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5篇文章
< 1 2 2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 被引量:269
1
作者 吴琳娜 杨胜天 +3 位作者 刘晓燕 罗娅 周旭 赵海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63,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活动程度的重要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是揭示人类活动程度的有效方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北洛河流域1976年、1998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活动程度的重要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是揭示人类活动程度的有效方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北洛河流域1976年、1998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全面分析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1976.1998年和1998-2010年间北洛河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0.61增加到6.66;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减小速度分别从2.00%和2.69%增加到26.20%和23.33%,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前者增加速度从5.93%增到59.68%,后者增加速度从6.59%减小到3.52%。②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都呈现出耕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少部分耕地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特点;③流域各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从-2-1之间,扩大为.27~4之间。证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相互转化;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吴旗县、富县、甘泉、黄陵县和洛川县;而人类活动作用导致的林地面积增大程度远远大于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活动 北洛河流域
原文传递
砒砂岩分布范围界定与类型区划分 被引量:153
2
作者 王愿昌 吴永红 +3 位作者 寇权 闵德安 常玉忠 张绒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14-18,共5页
以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采用“路线调查”和“典型小流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不同类型砒砂岩影像解译标志,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计算机辅助下的人工解译,对以晋陕蒙接壤地区为中心的砒砂岩分布范围进行全面界定,并将其划分为裸... 以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采用“路线调查”和“典型小流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不同类型砒砂岩影像解译标志,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计算机辅助下的人工解译,对以晋陕蒙接壤地区为中心的砒砂岩分布范围进行全面界定,并将其划分为裸露砒砂岩区、盖土砒砂岩区和盖沙砒砂岩区3个类型区,确定每一类型区的分布范围及面积大小。结果表明:砒砂岩区总面积1.67万km2,其中,裸露砒砂岩区面积4543.89km2,盖沙砒砂岩区面积3709.18km2,盖土砒砂岩区面积8432.41km2,分别占砒砂岩区总面积的27.2%、22.2%、50.6%。准确划分砒砂岩区,为其全面治理及黄河粗泥沙来源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分布范围 类型 遥感
下载PDF
国内外雨水资源利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97
3
作者 任杨俊 李建牢 赵俊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8-92,共5页
干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我国是一个干旱半干旱面积很大的国家 ,干旱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雨水资源的利用是解决或缓解干旱的重要途径。围绕雨水资源的利用 ,人们做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和技术研究 ,研究出许多... 干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我国是一个干旱半干旱面积很大的国家 ,干旱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雨水资源的利用是解决或缓解干旱的重要途径。围绕雨水资源的利用 ,人们做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和技术研究 ,研究出许多雨水资源利用的方式 ,归纳起来主要有 3个方面 :就地拦蓄利用、覆盖抑制蒸发利用和雨水富集叠加利用。针对这 3个方面 ,对国内外雨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总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雨水资源 利用
下载PDF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被引量:122
4
作者 罗娅 杨胜天 +5 位作者 刘晓燕 刘昌明 宋文龙 董国涛 赵海根 娄和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53,共12页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c1)、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D)和林草植被变化指数(n等3个指标,基于干湿条件、地貌类型与坡度坡向,由宏观到微观,分析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变化的剧烈程度以及...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c1)、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D)和林草植被变化指数(n等3个指标,基于干湿条件、地貌类型与坡度坡向,由宏观到微观,分析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变化的剧烈程度以及林草植被变化程度,以期为评价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9.19%,高覆盖度草地、有林地、其它林地面积明显增加,低覆盖度草地、农用地面积明显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显著;②空间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35°-38°N的区域,包括黄河以西的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北洛河流域、延河流域、清涧河流域、无定河上中游区,以及黄河以东的沿黄区域;⑧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低覆盖度草地转化为中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转化为高覆盖度草地、农用地转化为其它林地、灌木林地转化为有林地是土地变化的主要类型;④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明显的干湿、地貌和坡度差异,但无明显的坡向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干湿 地貌 坡度 坡向 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
原文传递
基于土壤侵蚀控制度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潜力研究 被引量:89
5
作者 高海东 李占斌 +5 位作者 李鹏 贾莲莲 徐国策 任宗萍 庞国伟 赵宾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03-1515,共13页
以整个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首先将水土保持措施容量定义为某一区域能容纳的最大适宜水土保持措施量。根据梯田、林地和草地的适宜布设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支持下,确定了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使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 以整个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首先将水土保持措施容量定义为某一区域能容纳的最大适宜水土保持措施量。根据梯田、林地和草地的适宜布设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支持下,确定了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使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了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和2010年现状土壤侵蚀模数,并将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的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与现状土壤侵蚀模数之比定义为土壤侵蚀控制度。随后使用土壤侵蚀控制度,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土高原2010年现状土壤侵蚀模数为3355 t·km-2·a-1,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为1921 t·km-2·a-1,土壤侵蚀控制度为0.57,属于中等水平。相比于现状条件,在水土保持措施容量条件下,微度侵蚀区比例从50.48%提高至57.71%,林草覆盖率从56.74%增加至69.15%,梯田所占比例由4.36%增加到19.03%,人均粮食产量可从418 kg·a-1提高至459 kg·a-1。研究成果对于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控制度 治理潜力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原文传递
BP神经网络的改进及其应用 被引量:49
6
作者 张文鸽 吴泽宁 逯洪波 《河南科学》 2003年第2期202-206,共5页
在分析BP神经网络建模步骤的基础上,针对BP神经网络某些不足,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非线性规格化;其次,提出了记忆式初始权值和阀值;最后以确定性系数最大为依据进行参数优选,并将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应用于需水量预... 在分析BP神经网络建模步骤的基础上,针对BP神经网络某些不足,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非线性规格化;其次,提出了记忆式初始权值和阀值;最后以确定性系数最大为依据进行参数优选,并将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应用于需水量预测。结果表明,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不仅提高了BP神经网络预测的精度,而且加快了BP网络运行时的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 需水量预测 人工智能 网络结构 非线性规格化
下载PDF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 被引量:67
7
作者 杨爱民 刘孝盈 李跃辉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3,共3页
生态修复是在特定的区域内 ,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 ,或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 ,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修... 生态修复是在特定的区域内 ,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 ,或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 ,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在总结分析已有生态修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生态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 概念 技术方法
下载PDF
不同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水土保持效益及适宜植被覆盖度 被引量:69
8
作者 刘斌 罗全华 +1 位作者 常文哲 许小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6期68-73,共6页
以1954--2004年南小河沟流域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所布设的林地、草地径流场观测资料为数据源,进行坡面侵蚀强度与径流指标、降水指标、植被覆盖指标之间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林草植被措施减轻坡面侵蚀的作用明显;防治水土流失的林草... 以1954--2004年南小河沟流域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所布设的林地、草地径流场观测资料为数据源,进行坡面侵蚀强度与径流指标、降水指标、植被覆盖指标之间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林草植被措施减轻坡面侵蚀的作用明显;防治水土流失的林草植被覆盖度以40%~60%分界明显;从防治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林地和草地建设的有效植被覆盖度应不小于60%和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措施 植被覆盖度 降水 侵蚀强度 南小河沟流域
下载PDF
我国堤坝隐患及渗漏探测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7
9
作者 冷元宝 朱文仲 +1 位作者 何剑 刘建明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59-62,共4页
简要回顾我国堤坝隐患及渗漏探测技术的发展历史 ,重点介绍电法探测技术、电磁法探测技术、弹性波探测技术及放射性探测技术在我国堤坝隐患及渗漏探测中的应用情况 .认为在我国堤坝“洞”、“松”、“缝”等隐患的现行探测方法中 ,高密... 简要回顾我国堤坝隐患及渗漏探测技术的发展历史 ,重点介绍电法探测技术、电磁法探测技术、弹性波探测技术及放射性探测技术在我国堤坝隐患及渗漏探测中的应用情况 .认为在我国堤坝“洞”、“松”、“缝”等隐患的现行探测方法中 ,高密度电阻率法处主导地位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探测堤坝管涌和渗透性及堤坝截渗墙质量的有效方法 .文中对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堤坝隐患及渗漏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作了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坝 隐患探测 渗漏探测 高密度电阻率法 同位素示踪技术 流场法
下载PDF
黄土地区小流域植被覆盖和降水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0
10
作者 余新晓 张学霞 +2 位作者 李建牢 张满良 谢媛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以1982—2000年吕二沟地区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与遥感资料为数据源,进行流域产沙强度与径流指标、降水指标、植被覆盖指标之间的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流域产沙强度随径流指标、降雨指标的增加而增大,随植被覆盖指标的增加而... 以1982—2000年吕二沟地区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与遥感资料为数据源,进行流域产沙强度与径流指标、降水指标、植被覆盖指标之间的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流域产沙强度随径流指标、降雨指标的增加而增大,随植被覆盖指标的增加而减小。为了区分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对侵蚀产沙的影响,采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再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确定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植被盖度和降水变化对吕二沟流域土壤侵蚀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5.7%和54.3%,可见土壤侵蚀量受降水的影响要略大于受植被覆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降水 产沙强度
下载PDF
降雨类型和水土保持对黄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5
11
作者 晏清洪 原翠萍 +3 位作者 雷廷武 雷启祥 张满良 苏广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75,共7页
对黄土区桥子东沟流域的143场次洪水事件水文泥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K均值分类法划分降雨类型,比较不同降雨类型条件下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探讨水土保持治理对不同降雨类型下流域产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 对黄土区桥子东沟流域的143场次洪水事件水文泥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K均值分类法划分降雨类型,比较不同降雨类型条件下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探讨水土保持治理对不同降雨类型下流域产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是影响流域产流输沙的主要降雨特征。降雨事件划分为4种类型:Ⅰ型(小雨量、小雨强)、Ⅱ型(大雨量、大雨强)、Ⅲ型(大雨量、小雨强)和Ⅳ型(小雨量、大雨强)。4种降雨类型下次洪水事件的产流能力和洪峰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Ⅱ型、Ⅳ型、Ⅲ型和Ⅰ型。频次最少的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的输沙量最多,Ⅰ型、Ⅲ型和Ⅳ型降雨条件下次洪水事件输沙量的差异不显著,输沙量均较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显著减少了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其中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减水量和减沙量最多,Ⅰ型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小流域 水土流失 降雨类型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黄河调水调沙 被引量:56
12
作者 李国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4,共4页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少沙多 ,水沙不平衡”。按照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 ,只要把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不平衡的水沙关系调节为协调的水沙关系 ,可以使黄河下游河道实现不淤积。 2 0 0 1年底竣工的黄河小浪底水库具备对不平...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少沙多 ,水沙不平衡”。按照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 ,只要把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不平衡的水沙关系调节为协调的水沙关系 ,可以使黄河下游河道实现不淤积。 2 0 0 1年底竣工的黄河小浪底水库具备对不平衡水沙关系进行调节的强大功能。小浪底水库位于控制进入黄河下游河道水沙的关键部位 ,该水库控制了黄河径流量的 91% ,控制了近 10 0 %的黄河泥沙。 2 0 0 2年 7月 4日进行的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控制花园口断面流量不大于 2 60 0m3 /s ,平均含沙量不大于 2 0kg/m3 ,小浪底水库泄流历时不少于 10天 ,黄河下游河道共冲刷泥沙 0 .3 62亿t,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这次试验 ,共取得测验数据 5 2 0万组 ,这为今后建立更加符合原型黄河实际的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理参数。试验证明 ,利用水库调水调沙 ,将不协调的水沙关系调节为相协调的水沙关系 ,是有利于输沙入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冲淤 调水 调沙 试验 水沙平衡 小浪底水库 黄河
下载PDF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被引量:51
13
作者 李国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共2页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体现终极目标的4个主要标志。该标志可以通过减少...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体现终极目标的4个主要标志。该标志可以通过减少入黄泥沙措施的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黄河河口治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等途径得以实现。"三条黄河"建设是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的基本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治理 水资源 污染 生态环境 调水 水量
下载PDF
延安试区人工刺槐林地的土壤干层分析 被引量:49
14
作者 王力 邵明安 +1 位作者 侯庆春 杨岗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01-106,共6页
8 0年代以来 ,以林草地地力衰退为特征的人工林草地土壤退化日趋严重 ,其中以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为特征的土壤干化现象愈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土壤干化的直接后果是形成土壤干层 ,导致土壤退化 ,植物生长速率减缓 ,群落衰败以至大片死亡 ... 8 0年代以来 ,以林草地地力衰退为特征的人工林草地土壤退化日趋严重 ,其中以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为特征的土壤干化现象愈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土壤干化的直接后果是形成土壤干层 ,导致土壤退化 ,植物生长速率减缓 ,群落衰败以至大片死亡 ,严重地威胁到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 ,研究和解决土壤干层问题已成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迫切任务。根据延安试区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状况调查资料 ,初步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刺槐人工林地的水分状况。结果表明 :试区刺槐人工林地普遍形成了土壤干层 ,且已相当严重 ;坡向对土壤干层有明显影响 ,阳坡形成的干层较阴坡严重 ;坡度愈大 ,土壤干化愈剧烈 ;林龄对干层严重程度影响不明显。同时 ,研究指出了解决土壤干层问题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试区 刺槐 土壤干层 水分亏缺 人工林
下载PDF
黄河健康生命的指标体系 被引量:56
15
作者 刘晓燕 张建中 张原锋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1-460,共10页
河流健康是人们对河流生命存在状态的描述,是人类对河流向其提供服务的认可程度。通过分析人类和河流生态系统的生存需求,认为连续的河川径流、通畅安全的水沙通道、良好的水质、良性运行的河流生态系统和一定的供水能力是健康黄河的标... 河流健康是人们对河流生命存在状态的描述,是人类对河流向其提供服务的认可程度。通过分析人类和河流生态系统的生存需求,认为连续的河川径流、通畅安全的水沙通道、良好的水质、良性运行的河流生态系统和一定的供水能力是健康黄河的标志,提出用低限流量、河道最大排洪能力、平滩流量、滩地横比降、水质类别、湿地规模、水生生物、供水能力等8项定量指标作为健康黄河的标志,并根据相关的历史水文资料和1956 ̄2004年的实测数据分析,确定了相应的健康指标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生命 健康 径流 平滩流量 水质 河流生态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主槽萎缩原因和对策 被引量:60
16
作者 刘晓燕 侯素珍 常温花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48-1054,共7页
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河段1960—2006年典型断面输沙量资料的分析表明,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淤积主要源自其支流十大孔兑洪水的影响。1969—1986年汛期来水虽较前期减少约20%,但由于来沙减少达54%,故河床淤积量不大;1987年以后,由于龙羊峡... 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河段1960—2006年典型断面输沙量资料的分析表明,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淤积主要源自其支流十大孔兑洪水的影响。1969—1986年汛期来水虽较前期减少约20%,但由于来沙减少达54%,故河床淤积量不大;1987年以后,由于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的调蓄运用,造成该河段汛期水量和洪峰流量减小,使得区间来沙对内蒙古河段淤积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要改变内蒙古河段主槽萎缩趋势,一方面要保障其洪水量级尽可能达到1500~2000m3/s以上,另一方面要加强该区间重点产沙区的水土流失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河段 主槽萎缩 淤积 十大孔兑
下载PDF
神经网络理论在黄河宁蒙河段冰情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50
17
作者 王涛 杨开林 +1 位作者 郭永鑫 霍世青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04-1208,共5页
本文研究了以神经网络理论为核心的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冰情预报.通过分析河流冰情特点,开发出了用Levenberg-Marquart算法改进传统BP神经网络理论进行冰情预报的数学模型,适用于流凌、封河、开河、水温、流凌密度、冰塞、冰坝等的预报.把... 本文研究了以神经网络理论为核心的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冰情预报.通过分析河流冰情特点,开发出了用Levenberg-Marquart算法改进传统BP神经网络理论进行冰情预报的数学模型,适用于流凌、封河、开河、水温、流凌密度、冰塞、冰坝等的预报.把该模型应用到2004~2005年冰情预报中,提前预报出2004~2005年冰情发生情况,具有良好效果.理论分析和实例论证都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进行宁蒙河段冰情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冰情 预报 人工神经网络 Levenberg-Marquart算法 流凌 封河 开河 水温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6
18
作者 刘晓燕 刘昌明 +3 位作者 杨胜天 金双彦 高亚军 高云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95-1603,共9页
从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降雨产流机制入手,分析了林草植被影响流域水循环的可能环节;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盖度解译成果,以及同期实测的降雨和径流数据、供用水数据等,引入林草植被覆盖率、径流系数、产洪系数和... 从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降雨产流机制入手,分析了林草植被影响流域水循环的可能环节;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盖度解译成果,以及同期实测的降雨和径流数据、供用水数据等,引入林草植被覆盖率、径流系数、产洪系数和基流系数等概念,从流域尺度上构建了林草植被覆盖率与河川径流的定量响应关系,结果发现,在半湿润或半干旱的黄土区,径流系数和产洪系数都将随林草植被的改善而减少,气候越干旱、径流或洪量减少越多;与同气候带的黄土区相比,盖沙黄土区林草植被改善所导致的减水量更大。不过,当林草植被覆盖率大于60%后,产洪系数变化减缓;最终河川径流将稳定在大于基流的某阈值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林草植被 干旱指数 河川径流
原文传递
岩基抗剪参数随机-模糊法和小浪底工程c,φ值计算 被引量:44
19
作者 李华晔 黄志全 +1 位作者 刘汉东 汤学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5-161,共7页
结合小浪底工程抗剪试验资料讨论了岩体c,φ值随机-模糊问题和计算,其成果与最小二乘法等计算方法做了对比。
关键词 随机-模糊法 最小二乘法 迭代 岩体 抗剪参数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45
20
作者 焦菊英 王万忠 +1 位作者 李靖 郑宝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2-306,共5页
根据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秃尾河、大理河 5条支流内黄丘区小流域淤地坝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淤地坝单坝的淤积速度、拦沙指标和拦沙效益 ,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与淤地... 根据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秃尾河、大理河 5条支流内黄丘区小流域淤地坝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淤地坝单坝的淤积速度、拦沙指标和拦沙效益 ,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与淤地坝的规格、流域的侵蚀产沙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淤地坝的平均淤积库容在 0 .9~ 2 .4万m3 之间 ,平均淤地面积在 0 .14~ 0 .45hm2 之间 ,与坝高、坝控面积、侵蚀产沙模数和泥沙粒径成正比 ;拦沙指标变化在 5 0 0~ 760万t/km2 之间 ,与坝高成正比 ,与泥沙颗粒大小成反比 ;拦沙效益在 2 3 .3 %~ 5 2 .9%之间 ,与坝高成正比 ,与坝控面积、粗泥沙输沙模数呈反比关系。并对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的配置问题进行了讨论 ,认为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初期 ,应进行综合治理 ,发挥各项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 ,促进退耕还林 (草 ) ,以及林草的恢复和功能的发挥。在研究方面 ,应加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在时间上的互补性与协调性 ,以及在空间上的适宜性与合理布局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的淤地坝设计、流域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淤地坝 拦沙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