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捕捞权的争夺:“私业”、“官河”与“习惯”--对鄱阳湖区渔民历史文书的解读 被引量:24
1
作者 梁洪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60,共13页
一批鄱阳湖区渔民的历史文书,由一位乡村精英人物整理并保存下来,尖锐地提出了渔业资源争夺问题。历史上,鄱阳湖与周边一批小的"池"、"湖"相通,"渺水"(洪水)期大小水面汇成一片,消除了平时制约乡土人群... 一批鄱阳湖区渔民的历史文书,由一位乡村精英人物整理并保存下来,尖锐地提出了渔业资源争夺问题。历史上,鄱阳湖与周边一批小的"池"、"湖"相通,"渺水"(洪水)期大小水面汇成一片,消除了平时制约乡土人群活动范围和行为方式的地界,造成"湖区业权的季节性模糊"。渔民因越界捕鱼而冲突,不得不由官府加以仲裁。"土改"之后,作为族产的小水面被分解,被组织起来的渔民日益依赖鄱阳湖捕鱼,遂与来自更广泛地域的渔民发生冲突。此后的矛盾越来越凸显为捕渔者绝对人数的增加,1980年代后更因为采取无节制的极端捕鱼手段对捕鱼为生的湖区渔民造成极大的生存威胁和心理震撼。通过梳理"私业"、"官河"与"习惯"捕捞区之间的关系,不仅获得关于湖区水面产权问题的新认识,还意识到由于"水无硬界"的特性和渔民生产的流动性,使他们和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在生存规则与性格特征方面多有不同,研究中国的"水面问题"时,应该和以往研究"土地问题"的思路及关注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业 官河 习惯 鄱阳湖区 渔民 渺水
原文传递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历史认识论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梁民愫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35,共11页
本文主要集中于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和揭示霍布斯鲍姆在历史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和原则设定。有关论述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霍布斯鲍姆对过去的意义与历史的客观存在、过去与现在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其二,霍布斯鲍... 本文主要集中于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和揭示霍布斯鲍姆在历史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和原则设定。有关论述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霍布斯鲍姆对过去的意义与历史的客观存在、过去与现在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其二,霍布斯鲍姆深切关注历史认识、预测未来和历史学社会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认识论上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历史学家的独特史学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布斯鲍姆 历史认识论 过去 现在 未来
原文传递
农村合作与金融“下乡”--1934-1937年赣闽边区农村经济复苏考察 被引量:15
3
作者 游海华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83,共16页
1934年底,赣闽边区国共大规模争战的尘埃徐徐落定。如何尽快恢复因战乱而几近崩溃的"收复区"农村经济,是处于执政地位的国民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1935年初,赣闽两省政府(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先后派员分赴边区各县成立办事处,用&... 1934年底,赣闽边区国共大规模争战的尘埃徐徐落定。如何尽快恢复因战乱而几近崩溃的"收复区"农村经济,是处于执政地位的国民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1935年初,赣闽两省政府(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先后派员分赴边区各县成立办事处,用"快干手段""组社贷款"和"恢复春耕",构建了以利用合作预备社为基干的现代农村金融网络,政府的"扶农"资金因此得以迅速而有效地"下乡";当年底,江西第8行政区(原中央苏区中心瑞金、兴国等7县)30万户居民中的约15万农户,获得农业、农仓和特种救济贷款共约70万元。正是由于执政政府指导农民创办农村合作的"主动",从而使得农村合作在边区"战后救灾"这一特殊环境和历史时段中,能够充分发挥它的金融"下乡"与资本扶助功能,并启动与刺激了赣闽边区农村经济的复苏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闽边区 农村合作 金融下乡 农村经济 复苏
原文传递
内战以后美国南部租佃制的形成 被引量:3
4
作者 孟海泉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62,共8页
内战以后,美国北部的工业资产阶级主宰了南部的经济改造,力图在南部推行经典资本主义的自由雇佣劳动制度。但是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南部最终形成的却是作为其变体的租佃制。经典的雇佣劳动制在南部发生变异,其深刻的社会经... 内战以后,美国北部的工业资产阶级主宰了南部的经济改造,力图在南部推行经典资本主义的自由雇佣劳动制度。但是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南部最终形成的却是作为其变体的租佃制。经典的雇佣劳动制在南部发生变异,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在于南部的资本极其匮乏。因此,内战以后美国南部租佃制的形成,是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在南部推行经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受到南部资本匮乏的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制约而产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战以后 美国南部 租佃制 种植园
原文传递
汉代灾荒的自然生态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高俊 王刚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47,共7页
本文从分析汉代人的生态观念及生态破坏状况入手,探讨汉代灾荒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关系,并考察灾荒在当时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危害,指出由于时人对生态环境的漠视,造成了日常行为中大量的资源破坏,结果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灾荒问题。本文试图... 本文从分析汉代人的生态观念及生态破坏状况入手,探讨汉代灾荒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关系,并考察灾荒在当时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危害,指出由于时人对生态环境的漠视,造成了日常行为中大量的资源破坏,结果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灾荒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历史的教训,来揭示自古以来人类在自身生存发展上和大自然之间始终存在着"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灾荒 生态破坏 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民国前期新式法院建设述略 被引量:9
6
作者 吴永明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7-72,共6页
民国前期新式法院建设历经曲折 ,主要建设集中在省城或通商大埠 ,广大基层法院建设始终没有摆脱困境。基层民刑案件 ,大部分交由兼理司法之县知事审断。同时 ,为了处理华洋争诉案件 ,在东三省尚设有特区法院 ,在上海、武汉、厦门也分别... 民国前期新式法院建设历经曲折 ,主要建设集中在省城或通商大埠 ,广大基层法院建设始终没有摆脱困境。基层民刑案件 ,大部分交由兼理司法之县知事审断。同时 ,为了处理华洋争诉案件 ,在东三省尚设有特区法院 ,在上海、武汉、厦门也分别设有会审公廨。整个法院体系呈现出杂糅新旧、统系庞杂的特征。新式法院的极度缺乏 ,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民国前期现代司法的推广与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新式法院 司法体制 财政体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