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观念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 被引量:42
1
作者 楚小庆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0-156,163,共28页
在当前,技术作为推动艺术形态演变、艺术风格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因素,对艺术观念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技术的不断进步赋予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不同的时代信息和技术特征。技术决定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必然采用与之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并呈现... 在当前,技术作为推动艺术形态演变、艺术风格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因素,对艺术观念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技术的不断进步赋予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不同的时代信息和技术特征。技术决定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必然采用与之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并呈现出不同面貌;同时,技术变革更使隐含在艺术表象内部的艺术观念同步发生重要的变化。这在外部显现为创作工具、材料应用、表现载体以及创作手法的改变,在内部则折射出审美追求、认识方式与评价思维模式的变化。在艺术创作中,技术工具化与艺术的高技术发展趋势,不但使得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同时,技术与艺术之间加速融合的新模式和新形态,还在通过更新的传播媒介和更广阔的方式、途径,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和技术观。艺术创作观念的演变与艺术品日渐形成的高技术化、去物质化现象,揭示出艺术品在很大程度上已衍变为丰富多样的技术品。艺术创作的数字化和艺术作品的虚拟化,反映了技术进步影响下艺术创作对于新材料和新介质、新方式的广泛运用,以及个人审美精神领域中一种新的生命体验的表达。在高技术时代大众文化泛漫化的背后,我们着眼更多的应该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于经典艺术作品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的坚守。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最后只能交由艺术这一人类精神领域最高层次的审美文化表现形式来做最终的解决。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仅会创造出精美的艺术作品,而且会在现代媒介和多元文化的交汇中,构建出以人为原点的艺术理论思想体系。在艺术创作与艺术评论两者的驱动与磨合中,在艺术精神的照耀和人文情怀的追索之下,必然会营造出浓重的文化氛围,这个蕴涵着高尚审美境界的精神场域涵养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并最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艺术创作 艺术观念 艺术作品 审美文化 精神境界 技术理性 关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 被引量:34
2
作者 彭毅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48,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003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国际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遗产档案 数字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传统文化 传统手工艺 群众生活 物质形态
下载PDF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要求下的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徐望 《电子政务》 CSSCI 2018年第3期54-63,共10页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研究如何落实这一任务就是要建设智慧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实际调研,发现要使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研究如何落实这一任务就是要建设智慧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实际调研,发现要使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无障碍、无差别(待遇无差别)地获得其所需的文化服务,必须解决基础设施、资源供给、机制建设、技术发展、用户体验等问题。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打造"全栈式"的"文化云"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平台运行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要创新开发公共文化云资源,形成文化云资源共享服务链。基于云端技术,实现分散资源集中管理,集中资源分散利用,协同按需智能化个性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文化 文化云 公共文化 公共服务 智慧城市
原文传递
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多元互动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楚小庆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11-127,148,共18页
艺术发展进程中,艺术创作主体与技术发展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技术在客观物质层面超越和支撑着艺术本体特别是创作形态表现,艺术则在主观精神层面努力突破着技术模式的客观制约和技术理性的巨大惯性而实现着突围,同时艺... 艺术发展进程中,艺术创作主体与技术发展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技术在客观物质层面超越和支撑着艺术本体特别是创作形态表现,艺术则在主观精神层面努力突破着技术模式的客观制约和技术理性的巨大惯性而实现着突围,同时艺术还在用自身的创新和先锋思想在审美欣赏和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实现着对社会的引领和超越。技术推动了艺术理念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表现也随之变化。技术给予艺术创作活动物质层面的基础支撑,既是创作工具,又是传播平台,二者相互渗透。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这种位置、角度、身份的变化,也相应带来了创作、欣赏、审美接受等美学关系的变化。技术对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审美欣赏关系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在传统社会阶段中原始手工技艺条件下艺术主体突出和着重于客观的物的表现;工业化机器大生产时代的艺术大众化、波普化趋势则凸显出批量复制的美学特征。当下,艺术传播媒介的方式、性质均发生改变,也即在数字信息和网络时代中技术促使社会大众普遍成为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且二者间界限逐渐模糊,艺术作品表现形态也逐步进入非物质化阶段。技术发展经常会悄然突破和无形消解传统艺术作品的原有边界,艺术则努力从精神层面不断捍卫和重构出作品自身新的审美形式边界,在二者相互交织中出现了艺术创作与欣赏、审美接受相互渗透以及主客之间的角色互换等互动发展的艺术文化新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审美欣赏 多元互动
下载PDF
文化资本理论探源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望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对于"文化资本"的理论研究,最主要的两个视角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会学视角下,"文化资本"概念由布尔迪厄提出,将文化资本放置在社会场域中研究。继他之后,国内外学者对他的理论不断阐发深化,理论视角更加多样。经... 对于"文化资本"的理论研究,最主要的两个视角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会学视角下,"文化资本"概念由布尔迪厄提出,将文化资本放置在社会场域中研究。继他之后,国内外学者对他的理论不断阐发深化,理论视角更加多样。经济学视角下,思罗斯比将"文化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学,用经济学逻辑解释文化资本。他的研究开辟了文化经济学的学科新方向,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文化产业的主要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本 布尔迪厄 思罗斯比 文化经济学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引导与扩大农村文化消费的路径 被引量:16
6
作者 徐望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2020年第2期20-29,共10页
我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升农村文化消费有助于此。通过文献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法,剖析农村文化消费动力不足问题。结果表明,当前农村文化消费存在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消费结构失衡、文化消费观念落后瓶颈。主... 我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升农村文化消费有助于此。通过文献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法,剖析农村文化消费动力不足问题。结果表明,当前农村文化消费存在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消费结构失衡、文化消费观念落后瓶颈。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村“空心化”状态严重、农村文化消费市场落后、农村文化消费氛围缺乏。基于此,提出农村居民增收减支、强教育促美育、化解人口流失、培育文化市场、增强文化氛围、建设数字平台的对策建议,旨在促使农村文化消费从量变到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文化消费 农村文旅产业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
下载PDF
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对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滋养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51,共10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同源共生,一同滋养着中国公共艺术教育。具有“美善合一”属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美学的根与源。儒家文化强调中和,追寻人格美;道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自由美;释家文化强调心悟,追求超脱美。中华美学精神的...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同源共生,一同滋养着中国公共艺术教育。具有“美善合一”属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美学的根与源。儒家文化强调中和,追寻人格美;道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自由美;释家文化强调心悟,追求超脱美。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美学观、审美意象观、审美接受观、审美感通观、艺术创造观和艺术人生观等几个层面。其是中国艺术教育的灵魂;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确立价值导向;要转化并落实为中华美育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滋养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使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路径具体化、现实化,使中华美育精神得以弘扬。具体路径包括: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打造展现中华美学气韵的文化艺术产品;促进“国风”文化传媒产品实现现象级传播;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融合创新等。在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研究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当下的研究趋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公共艺术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育精神
下载PDF
以文化消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16
8
作者 徐望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148-156,共9页
文化消费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民族文化要在传承中发展,要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消费;民族文化要在发展中传承,要促进新型民族文化的消费。文化消费是民族文化资本积淀与活化的有效途径,民族... 文化消费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民族文化要在传承中发展,要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消费;民族文化要在发展中传承,要促进新型民族文化的消费。文化消费是民族文化资本积淀与活化的有效途径,民族文化资本必须通过文化消费体现其时代价值;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是拉动文化消费的主要手段。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的提升路径主要有四条:创意为王,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平台为基,加强民族文旅线上产品和智能平台的开发力度;需求为准,注重民族文旅产品精准对接并激发市场需求;服务为辅,提升民族地区文旅产业服务的效能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消费 民族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资本
下载PDF
结构功能主义视阈下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合力供给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徐望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98,共12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创新与优化这一结构,才能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结构性与工具性,这种结构的建构是为了实现一系列应用功能,对其研究适于引入结构功能主义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创新与优化这一结构,才能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结构性与工具性,这种结构的建构是为了实现一系列应用功能,对其研究适于引入结构功能主义视阈。在此视阈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以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功能目标的结构系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应然结构是一种“大文化、大服务、大合力”结构,政府与社会、市场,与研究机构共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共同体”。然而,观乎实然结构,其显现出各种主体组合状态下均未能充分形成合力的现象;且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实然结构存在显在的或潜在的负功能。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创建包括多元主体合力供给结构、城乡一体化合力供给结构、线下线上合力供给结构、文艺跨门类合力供给结构四个子结构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合力供给结构,并运用AGIL模型评价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合力供给结构。在何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观照与开展这一合力结构的建构,对于结构模式的存续具有基底性的意义,其中涉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功能主义 公共文化服务 供给侧 多元主体 合力供给
下载PDF
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框架建构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望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35-38,共4页
文章通过借鉴国际组织对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方法,梳理国内外的文化指标相关研究,分析文化指标研究涉及的几大关系,建立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并罗列了十项衡量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指标,以期对该社会治理领域的绩效计算方法和机... 文章通过借鉴国际组织对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方法,梳理国内外的文化指标相关研究,分析文化指标研究涉及的几大关系,建立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并罗列了十项衡量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指标,以期对该社会治理领域的绩效计算方法和机制做出一个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指标 文化软实力 指标体系 绩效评估
下载PDF
文化消费的大众美育与社会文化资本积累功能 被引量:13
11
作者 徐望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5期152-160,共9页
当前,学界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多立足于经济学领域,关于美育的研究多立足于教育学、艺术学领域,关于文化资本的研究多立足于教育社会学、经济学领域。以文化消费为研究对象,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以跨学科的思维,审视文化消费的大众美育与社... 当前,学界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多立足于经济学领域,关于美育的研究多立足于教育学、艺术学领域,关于文化资本的研究多立足于教育社会学、经济学领域。以文化消费为研究对象,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以跨学科的思维,审视文化消费的大众美育与社会文化资本积累功能,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首先,文化消费是大众接受美育熏陶的最普遍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审美消费,文化市场是在教育机构(学校)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外的最主要的美育供给方。其次,文化消费的美育属性有助于"社会文化资本"积累。因此,要正向发挥文化消费的大众美育与社会文化资本积累功能,消除文化市场产品供给存在迎合低级趣味的弊端,加强监管以把控文化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立足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引导文化消费态势,着力凸显文化消费的美育与艺术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消费 大众美育 艺术教育 社会文化资本
下载PDF
江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宋长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91,共8页
随着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首先,文章从融合发展基础、融合发展动力两个维度分别阐释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并对江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其次,采用熵... 随着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首先,文章从融合发展基础、融合发展动力两个维度分别阐释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并对江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其次,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等测量江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现阶段两大产业的融合尚处于轻度失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已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最后,提出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江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提质增效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文旅融合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美育与文化资本理论的交互链接与双向新诠 被引量:12
13
作者 徐望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76,共10页
“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及理论诞生于社会学,广泛应用于教育社会学。后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亦产生了经济学领域中的文化资本理论。在“美育”与“文化资本”之间建立一个超链接,可以同时对美育理论与文化资本理论进行创新。探究美育与文... “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及理论诞生于社会学,广泛应用于教育社会学。后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亦产生了经济学领域中的文化资本理论。在“美育”与“文化资本”之间建立一个超链接,可以同时对美育理论与文化资本理论进行创新。探究美育与文化资本的关系,可以对美育作出新的理论诠解:美育的实施依托于多元文化资本的存量;美育的目标在于促进文化资本产生增量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资本通过审美经济发挥社会美育作用。重构链接美育的文化资本概念与理论,可以对文化资本作出新的理论诠解:以美育为津梁整合跨学科的文化资本理论;以美育为适用域重新界定文化资本概念;将文化资本理论嵌入美育研究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文化资本 审美经济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戏曲如何应对文化经济时代——戏曲的观众问题与市场策略探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妍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1-34,共4页
文化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文化娱乐消费的多元化使戏曲走向细分市场;文化经济时代,人们精神需求的增加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戏曲带来了生存与发展的契机;锁定戏曲目标市场,顺应时代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有助... 文化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文化娱乐消费的多元化使戏曲走向细分市场;文化经济时代,人们精神需求的增加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戏曲带来了生存与发展的契机;锁定戏曲目标市场,顺应时代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经济 戏曲 观众 市场策略
下载PDF
艺术史研究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视角及其阐释 被引量:11
15
作者 楚小庆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7-192,共6页
在艺术史的研究态度上,潘诺夫斯基所秉承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态度。他将关于图像意义研究的核心阐释分为三个意义层次,实际上表示的是同一对象(即整个艺术品)的几个侧面。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几种处理方法要彼此融合为一种有机的、不可分... 在艺术史的研究态度上,潘诺夫斯基所秉承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态度。他将关于图像意义研究的核心阐释分为三个意义层次,实际上表示的是同一对象(即整个艺术品)的几个侧面。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几种处理方法要彼此融合为一种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过程。从学术发展的逻辑进程来看,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出现并非无所依托,它依然建立在对前辈学者思想的批判、吸纳和继承基础上。同时,由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所赋予艺术史家寻求图像内在意义的责任,也引发了后来者对其理论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潘诺夫斯基 图像学
下载PDF
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表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楚小庆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59,共9页
技术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或左右艺术形态的一种内在性因素,决定了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显状态。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表征的影响可以从技术进步促使艺术程式随时代而变、技术进步导致艺术呈现形态的虚拟化、技术进步造就了艺术欣赏的随意... 技术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或左右艺术形态的一种内在性因素,决定了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显状态。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表征的影响可以从技术进步促使艺术程式随时代而变、技术进步导致艺术呈现形态的虚拟化、技术进步造就了艺术欣赏的随意化这三个方面概括。从艺术的程式上看,一个时代的技术生态往往决定着这一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程式作为一种时代艺术面貌的固化,必然映射出时代的印痕。艺术当随时代,技术也在不断推动和造就新的时代。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促成艺术表达程式的丰富和衍化,直至促成新的艺术类型。在当代,技术对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生产注定了艺术接受从小众走向普泛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向。技术在沿着高科技前进的路途中逐步脱离低级的技术范式,就艺术呈现的方式而言,现实物质性的约束被逐步打破,虚拟表现的方式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流。虚拟艺术创作由艺术欣赏者和艺术创作者共同参与完成。当代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产生的新媒介,生成了能够促使社会大众产生视觉审美愉悦的日常生活化的符号和影像,并具备广泛的现实基础。技术进步对新艺术类型或艺术作品新形式的催生,使得传统艺术存在的场域被突破,场所精神被淡化,仪式感遭到削弱。当下技术环境的变化,使得艺术呈现形式不断变革,艺术信息无孔不入,艺术接受空间得到延伸,体现传统宏大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逐渐在碎片化中成为一个个短小、快捷的图像片段,艺术欣赏过程变得更为灵活的、随意,并深深融入大众的娱乐生活。技术进步的基础性拓展以此造就了实现艺术欣赏随意化的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艺术创作 艺术程式 影响 艺术形态 虚拟艺术 艺术接受
下载PDF
博物馆美育场域的审美情境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6-181,共6页
“情”为情感经验,“境”为场域空间。无论是审美活动还是美育活动,均与情境有着紧密关系,均离不开情境,与情境交融化合。博物馆美育场域在实体空间、具体形象上呈现为审美情境。博物馆的审美情境强化观众在博物馆美育场域中的具身经验... “情”为情感经验,“境”为场域空间。无论是审美活动还是美育活动,均与情境有着紧密关系,均离不开情境,与情境交融化合。博物馆美育场域在实体空间、具体形象上呈现为审美情境。博物馆的审美情境强化观众在博物馆美育场域中的具身经验。情境的主观层面是“情”,即审美情感,如愉悦、欣快、兴奋、惊奇、哀愁、悲伤、愤怒、静谧、神秘、尊崇、敬畏、恐惧等;情境的客观层面是“境”,包括物理空间、环境氛围、可为视觉感官及其他感官经验的艺术形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情境 情感经验 感官经验 物理空间 博物馆 域空间 视觉感官 实体空间
原文传递
两岸博物馆藏书画艺术类文创产品开发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亚慧 杨修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1,189,共8页
本文以海峡两岸博物馆藏书画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全球文化视野比较两岸博物馆藏书画艺术类文创产品的联系和差异。由于受欧美国家影响,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创研发起步较早并渐成体系,中国大陆地区博物馆以南京博物院为代表后来居上... 本文以海峡两岸博物馆藏书画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全球文化视野比较两岸博物馆藏书画艺术类文创产品的联系和差异。由于受欧美国家影响,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创研发起步较早并渐成体系,中国大陆地区博物馆以南京博物院为代表后来居上,在馆藏书画艺术作品的文创研发和营销领域发展迅速。如从产业现状、开发模式、营销策略、跨界合作、人才培养等多个角度对两岸博物馆文创产业进行系统比较,我们可以在差异性比较中发现大陆博物馆存在的不足,并在实际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以建构起一套有助于江苏本土博物馆书画艺术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基础理论框架,对江苏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推动博物馆文创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馆藏书画艺术 文创产品 比较
下载PDF
文化资本时代的文化消费 被引量:10
19
作者 徐望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5-71,共7页
文化资本时代已然到来。文化资本化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显著趋势,文化不但作为人生资本,实现价值变现,而且作为产业资本,实现文化创富。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两种语境下,文化资本时代各具特征。在跨越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域下,探讨文... 文化资本时代已然到来。文化资本化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显著趋势,文化不但作为人生资本,实现价值变现,而且作为产业资本,实现文化创富。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两种语境下,文化资本时代各具特征。在跨越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域下,探讨文化资本积累转化与当代文化消费的关系具有新意。一方面,从文化资本积累的角度看当代文化消费,资本场是一个积累场,文化消费是促进人生文化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文化消费是加速产业文化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从文化资本转化的角度看当代文化消费,文化资本可转化为社会资本,文化消费具有社交功能;文化资本可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消费繁荣文化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本 文化社会学 文化经济学 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0
20
作者 楚小庆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51,83,共19页
新时期的全球文化发展和理论走向,各种新兴艺术业态的不断更新、涌现,都在不断推动中国的艺术学学科走向开放的概念,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也在不断赋予艺术学理论以新的实践性社会意义和应用性社会价值,并逐步创造出新的中国式话语。建设... 新时期的全球文化发展和理论走向,各种新兴艺术业态的不断更新、涌现,都在不断推动中国的艺术学学科走向开放的概念,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也在不断赋予艺术学理论以新的实践性社会意义和应用性社会价值,并逐步创造出新的中国式话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有着尤其突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方式应该是"引领",所坚守的价值底线应该是超越现实的理想价值理念,社会意义应该是"构建核心价值"。艺术学理论应高扬现实主义精神,时刻站在社会时尚思潮的最前端,成为引领全社会整体艺术发展的鲜明旗帜,以达到能够采用文化和艺术的方式影响和塑造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最终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定性内在推动力量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理论研究的"三贴近",是实现其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理论前提是从文化自觉逐步走向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高度实现自身发展的学科自觉、学科自信、学科自强,从而得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担当、时代担当和民族担当。艺术学理论研究拥有特定的对象和领域,拥有宏观的视角,科学实证的方法,求实、求是的理论诉求,化育灵魂、浇铸精神的终极目的。艺术学理论不仅旨在找寻支配艺术现象的根本原因,探索其发生发展的基本共通规律,而且关乎对外文化交流和国家艺术形象,以及国家有关宏观文化发展战略与艺术政策的制定、实施,以至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控制和把握。以宏观缜密、逻辑严密、活泼而理性、着重于思想文化层面的把握和梳理而著称的艺术学理论必须坚持不断创新,以保持自身理论建设的先进性、先觉性和超越性,敏锐地触及到思想的前沿。在此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 学科建设 理论创新 引领 文化自觉 核心价值 艺术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