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动脉疾病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吉 江洪 余锂镭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8期702-706,共5页
目前外周动脉疾病(PAD)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疾病负担和医疗挑战。值得注意的是,PAD与冠心病(CHD)均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基本病理特征的系统性血管疾病。临床上PAD与CHD均具有相似的疾病危险因素,且PAD患者常合并CHD,进而导致与心血管事... 目前外周动脉疾病(PAD)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疾病负担和医疗挑战。值得注意的是,PAD与冠心病(CHD)均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基本病理特征的系统性血管疾病。临床上PAD与CHD均具有相似的疾病危险因素,且PAD患者常合并CHD,进而导致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直接相关。当前标准治疗下,PAD患者残余心血管风险仍较高。目前公众对PAD的认知度与对其他血管疾病如CHD和卒中的认知度相比是欠缺的。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PAD的筛查,并选择基于风险因素的个体化治疗,将会助力对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风险
下载PDF
心脏自主神经与冠状动脉生理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承哲 王钧 +3 位作者 周丽平 王悦怡 江洪 余锂镭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3期510-516,共7页
自主神经系统(ANS)在形态功能和生长发育方面均与血管联系密切,可调节血管功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ANS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以及调控炎症反应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血管也可通过分泌活性物质调节ANS,因此ANS与血管之间的... 自主神经系统(ANS)在形态功能和生长发育方面均与血管联系密切,可调节血管功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ANS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以及调控炎症反应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血管也可通过分泌活性物质调节ANS,因此ANS与血管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靶点。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对冠心病患者的诊疗水平也显著提高,但目前的检查技术并未将ANS与冠状动脉功能有效联系起来,未来深入研究ANS与冠状动脉生理学功能之间的联系可以为冠心病患者的诊疗提供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自主神经系统 冠状动脉生理功能 定量血流分数
下载PDF
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于福 江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08-1110,共3页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组成,前者主要调控心脏功能以满足躯体运动、压力应激等活动时的需求,而后者主要调节心脏以趋向于静息状态。在生理状态下,交感与迷走神经系统两者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但...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组成,前者主要调控心脏功能以满足躯体运动、压力应激等活动时的需求,而后者主要调节心脏以趋向于静息状态。在生理状态下,交感与迷走神经系统两者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但在病理状态下,例如心肌损伤坏死、严重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时,交感与迷走神经之间的平衡状态将被打破,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的增强和(或)副交感神经功能的降低,且与疾病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心血管疾病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迷走神经 曲妥珠单抗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旨浩 江洪 余锂镭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2期2372-2377,共6页
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参与发病机制的某些分子具有预测导管消融预后的潜在作用,如炎症相关标志物、纤维化相关标志物、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和心脏功能标志物等。目前临床迫切需要寻找更精准的能够确定心房颤... 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参与发病机制的某些分子具有预测导管消融预后的潜在作用,如炎症相关标志物、纤维化相关标志物、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和心脏功能标志物等。目前临床迫切需要寻找更精准的能够确定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风险的消融前筛查工具,如生物标志物。因此,识别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个性化用药或在有创操作、新型靶向药物应用前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并预测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视网膜微循环障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邓强 江洪 余锂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11-1113,共3页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中国冠心病患病人数已达1000多万,且病死率仍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冠心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至...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中国冠心病患病人数已达1000多万,且病死率仍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冠心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冠状动脉CT和造影等检查措施有着价格昂贵、操作难度高等不足,因而寻求一种简便易行和安全性高的检查方法来早期识别冠状动脉病变是十分必要的。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是因视网膜小血管受损而表现出的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微循环 冠心病 自主神经系统 炎症
下载PDF
昼夜节律紊乱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电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聂鹂庆 刘旨浩 +3 位作者 矫鹂莹 张嵩 王宇虹 江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昼夜紊乱组(缺血再灌注+昼夜节律紊乱),每组5只。所有大鼠饲养于12 h:12 h光照黑暗循环的环境中,其中... 目的探讨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昼夜紊乱组(缺血再灌注+昼夜节律紊乱),每组5只。所有大鼠饲养于12 h:12 h光照黑暗循环的环境中,其中昼夜紊乱组于术前给予24 h持续光照干预1周。缺血再灌注组和昼夜紊乱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4 h后记录各组大鼠心电图,分析心率变异性[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LF/HF比值]、PR间期、QRS波群时限和QT间期,测量左心室有效不应期。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PR间期、QRS波群时限、QT间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昼夜紊乱组PR间期、QRS波群时限、QT间期明显延长[(55.69±2.11)ms vs(48.73±2.55)ms,(40.45±3.89)ms vs(31.38±5.14)ms,(70.49±4.58)ms vs(60.72±4.87)ms,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心中部和左心室心底部的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昼夜紊乱组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心中部和左心室心底部的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LF、LF/HF比值明显升高,H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昼夜紊乱组LF、LF/HF比值明显升高,H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昼夜节律紊乱可加重缺血再灌注后心电生理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损伤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自主神经系统
下载PDF
昼夜节律紊乱通过影响心肌脂代谢对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影响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胡睿杰 矫鹂莹 +1 位作者 谭伍平 江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0-444,共5页
目的探究昼夜节律紊乱是否加重心肌梗死(MI)后心脏重构及潜在的脂代谢相关机制。方法选取18只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MI组和昼夜节律紊乱(MI+Dis)组,每组6只。适应性饲养14 d后,MI组和MI+Dis组建立MI模型,MI+Dis... 目的探究昼夜节律紊乱是否加重心肌梗死(MI)后心脏重构及潜在的脂代谢相关机制。方法选取18只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MI组和昼夜节律紊乱(MI+Dis)组,每组6只。适应性饲养14 d后,MI组和MI+Dis组建立MI模型,MI+Dis组接受24 h持续光照7 d建立昼夜节律紊乱模型。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MI诱导的心肌损伤,Masson染色检测心肌胶原纤维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心肌纤维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β(CPT-1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心肌胶原组织Ⅰ型(CollagenⅠ)和心肌胶原组织Ⅲ型(CollagenⅢ)的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生化法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MI组大鼠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α-SMA、CollagenⅠ、CollagenⅢ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显著降低(P<0.05);与MI组比较,MI+Dis组大鼠LVESD[(8.27±0.66)mm vs(5.82±0.54)mm]、LVEDD[(10.13±0.71)mm vs(7.97±0.55)mm]、心肌α-SMA、CollagenⅠ、CollagenⅢ相对表达量、血清TG、TC显著升高(P<0.05,P<0.01),LVEF、LVFS、心肌CPT-1β、PPAR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昼夜节律紊乱可能通过抑制心肌脂肪酸β氧化,扰乱心脏能量代谢稳态导致脂质堆积,加重MI后心脏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 脂类代谢 心室重构 心房重构 生物钟紊乱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经调控的交叉策略研究新进展
8
作者 刘承哲 江洪 余锂镭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8期742-746,共5页
自主神经失衡被认为在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至关重要,针对自主神经调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材料科学、医学、物理学为代表的多学科快速发展和交叉融合,近几十年来神经调控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针对自主... 自主神经失衡被认为在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至关重要,针对自主神经调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材料科学、医学、物理学为代表的多学科快速发展和交叉融合,近几十年来神经调控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针对自主神经调控心血管疾病已开发了许多新的干预策略。现重点综述心脏自主神经调控领域中交叉策略研究新进展,以及目前技术的不足和改进方向,指导自主神经调控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进一步转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自主神经 神经调控 医工交叉 功能性纳米材料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窦性心率震荡相关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天佑 于福 江洪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HRT)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UAP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自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UAP患者和冠脉粥样...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HRT)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UAP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自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UAP患者和冠脉粥样硬化患者,术前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HRT的参数[震荡斜率(TS)、震荡初始(TO)],并于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UAP组和冠脉硬化组。基于Gensini评分评估UAP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HRT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评估HRT对UAP患者的诊断价值。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HRT与UAP患者的关系。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HRT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入选198例患者。(1)在单因素分析中,UAP组的TO指标高于冠脉硬化组,而TS指标低于冠脉硬化组(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TO(OR=1.229,95%CI:1.030~1.468,P=0.022)和TS(OR=0.843,95%CI:0.757~0.939,P=0.002)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O(B=3.136,P=0.015)、TS(B=-1.439,P=0.045)均是患者的Gensini评分影响因素。(3)ROC曲线分析显示,TO、TS对UAP患者均有一定的预测能力(P<0.05)。结论 HRT是UAP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助于鉴别UAP患者,且在UAP患者中,HRT是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脉硬化 窦性震荡 GENSINI评分
下载PDF
心率减速力、连续心率减速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福 徐天佑 江洪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75-178,192,共5页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心绞痛住院患者248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UAP组181例和...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心绞痛住院患者248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UAP组181例和冠脉粥样硬化组67例,术前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以获取DC及DRs,比较两组DC、DRs。以Gensini评分评估UAP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DC、DRs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中,UAP组的DC、DR2、DR4及DR8低于冠脉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DC(OR=0.828,95%CI:0.688~0.998)、DR4(OR=0.209,95%CI:0.046~0.954)及DR8(OR=0.971,95%CI:0.958~0.984)是UA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Gensini评分以三分位法分为三组。单因素分析显示Gensini评分越高,患者DC、DR2、DR4和DR8水平越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C(OR=0.795,95%CI:0.662~0.952)、DR2(OR=0.677,95%CI:0.568~0.807)、DR4(OR=0.033,95%CI:0.005~0.205)和DR8(OR=0.969,95%CI:0.947~0.991)是患者Gensini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DC、DRs是UAP患者危险分层的独立影响因素,与其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减速力 连续心率减速力 不稳定型心绞痛 自主神经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