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 被引量:310
1
作者 沈立人 戴园晨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2-19,67,共9页
我国作为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不可能完全由中央政府一竿子插到底进行经济管理,总是要在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体制,明确哪些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哪些权... 我国作为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不可能完全由中央政府一竿子插到底进行经济管理,总是要在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体制,明确哪些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哪些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两者既有明确的权力划分,又能掌握合适的“度”,并且能有机地结合,尽量发挥集中和分散的长处,避免过于集中和过于分散所可能出现的弊端。建国40多年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经历了多次演变,在经济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时,往往使地方政府仅仅成为上传下达的中转机构,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和积极性,以致经济运行效率不高,有时会错过经济发展的可贵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侯经济” 中央集权 地方包干 区域割据 不平等竞争 中国
原文传递
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兼论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被引量:140
2
作者 潘必胜 《中国农村观察》 1998年第1期14-20,共7页
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兼论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江苏省社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潘必胜企业管理是以一定的组织为基础的,组织能否按设计的目标运行,是与非正式组织或人事系统的性质密切相关的。中国农村的乡镇企业组织生存于... 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兼论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江苏省社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潘必胜企业管理是以一定的组织为基础的,组织能否按设计的目标运行,是与非正式组织或人事系统的性质密切相关的。中国农村的乡镇企业组织生存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家族制度是其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企业 乡镇企业 家族经营 组织形式 经营权 经营者 内部人控制 政企关系 华人家族企业 少数派地位
原文传递
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233
3
作者 包宗顺 徐志明 +1 位作者 高珊 周春芳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30,47,共9页
本文在大量农村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和政府部门农村土地流转统计资料,对江苏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和现存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巨大梯度差异,导致地区间... 本文在大量农村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和政府部门农村土地流转统计资料,对江苏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和现存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巨大梯度差异,导致地区间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流转速度、流转方式、流转土地集聚程度和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差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劳动力文化素质、人均纯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农业生产结构均对农村土地流转有显著影响,其中,前四项因素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均为正向。总体而言,上述因素对农村土地流出率的影响程度均大大高于对农村土地流入率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江苏省
原文传递
“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 被引量:218
4
作者 程令国 张晔 刘志彪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2-54,共13页
2009年国家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然而新农保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还有待评估和验证。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2011年两期面板数据,使用倾向分值匹配基础上的差分内差分方... 2009年国家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然而新农保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还有待评估和验证。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2011年两期面板数据,使用倾向分值匹配基础上的差分内差分方法(PSMDD),评估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新农保提高了参保老人的经济独立性,降低了老人在经济来源和照料方面对子女的依赖,参保老人对社会正式照料的需求有所增加;同时,提高了参保老人在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安排上与子女分开居住的可能性。因此尽管新农保的实施期限不长,但已对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保 农村居民 养老模式
原文传递
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66
5
作者 刘志彪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1-7,共7页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具备了逐步扬弃"后发优势"战略和实施"先发优势"战略的基本条件。在制度创新的支持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魔咒的主要武器在于加速发展创新型经济,由此才能...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具备了逐步扬弃"后发优势"战略和实施"先发优势"战略的基本条件。在制度创新的支持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魔咒的主要武器在于加速发展创新型经济,由此才能用高经济回报化解生活水平提高后要素价格再评估的巨大压力。在创新经济中,我国发达地区在全球经济竞争舞台上的角色,会由追赶者变为赶超者,甚至变为领跑者;在功能上,则会由技术标准的遵循者变成制定者;在市场地位上,将由弱势的追随者变成市场的垄断者或寡头竞争者,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代工者变成价值链的"链主"。为此,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的转型、形成财富效应的氛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定期垄断制度、通过服务业全球化集聚高端人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设创新文化等,就成为决定我国创新经济发展水平的几个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创新经济 先发优势 后发优势 战略转型
下载PDF
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被引量:129
6
作者 宋林飞 《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69-76,共8页
本文提出了未来社会秩序的不确定性、社会稳定预期、适度社会成本、非均衡社会、早期预警等五种社会风险预警理念;介绍了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的3个社会不稳定性评估指标体系,以及作者80年代以来先后提出的3个社会风险预警系统。作者在... 本文提出了未来社会秩序的不确定性、社会稳定预期、适度社会成本、非均衡社会、早期预警等五种社会风险预警理念;介绍了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的3个社会不稳定性评估指标体系,以及作者80年代以来先后提出的3个社会风险预警系统。作者在本文首次提出的“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中,包括18个警源指标、10个警兆指标与12个警情指标。作者还设置了各个指标的五级计分法与4个警区,并提出了社会风险预警的3种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预警 指标体系 量化处理 预警对策
下载PDF
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 被引量:130
7
作者 张曾芳 张龙平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8-106,共9页
本文立足于精神产品特殊的商品属性与社会属性 ,揭示了文化物化形态由产品、商品直至产业的内在逻辑过程 ,考察了当代文化产业作为人类经济史上第五次产业群体兴起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及其经济与文化意义 ,剖析了文化产业运作中的双重... 本文立足于精神产品特殊的商品属性与社会属性 ,揭示了文化物化形态由产品、商品直至产业的内在逻辑过程 ,考察了当代文化产业作为人类经济史上第五次产业群体兴起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及其经济与文化意义 ,剖析了文化产业运作中的双重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规律与社会价值规律 )及其作用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用方式 良性运行 商品价值规律 精神产品 文化产业 社会价值规律
原文传递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38
8
作者 夏锦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62,共10页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社会治理结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是一个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国家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成为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社会治理结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是一个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国家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成为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对它的深入思考,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展开双重分析。治理理论强调的合作性,公共性理论强调的公共性,共同构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其逻辑体系下,"共建""共治""共享"三个关键词充分彰显出其概念框架,鲜明体现出以合作性、公共性和多元性为基本内涵的多元共治理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固然需要借鉴域外成功经验,但主要着眼点仍在于从中国国情出发,探寻适合自身的实践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促进秩序与活力的合理均衡、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提升法治素养水平、推动治理技术创新是必须重视的四大基础性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 多元主体 合作性 公共性
下载PDF
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28
9
作者 高珊 黄贤金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3-828,共6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江苏省为研究案例,针对生态文明动态化、区域性的特点与基本内涵,尝试建立省域范围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综合评价江苏省生态文明的建设绩效。文章指出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江苏省为研究案例,针对生态文明动态化、区域性的特点与基本内涵,尝试建立省域范围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综合评价江苏省生态文明的建设绩效。文章指出2000—2007年间江苏省与全国的建设程度差异,同时总结2007年度江苏省13个地市的发展阶段差异。鉴于江苏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提出完善生态设施、健全生态补偿、发展生态产业及增强生态意识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 江苏省
原文传递
中国转型时期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8
10
作者 程俊杰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1-144,共14页
产业政策是导致我国转型时期产能过剩产生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中国1999-2011年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效应显著为负,不同政策工具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并不相同:(1)税负降低会带来产能利用率的下降,两者显著正... 产业政策是导致我国转型时期产能过剩产生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中国1999-2011年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效应显著为负,不同政策工具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并不相同:(1)税负降低会带来产能利用率的下降,两者显著正相关;(2)贸易保护与产能利用率的关系显著为正,贸易保护程度的增强在短期内会提高产能利用率;(3)创新补贴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显著为负,政府补贴对创新效率具有负作用。进一步地,小企业、国有企业和行业低技术的比重越高,产业政策就越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化解和防止产能过剩,我国的产业政策亟需转向竞争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政策 产能过剩 产能利用率 传导机制 政策工具
原文传递
论“以土地换保障” 被引量:75
11
作者 陈颐 《学海》 2000年第3期95-99,共5页
“以土地换保障”是指这样一种制度创新 :农民在转让出承包土地或被征用土地的情况下 ,应当得到经济补偿 ,并用经济补偿为其建立社会保险。本文讨论了“以土地换保障”的理论和法规依据 :土地自身有产出 ;土地有保障职能 ;对农民转让承... “以土地换保障”是指这样一种制度创新 :农民在转让出承包土地或被征用土地的情况下 ,应当得到经济补偿 ,并用经济补偿为其建立社会保险。本文讨论了“以土地换保障”的理论和法规依据 :土地自身有产出 ;土地有保障职能 ;对农民转让承包土地进行经济补偿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实现方式 ;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安置补偿是我国土地法的原则之一。本文还阐述了“以土地换保障”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征地中的社会问题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并设计了四种“以土地换保障”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土地换保障 经济补偿 社会保险
下载PDF
重构国家价值链:转变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被引量:110
12
作者 刘志彪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共14页
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充分重视在微观经济层面上重构"价值链治理"①的问题,即要重视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中的被"俘获"与"压榨"地位以及如何及时突围等问题。加快构建以内需为基础的国家价值... 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充分重视在微观经济层面上重构"价值链治理"①的问题,即要重视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中的被"俘获"与"压榨"地位以及如何及时突围等问题。加快构建以内需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NVC)体系和治理结构,实现国民消费需求支撑下的、由本土企业作为"链主"地位主导下的发展,是新一轮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与世界经济"再平衡"机遇中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最重要的微观经济战略选择。实施这一战略的相对成本也是实力相对弱小的国内企业可以接受的,其相对熟悉的市场和文化背景,也决定了这一战略的可实施性。而且,当今处于特定产业集群中的中国企业,往往同时处于几种治理类型和性质不同的价值链中,集群中的企业可以把在某条价值链中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另外一条价值链的某种升级活动中,从而实现低成本的产业转型升级。在中国发展背景下,专业化市场和领导型企业是我国构建NVC以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的主要机制和方式。专业化市场作为构建基于NVC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优势在于它可以为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多样化市场空间。而构建NVC时强调其中的领导型企业的发育和成长,其实质就是要我们努力培育基于NVC的"链主",就是要我们努力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变发展方式 全球价值链 国家价值链 中国制造企业
下载PDF
数字技术驱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08
13
作者 唐文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共9页
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启示,构建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同时以多案例验证了分析框架的实践性。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以及居民生活数字化,是整... 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启示,构建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同时以多案例验证了分析框架的实践性。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以及居民生活数字化,是整体性促成数字技术驱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基于此,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促成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打造和发挥4个功能,即:因地制宜打造数字化特色产业的中介功能,分区域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功能,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培育功能,夯实数据互通互联和数据安全的基础性工作的保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
下载PDF
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实证研究 被引量:103
14
作者 张立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50,共6页
利用CHNS数据,本文对1988-2008年间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农村存在非常显著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虽然在2003年后贫困的代际传递程度有所降低,但是相对贫困层面的代际传递依然较为突出。②由于农村居民收... 利用CHNS数据,本文对1988-2008年间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农村存在非常显著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虽然在2003年后贫困的代际传递程度有所降低,但是相对贫困层面的代际传递依然较为突出。②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1999年后绝大部分父辈贫困的子女在脱离贫困后都分布在距离绝对贫困线相对较远的位置;然而在相对贫困的层面上,绝大多数父辈贫困的子女在脱离贫困后并没有实现收入地位的实质性改善,仍然有较大的可能性重新返回到贫困的境地之中。③教育和非农就业对于破除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建议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投资以及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并努力为其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以此破除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代际传递 反贫困 农村
下载PDF
增加值视角下的中国国家价值链分工——基于改进的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被引量:101
15
作者 黎峰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67,共16页
在借鉴全球价值链研究思路及方法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国家价值链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改进及对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解,进一步构建了国家价值链的定量分析工具,以此对中国的国家价值链分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在借鉴全球价值链研究思路及方法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国家价值链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改进及对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解,进一步构建了国家价值链的定量分析工具,以此对中国的国家价值链分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融入全球价值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价值链分工整体发展,但同时推动了各区域国家价值链参与度的提升。中国大体形成了西部地区占据上游、中部地区位居中游、沿海地区位居下游的国家价值链分工格局。沿海地区的国家价值链参与度、国家价值链定位及国家价值链收益率均低于内陆地区,只是通过大规模生产进行较为低级的国内资源整合。因而,构建和提升国家价值链的重点在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和沿海地区的优势重塑,包括更加重视国内市场的培育,更加重视民营企业的成长,更加重视外资结构调整,更加重视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价值链分工 国家价值链参与度 国家价值链定位 国家价值链 收益率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原文传递
国内国际双循环:理论框架与中国实践 被引量:93
16
作者 黎峰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8,共15页
就供给配套及营销市场的来源差异而言,国内循环是整个生产流程在主权国家内部开展并完成的经济系统,而国际循环是国内生产流程借助了国外原材料、国外生产制造或国外消费市场开展并完成的经济系统。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国内国际双... 就供给配套及营销市场的来源差异而言,国内循环是整个生产流程在主权国家内部开展并完成的经济系统,而国际循环是国内生产流程借助了国外原材料、国外生产制造或国外消费市场开展并完成的经济系统。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状与特征,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机理。研究发现:(1)基于国内配套能力及国内市场空间,中国经济发展已呈现出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显著特征。(2)依托国内供应体系的一般贸易出口是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主要模式,随后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及利用国外配套的一般贸易进口模式。(3)外资企业尤其是成本导向型外资企业的进入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国内市场网络的构建。(4)国内循环尤其是国内配套能力的增强显著促进了增值水平更高的一般贸易出口,从而有利于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因此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在持续增强国内生产配套能力和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以"外"促"内"、以"内"提"外",推动"内""外"协调并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循环 国际循环 国内循环强度 国际循环强度
原文传递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支持 被引量:90
17
作者 翟年祥 项光勤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0-53,共4页
本文描述了我国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指出了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如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重视不够,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就业,农村职业教育缺失、就业培训缺乏组织协调机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低、间接影响农民再就业等,并... 本文描述了我国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指出了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如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重视不够,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就业,农村职业教育缺失、就业培训缺乏组织协调机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低、间接影响农民再就业等,并提出通过消除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制度缺陷、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提供各种资金支持、积极拓宽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渠道、搞好就业培训工作、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等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失地农民 政策支持
原文传递
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 被引量:90
18
作者 王全权 张卫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9-153,共5页
作为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为了更好发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同时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传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和成果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但... 作为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为了更好发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同时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传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和成果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但对外传播我国生态文明面临"西强我弱"话语权格局、西方社会对中国模式的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焦虑等多重挑战。因此,我国需从"对外宣传"转向"对外传播"、从"精英主义"转向"平民主义"、从"回避意识形态差异"转向"正视意识形态之争"、从"为外而外"转向"国内国外"统筹兼顾、从重大生态事件上"瞻前顾后"转向"争抢首发权"等方面,改进和提高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水平和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对外传播 转型策略
下载PDF
农民职业分化、养老保障与农村土地流转--基于南京市372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6
19
作者 许恒周 郭忠兴 郭玉燕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5,共6页
本文在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职业分化、养老保障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职业类别、是否具有非农就业技能、商业养老、是否拥有转让权、地权稳定性对土地流转有正向... 本文在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职业分化、养老保障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职业类别、是否具有非农就业技能、商业养老、是否拥有转让权、地权稳定性对土地流转有正向影响,家庭养老则对土地流转有负向影响,而年龄、非农收入比重、农业劳动力人数、社会养老和是否具有抵押权则对土地流转决策没有显著影响。本文提出了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与职业技术素质、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职业分化 养老保障 土地流转 南京市
原文传递
基于PSR框架的1953—2008年中国生态建设成效评价 被引量:81
20
作者 高珊 黄贤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1-350,共10页
论文依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环境、行为和决策三个层面建立中国生态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用1953—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生态建设成效之间的关系。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生态建设成效有所... 论文依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环境、行为和决策三个层面建立中国生态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用1953—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生态建设成效之间的关系。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生态建设成效有所提升,阶段性波动明显,按10年左右为周期划分为6个阶段。环境质量变化及政策演变轨迹相吻合。近60年间生态建设成效经历了不显著甚至负效应再到逐渐显化的过程。评价体系中各子系统及内部因子之间的协调性有待提高,表现为压力较大、状态不佳和响应不够的状况。生态系统演变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为彻底改善生态环境,避免决策失灵,提高生态建设成效,需要国家意志与社会行动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建设成效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中国 行政决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