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缺损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兴群 姚毅 +6 位作者 饶磊 秦振波 张龙春 徐一波 陈莹 姚建民 宋达疆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7-500,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缺损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5年9月采用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9例手外伤缺损,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5.2岁。手背15例,手掌4例。致伤原因:交... 目的探讨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缺损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5年9月采用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9例手外伤缺损,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5.2岁。手背15例,手掌4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热压伤5例,绞压伤4例,撕脱伤2例。均为手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全层缺损合并指骨、肌腱、血管神经外露,缺损范围为10.0 cm×7.0 cm^17.0 cm×8.0 cm。其中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7例。皮瓣厚度为10~25 mm,皮瓣切取范围为10.0 cm×7.5 cm^17.0 cm×8.0 cm。皮瓣血管蒂与桡动脉鼻烟窝支(12例)、桡动脉主干(7例)及其伴行静脉吻合,皮瓣内肋间神经皮支与前臂外侧皮神经缝合。供区创面直接闭合(14例)或行中厚皮片移植修复(5例)。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1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2.7个月。术后手部受区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未见皮瓣臃肿;皮瓣两点辨别觉为7~11 mm,平均8.8 mm。供区直接闭合者术后仅遗留线性瘢痕,供区感觉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手外伤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伤 游离皮瓣 肋间动脉 穿支皮瓣 感觉重建
原文传递
直视下剪除联合微电凝破坏顶泌汗腺治疗腋臭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垒垒 王诒焓 +4 位作者 金超杰 时召洋 武成 张兴群 姚毅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直视下剪除联合微电凝破坏顶泌汗腺治疗腋臭的有效性。方法对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50侧腋臭患者,均采用直视下剪除联合微电凝破坏顶泌汗腺的方法治疗,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4~38岁,平... 目的探讨直视下剪除联合微电凝破坏顶泌汗腺治疗腋臭的有效性。方法对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50侧腋臭患者,均采用直视下剪除联合微电凝破坏顶泌汗腺的方法治疗,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4~38岁,平均23岁。术前根据Young-Jin Park制定的判断腋臭的标准,3级21例,2级4例。肿胀麻醉后,直视下剪除皮下的顶泌大汗腺、脂肪及毛囊,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基底用高频电刀微电凝模式,逐个破坏不易剪除的顶泌大汗腺组织及毛囊。术后参照Young-Jin Park制定的判断腋臭的标准进行评估。结果25例患者术后2例单侧皮瓣缝合创口部分坏死,1例单侧术后血肿,分别给予积极换药、二次清创缝合及血肿清除处理。随访6个月至1年,24例患者症状均达治愈标准,其中1级21例,0级3例,治疗效果稳定。1例术前3级患者术后评估为2级,未达治愈标准,于术后半年给予二次手术,效果满意。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直视下剪除联合微电凝破坏顶泌汗腺治疗腋臭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顶泌汗腺组织,有效地清除顶泌汗腺及毛囊,降低腋臭的复发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腋臭治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顶泌汗腺 腋臭
原文传递
断指再植术后并发胸腔积液2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垒垒 王诒焓 +4 位作者 金超杰 时召洋 武成 张兴群 姚毅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407-408,共2页
手指离断不仅影响手部的功能,而且会引起整体的应激反应[1],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断指再植成功率已很高,但是术后局部及全身并发症报道甚少。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有血管痉挛、血管吻合口栓塞、指体肿胀及血肿压迫血管、创区感染甚至全身... 手指离断不仅影响手部的功能,而且会引起整体的应激反应[1],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断指再植成功率已很高,但是术后局部及全身并发症报道甚少。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有血管痉挛、血管吻合口栓塞、指体肿胀及血肿压迫血管、创区感染甚至全身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断指再植术除了需要医生精湛的血管吻合技术外,还应关注全身情况,为断指再植术的成功提供基础保障。我科经手术治疗2例指体离断患者,术后均出现胸腔积液,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 再植 胸腔积液
下载PDF
射频微针与小切口皮下修剪治疗臭汗症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陈垒垒 郭松雪 +5 位作者 胡学庆 金超杰 时召洋 武成 张兴群 姚毅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0年第1期71-72,共2页
比较应用射频微针与小切口皮下修剪技术治疗臭汗症的效果。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选取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手外整形科臭汗症患者62例(男26例,女36例,年龄14~38岁,平均23岁);分射频组及小切口组,各31例,参照Young-Jin Park疗效评定... 比较应用射频微针与小切口皮下修剪技术治疗臭汗症的效果。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选取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手外整形科臭汗症患者62例(男26例,女36例,年龄14~38岁,平均23岁);分射频组及小切口组,各31例,参照Young-Jin Park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治疗结果评价,术后随访2~3年。射频组31例中优19例,良11例,优良率96.8%;其中差1例为14岁男性患儿,术前臭汗症为3级,治疗后6个月,臭汗症为2级,再次进行射频微针治疗后6个月,臭汗症为1级。小切口组31例中优11例,良18例,优良率93.5%,其中差1例患者术后发生单侧皮瓣缝合口周缘皮肤小部分坏死,另差1例单侧术后血肿,均给予积极换药、2次清创缝合及血肿清除,术后均达治愈标准.患者术后均无复发。射频微针与小切口皮下修剪技术治疗臭汗症,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频微针技术更易于掌握,注意选择手术的适应证,两种方式都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汗症 微电凝 射频 顶泌汗腺 小切口修剪
原文传递
射频微针技术微创介入治疗腋臭31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金超杰 陈垒垒 +1 位作者 张兴群 姚毅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射频微针技术微创介入治疗腋臭的有效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对31例腋臭患者采用Bodytite(腋臭治疗仪)射频微针技术微创介入治疗腋臭。并根据Park制定的标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58个月,3... 目的探讨射频微针技术微创介入治疗腋臭的有效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对31例腋臭患者采用Bodytite(腋臭治疗仪)射频微针技术微创介入治疗腋臭。并根据Park制定的标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58个月,30例患者腋臭完全消失,1例残留异味,再次行此手术后治愈。所有患者术后无明显瘢痕,外观较好。5例患者有少许色素沉着。结论射频微针技术微创介入治疗腋臭简便、安全,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 腋臭 顶泌汗腺
原文传递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伴腱鞘囊肿2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垒垒 王诒焓 +4 位作者 金超杰 时召洋 武成 张兴群 姚毅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117-118,共2页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 at the radial styloid process)即腕背第1伸肌鞘管狭窄性腱鞘炎,亦称为De Quervain病[1],握拇尺偏试验即Finkelstein试验阳性为其特有体征,即拇指内收屈曲,其他四指握拇指于掌心,此时将...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 at the radial styloid process)即腕背第1伸肌鞘管狭窄性腱鞘炎,亦称为De Quervain病[1],握拇尺偏试验即Finkelstein试验阳性为其特有体征,即拇指内收屈曲,其他四指握拇指于掌心,此时将腕关节向尺侧偏倾,桡骨茎突处产生剧烈疼痛。De Quervain病好发于25~60岁女性,常见于洗衣、抱小孩等家务劳动者,也见于打字、钢琴演奏者等。该部位单纯出现炎症很常见,但伴随腱鞘囊肿者极少见,我科经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理结果证实2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伴腱鞘囊肿患者,现将其诊断、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鞘炎 腱鞘囊肿 桡骨茎突
下载PDF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覃芙 张兴群 陈四木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1604-1607,共4页
目的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8月龄雌性新西兰兔,摘除双侧卵巢法建立Ⅰ型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去卵巢组(OVX)、葡萄糖酸钙组(OC)和葡萄糖酸... 目的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8月龄雌性新西兰兔,摘除双侧卵巢法建立Ⅰ型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去卵巢组(OVX)、葡萄糖酸钙组(OC)和葡萄糖酸钙+1,25(OH)2D3组(OCR)。采用3岁龄新西兰雌兔和4岁龄新西兰雄兔,作为Ⅱ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葡萄糖酸钙组(Calcium)、葡萄糖酸钙+1,25(OH)2D3组(CR)。所有实验动物行双侧桡骨骨折模型。OC组和Calcium组单纯给予葡萄糖酸钙,OCR组和CR组给予葡萄糖酸钙和1,25(OH)2D3。于给药后2、4、8周给各实验组拍骨折X线片,8周测定各实验组骨痂、腰椎的骨密度(BMD),对骨痂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给药8周后,OCR组的X线评分、腰椎和骨痂骨密度均较OVX组和OC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CR组的X线评分、腰椎和骨痂骨密度均较Control组和Calcium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1,25(OH)2D3对Ⅰ型和Ⅱ型骨质疏松骨折愈合均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药物疗法/并发症 骨折愈合/药物作用 维生素D/治疗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