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音乐教师教育范式的转向 |
朱玉江
|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9
|
|
2
|
音乐教育的跨文化研究:对话·融合·重构——管建华教授《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读后 |
朱玉江
|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3
|
基于实践哲学视野下的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建构 |
朱玉江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09 |
4
|
|
4
|
中国原创歌剧的世界定位以及音乐声音的民族化 |
刘丽娟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5
|
淮剧现代剧生成中的红色文化品格研究 |
赵建培
|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6
|
艺术通感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于镇沅
|
《现代教育》
|
2015 |
2
|
|
7
|
千雕万琢抒情怀 精益求精每场戏——淮剧传承人黄素萍口述史 |
朱玉江
|
《当代音乐》
|
2018 |
2
|
|
8
|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小学音乐课教学策略 |
赵艳玲
|
《黄河之声》
|
2011 |
2
|
|
9
|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育 |
游驰飞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08 |
1
|
|
10
|
百年中国学校音乐课程目标变迁的人学视野 |
朱玉江
|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1
|
百味人生立淮坛——记淮剧非遗传承人黄素萍 |
赵艳玲
邱慧
|
《戏剧之家》
|
2019 |
0 |
|
12
|
音乐的耳朵 |
赵艳玲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3
|
歌唱呼吸探源 |
李震
|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8 |
0 |
|
14
|
从三部教材看90年代以来我国高师基本乐科课程的发展——基于心理学的分析 |
赵艳玲
|
《艺术探索》
|
2008 |
0 |
|
15
|
高校音乐专业古筝选修课分级教学刍议 |
潘玲玲
|
《民族音乐》
|
2011 |
0 |
|
16
|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以淮剧为例 |
李曦
|
《音乐大观》
|
2013 |
0 |
|
17
|
五次晋京,书写华丽艺术人生——淮剧传承人王书龙艺术生涯侧记 |
朱玉江
|
《民族音乐》
|
2018 |
0 |
|
18
|
淮剧音乐的时代性变迁研究 |
赵建培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9
|
基于对话理论的音乐教学观 |
朱玉江
|
《北方音乐》
|
2011 |
0 |
|
20
|
艺术的最终裁判是社会审美 |
于基厚
|
《上海艺术评论》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