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管再治疗的上颌磨牙根管数目和牙根变异情况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垚 尹伟 +1 位作者 徐东伟 黄文霞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578-582,592,共6页
目的:结合锥形束CT检查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行根管再治疗术的上颌磨牙根管数目和变异情况。方法:选择因上颌磨牙根管遗漏需再治疗的患者142例共197个患牙,结合CBCT在显微镜下找寻遗漏根管,对所有根管行根管再治疗术。记录根管数目、牙根... 目的:结合锥形束CT检查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行根管再治疗术的上颌磨牙根管数目和变异情况。方法:选择因上颌磨牙根管遗漏需再治疗的患者142例共197个患牙,结合CBCT在显微镜下找寻遗漏根管,对所有根管行根管再治疗术。记录根管数目、牙根变异情况,并评价术后1年疗效。结果:上颌第一磨牙近颊第二根管(MB2)遗漏率最高(81.3%),其次是近颊根(MB,12.5%);第二磨牙远颊根(DB)和MB2遗漏率较高,分别为36.6%和34.7%。第一磨牙4根管的发生率最高(83.3%),第二磨牙3根管的发生率较高(49.5%),其次是4根管(35.6%);两者5根管以上的发生率分别为7.3%和11.9%,大多为牛牙症(21.3%)和额外根(1.5%)。术后1年复查,成功率96.4%。结论:上颌磨牙根管变异大,治疗中易遗漏根管,采用显微镜结合CBCT有助于再治疗时找寻遗漏根管,提高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磨牙 根管遗漏 变异 根管显微镜 锥形束CT
下载PDF
20~40nm银的体外生物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玉 尹伟 史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本课题组之前的实验结果提示纳米银具有强有力的杀菌作用,本实验将探讨纳米银的体外生物安全性。方法:将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与0.1%、0.5%、1.0%、1.5%和2%的纳米银-PLGA载体共同培养一定的时间,利用MTT法检测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 目的:本课题组之前的实验结果提示纳米银具有强有力的杀菌作用,本实验将探讨纳米银的体外生物安全性。方法:将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与0.1%、0.5%、1.0%、1.5%和2%的纳米银-PLGA载体共同培养一定的时间,利用MTT法检测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在骨向诱导培养基条件下分析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在不同浓度的纳米银-PLGA组未出现明显减少,各组间也无明显差异。在骨向诱导培养条件下,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表现出一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且该活性未收到各浓度纳米银的影响。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20~40nm银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40纳米纳米银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碱性磷酸酶 生物安全性
下载PDF
外胚叶发育不全一家系的基因型分析
3
作者 王丽娜 史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42-744,共3页
目的:分析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的表型特点和遗传特征,并对家系基因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1个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采用临床检查和家系调查的方法,调查并记录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对家系成员EDAR基因开放阅读框内外显子... 目的:分析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的表型特点和遗传特征,并对家系基因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1个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采用临床检查和家系调查的方法,调查并记录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对家系成员EDAR基因开放阅读框内外显子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接头区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到的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家系内表现度差异小。家系成员EDAR基因开放阅读框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结论:本研究收集的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临床症状明显,致病基因排除EDAR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胚叶发育不全 家系调查 表型 基因型 遗传特征
下载PDF
3个中国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遗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尹伟 邓双 +1 位作者 叶晓茜 边专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HED)的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检查和家系调查的方法,对通过先证者法收集的3个HED家系进行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分析。结果:两个家系为X连锁隐性遗传,另一个家系遗传方式不能确定... 目的:探讨中国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HED)的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检查和家系调查的方法,对通过先证者法收集的3个HED家系进行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分析。结果:两个家系为X连锁隐性遗传,另一个家系遗传方式不能确定。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女性携带者有轻中度临床表现或无症状,家系间严重程度不一致,表现度差异大。结论:HED外显率高,表现度差异大,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 家系调查 表型 遗传异质性
下载PDF
无汗/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致病基因的筛查
5
作者 刘玉 尹伟 +1 位作者 边专 史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无汗/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HED)家系的遗传方式及表型特点,并对家系致病基因进行筛查。方法:采用临床检查和家系调查的方法,对通过先证者法收集的HED家系进行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分析。利用直接测序法对EDA、EDAR和EDARADD基... 目的:探讨无汗/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HED)家系的遗传方式及表型特点,并对家系致病基因进行筛查。方法:采用临床检查和家系调查的方法,对通过先证者法收集的HED家系进行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分析。利用直接测序法对EDA、EDAR和EDARADD基因开放阅读框内外显子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接头区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到的家系为典型的无汗/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先证者临床表现典型,毛发发育不良,头发、眉毛、睫毛稀疏;汗腺发育不良,无汗/少汗,体温随季节变化有明显改变;缺失多颗恒牙,并有乳牙滞留。家系内其他成员无明显异常表现。对EDA、EDAR和EDARADD基因开放阅读框的测序分析未找到致病突变。结论:本研究收集家系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排除目前已知致病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汗/少汗/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 家系调查 表型 致病基因 突变
下载PDF
TP63相互作用蛋白分析
6
作者 白忠诚 汪鑫 +1 位作者 尹伟 边专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8-591,共4页
目的:分析先天缺牙和唇/腭裂综合征相关蛋白--TP63蛋白的相互作用分子,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STRING)分析和预测TP63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在DAVID数据库对相互作用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对STR... 目的:分析先天缺牙和唇/腭裂综合征相关蛋白--TP63蛋白的相互作用分子,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STRING)分析和预测TP63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在DAVID数据库对相互作用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对STRING数据库预测的TP63蛋白50个相互作用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显示,TP63相互作用分子主要参与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节。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揭示了TP63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及其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63 相互作用 蛋白质 生物学功能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当归多糖对高糖状态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向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廖锋 刘瑶 +3 位作者 刘航航 胡建 赵爽 杨世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3-199,共7页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SP)对高糖状态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培养并收集第3代BMSCs进行成骨成脂分化诱导鉴定。将BMSCs分为3组进行培养:正常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5 mmol·L-1)、高糖组(葡萄糖浓度25.5 mmo...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SP)对高糖状态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培养并收集第3代BMSCs进行成骨成脂分化诱导鉴定。将BMSCs分为3组进行培养:正常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5 mmol·L-1)、高糖组(葡萄糖浓度25.5 mmol·L-1)、ASP+高糖组(葡萄糖浓度25.5 mmol·L-1+40 mg·L-1 ASP)。CCK8检测各组BMSCs的增殖活性,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成骨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骨标记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x)、骨钙蛋白(OCN)、Ⅰ型胶原酶(COL-Ⅰ)mRNA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CyclinD1及β-catenin的mRNA表达。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大鼠)、糖尿病组(糖尿病大鼠)、糖尿病+ASP组(糖尿病大鼠,ASP喂养),制备大鼠胫骨骨缺损,进行组织学检测,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高糖组、ASP+高糖组的BMSCs增殖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糖组和ASP+高糖组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糖组中BMSCs钙结节数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及Runx-2、OCN、Osx、COL-Ⅰ、CyclinD1、β-catenin的mRNA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ASP+高糖组(P<0.05),正常对照组和ASP+高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骨小梁数量少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ASP组(P<0.05),而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ASP组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SP可促进高糖状态下大鼠BMSCs的成骨分化及2型糖尿病大鼠的骨缺损修复,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多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年龄分布与肿瘤分子标记物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晓乐 贾荣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8-241,共4页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年龄分布与肿瘤分子标记物的关系,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TCGA数据库头颈鳞状细胞癌中舌、颊、牙槽嵴、口底、唇、舌根、腭等部位发生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数据。收集2018年1...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年龄分布与肿瘤分子标记物的关系,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TCGA数据库头颈鳞状细胞癌中舌、颊、牙槽嵴、口底、唇、舌根、腭等部位发生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数据。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数据。按不同年龄段分析患者的病例数,以及口腔鳞状细胞癌重要分子标记物p53、CCND1、EGFR和SOX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p53的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和p53 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主要发生在51~70岁的年龄段;CCND1和SOX2的表达在各年龄段没有显著差别;EGFR的表达虽然在各年龄段没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别(P=0.107),但小于51岁组的表达水平要高于其它组1.5~1.7倍;p53的表达在各年龄段有显著差别,其中61~70岁组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它年龄组;p53基因突变率在各个年龄段没有显著差别;携带p53突变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p5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53未突变的患者。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高发于51~70岁年龄段,p53的表达在61~70岁年龄段的患者中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年龄 P53
下载PDF
重组人骨保护素抑制破骨细胞及促进羟磷灰石修复去势大鼠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廖锋 刘士博 +3 位作者 刘瑶 刘航航 胡建 刘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7-371,共5页
目的探讨转染人骨保护素(h OPG)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s)复合羟磷灰石(HA)支架对去势大鼠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重组腺病毒p DC316-h OPG-EGFP转染r BMSCs,蛋白质印迹法和骨磨片试验分别检测h OPG的表达水平和抑制... 目的探讨转染人骨保护素(h OPG)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s)复合羟磷灰石(HA)支架对去势大鼠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重组腺病毒p DC316-h OPG-EGFP转染r BMSCs,蛋白质印迹法和骨磨片试验分别检测h OPG的表达水平和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构建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分别将HA支架、未转染r BMSCs复合HA支架、转染r BMSCs复合HA支架植入大鼠下颌骨骨缺损,6周后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骨缺损区破骨细胞及骨修复情况。结果体外携载有h OPG基因的腺病毒成功转染r BMSCs,转染后的r BMSCs表达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功能的h OPG;表达h OPG的r BMSCs复合HA支架后骨缺损处破骨细胞明显减少,成骨增多。结论转染h OPG基因的r BMSCs在体内外均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的作用,且转染r BMSCs复合HA支架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的下颌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骨缺损 基因转染 骨再生 骨质疏松
下载PDF
牙本质涎蛋白通过整合素β6调节Smad蛋白活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勾晓辉 柴纪华 袁国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7-540,共4页
目的:研究牙本质涎蛋白片段DSP aa183-219 与成牙本质细胞膜上整合素β6结合后对细胞内Smad蛋白的影响。方法: DSP aa183-219 刺激后,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胞内Smad蛋白磷酸化和核转移情况。整合素β6抗体阻断β6受体,DSP aa183-219 ... 目的:研究牙本质涎蛋白片段DSP aa183-219 与成牙本质细胞膜上整合素β6结合后对细胞内Smad蛋白的影响。方法: DSP aa183-219 刺激后,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胞内Smad蛋白磷酸化和核转移情况。整合素β6抗体阻断β6受体,DSP aa183-219 刺激后检测胞内Smad蛋白磷酸化和核转移情况。结果: DSP aa183-219 刺激后,胞内磷酸化Smad1/5/8蛋白表达上调,并向核转移;整合素β6抗体阻断后,DSP aa183-219 刺激不再影响细胞内Smad1/5/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及向核转移情况。结论: DSP aa183-219 能够通过成牙本质细胞膜上整合素β6受体来提高胞浆内Smad1/5/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并促进磷酸化Smad1/5/8向核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涎蛋白 整合素β6 SMAD蛋白 磷酸化
下载PDF
SRSF3调控CTLA-4外显子3的可变剪接的研究
11
作者 黄珺 郭继华 樊明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研究在肿瘤中高表达的可变剪接因子SRSF3对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因子CTLA-4外显子3的可变剪接的调控作用。方法:在人胚胎肾上皮细胞293细胞中分别共转染CTLA-4模拟基因和SRSF3特异性siRNA,CTLA-4模拟基因和SRSF3过表达质粒来敲低和过表... 目的:研究在肿瘤中高表达的可变剪接因子SRSF3对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因子CTLA-4外显子3的可变剪接的调控作用。方法:在人胚胎肾上皮细胞293细胞中分别共转染CTLA-4模拟基因和SRSF3特异性siRNA,CTLA-4模拟基因和SRSF3过表达质粒来敲低和过表达SRSF3,然后用逆转录PCR检测SRSF3敲低和过表达后对CTLA-4的两种可变剪接亚型,跨膜型CTLA-4(flCTLA-4)和可溶性CTLA-4(sCTLA-4)表达的影响。结果:在293细胞中抑制SRSF3的表达时,flCTLA-4可变剪接亚型的表达增加,sCTLA-4可变剪接亚型的表达降低,在293细胞中过表达SRSF3时,得到了相反的结果。结论:SRSF3作为肿瘤中高表达的原癌基因参与调控CTLA-4外显子3的可变剪接,并使flCTLA-4可变剪接亚型的表达降低,sCTLA-4可变剪接亚型的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SF3 CTLA-4 可变剪接
下载PDF
PPARγ在脂多糖刺激牙周膜细胞中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芳 陈明月 +1 位作者 胡英英 汪昌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98-702,共5页
目的:探讨PPARγ在牙周炎中调控作用机制。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健康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并鉴定。细胞处理分为以下4组,A组:对照组;B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组;C组:罗格列酮对照组,即二... 目的:探讨PPARγ在牙周炎中调控作用机制。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健康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并鉴定。细胞处理分为以下4组,A组:对照组;B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组;C组:罗格列酮对照组,即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处理组;D组:罗格列酮处理组。免疫印迹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胞核、胞浆及总蛋白含量,细胞免疫荧光检测NF-κB p65表达部位。实时定量PCR和酶联免疫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RNA和蛋白表达。结果:LPS刺激下,胞核PPARγ表达降低NF-κB p65表达升高,相应的IL-1β和TNF-αRNA及蛋白表达量均升高。同时加入罗格列酮后,胞核PPARγ表达升高NF-κB p65表达降低,且IL-1β和TNF-α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PARγ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抑制脂多糖刺激下牙周膜细胞炎症因子RNA表达和蛋白分泌,进而调节牙周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罗格列酮 牙周膜细胞 炎症因子 NF-ΚB信号通路
下载PDF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的双相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工艺和生物学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曾浩 王敏 +2 位作者 陈冬 施斌 白轶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多孔的双相磷酸钙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并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机和马弗炉,将混匀的环氧树脂和双相磷酸钙粉末进行2次烧结,去除环氧树脂,得到多孔的双相磷酸钙支架,再利用X射线衍射... 目的: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多孔的双相磷酸钙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并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机和马弗炉,将混匀的环氧树脂和双相磷酸钙粉末进行2次烧结,去除环氧树脂,得到多孔的双相磷酸钙支架,再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红外光谱法分析材料的组成,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双相磷酸钙支架的表面形貌。接种到支架上的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培养1周后,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貌;培养2周后,CCK-8试剂检测细胞活力,活死细胞染色观察。结果:经过烧结后,双相磷酸钙支架内的环氧树脂被完全去除,支架的表面可观察到多孔结构,MC3T3-E1细胞在材料表面伸展性好。CCK-8检测结果表明,培养10d后,生长在支架的细胞与生长在孔板的细胞活力无差异性。结论: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的双相磷酸钙支架具有多孔结构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备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激光烧结 双相磷酸钙 MC3T3-E1细胞 骨组织工程支架
下载PDF
SRSF3调控口腔癌细胞中SPAG5外显子3的可变剪切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佩琦 石黎明 贾荣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调控前体mRNA(pre-mRNA)可变剪切的原癌基因SRSF3对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功能蛋白SPAG5的外显子3的可变剪切的调控作用。方法:在人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细胞系CAL 27中应用RNAi技术降低SRSF3的表达,通过逆转录PCR(RT-PCR)检测SPAG... 目的:研究调控前体mRNA(pre-mRNA)可变剪切的原癌基因SRSF3对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功能蛋白SPAG5的外显子3的可变剪切的调控作用。方法:在人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细胞系CAL 27中应用RNAi技术降低SRSF3的表达,通过逆转录PCR(RT-PCR)检测SPAG5外显子3的可变剪切。结果:在CAL 27细胞中抑制SRSF3表达时,抑制了全长的SPAG5的表达,增加了较短的SPAG5的剪切异构体的表达。结论:SRSF3可以调控SPAG5外显子3的可变剪切,并可能影响了SPAG5蛋白的表达水平和有丝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SF3 SPAG5 可变剪切 有丝分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