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连山次生阔叶林幼苗生长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斌 陈维 +4 位作者 陈伏生 唐润钰 王小东 程怡晴 卜文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533-2540,共8页
以亚热带森林的幼苗群落为对象,设置对照(CK)、氮添加(100 kg N·hm^-2·a^-1)、磷添加(50 kg P·hm^-2·a^-1)和氮+磷添加(100 kg N·hm^-2·a^-1+50 kg P·hm^-2·a^-1)4种处理的施肥样地,测定幼苗... 以亚热带森林的幼苗群落为对象,设置对照(CK)、氮添加(100 kg N·hm^-2·a^-1)、磷添加(50 kg P·hm^-2·a^-1)和氮+磷添加(100 kg N·hm^-2·a^-1+50 kg P·hm^-2·a^-1)4种处理的施肥样地,测定幼苗的株高、地径、冠幅、比叶面积、死亡率等指标,研究氮磷添加下幼苗的生长与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相比,磷添加下幼苗的株高增长率、地径增长率分别显著下降45.1%和30.3%;主要建群树种死亡率受到施肥的影响,氮添加显著增加米槠幼苗死亡率至25.1%,氮磷施肥显著提高丝栗栲死亡率至25.1%~31.3%,而氮添加、磷添加显著降低了木荷和润楠的死亡率;施肥显著降低了幼苗群落中木荷和丝栗栲的重要值,氮添加、磷添加显著增加了润楠幼苗的重要值。氮+磷添加显著降低了幼苗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幼苗生长主要受到土壤铵态氮、有效磷、全氮、林冠开度及比叶面积的影响,而幼苗死亡率主要受到土壤铵态氮、有效磷和林冠开度的影响。综合来看,氮磷添加主要通过调控土壤氮磷速效养分,进而改变叶片功能性状来影响幼苗的生长;加速外生菌根树种(米槠和丝栗栲)的死亡,改变幼苗群落建群种的重要值,降低物种多样性,最终可能改变亚热带次生阔叶林成年树的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幼苗 群落结构 土壤养分 功能性状
原文传递
联合多时相GF-6 WFV和Sentinel-2的森林类型识别 被引量:1
2
作者 叶青龙 欧阳勋志 +2 位作者 黄诚 李坚锋 潘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9-400,共12页
【目的】我国南方地区多云雨,地型较破碎,森林类型精细识别较为困难,探讨联合多源、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对森林类型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信丰县为研究区,基于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将森林划分为松林、杉木林、阔叶林... 【目的】我国南方地区多云雨,地型较破碎,森林类型精细识别较为困难,探讨联合多源、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对森林类型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信丰县为研究区,基于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将森林划分为松林、杉木林、阔叶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和其他林地等8种类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比较GF-6 WFV和Sentinel-2最佳时相相同波段(紫/深蓝、蓝、绿、红、近红外、红边)和不同波段(黄边、短波红外)的森林类型识别能力,构建联合光谱特征集。联合多时相GF-6 WFV和Sentinel-2,构建多时相植被指数特征集,结合联合光谱特征集、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通过随机森林和递归消除法构建特征变量优选数据集进行森林类型识别,利用混淆矩阵和森林类型的实际分布对识别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1)GF-6 WFV蓝、绿和红波段组合的总体精度为58.31%,分别加入紫、近红外、红边、黄边和Sentinel-2短波红外波段后,其总体精度分别提高1.99%、8.90%、10.71%、1.50%和14.10%;Sentinel-2蓝、绿和红波段组合的总体精度为54.68%,分别加入深蓝、近红外、红边、短波红外和GF-6 WFV黄边波段后,其总体精度分别提高3.30%、10.82%、12.92%、17.31%和3.97%。(2)特征变量优选数据集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为80.80%和75.56%,贡献程度大小依次为GF-6 WFV多时相植被指数、Sentinel-2多时相植被指数、GF-6 WFV光谱特征、Sentinel-2光谱特征、地形特征和纹理特征,贡献率分别为40.44%、23.23%、18.12%、10.21%、4.61%和3.39%。(3)松林、杉木林、阔叶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和其他林地的制图精度分别为86.97%、85.60%、88.61%、9.43%、19.01%、53.60%、86.90%和82.56%,用户精度分别为81.42%、79.79%、77.57%、71.43%、81.82%、67.00%、87.74%和82.88%,识别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森林类型分布较吻合。【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6 WFV Sentinel-2 森林类型识别 随机森林
下载PDF
成虫体型大小对花绒寄甲生殖及后代发育的影响
3
作者 郭舟 王欽召 +5 位作者 彭观地 钟辉辉 张江涛 罗致迪 陈元生 刘兴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3,共11页
为了明确成虫体型大小对花绒寄甲生殖适合度和后代发育的影响,本文将室内培育的花绒寄甲松墨天牛生物型雌、雄成虫依体质量差异划分为大、中、小3个水平,并在室内恒温条件下进行两两配对,分析比较了9个不同体质量处理中花绒寄甲亲代生... 为了明确成虫体型大小对花绒寄甲生殖适合度和后代发育的影响,本文将室内培育的花绒寄甲松墨天牛生物型雌、雄成虫依体质量差异划分为大、中、小3个水平,并在室内恒温条件下进行两两配对,分析比较了9个不同体质量处理中花绒寄甲亲代生殖指标和子代发育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成虫生殖适合度方面,相同体型大小的雌、雄个体配对后,其产卵成功率(>60%)高于体型不相称的配对处理(<50%),且小个体的雌、雄虫分别与大、中、小个体的配偶配对时其产卵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雌虫的产卵前期在9个不同处理间均无差异,而产卵量随自身体质量的减轻下降了41.20%,随配偶体质量的减轻上升了69.92%,但不受两性的综合影响。2)在子代发育方面,来自亲代不同体质量配对处理下的卵孵化前期在10.80~11.36 d,平均孵化期均在2.57~3.08 d,平均孵化率在64.36%~75.45%,统计分析表明这些测定的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均差异不显著。然而,子代幼虫对替代寄主的寄生率随亲代雌虫体质量的下降从96.77%显著降低至86.5%。子代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随亲代雌、雄成虫体质量的递减而显著降低,其中化蛹率从76.47%下降至56.55%,羽化率从75.33%下降至56.55%,但不受两性的综合影响。幼虫-蛹历期随亲代雌、雄虫体质量的下降从45.69 d延长至47 d且受两性综合作用的影响。雌性子代的体质量、体长和体宽等形态参数均不受亲代成虫体质量的影响,但雄性子代的体质量受亲代雌虫的影响,体长受亲代雄虫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存在明显的选型交配现象,且亲代体型大小明显影响该虫的生殖适合度和子代发育。因此在大规模室内饲养时,我们应当考虑种源的体型差异带来的负作用,并尽量使用较大的个体用于后代繁衍以提高后代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体型大小 生殖适合度 生长发育 形态发育
下载PDF
六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江西退化红壤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肖廷琦 刘苑秋 +2 位作者 刘晓君 高盼 温林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92-1304,共13页
【目的】探究植被恢复模式对退化红壤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中国南方的退化红壤区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及土壤结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西省泰和县6种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纯林、木荷纯林、湿地松纯林、湿地松补植... 【目的】探究植被恢复模式对退化红壤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中国南方的退化红壤区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及土壤结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西省泰和县6种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纯林、木荷纯林、湿地松纯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及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各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团聚体粒级分布及稳定性特征。【结果】(1)湿地松纯林在土壤表层的pH值显著小于其它恢复模式(P<0.05),湿地松补植木荷林在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各恢复模式的土壤表层TN含量显著大于其它土层(P<0.05)。(2)0~10 cm表层土中>2 mm粒级的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木荷纯林(P<0.05),马尾松补植木荷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大于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以及木荷纯林(P<0.05),马尾松纯林的破坏率(PAD)大于其它恢复模式。(3)土壤中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WR_(0.25))与破坏率(PAD)、分形维数(D)呈负相关,与团聚体平均直径(MWD、GMD)呈正相关。【结论】通过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的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在江西退化红壤区种植混交林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改善效果比纯林更好,混交林恢复模式比纯林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退化红壤区 土壤团聚体 土壤理化性质 稳定性特征
下载PDF
亚热带蜜源植物形态学指标预测泌蜜量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程怡晴 胡建文 +5 位作者 伍依哲 李鑫 徐朕贤 刘斌 孙金花 卜文圣 《南方林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8-44,61,共8页
影响蜜源植物泌蜜量因素很多,但人们对蜜源植物本身的形态学指标如何影响不同蜂种泌蜜量的规律所知甚少。本研究利用79种亚热带蜜源植物形态学和泌蜜量数据,探讨了多种因素对不同蜂种泌蜜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型、耐阴性、花性... 影响蜜源植物泌蜜量因素很多,但人们对蜜源植物本身的形态学指标如何影响不同蜂种泌蜜量的规律所知甚少。本研究利用79种亚热带蜜源植物形态学和泌蜜量数据,探讨了多种因素对不同蜂种泌蜜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型、耐阴性、花性别和雌雄株等因素均对泌蜜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并且蜜源植物形态学指标与泌蜜量之间建立了回归方程。因此,可以通过植物形态学指标预测蜜源植物泌蜜量,为进一步筛选高产量的蜜源植物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蜜源植物 泌蜜量 蜂种 形态学性状
下载PDF
寻乌废弃稀土矿区人工湿地4种植物净化水体氮的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冰石 袁小兰 +5 位作者 张绿水 刘俏 吴高洋 刘仁 刘苑秋 陈伏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9-468,共10页
【目的】不同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一般有所不同,对于湿地水体的净化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筛选适用于赣南废弃稀土矿区净化高氮而磷养分不足的人工湿地植物,可以为赣南稀土矿原位浸矿区人工辅助处理污水的湿地工程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 【目的】不同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一般有所不同,对于湿地水体的净化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筛选适用于赣南废弃稀土矿区净化高氮而磷养分不足的人工湿地植物,可以为赣南稀土矿原位浸矿区人工辅助处理污水的湿地工程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改善赣南稀土矿区河流水质及环境质量。【方法】以位于赣南寻乌县废弃稀土矿区阶级式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选用4种常用人工湿地植物水葱(Scirpus valid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芦苇(Phragmitescommunis)、美人蕉(Canna indica),测定了植物的地下和地上器官生物量、总氮、总磷、氮贮量,不同阶级净化池水体的氮磷浓度,对比评价了4种湿地植物净化水体氮的效果。【结果】4种湿地植物生长及氮磷贮量在不同阶级净化池中表现各异,单位面积生物量为芦苇最高,水葱次之,再力花和美人蕉最低;而氮贮量为芦苇最高,美人蕉次之,水葱和再力花最低;两者在地上和地下的分配比各异,但均为地上器官显著高于地下器官。第一、二、三级净化池中氨氮削减率依次为5.40%、13.51%、21.62%,第一级净化池氨氮含量显著高于第三级净化池;总氮削减率依次为19.30%、20.16%、23.48%,3个净化池的总氮含量无显著差异,削减率均随净化池阶级增加而提高。不同湿地植物磷含量和氮/磷比的异同取决于净化池,磷含量表现为地上器官低于地下器官,而氮磷比表现为地上器官高于地下器官。【结论】芦苇和美人蕉为研究区人工湿地构建的优先推荐植物,具有较高的净化能力,两者均更宜配置于第一级净化池,而再力花和水葱可分别配置于第二和第三级净化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区 植物筛选 净化效果 人工湿地
下载PDF
桃红岭杜衡性状变异性及其对珍稀中华虎凤蝶保护的启示
7
作者 陈亮 王渌 +4 位作者 杨文静 吴问国 刘小洪 张毅 曾菊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2-1134,共13页
【目的】同一种植物因在不同环境下发生而出现性状变异,研究这种变异能提高对植物响应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的理解。桃红岭中华虎凤蝶幼虫专性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杜衡叶片为食。该植物在当地呈零散分布,包括高海拔与低海拔两个种群,而该... 【目的】同一种植物因在不同环境下发生而出现性状变异,研究这种变异能提高对植物响应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的理解。桃红岭中华虎凤蝶幼虫专性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杜衡叶片为食。该植物在当地呈零散分布,包括高海拔与低海拔两个种群,而该蝴蝶目前仅占据高海拔的少数寄主斑块。研究通过比较当地杜衡种群间的形态性状,揭示植物性状变异性与关联性,阐明性状变异(如来自叶部)对中华虎凤蝶的可能影响,并以此从寄主资源人工干预等角度提出与蝴蝶保护相关的启示。【方法】采用样线法,沿线记录杜衡植株位置、叶片数等信息,现场或带回室内测量每株地上(叶部)、地下(根、根状茎)营养器官与繁殖器官(花、种子)形态指标,用网格法测量叶面积。并通过计算各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与性状间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r),分析性状变异性与关联性。【结果】桃红岭杜衡地上、地下营养器官性状变异均接近高水平(CV≥0.5),而繁殖器官性状则均为弱变异(CV<0.2)。相应地,繁殖器官性状间关联性均很强(r≥0.8),而营养器官性状间关联性则不确定。如蝴蝶非占据区少数性状间显著关联,而占据区则无性状关联(r<0.3),这表明杜衡繁殖器官性状稳定、保守,而营养器官性状则趋向变异,反映出该植物对桃红岭环境变化采取了宽幅适应或生态位策略。发现植物地上部分或繁殖器官性状均与地下部分性状(根状茎长与直径、侧根数等)显著关联,表明地下部分生长会影响到其他部位,相互间存在协变关系。但与非占据区不同,蝴蝶占据区地上部分株高与地下部分性状关联不显著,说明这种协变关系可能因环境压力而变化,反映了该植物生存策略调整与适应能力。在桃红岭,杜衡的低海拔种群较高海拔种群叶面积大,但种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且其他叶部性状也存在同样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虎凤蝶 寄主植物 植物性状 变异性 关联性 保护启示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分析的花绒寄甲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欽召 石昊妮 +2 位作者 周嘉颖 潘友粮 刘兴平 《生物灾害科学》 2020年第2期105-113,共9页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我国当前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之一,在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对当前国内外花绒寄甲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该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我国当前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之一,在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对当前国内外花绒寄甲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该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1979-2018年CNKI数据库和WOS数据库中花绒寄甲的核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从发文时间、发文数量、发文期刊、核心作者、发文机构、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等多维度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对122篇中外文核心文献分析表明,中外文期刊发表有关花绒寄甲的论文分别始于1996年和1999年,发文数量均呈逐年上升后又回落起伏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中文期刊有《中国森林病虫》和《林业科学》,外文期刊有《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和《Biological Control》;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均出自中国;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物防治和生理学等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图谱发现该虫的研究热点正朝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花绒寄甲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构建完整的研究体系,建议进一步从基础生物学、行为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并对该虫的室内繁育技术和林间释放技术等开展应用研究,以充分发挥该天敌种类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从而为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研究进展 文献计量学分析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软件
下载PDF
江西省兴国县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徐丽 彭浩贤 +4 位作者 潘萍 欧阳勋志 余枭 章敏 周巧晴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7-1126,共10页
【目的】分析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利用6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素二分模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1988-2019年不同... 【目的】分析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利用6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素二分模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1988-2019年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1)1988-2019年兴国县植被覆盖度增加,年际植被覆盖度均值由1988年的63.89%增至2019年的79.16%;31 a间植被覆盖度增长区占总面积的72.18%,主要表现为林地、农地面积的增加,减少区占总面积的11.30%,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各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呈现为朝更高级覆盖度进化演变的特征。(2)植被覆盖度呈中部与南部较小,东、西、北部较大的分布特征,其大小总体上与海拔高低较为吻合;31 a间植被覆盖度极度增加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龙口镇、杰村乡、社富乡等,极度减少区主要在中部的潋江镇和长岗乡。(3)1988-2019年植被覆盖度呈破碎化、异质性、多样性降低、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变化趋势,而聚集度呈增大趋势。不同盖度等级下的空间格局表现为极低、低、中、中高植被覆盖斑块异质性减小,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高、极高植被覆盖占优势地位,其形状趋于不规则,极高植被覆盖主要以较为集中的连片形式分布。【结论】兴国县植被覆盖及其空间格局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海拔、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空间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图5表2参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像元二分模型 植被覆盖度 空间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