPK4、MPK6的全长cDNA序列,构建了上述3个基因的表达载体,并筛选得到了3个基因的阳性转化子。在1 mol.L-1 KCl、0.3 mol.L-1 LiCl、1 mol.L-1 NaCl、1 mol.L-1 Sorbitol的盐胁迫处理下,阳性转化子生长状态良好,与野生型的表型基本一致,均恢复了hog1?对盐胁迫的抗性。在盐胁迫处理下,hog1?细胞形态异常且体内甘油含量较野生型低,而转化子的形态和体内甘油含量均恢复到正常的表型。【结论】MPK3、MPK4、MPK6均能够使酿酒酵母渗透调节功能丧失突变体hog1?恢复对盐胁迫的抗性,具有渗透调节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MAPK 功能互补 渗透调节
下载PDF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小孢拟盘多毛孢PM-1菌株中的除草活性物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珺瑫 郑超 +1 位作者 张利辉 董金皋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7-625,共9页
【目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实现对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PM-1菌株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物质的首次分离。【方法】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4:5:4:5,V/V/V/V)为... 【目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实现对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PM-1菌株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物质的首次分离。【方法】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4:5:4:5,V/V/V/V)为最佳的两相溶剂体系,上相(水相)为固定相,下相(有机相)为流动相,正相洗脱。【结果】在流速2 mL/min、转速900 r/min、检测波长254 nm的条件下进行分离,得到4个馏分,其中馏分Ⅱ对马唐的活性较强。馏分Ⅱ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以乙腈:水=75:25(V/V)为流动相经过C18柱进一步分离检测,所得馏分A对马唐种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保留时间为7.954 min,该峰经二极管阵列光谱检测为单一组分。【结论】利用最佳的高速逆流色谱条件和高效液相色谱条件对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microspora PM-1菌株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可获得除草活性化合物——馏分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孢拟盘多毛孢 代谢产物 高速逆流色谱 除草活性 分离
原文传递
油菜素内酯提高玉米幼苗抗病性与Ca2+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由诗东 张海丽 +5 位作者 高静 张昊 黄新 李生辉 王凤茹 董金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154,共4页
为明确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对Ca2+信使系统的影响及提高玉米抗病性的关系,为阐明BR提高玉米抗病性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材料,研究了BR处理后对玉米幼苗细胞中Ca2+分布的影响和玉米叶片对层出镰孢菌的抗性... 为明确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对Ca2+信使系统的影响及提高玉米抗病性的关系,为阐明BR提高玉米抗病性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材料,研究了BR处理后对玉米幼苗细胞中Ca2+分布的影响和玉米叶片对层出镰孢菌的抗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BR处理后感病的叶鞘数目减少,病斑面积减小,细胞壁中Ca2+分布明显减少,细胞间隙中Ca2+分布明显增加,使得受侵染的部位比健康组织有更强的抗软化能力,抑制真菌的进一步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素内酯(BR) 抗病 钙离子 玉米
下载PDF
河北省农业突发灾害应对与科学控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志颖 曹志艳 董金皋 《河北农业科学》 2012年第3期75-78,共4页
为减轻农业灾害给河北省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以及农民增收造成的损失,根据近3 a统计及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农业突发灾害的种类及特征。就如何从科技进步和管理体制创新2个方面入手对提高河北省农业突发灾害的应对和科学控制能力进行了... 为减轻农业灾害给河北省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以及农民增收造成的损失,根据近3 a统计及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农业突发灾害的种类及特征。就如何从科技进步和管理体制创新2个方面入手对提高河北省农业突发灾害的应对和科学控制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农业灾害 科技进步 管理创新
下载PDF
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在丝状真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星晨 谷守芹 董金皋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34-1642,共9页
CRISPR/Cas9技术是在特定的RNA引导下,利用特异的核酸酶实现对基因组进行编辑的新技术。自2013年该技术体系建立起来已成功应用于动物、植物及真菌中。本文简述了3种基于核酸酶的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概述了CRISPR/Cas9系统的组成及其... CRISPR/Cas9技术是在特定的RNA引导下,利用特异的核酸酶实现对基因组进行编辑的新技术。自2013年该技术体系建立起来已成功应用于动物、植物及真菌中。本文简述了3种基于核酸酶的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概述了CRISPR/Cas9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机理,总结了CRISPR/Cas9在模式真菌酿酒酵母及丝状真菌中的应用,并就在丝状真菌中应用该技术时sg RNA表达盒的设计、Cas9表达盒的优化、抗性标记的筛选、受体的选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另外,针对该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脱靶效应、Cas9核定位信号的添加、启动子的选择及多个靶基因的编辑等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展望,希望能够为初次涉足该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编辑 人工核酸酶 CRISPR/Cas9 植物病原真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